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做塞王-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楧一直不喜欢这些观点,倒不是因为他哈日,而是他认为要想战胜对手,首先就要正视对手,只是一味地意、淫是强不了国的。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固然有台风等天气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武士的善战,能坚持到台风的到来。

    先说第一次蒙日之战,由于这场战争发生在日本文永年间,因此也被称为文永之役。日本在元朝及其之前的几百年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因此也被称为金银岛。

    忽必烈为了得到日本的财富,以及满足他威加四海的雄心,命令日本称臣纳贡。在收到日本的断然拒绝后,忽必烈还是着手征讨日本。

    朱楧看着自己这个尚有一脸稚气的小王后,心头不觉一乐,又是一个天真的人啊,忍不住笑着开导她道:“王后所读的历史都是从何处而来?”

    孙云琦不知道他问这话是什么意思,略微思索了一下,还是有一说一,道:“自然都是从史书中而来。”

    朱楧搂住孙云琦的肩膀,另一只手还是不停地在纸上乱画,笑道:“也就是说这些事都不是王后亲眼见的,都是别人说给王后听的了。”

    孙云琦冰雪聪明,这个时候自然猜出了朱楧的话外之音,但她是个很有心思的人,不会直接说破,而是顺着朱楧的话往下说,道:“臣妾非千百年前所生之人,自然是没有亲眼见到了。”

    男人自古都是好为人师,朱楧也不例外,见到自己的王后表现出这么小白的样子,忍不住给她科普道:“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王后既然不是亲眼所见,又如何确定书上说的都是真话。据本王所知,刘秀的实录是在他和阴丽华的儿子刘庄的亲自监督之下修撰的,书上怎么可能会说阴丽华的坏话。阴丽华若真的是人畜无害,又怎么会把郭圣通挤下台。李世民做秦王时,他的老婆难道就不想让他当太子当皇帝吗?长孙氏估计也没少干预李世民的军国大事,夫妻之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多少异谋,这些事外人又怎么会知道?”

    虽然觉得朱楧说的有道理,但孙云琦还是不想让他觉得自己对军政有兴趣,更何况她根本就没有多少兴趣,略微地点了点头,道:“王爷说的有理,可是臣妾乃是一妇道人家,对于军国之事确实不甚了解,不敢胡言乱语,怕误了王爷的大事。”

    朱楧拍了拍她的后背,温柔地笑道:“好了,本王也不跟你兜圈子了,直说吧,本王想要养士。”

    “养士?”孙云琦一脸诧异地看着朱楧,她不是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战国四君子都是以养士著称,然后他们养的不是鸡鸣狗盗之徒,就是虚伪矫饰之辈,真正能排的上用场的,也就寥寥数人,相反秦国没有出现养士专业户,然而它的军力和国力却是最强的。

    孙云琦实在是不明白一向以务实著称的朱楧为何突然慕起了养士的虚名,莫非真像书上所说的那样,再理智的人也逃脱不了虚荣心的作祟?

    孙云琦用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看了看朱楧,用试探性的语气说道:“王爷为何突然想要养士了?王爷不是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务虚名而取实祸吗?”

    朱楧捏了一下她的下巴,微微笑道:“王后放心吧,本王养士不是为了务虚名,而是图实惠。本王养的不是别的士,而是武士。”

    后世的朱楧经常逛一些历史军事论坛,看过众位网友对世界各国、历朝历代的军队素质的分析,能引起他极大兴趣的除了老朱创立的明军以外,就只剩下了三支军队,它们分别是唐军、德军还有日本军队。

    朱楧并不是崇洋媚外之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也深表痛恨,但朱楧认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成功都不是完全偶然的,肯定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其无脑谩骂,倒不如冷静下来分析,以求取长补短。朱楧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对比,终于发现了它们的军队之所以比较凶悍是因为一样相同的东西——军士贵族阶层。

    唐朝本来就是贵族建立的朝代,其政权的支柱就是军事贵族阶层,唐代的名将中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多出身于豪门。

    这是因为唐朝的贵族并不是无脑的富二代,而是一群有着极强的上进心和热血精神的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读书识字、骑马射箭、刀枪棍棒无一不精,这也是他们相对于平民的最大优势。在和平年代,他们可以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及家族的帮衬步步高升,在战争年代,他们可以凭借着自身的武艺以及家族可以负担的起的精良装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因此,唐代虽然大礼发展了科举制度,但由于有庞大的士族的存在,寒门出身的士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压制。到了宋代之后,经过朱温发动的白马驿之祸以及几十年的战乱,士族阶层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才有了科举制发展的光辉时期。

    德军之所以善战,除了武器精良外,也是因为有着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并且一直传承着德国铁血精神的容克军事贵族阶层。

    至于日本,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撞大运的国家,明治维新之前什么都不是,明治维新之后凭借着一定的运气,一跃成为了世界列强。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日本一直以来都算是一个中等强国,唐朝时,日本被唐军打的一败涂地,并不是因为他们太弱,而是因为唐军太强了,那时候的日本已经开始屡次侵略朝鲜半岛,还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甚至是拥有百济国这个附属国,怎么能说弱呢?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失败,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日本的运气太好了,元军两次都赶上飓风,以致全军覆没,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爱国青年更是持这样的观点,将日本贬得一无是处。

    朱楧一直不喜欢这些观点,倒不是因为他哈日,而是他认为要想战胜对手,首先就要正视对手,只是一味地意、淫是强不了国的。

    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固然有台风等天气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武士的善战,能坚持到台风的到来。

    先说第一次蒙日之战,由于这场战争发生在日本文永年间,因此也被称为文永之役。日本在元朝及其之前的几百年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因此也被称为金银岛。

    忽必烈为了得到日本的财富,以及满足他威加四海的雄心,命令日本称臣纳贡。在收到日本的断然拒绝后,忽必烈还是着手征讨日本。
………………………………

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战

    此时的忽必烈还没有灭亡南宋,因此只占据了中国北方,当时元帝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征,因此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是很多,只有两万五千人左右,汉人也不是军队的主力。所以说这一次元朝征日失败,不排除有南宋给日本抗血的原因。

    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四年,元朝派去进攻日本的军队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的两万五千人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女真人和汉人。军队的统帅是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是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

    元军航行之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路在九州登陆,准备攻占日本腹地,这三路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

    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一开始的时候,日本人不适应元军的战术,吃亏较大,蒙受了巨大的伤亡。当时的日本武士还是以近身单挑为主要作战方式,在元朝的回回炮和弓箭手面前着实被教育了一把。不过他们仍然凭借着自身的武艺和死战不退的精神,成功的组织了元军的推进。

    在战斗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地适应了元军的作战方式,于是开始反攻。主要由日本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部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军,与敌军展开贴身肉搏,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元军副统帅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

    元军在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经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

    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到了风暴的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人员船只还是安全返回。

    也就是说,蒙古第一次征日时,是失败之后才遇到台风的,台风对日本只是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一次东征,使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亚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因此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

    故而高丽人对日本武士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的武士刀印象十分深刻,据他们记载,普通元军的刀剑与日本的武士刀一碰即断,手里的刀都被砍断了,只剩下了刀把,还怎么跟人家打,空手夺白刃这样的情节只发生在武侠里,要知道对方也是训练有素的杀手,你能保证自己的身体不被他惯用的刀剑挨到?

    这场战斗也可以充分说明,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以崇尚勇猛著称的蒙古士兵也是十分鸡贼的,他们大多使用弓箭,躲在阵型的后面,将近身肉搏的工作都交给高丽士兵来干,因此他们的伤亡并不是太大。

    事后,蒙古人评价日本军队,对他们的弓箭倒不是特别推崇,认为他们的弓箭虽然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射程较近,但是和高丽人一样,对日本人的战刀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武士刀,日本的武士刀起源于唐朝的横刀,隋唐时期,日本还没有自己的锻刀技术,完全是通过模仿和学习中国制刀技术来生产刀剑,当时的日本刀大都保持了汉代环首刀的基本特点。

    在和唐朝进行的白江口之战中,由于唐朝横刀的劈砍破甲能力以及柔韧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刀,身穿皮甲的日本武士对此毫无防护能力,日本举国精锐打败而归,此后日本本土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

    在几年的恐慌之后,日本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于是开始以谦卑的姿态向唐朝学习,日本派来的遣唐使中,有不少人是能工巧匠,将唐朝横刀的锻造技术带回了日本,经过模仿和研究,逐渐锻造出了号称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的日本武士刀。

    另外两把世界名刃分别为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等)的大马士革刀,此刀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十分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

    以及马来西亚一带的马来克力士剑,起初人们对马来克力士剑并不在意,直到西方白人开始入侵马来西亚一带后,手持马来克力士剑的马来人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战争之后,才使得马来克力士剑名声大噪。

    据史料记载,马来克力士剑可以一下子劈断荷兰人的火枪钢管,用手轻轻一推即可穿透盔甲十分锋利。

    只可惜的是,后来西方人征服马来群岛后,出于对这种武器的忌惮,开始禁止马来人锻造佩戴,再加上马来克力士剑的锻造工艺十分复杂,光反复锤锻入火就要五百多次,而且所需材料必须是天将陨铁,所以就此失传。

    相比之下,日本的武士刀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多么难找的材料,其优良性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因此成本比较低廉,日本的普通兵民都可以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士兵可谓是无能能及,必要时他们可以靠生吃马肉,喝马血来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主要靠机动性,以战养战,走到哪抢到哪,因此一般很少带给养。但在此次战争中,蒙古人一直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始终未能突入到日本的腹地,掠夺补给。

    日本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固然十分高明,但这也需要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做后盾,要不然他们无法坚持到蒙古人弹尽粮绝。
………………………………

第一百章 蒙日之战(二)

    第一次征日战争虽然失败,但是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忽必烈竟然认为经过此战日本必定已经领略到了蒙古大军的威力,会因此而屈服,遂再次派遣使者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做小弟。

    但日本人很不给这位薛禅汗面子,很干脆的斩杀了蒙古来使,表示你若战,便来战。

    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灭掉南宋之后,便着手准备第二次东征。远征军的士兵有中原各地、蒙古和高丽召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征集,于此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船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无法保密,日本人一直严密监视着元朝的一举一动,早已从各种渠道获知了忽必烈的计划,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

    此时的日本政局稳定,一代枭雄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力远胜以往,因此得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蒙古人的入侵。

    幕府与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这个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眼海滩修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

    当敌人的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领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一千二百八十一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只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人,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