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向日葵》的高价
1987年3月31日傍晚,英国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里,荷兰画家凡·高的一幅《向日葵》正在拍卖。出价从500万英镑开始扶摇直上,4分钟提高了4倍——2000万英镑。最后,随着长途电话的铃声传来了“2250万英镑!”这令人咋舌的出价,画售给了不知名的买主。这就标出了创纪录的卖价,打破了历年来世界名画的最高价格。人们事后得知,此画为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所购。
在1886年以前,他虽也曾画过一些习作、素描和水彩,但从未画过油画。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在巴黎经营画商的兄弟泰奥多尔·提奥同意负担他的生活费用。表兄毛威知道他愿做画家,送给他一只油画箱,内有颜料和各种附件。他兴奋异常,认为真正的事业即将开始。凡·高在巴黎结识了图鲁兹,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1888年2月,凡·高受印象派光色画法的影响,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得亮畅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地画下去。他最爱用黄色和蓝色(他的黄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辉煌,蓝色也蓝得深不可测)。
凡·高自学习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画法以后,他的画比以前明亮了,也漂亮得多了。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因此,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凡·高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后来,他和高更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二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
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于1890年5月21日,在其弟弟提奥的安排下,迁往瓦兹河畔的奥韦尔,并请了一位名叫加歇的医生予以照料。他勤奋作画,作有《加歇医生肖像》《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1890年10月27日,在同加歇医生发生争吵之后,凡·高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16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
——传世佳言——
凡,高说:“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
凡,高说:“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呵!”
第13章 蒙克
姓名:蒙克
出生地:挪威雷登
生卒年:1863…1944年
历史评价
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
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长大,是画家雅各布·蒙克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的亲戚。蒙克的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
相关链接
“蒙克抢劫事件”
某日,数名蒙面持枪劫匪闯入了挪威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当着众多参观者的面,抢走了著名挪威画家蒙克的两幅名画,然后坐汽车逃之夭夭。两幅被抢名画包括蒙克最著名的作品《呐喊》,及《圣母像》。此事件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感到震惊。
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压抑又悲观的原因了。蒙克后来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学业。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和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然后是新艺术造型。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后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的,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蒙克的绘画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画展在一星期后结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个国际圈子里的一员,里面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和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
在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在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上出名了。在世纪之交期间的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为他的第二祖国。
在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改变他的艺术风格。在19世纪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和半印象派。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有他自己特征的综合派原始画风,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19世纪90年代,蒙克倾向于选择景色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做出一种能最形象地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给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刹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一出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很可能每一种特定的姿势代表一种特定的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蒙克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不感兴趣,他所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的气氛。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后一个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
——传世佳言——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第14章 康丁斯基
姓名:康丁斯基
出生地:俄罗斯
生卒年:1866…1944年
历史评价
俄国画家康丁斯基是抽象画派和表现主义的创始者之一,不论是他的画或是著作,对20世纪的艺术都有重大的影响。
康丁斯基出生于莫斯科,早年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这对于他后来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有绝对的影响。他在近30岁时,受到莫内的启发,毅然决定由当法律教师的工作改当画家。
20世纪初,康丁斯基到慕尼黑学习印象派绘画和当时新兴的画风。在1900年到1910年这段期间,他四处旅游,先后去了威尼斯、突尼斯、荷兰、法国和俄国,一路吸收印象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绘画风格,从此对纯粹颜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康定斯基强调纯色的心理效果,强调鲜红颜色怎样像号声一样使人动心,他相信通过这种观念创作,进行心灵与心灵之间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1911年之后,康丁斯基陆续结识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创立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并且共同办画展,也因为有他们的推动,表现主义得以尽情的发展。
相关链接
《圆之舞》
康丁斯基1926年创作的《圆之舞》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透过俯视的想象,康丁斯基带领我们看到这些圆圈圈,就像是漂浮在褐色大地之上跳跃的泡泡精灵,充满了音乐性。而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内敛纯粹的精神思维。
到了20年代,康丁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变,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转为几何图形的构图。1922年,他到包浩斯设计学院当教员时,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高潮时期。康丁斯基对于包浩斯设计学院基础课程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包括分析绘画和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他要求学生设计色彩与形体的单体,然后把这些单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从中研究形体与色彩的结构方式和产生的艺术效果。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形体理论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康丁斯基在他后期的创作中,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觉式的画风和后来的几何图形风格,这些无疑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种新的理念。他是一位能将色彩与音乐等同起来的画家,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
——传世佳言——
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
一个三角形的尖角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画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触着亚当。
第15章 马蒂斯
姓名:马蒂斯
出生地:法国勒卡多小镇
生卒年:1869…1954年
历史评价
马蒂斯与毕加索同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巨擘,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马蒂斯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1879年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887年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1889年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1891年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1896年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1898年初露头角的马蒂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相关链接
《钢琴课》
《钢琴课》创作于1916年,这段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日子,它是马蒂斯最黯淡的作品时期,也是最渴望严谨性,最接近立体主义的时期。这个时期之后,他还是远离了立体主义,回到他快乐明朗的色彩中。这幅画很富结构性:窗外的花园以简单的绿色几何图形作代表,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其他颜色都偏冷暗,弹钢琴的孩子右脸投下几何图形的光线阴影,跟在他前方的节拍器几何图形相对应。整幅图只有窗户栏杆和钢琴架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因此图中充满惆怅不安,反应忧郁心情与战争阴影。
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