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2'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3'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4'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5'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子。
'6'遽,副词,迫不及待地。贾谊《治安策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7'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8'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9'趯,同跃。跃然,跳跃的样子,形容远举。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10'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1'。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2',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於草茅之中'3',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4'。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5',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6',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7',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8'!
'1'累,忧虑。
'2'睿(ruì),智慧通达。
'3'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4'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於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5'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6'狷(juàn)介,孤高,不同流合污。
'7'沮(jǔ),颓丧。
'8'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1'。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敌,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1'志,记,后来写作〃志〃。
'2'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於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
'3'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於汾水上,於是改元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sōu)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打败了鄋瞒,并俘获了国君侨如,於是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以表其功。
予至扶风之明年'1',始治官舍。为亭於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於岐山之阳'2',其占为有年'3'。既而弥月不雨'4',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5'。官吏相与庆於庭,商贾相与歌於市,农夫相与忭於野'6'。忧者以喜'7',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於嘉祐六年(1061)到任。
'2'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3'占,占卦。年,年成,收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4'弥,满。弥月,整月。
'5'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6'忭(biàn),高兴,喜欢。
'7'以,介词,因,省略了宾语。
於是举酒於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2',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於此亭'3',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於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1'属(zhǔ),后来写作〃嘱〃。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2'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3'优游,见本册1054页注〔5〕。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2'。〃
'1'造物,造物主。
'2'珠襦押韵;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守有押韵;功空押韵;冥名亭押韵。
第十一单元 文选
沈约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人,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官至尚书令。博通群书,著述很多,有《晋书》《宋书》《齐纪》《四声谱》等书。他主张作诗必须讲求声律对仗。他和谢脁、王融作诗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世称为〃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就是指这一时期诗的风格)。永明体偏重形式,忽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助长了当时绮丽柔靡的文风。但是他的声律论对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谢灵运传论'1'
史臣曰'2':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3',刚柔迭用'4',喜愠分情'5'。夫志动於中,则歌咏外发'6'。六义所因'7',四始攸系'8',升降讴谣'9',纷披风什'10'。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11',禀气怀灵,理无或异'12'。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注释】
'1'谢灵运,南北朝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袭封祖父谢玄的爵位康乐公,所以后人称他为谢康乐。他的诗文都很好,特别长於山水诗。他先做永嘉太守,游山玩水,不理政务。后来做临川内史,放浪无异过去。被人弹劾,徙广州。不久,因有人告他谋反,被杀。这篇是附在《宋书·谢灵运传》后的一段议论文字,《昭明文选》列入〃史论〃一类。文中共谈两个问题,一是情和文的问题,一是声律问题,并以此来评论前人的作品。全文以后者为主,因为这在沈约看来是他独得之秘。
'2'史臣曰,史臣即指沈约自己,这是仿《史记》〃太史公曰〃之例。
'3'五常,即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德,德性,性质。古人说人承受天地的精气,含有五行的本性,这是古人不科学的说法。
'4'刚柔,指人的本性有刚有柔。迭,更替,轮换。
'5'愠,怒。情,感情。旧有所谓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6'志,心意,即思想感情。《毛诗序》:〃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欢之不足,故永歌之。〃《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7'六义,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见《毛诗序》。
'8'四始,古来有不同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呜》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攸,所。
'9'升降,指歌唱,唱时声音有高有低。讴,歌。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
'10'纷披,双声连绵字,等於说缤纷,繁盛的样子。风,指国风。什,指雅颂,因雅颂十篇为一什。
'11'虞夏以前,未见有遗文(遗诗)留传下来。伪古文《尚书·虞书·益稷谟》:〃帝庸(乃)作歌。〃又伪古文《尚书·夏书》有《五子之歌》。
'12'李善注《文选》作〃理或无异〃。以〃理无或异〃为是。无或异,没有什么不同。这是说,虽然远古没有诗歌传下来,只要是禀气怀灵的人,志动於中,就一定要歌咏外发,和远古没有什么差异。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1'。屈平、宋玉导清源於前'2',贾谊、相如振芳尘於后'3'。英辞润金石'4',高义薄云天'5'。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6',异轨同奔'7',递相师祖'8'。虽清辞丽曲'9',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10',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11',文以情变'12',绝唱高踪'13',久无嗣响'14'。至於建安'15',曹氏基命'16',三祖陈王'17',咸蓄盛藻'18'。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19'。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20',二班长於情理之说'21',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22'。并摽能擅美'23',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24',莫不同祖风骚'25';徒以赏好异情'26',故意制相诡'27'。
【注释】
'1'这是说到了西周末季,王室无道,人们作诗(以讽刺王室)的风气盛起来了。风流,指作诗的风气。
'2'屈平,即屈原。导清源,比喻开辟了好的先路。
'3'相如,即司马相如。振,举。芳尘,等於说美好的名声。振芳尘,指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4'英辞,华美的文辞。润金石,使金石增光生色。金,指钟鼎之类。石,指碑碣之类。古人颂功、纪事、寓戒之文,常刻在金石之上,以垂久远。
'5'高义,表现於作品中的作者的高洁的思想。薄,迫近。
'6'王褒,字子渊。刘向,字子政。扬,指扬雄,字子云。班,指班固。崔,指崔駰(yīn),字亭伯。蔡,指蔡邕。这几个人都是汉代的辞赋家。
'7'异轨,等於说不同的道路。同奔,一齐向前奔驰。这是说所取的道路虽然不同,却共同努力於创作。
'8'递,顺次,一个接一个地。师祖,等於说效法。这句是说王、刘、扬、班、崔、蔡等人一个接一个地以前人为师祖。
'9'曲,乐曲,曲调。这里指文章的声韵。
'10'芜音,芜杂之音。累气,累赘的言辞。
'11'平子,张衡的字。张衡,东汉西鄂(今河南南阳一带)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作《两京赋》,构思十年乃成。艳发,指文章漂亮有文彩。
'12'情,思想感情。这是说文章随着思想感情不同而变化。
'13'绝唱,等於说绝调,指无人能及的文章。高踪,等於说高的造诣。
'14'嗣响,指能继续平子之作的作品。〃响〃字和〃唱〃字相应。
'15'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当时曹操执政。
'16'基命,等於说始受命,指建安末曹丕做了皇帝。基,始。
'17'三祖,曹操是魏太祖,曹丕是魏高祖,曹叡是魏烈祖。陈王,指曹植。植字子建,封为陈王。
'18'这是说曹氏诸人具有文学的才华。盛藻,丰盛的辞藻。
'19'甫,开始。纬,织物的横线,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组织。这两句是说根据思想感情来组织文辞,用文辞来润饰内容,也就是思想内容与形式并重。
'20'工,巧,擅长。形似之言,指描写物态之文。
'21'二班,指班彪、班固父子。情理之说,指抒情说理之文。
'22'仲宣,王粲的字。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气质,指材性。
'23'摽(biāo)能,表现出才能。擅美,独具优点。
'24'源,用如动词,等於说推寻。飚(biāo),暴风。飚流,略等於上文的〃风流〃,这里指汉魏四百余年的诗赋创作。
'25'风骚,指国风(《诗经》)、离骚。
'26'赏好,欣赏爱好。
'27'意,指内容。制,指体裁。诡,异,不同。
降及元康'1',潘陆特秀'2',律异班贾'3',体变曹王'4'。缛旨星稠'5',繁文绮合'6',缀平台之逸响'7',采南皮之高韵'8'。遗风余烈'9',事极江右'10'。在晋中兴'11',玄风独扇'12',为学穷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13'。驰骋文辞,义殚乎此'14'。自建武暨于义熙'15',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16';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17',遒丽之辞,无闻焉尔'18'。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19'。爰逮宋氏'20',颜谢腾声'21',灵运之兴会摽举'22',延年之体裁明密'23',并方轨前秀'24',垂范后昆'25'。
【注释】
'1'元康,晋惠帝年号,由公元291年至299年。
'2'潘,指潘岳,字安仁。陆,指陆机、陆云。
'3'律,指诗文的声律。班贾,指班固、贾谊。
'4'体,指诗文的体裁。曹王,指曹植、王粲。
'5'缛,繁复杂。旨,指作品的思想。星稠,像星辰一样稠密。
'6'文,指作品的文采,即指辞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合,和。绮合,像绮一样组织得那么协调。
'7'缀,联接,这里指继续。平台,西汉梁孝王在睢阳(今河南商邱县)修建宫室,筑复道,从王宫到城东北的平台,招揽四方才士。司马相如也曾客游於梁,和诸文人一起住了几年,并著《子虚赋》。逸响,指司马相如的文章。逸,高超。
'8'南皮,今河北南皮县,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时,曾与诸文士游於此。高韵,指应瑒、徐干的文章(依《文选》李善注)。
'9'余烈,余业。
'10'极,尽。江右,指西晋。东晋建都建业(今南京),称江左;西晋建都洛阳,故称江右。
'11'中兴,衰而复兴。西晋亡后,元帝建都建业,东晋建国,故称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