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念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都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四、忆念厌恶相(不净观):身体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应观察此身,自脚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肌、腱、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膈(肠膜)、肠、胃、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油)膏、涕、唾、(关节滑)液、尿。』就好像有一个袋子,两端开口,里面装了各种谷物,诸如:粟米、稻米、绿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个好眼力的人打开袋子并检查它们,说道:『这是粟米,这是稻米,这是绿豆,这些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样地观察此身:『这身上有发、(毛)、(爪)…………尿。』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观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就好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他的助手,宰杀了一头牛,把屠体分成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观察此身,也把身体分成各种元素来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有火元素,有风元素。』」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六、九墓墟观
「再者,(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死了一、二或三天,肿胀青瘀、溃烂流脓,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再者,(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被乌鸦、秃鹰或兀鹰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它各种野兽啃食,将此身与其相比较,系念:『此身性质相同,将来也会变成像这个样子,无法避免那样的结局。』」

「再者,(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血肉连筋的骸骨……(4)肉脱血渍连筋的骸骨……(5)肉脱血干连筋的骸骨……(6)零乱地散落四处的肢骨——手骨、脚骨、胫骨、大腿骨、臀骨、脊骨、头盖骨,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再者,(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间看到被抛弃的尸体,骸骨白晰如贝壳般……,(8)骸骨堆积经年……,(9)骨骸腐蚀成尘……,将此身与其相比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受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比丘正在经历着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着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愉快的感官(例如: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感受时,对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时,对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经历着痛苦的感官感受时……;经历着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时……;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官感受时……;经历着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现相,消失的现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
【心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呢﹖比丘于贪欲心知其为贪欲心,心离贪欲知其离于贪欲;于瞋恨心知其为瞋恨心,心离瞋恨知其离于瞋恨;于愚痴心知其为愚痴心,心不愚痴知其不愚痴;于收摄心知其为收摄心,于放逸心知其为放逸心,于增上心知其为增上心,于停滞心知其为停滞心,于胜妙心知其为胜妙心,于下劣心知其为下劣心,于定心知其为定心,于散漫心知其为散漫心,于解脱心知其为解脱心,于系缚心知其为系缚心。」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有心』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察觉(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
【法观念处】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呢﹖」
一、五种障碍(北传译为五盖)


「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五种障碍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要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们,如果感官的欲望(北传译为贪欲)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感官的欲望从自己(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欲望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感官欲望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恶意(北传译为瞋恚)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恶意(敌意、憎)恨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沈(北传译为睡眠)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怠惰昏沈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沮丧和亢奋(北传译为掉举——掉是心情低落,举是心情昂扬)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舍弃的沮丧和亢奋(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果犹疑不定(北传译为疑法)在自己(的内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犹疑不定从他的内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犹疑不定如何舍弃,他知道已舍弃的犹疑不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然则,念住『所谓心法』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认知和觉察(真相)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心法的五种障碍来观察思惟心法。」
二、五蕴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对五蕴执着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系念:色身就是这个样子,色身就是这样生起,色身就是这样消失;感受就是这个样子,感受就是这样生起,感受就是这样消失;觉想就是这个样子,觉想就是这样生起,觉想就是这样消失;业行(心意的形成,决意)就是这个样子,业行就是这样生起,业行就是这样消失;意识就是这个样子,意识就是这样生起,意识就是这样消失。」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执着五蕴的心法来观察心法。」
三、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六个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系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系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声尘……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尘……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尘……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触尘……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心法来观察心法。」
四、七个正觉的因素(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如果念觉支(意念专注的正觉因素)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念觉支在自己(的内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念觉支是如何发生。如果择法觉支(检查身心状态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精进觉支(力行正道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喜觉支(法喜洋溢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猗息觉支(安详宁静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定觉支(专精一致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舍觉支(泰然舍弃的正觉因素)

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舍觉支在他自己(的内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舍觉支如何发生。」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五、四圣谛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比丘如实知『这是苦』;如实知『这是苦集』;如实知『这是苦灭』;如实知『这是苦灭之道』」
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对五蕴的执着(北传译为五阴炽盛)就是苦。

「比丘们,什么是生﹖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诸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那就叫做生。」
「什么是老﹖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发、皱肤、佝偻、感官功能衰退,比丘们,那就叫做老。」
「什么是死﹖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过世,迁逝、终止、消失、死亡、弥留、结束、诸蕴分离、舍弃身体,比丘们,那就叫做死。」
「什么是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忧伤、哀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患,比丘们,那就叫做忧。」
「什么是悲﹖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伤啜泣、大声恸哭,比丘们,那就叫做悲。」
「什么是苦﹖任何身体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从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
「什么是恼﹖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从心理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恼。」
「什么是失望沮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绝望、沮丧、失神,比丘们,那就叫做失望沮丧。」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任何人都会有他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幸灾乐祸者,心怀害意、不适、不可靠的人、而必须与他们聚会、交往、连络、共事,比丘们,那就叫做怨憎会。」

「什么是爱别离﹖任何人都会有他想要、喜欢、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随喜祝福者,心怀善意、适意、可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晚辈、朋友、同事、血亲,却丧失聚会、交往、连络、共事的因缘,比丘们,那就叫做爱别离。」

「什么是求不得﹖比丘们,受生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必受生!』但是这不是靠着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受老、病、死、忧、悲、苦、恼和绝望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老……绝望所支配,但愿我们不会发生这些事!』但是这不是靠着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

「比丘们,简而言之,怎么说对五蕴的执着是苦呢﹖如下所述:对色蕴的执着,对受蕴的执着,对想蕴的执着,对行(心理形成)蕴的执着,对识蕴的执着,简而言之,这些就是对五蕴的执着。比丘们,那就叫做苦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那就是导致再生的渴爱,欣喜于贪欲和乐趣,时时处处寻找着新奇的欣乐:也就是感官的渴爱(欲爱),「存在」的渴爱(色爱),「不存在」的渴爱(无色爱)。」
「这渴爱从何处生起和滋长﹖世间任何适意和愉快的地方,就是渴爱生起和滋长的所在。」
「世间的适意和愉快是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