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做塞王-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楧看了她一眼笑着道:“行了,捂什么捂?本王哪里没有见过?”

    黛奴脸上的神情十分尴尬,但还是不肯松手,道:“奴,奴只是不太习惯。”

    看她这副鹌鹑的样子,朱楧心里乐开了花,道:“行了。赶快穿上衣服下来吃吧,难不成还让本王伺候你?”
………………………………

第十五章 慰问工匠

    黛奴急忙手脚并用地穿衣服,道:“哪敢,哪敢?王爷千万别开这种玩笑,永远都是奴伺候王爷。奴这就下去伺候王爷用膳。”

    黛奴急忙来到饭桌前,先给朱楧续了碗粥,然后在朱楧的示意下才肯坐下来。

    朱楧道:“黛奴啊,你说本王要经营田庄,哪件事才是最要紧的?”

    黛奴刚端起碗来喝了一口粥,又赶紧放下来,道:“奴觉得还是水利最重要,庄稼长得好不好,关键在水源充不充分。”

    朱楧满意地看了她一眼,道:“你说到点子上了。可惜了,我河西之地的水源虽然充沛,但是目前还没有被用在点子上。”

    黛奴直呱呱地盯着朱楧道:“王爷是不是又有什么想法了?”自从朱楧病好之后,她感觉这个王爷的见识比之前强多了。不说别的,就说他给皇上画的那副地图,就让王府的人惊讶不已,之前也没听说王爷在那上面下多大功夫啊。

    朱楧道:“想法是有,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在此地施行。吃完饭你跟我去一个地方,我要去实地考察一番。”

    黛奴道:“奴遵命,跟王爷在一起奴也涨了不少见识呢。”

    朱楧道:“本王昨天已经跟你说过了,从今以后你就是本王的侧妃了,别整天老是奴不奴的,知道吗?”

    黛奴心中酿起一丝甜蜜,看来王爷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并没有逗她玩儿,嘴角闪过一丝微笑,随后又有一丝惶恐地说道:“奴只是感觉这一切太不真实了,害怕老天爷突然有一天将这一切又夺走。”

    这小丫头倒是挺知足。朱楧挑起她的下巴,十分霸气地说道:“你的天是谁?是本王,只要本王不发话,谁也夺不走。从今天开始,你不许再自称奴了,不要掉本王的身价。”

    黛奴十分感动,这种霸道的宠爱真是让人难以拒绝,重重地点了点头,十分开心地说道:“是。妾身遵命。”

    朱楧笑道:“这就对了,赶紧吃饭吧。”

    吃完饭后,朱楧在黛奴和瞿能的陪同下去慰问了甘州中卫的匠户。瞿能十分不理解,朱楧一个堂堂的亲王为什么要去看那些破落的匠户。明朝匠户一般的来源是被俘虏的工匠或是被逼为工匠的俘虏,还有就是“军士不堪征差者”,经过学习各类技术后充任,其待遇和地位可想而知。

    匠户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历史记载匠户应役时,“每日绝早入局”,也就是起的比鸡早,在官吏的监督下劳作,“抵暮方散”,工作量很大。然而工钱很低,每人的月粮不过三斗,(就这还不一定能全发到手上),再加上一些官府偶尔赏赐的衣物,没有其他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常常发生质典子女的事。

    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对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虽然谁也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大部分人还是崇拜资本、权利、名气,很少有人崇拜技术。当官的一向自认为高人一等,对于搞技术的人,一般都视为自己的杂役,很少有重视的。就算是一项技术没用研发成功,他们也不用负什么责任,转而把责任都推到搞技术的人身上,说他们学艺不精。所以,后世的一些理科男,生活的也很不如意。

    但比明朝人多了好几百年见识的朱楧心里十分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史,朱楧不认为后世的人比明朝人聪明多少,但是后世的人可以用十分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以日子要比明朝人过得好很多。

    朱楧和老朱的脾气一样,都是十分实际的人,他对那些能改变现状的工具技术十分有兴趣,反而对历代士大夫和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的那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嗤之以鼻。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瞪着眼睛找别人毛病的文人,在朱楧的心里别说是这些掌握技术的匠户,就连一个卖力干活的农夫都不如。

    还是李云龙说的好,手里的家伙好使,腰杆子才会赢。而那些个工匠,就是给老子制造好使的家伙的人,必须要重视。

    瞿能将朱楧等人带到匠户的居住区,单从居住条件来看,他们过得很不如意。虽然这张掖城的房子大都是他们重新建造的,但他们分到的住所却是城里最差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住着以前的工棚。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建筑,建筑,果然自古以来都是光建不住啊。

    见朱楧等人前来,甘州中卫的匠头胡老汉带着大小工匠前来迎接。胡老汉没等到朱楧走近就直接跪下,道:“不知殿下驾临,失迎之处,还望殿下恕罪。”

    朱楧快步走向前去,一把扶住胡老汉,道:“老先生快快请起,本王知道你们为我肃藩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本王是专程前来看望大家的。”

    胡老汉用十分激动和诧异的目光看着朱楧,若不是亲耳听见,他是绝对不会相信这样的话的。历代官吏对他们都是严加督导,似乎是他们工匠欠了官家钱一样,万万没想到今天一个堂堂的亲王会亲自跑来对他们嘘寒问暖。

    胡老汉道:“多谢王爷,能为我大明的边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是小的们的荣幸。”

    朱楧微微笑了一下,这样的官话早已打动不了经历了两世的他。他扫视了一下跪在这里的工匠,见他们穿的都不怎么样,而且面有菜色,很明显是营养不好。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提出质疑了,洪武年间是盛世,怎么会像你说的那么不堪。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古代的所谓盛世和衰世其实跟底层的老百姓关系不太大,所谓的盛世其实指的是国库充盈,皇帝有钱花,可以尽情的去打仗,去建造大型工程,去浪。所谓的衰世指的就是国库空虚,皇帝也没钱花,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光是天灾人祸,经济崩溃,也有可能是国家机器尤其是税收制度失灵,皇帝失去了对国家财富的掌控力,比如明朝后期就是如此。但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
………………………………

第十六章 手绘水车

    举个典型的例子,清朝乾隆年间号称盛世,乾隆皇帝又是打仗,搞什么“十全武功”,又是修圆明园,又是编纂《四库全书》,很有钱,很潇洒。可是他治理下的普通百姓呢?根据乾隆年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的记载,他见到的底层中国人跟乞丐差不多。他们会争先恐后的跳进海里捡英国人扔掉的肉类,然后拿回家小心腌制。北京的弃婴随处可见。可谓是盛世下的饥饿。

    而在明朝初年,天下刚刚平定,生产力还没有恢复,尤其是河西走廊这一远离中央的地区,更是贫困交加,肃王的岁禄都比其他藩王少二十倍,更何况底层的工匠?朱元璋的盛世建立在他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及粮长制度上,这两个制度可以让他有效地控制全国的税收,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国库,至于底层的老百姓,照样是穷。

    朱楧对着这一群工匠说道:“诸位工匠对我肃藩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你们的生活却过得很不如意,这个本王也看在心里。本王今天来这里是有事情跟你们商量。”

    胡老汉一听这话,立即十分惶恐地说道:“殿下有何事尽管吩咐,商量二字我等实不敢当。”心里却盘算着朱楧说这话到底是福是祸,毕竟这年头当官的口蜜腹剑的事干的实在是太多了。

    朱楧道:“本王知道你们之前干活都是按轮班制或者住坐制,本王今天来是想改变这种劳作方式。”所谓轮班是工匠每一年或五年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指的是每月服役十天,若不服役,则必须每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众位工匠都是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朱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还是胡老汉鼓起勇气道:“敢问殿下,殿下想变成那种劳作方式?”

    “雇佣。”朱楧斩钉截铁地说道:“本王想制作一些水车等灌溉工具,凡是被我雇佣的工匠每月给粮食五斗,绝不拖***的好的还有奖励,但是偷懒耍滑不好好干的,本王就把他发配到奴隶营去。”

    所谓的奴隶营就是朱楧带来的那群犯官家属和奴隶住的地方。朱楧不会好心到对他们进行人性化关怀,罪犯如果过得滋润那干脆都去犯罪好了。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而罪犯就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朱楧每天只给他们维持生命的口粮,还强迫他们去开垦土地,干重活。如果被发配到奴隶营,那才真叫是生不如死。

    众位工匠一听朱楧这话,全都面面相觑,他们一方面对朱楧给予的丰厚报酬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感到这个王爷好大的威严,动不动就把人发配到奴隶营中去。但他们还都是希望自己被选上的,毕竟谁也想过好日子,而且朱楧说了,被发配到奴隶营的前提是他们偷奸耍滑,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去干,谁整天想着整这些幺蛾子。况且王爷千岁对他们匠户这么好,要是还有人偷奸耍滑那就是良心被狗吃了,被发配到奴隶营也不过分。

    胡老汉拱手道:“敢问殿下要做什么样的水车?是龙骨车还是链斗式水车?要雇佣多少人?”

    朱楧道:“都不是,本王要做的是直径达六、七丈的大水车,可灌溉近千亩良田。数量嘛,自然是多多益善,就看你手下有多少人了。”

    众工匠听了都十分惊讶,直径达六、七丈的水车他们别说见,就是听都没听过,这可能吗?这个小王爷也太会异想天开了吧。

    胡老汉道:“殿下,请恕在下见识短浅,这世上哪有直径达六、七丈的水车,小的们不会做啊。”

    朱楧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说道:“不必担心。图纸和要点我会给你们,你们只要照着上面说的做就行了。”

    这下不仅是众位工匠,就连瞿能这等武夫也纳闷了,这长在深宫里的王爷怎么还会制造水车了?黛奴对此已经不再惊讶了,她已经见识了朱楧的奇思妙想,那么详细的地图都能画出来,做一个水车应该也没有问题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胡老汉也就不能再推辞了,道:“既然如此,那小的们一定尽力而为。敢问王爷,图纸在哪里,可否先让小的看一眼。”

    朱楧对黛奴道:“去找些纸笔来,本王这就给你们画出来。”

    看来王爷又要让众人吃惊了,黛奴心里美滋滋的,谁不想自己的男人有出息呢?即便对方是王爷,可以衣食无忧,道:“奴这就去。”

    朱楧瞪了她一眼,吓得黛奴立即改口,道:“是,妾身遵命。”

    这一下子,一些不厚道的人已经忍不住想笑了,看了这位王爷也已经初尝禁果,把这个小丫头收入帐下了。

    黛奴脸蛋一红,赶紧跑开,众人知道了她跟朱楧的关系,自然对她小心侍候,很快就把笔墨纸砚给她送了过来。

    朱楧将纸铺在了一张桌子上,很快便将图纸画了出来。胡老汉在一旁边看边连连赞叹:“妙,妙。真是巧夺天工啊。如果此物做成,灌溉千亩良田不在话下,而且此物是用河流的水力推动的,不用人工和畜力,会省出很多人手啊。”

    朱楧笑道:“怎么样?胡匠头。可以做出来吗?”

    胡老汉皱着眉头琢磨了一会儿,道:“应该没有问题,小的愿为王爷效力,早日制作出此物。”

    朱楧赞叹道:“你先召集人手做一辆试试,成功之后,我们在加大生产量。待遇就按我之前说的发放。”

    胡老汉道:“小人遵命,小人这就着手准备。”

    其实朱楧知道,河西之地自古都有很多水渠,像汉朝、曹魏、唐朝,都在这里修了不少水利,这些水渠虽然废弃了,但是也是可以疏通的,水渠一直以来是河西走廊灌溉的主力。朱楧制作这个大水车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物尽其用,既然河西之地有丰富的水流资源,那这水力就不能浪费;第二是想搞出一件既实用又新鲜的利器来震惊诸人,让他们对自己产生崇拜心里,这样以来,自己在这里推行变法阻力就会少很多。
………………………………

第十七章 治国攻略

    朱楧道:“我河西之地虽然河流众多,但不是每一块田地都挨着河流的。本王还要制作一些手压机,可以将七丈深的水井里的水吸出来灌溉土地。”

    “七丈?”胡老汉十分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明朝的井一般也就几米深,提水都是一桶一桶往外提,既费力又没有效率。听朱楧的意思,他要制作的东西要比手提水桶高效的多。

    其实这个手压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负压吸水的原理,用人工将管子里的空气抽走,造成井里和管子里的大气压强差,大气压强就会将水从井里面压上来,比起用手提既省力又有效率。只是明朝人不懂得大气压强的原理,所以听起来感觉匪夷所思。这样的手压机在后世的农村随处可见,朱楧的老家就有一套,提取出的水来自深层,甘甜可口,跟城里过滤过的水完全不是一个味道。

    手压机的制作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管子,把一头砸尖,管子的底部四壁钻许多眼,方便水流进来,顶部垫上木方子,砸进深井里。管子的手头接着一个唧筒,一按手柄,水就可以提取上来,十分的方便。

    手压机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唧筒上起密封作用的橡皮圈,明朝没这玩意儿,一般也可以用牛皮代替。但明初严禁宰杀耕牛,所以此时只能找一些厚布代替,效果会差一些,但此时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胡老汉等人都是老把式,朱楧一说他们就知道那个手压机是怎么回事了,不用画图。

    朱楧道:“胡老汉,我说的这两样东西,你们务必加班加点的完成。大水车可以先做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