《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3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自认为对大哥可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履行了一位臣下该做的一切,然而却失望地发现,杨勇似乎对他的这番好意并不领情,以至于后来他再到东宫去见杨勇时,杨勇时常推脱不见。

    杨勇对自己产生误解是无可避免的,对此,杨广唯有寄希望于能早日获准离开长安,远赴并州这一条避开嫌疑这一条路可走了。可偏偏由于杨坚要为病逝于并州的同宗重臣杨尚希在长安举行隆重的葬仪,迟迟未对杨广代替杨谅出镇并州一事做出答复,使得杨广只好在长安又停留了两个多月。


………………………………

第726章 朕要亲巡并州

    酷开皇九年的夏天,长安酷热。

    在这一年的夏六月辛丑日,隋高祖杨坚决意出巡并州,留下太子杨勇在长安监国。

    诏命一经下达,朝野间又是议论纷纷。

    支持太子杨勇的一干朝臣为此一诏命的下达而感到欢欣鼓舞,一致认为,在受到长达两年之久的冷落之后,太子杨勇终于重新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得以以太子的身份留朝监国,暂掌朝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晋王杨广虽被赋予了天下军权,却仍不足以对杨勇的储君之位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朝臣却不这么想,他们大多是长安朝中位高权重的重臣,对近两个月来皇后屡次请求杨坚用杨广替换回杨谅出镇并州一事有所耳闻,私心里皆认为皇帝此次亲自出巡并州,视同亲自送杨广至并州赴任,由此可见皇帝对这位统军伐灭南陈的次子多么重视和宠爱,尚不能排除皇帝易储而立的可能性。

    仅有包括尚书左仆射高颖、门下纳言杨素在内的屈指可数的朝中几位宰相细心地留意到,皇帝在决定此次出巡前,特别对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身边的近卫做出了调整,以此透露出杨坚对这两个儿子实则俱心存戒备,皆没有做到完全放心。

    首先,太子杨勇的东宫六率虽得以恢复了三千人的建制规模,但由杨坚亲自点名,从蒲州调回李圆通担任太子左领军率,实际执掌东宫近卫之事。此举等于将皇帝出巡长安时,居朝监国的太子杨勇的一举一动,尽掌握在皇帝本人的监视之下了。

    其次,征调晋王杨广身边的近卫刘方、薛世雄、鲜于罗等人加入禁军任职,并从晋王骠骑营中调走了虞孝仁、李浑等杨广的亲信故交至东宫六率任职,而将郭衍、李靖派至了杨广身边担任近卫(郭衍同时还兼任晋王骠骑营的协领),将原属杨俊麾下的悍将史祥调至了晋王骠骑营任职。

    同东宫六率相比,显然,杨广这位手握兵权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身边被皇帝有意按排进了更多的监视力量。

    对于郭衍、李靖二人调到自己身边担任近卫一事,杨广大为满意,同时,也对父皇大规模更换自己骠骑营的将领坦然受之,私心里认为父皇此举将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回避与太子争位的嫌疑。

    除了在出巡前对杨勇、杨广身边的护从将领做出调整以外,杨坚还传命杨广下达军令,从江淮间抽调十万大军北上,充做此次皇帝亲巡北境的护从力量,借以对正重新崛起的东突厥形成震摄。

    在并州出镇的汉王杨谅接到父皇杨坚将亲巡并州的消息后,早早地便率领河北道行台一班僚属,并派人出关前往紫河镇告知东突厥都蓝可汗雍虞闾,请他随自己亲至汾水畔迎接杨坚一行。

    雍虞闾之前虽因杨尚希病故,对尚在冲年的杨谅心存怠慢,但一听说隋高祖杨坚带领自己的老对手晋王杨广,及高颖等一干隋朝重臣亲巡并州的消息,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经同自己子继夫妻新娶的可贺敦宇文般若商量后,留下叶护窟合真和自己的亲信、同父异母的兄弟——特勤安遂迦陪同可贺敦镇守大可汗牙帐,他本人则备下五百匹上好的胡马,亲自入关赶到了汾水畔来迎接銮驾。

    秋七月丙寅日辰时刚过,自一大早便迎候在汾水畔的杨谅、雍虞闾等人便接到禀报,杨坚的銮驾已出了汾州城,正朝汾水畔而来。

    站在杨谅身后的河北道行台右仆射崔仲方听到此消息,正欲开口劝杨谅返回身后不远处临时搭建起的帐中稍事休息,待銮驾再走近些再出帐迎接不迟,忽听身旁站着的太平公史万岁手指前方对杨谅说道:“王爷,您瞧,前方像是来了一队兵马。”

    杨谅闻言,抬头注目向汾水南岸望去,果然见远处尘土飞扬,似有一支骑军队伍正朝自己所在的位置疾驰而来,便回头向史万岁吩咐道:“有劳史将军迎上前去问一问,看看是不是父皇的先导来了吧。”

    史万岁答声得令,翻身上马,未带任何随从,单人独骑取道不远处的石拱桥过了河,迎向了那队人马。

    待史万岁骑马走近迎面来的那支人马,方惊奇地发现在那支人马最前列飞驰而来的三匹战马上分别坐着一老一中一少三个人:最右边战马上骑坐着一位年约四十岁上下的黑面大汉,和左边战马上骑坐着的一位英俊青年两人护卫着居中一匹枣红色战马上骑坐着的老者。

    史万岁凝神注目,上下打量这位老者,见他生得五柱冲天,面如晚霞,骑坐于马上身材高出左右两位护从一个头顶不止,犹如天神下凡一样。

    “对面来的可是汉王属下?”

    史万岁正在暗自惊奇之际,突见那黑面大汉用手中马鞭指着他问道。

    “在下史万岁。敢问尊驾是?”史万岁在马背上冲对面三人一抱拳,朗声答道。

    “你就是曾刀劈阿波可汗的那个敦煌戍卒史万岁?见了朕为何不下马行礼?”那居中的老者听得史万岁三个字,禁不住脱口问道。

    “你是?”

    “太平公,还识得本王否?”骑在左边马背上的英俊青年笑着向史万岁打招呼道。

    “是晋王殿下到了!”经杨广提醒,史万岁霍地认出了他,再不敢怠慢,忙翻身下马,扑倒在杨坚马前,纳头便拜。

    “呵呵,阿纵,你前番统军伐陈,还不曾带上他,若是史万岁到了江南,萧摩诃、周罗喉之流恐都难是他的敌手喽。”杨坚久闻史万岁的大名,今见他生得犹如一尊铁塔似的,禁不住转头冲着杨广夸赞起他来。

    史万岁在前充做引导,带着杨坚一行从石拱桥过河与杨谅众人相见,杨谅经向护从杨坚而来的元胃私下打听方知,杨坚不耐乘坐銮驾缓缓而行,便约了杨广和他一道策马先行,提前来到了汾水畔。于是,忙引见了雍虞闾和杨坚相见,一行人众星拱月似的簇拥着杨坚返回了并州城。


………………………………

第727章 四分天下归一

    分众人来到晋阳宫大殿,分列两厢,依班次站定,杨坚独对着雍虞闾说道:“朕与尔父自四年前长安一别,不想如今竟阴阳两隔,永成陌路。都蓝可汗远来是客,请一旁落座说话吧。”

    雍虞闾见杨坚已年过五旬,犹能跨马扬鞭而来,自不敢向之前对待杨谅那么心存傲慢,忙躬身逊谢道:“大隋天子在坐,都蓝身为藩属之国可汗,岂敢对天子不敬,倨坐不恭?都蓝还是站着回圣天子的话吧。”

    “沙钵略、莫何两位可汗相继亡故,朕本欲早来凭吊,奈何南方兵事未尽,一时不得方便,此次北上巡边,必亲至两位可汗陵前致礼,略表故人之谊。到时尚要有劳都蓝可汗替朕引路了。”杨坚也不勉强雍虞闾,任凭他站在面前,絮絮和他拉着家常。

    雍虞闾没想到杨坚才至并州下马,就提出要亲临父亲和叔父陵前吊唁,头脑一热,抱拳向杨坚提出请求道:“圣天子容禀,父汗原死于契丹人的箭下,前此本汗曾向汉王殿下提出请求,要契丹人交出射杀我父的凶手,割下他的头颅祭奠父汗。今既有幸迎接圣天下北巡,就请陛下传旨,命契丹交出凶手,以使晚辈得偿所愿吧。”

    “可汗此言差矣。”杨坚不紧不慢地纠正都蓝道,“据朕所知,沙钵略可汗之死纯系受高句丽王高汤挑唆,率兵东侵所致,与契丹人并无瓜葛。可汗欲为汝父报仇,自当寻此事的始作俑者高汤去。不齐(崔仲方的字),此次朕亲巡北境,可曾传唤高句丽王高汤入关迎驾啊?”

    崔仲方闻言,跨步出列,拱手禀道:“回禀陛下,汉王曾手书招高汤入关迎驾,高汤称病不起,只派了其朝中宰相前来进贡了许多方物,现奉汉王之命,将他就安置在馆驿之中,如陛下传诏,臣这就去传他来晋见。”

    杨坚听说高汤不肯奉招迎驾,微微皱了皱眉头,遂向汉王杨谅吩咐道:“且将高句丽所贡方物尽转赐都蓝可汗吧,算是朕对故人的一点心意吧。”

    雍虞闾听杨坚张口就将父亲沙钵略可汗之死归咎到了高汤身上,且将高句丽进贡给隋朝的许多方物一概转赐给了自己,遂强忍着没和杨坚当庭争执起来,只躬身谢恩道:“谢天子厚赐。然射杀父汗之箭,毕竟发自契丹人之弓,此仇一日不报,父汗便一日不得安息,伏望圣天子明察。”

    杨坚却不再搭他的话茬,微笑着转而问他道:“朕在长安时就听说,你已娶了朕的义女大义公主为妻,她为何今日没来见朕哪。朕此次北巡离京前,还特地请皇后亲自从南陈宫中查获的珍宝中精心选了一架金漆紫檀木的屏风带来做为汝夫妻二人成婚的贺礼呢。”

    雍虞闾只得再次躬身谢杨坚夫妻的赏赐,自然也不便再提起要发兵契丹,为其父沙钵略报仇的事了。

    当晚杨坚就驻跸于晋阳宫中,待与前来迎接诸臣工、外藩可汗,使臣相见、欢饮已毕,杨坚单独将两个儿子——杨广、杨谅留了下来,正色向二人问道:“你们可知,为父此次北巡是为何而来吗?”

    杨谅年幼,加之日间亲眼目睹了父皇笼络东突厥都蓝可汗的前后经过,遂率先答道:“儿臣知父皇实为震摄突厥而来。”

    “阿纵,你主动请求代替阿谅再镇并州,也是这么想的吗?”杨坚对杨谅的回答未置可否,转向杨广问道。

    “阿谅所答自应不差。据儿臣所知,东突厥自莫何可汗继位,其国内军力就日渐恢复,父皇此次北巡,确有威摄突厥之意图。不过,儿臣还以为,父皇似有对高句丽用兵之意,否则日间也不会要雍虞闾去找高汤寻仇了。”杨广补充答道。

    “嗯,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吗?要是你大哥在此,想必不会只想着兵争之事吧。”杨坚有意无意地提了一句远在长安监国的太子杨勇,瞟着杨广问道。

    杨广认真低头想了想,再次抱拳答道:“儿臣回想起前时在广陵统军伐陈之际,曾蒙父皇亲临东都督促粮秣,稳定关东,因此抖胆揣测圣意,此次北巡,可有笼络河北世家豪右之意图?”

    杨谅却因自己尚在并州总管任上,一向并没听说河北世家豪右有背弃朝廷的任何举动,当即质疑杨广道:“二哥言重了吧。河北一带的世家豪右近几年来对朝廷还算忠心,并无离心离德之举动,何劳父皇亲来慰劳、笼络呢?”

    杨坚向杨广投去了赞赏的一撇,用教诲的语气向两个儿子说道:“在朕的五位皇子之中,唯有你二人天资最为聪颖,朕与你母后对你二人寄望也最为深远。因此,为父今日方至并州下马,就特地将你二人留下,询问朕此次北巡的深意。为父且问你二人,若倒退二十年而论,华夏之地该划做几分啊?”

    “三分。北朝两分、南朝一分。”杨谅想都没想,脱口答道。

    “好像,好像应该是四分吧。关东、中原一带原系北魏拓跋氏为求汉化南迁之地,自与河北、燕赵一带有所不同,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杨广沉吟着纠正杨谅道。

    “仅以二十年论,阿谅所说言之成理,二十年前,河北、关东同为北齐之地,自应视为一分,而阿纵方才所说更能从近百年来朝代、风俗之演变出发,将河北、关东分而划之,正说中朕此次北巡的深意,就是欲将关中、关东、河北、江南这本做四分的天下真正归为一统,恢复汉时的疆域。”杨坚双目中闪烁着精光,向两个儿子谆谆教诲道。

    “关中是我朝立朝之本,关东、中原一带秉承汉时遗风最浓,河北胡汉混杂,又为前齐故地,而江南新近才得以讨平。父皇,请恕儿臣直言,如欲将这本做四分之天下归为一统,恐非一日之功吧。”杨广喃喃说道。


………………………………

第728章 军士入籍和科举取士

    自“确如阿纵你所说,将本做四分之天下归于一统,自非一日之功,然也需立即着手去做,方能真正实现之。你们说,然否?”杨坚郑重告诫两个儿子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愿替父皇分忧、为朝廷效力,早日实现天下真正一统的宏愿大志。”杨广、杨谅不约而同地挺身站起,齐声答道。

    确如杨坚教诲两个儿子的,他此次北巡,除以武力慑服以东突厥为首的北境各藩邦继续向隋朝称臣献贡这一军事意图之外,就是如他所说,想笼络河北一带的世家豪右、行伍军人真正效忠于大隋,将本做四分的天下凝聚成一统的局面。

    因此,杨坚在北巡期间,带着杨广、杨谅兄弟二人几乎走遍了河北道行台治下的十九座州府,接见了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渤海高氏、封氏在内的数十家世家豪右的代表,向他们了解、征求朝廷欲在伐灭南陈,军事上实现南北统一之后,采取何种举措方能使天下归为一统的良策。

    待杨坚结束了并州之行,携杨谅返回长安之时,他已传命随行的高颖等人开始起草实行新政的诏书了。

    灭陈之后,杨坚欲推行的新政主要有两项:军人入籍和科举取士。

    其中军人入籍是高颖向杨坚建言,首先提出的。起因还在于开皇五年间开始推行的大索貌阅。

    高颖当初向朝廷建言推行大索貌阅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查清核实全国的户口、人数,为下一步拟定田法奠定基础。大索貌阅实施四年以来,虽然清查出了数十万为躲避苛捐杂税自愿依附于世家豪右的新民,也经过推行与之配套的输籍之法使这部分新民无田可种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却仍难以准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