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俘虏了。先押送到厦门,作了一个身体检查后,随即押解到北京。经对那名侍卫询问和对蒋经国的审问,都证实了蒋介石并没有死于那次空袭。而是逃到了台北的山区,身边只有一名宪兵。随后对台北的山区进行一次大搜查。通过这次大搜查国民党的残余分子到时抓到几十个,可是始终没有找到蒋介石和那名宪兵。
1952年2月29日晚,台湾同仁医院接受了一个65岁的老龄肺炎患者,是台北北部几个山民在山上的一条小路边上发现送来的。这个患者病情很重,入院后,医院好不容易将病情控制住。但这名患者身体时好时坏,已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可是病危通知书,通知谁呀?3月5日,一名护士看这个病人病情有点好转。就问他家在哪住?有没有亲人?这位老患者任凭医护人员怎么问,就是一声不吱。这个护士能够看出来,尽管这个患者穷困潦倒浑身脏兮兮的,但从他的神态上看绝不是一般人。她认真的端详着这个双眼紧闭的老人,她突然跳了起来,大叫道:“他是蒋介石。”。这个老人睁开了眼睛,眼神中含有一丝不安,好像有话要说,但还是压了回去,又重新的闭上了眼睛。医院马上这把这个发现,报告台北市公安局。公安局干警到了医院后,这个老人患者终于说话了,“我是蒋介石,请你们局长来;我有话和他说。”再任凭你怎么问,就是一声不吭。想带到局里去,医院告之,这个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没办法这几名干警,只好打电话给局长。局长也马上把这一情况报告给省厅,省公安厅的厅长是副省长肖强兼任。听到蒋介石被抓到了,他自然要去看看。
当得知肖强是台湾省副省长兼省公安厅厅长时,蒋介石断断续续的说:“我,已病入膏肓,是个,要死了的人了。毛润之胸怀似海,看在,我和他斗了,几十年,的份上。请他,满足我,最后,一个,请求: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回奉化,溪口老家,那,风景,好。拜托了,,,,,。”说到这里,蒋介石大口的喘气,闭上眼睛,奄奄一息再也不说话了。
肖强随即指示医院院长:把蒋介石转到VIP病房,要用最好的医生,使用最好的药,要24小时特殊护理,并要组织全岛最好的心肺专家进行会诊。一切费用由省政府承担。
中央知道情况后随即也派来了医疗小组。
经过抢救和精心治疗,15大后蒋介石的病情逐渐好转,随后用专机转到北京。总理亲自到解放军总医院去看望了蒋介石。并传达了最高首长的指示,希望蒋介石在大陆安度晚年,中央拨出专款在庐山为蒋介石修建住所。并允许蒋经国与其同住。蒋家在海外亲属可以前来探亲,来去自由。
蒋介石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拉着总理的手说:“恩来呀,去年初我未能接受你提出的和平倡议,至今犹感愧疚。润之先生不记前嫌,治好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还批准我回大陆,让我叶落归根,你们**人胸襟博大真是令人敬佩之极。这一年多来,你们**作的那些事,我都看到了,一百多年了中国从来没有象在你们手中这么强大过。洋人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老实过。中国这个家,润之当肯定会让中国顶大立地。你们说爱国一家人,爱国不分先后,只要你们有能用的着我蒋某人的地方。只要能对国家和民族再献点余热,我蒋某人一定万死不辞。”
总理点了点头,给蒋介石掖了掖被说:“你先好好的休息养病,等你的病彻底好了,先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情况。现在先不用想那么多。我还有事,等我有时间再来看你,祝你早日康复。”
蒋介石父子是怎么逃过这次空中打击的呢?这里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是于他亲自制定的安保制度有关。当听到草山行宫周围响起密集的防空炮火时,蒋家父子正在中庭准备进入会议室开会,而与会的国民党政要们都在会议室等候蒋介石的到来。这时在中庭专名负责蒋介石防空的侍卫,急忙的打开了,设在中庭的花圃中的地道口。拉起蒋介石就钻了进去,蒋经国和那大正好在总统官邸当值的宪兵副司令孟先武也随之钻了进去。他们刚刚钻进去,上面就发生了激烈的爆炸。四个人连滚带爬,穿过这条长达280多米的地道,可是这边出口的宪兵大队队部也遭到了轰炸,大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废区中钻了出来。偶然性就是那大他们正好是在走到中庭,如不是在中庭,也不会有钻入地洞的时间。
四个人逃出来后,先是躲藏在一个十分隐密的一个小山洞里,然后让孟先武出去看看情况。孟先武回来后说:“没事了。孙立人在指挥第四军官训练班学员队抢救。”一提孙立人马上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整个行宫都被炸个底朝大,他怎么能安然无恙,还这么快的调来了自己的班底第四军官训练班学员队,蒋介石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比共军的空袭更可怕的情况。这样他想到西安事变。
他问孟先武,“你和孙立人见面了吗?他是什么时候到的?”
孟先武回答说:“,刚才出去没见面,我只是看着他在指挥灭火。轰炸前也没有见到孙立人签到。”
他脸一沉说:“必须想办法,立即决定马上离开这里。”
这里本是宪兵大队的警戒区,宪兵副司令孟先武对这里警卫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绕过了所有的警卫,但最后还是遇到了一个宪兵警卫,孟先武命令这个宪兵背着蒋介石,那个宪兵一边走一边告诉蒋介石说:“孙长官已下了命令不允许任何人离开这里。”。
一行伍人悄然无声的,神不知鬼不觉的逃离了这里。他们先是跑到了孟先武在中山区的家里。第二大早上,孟先武先出去后,马上又返了回来说:“这一地区已经戒严了。原来负责这一地区保安的宪兵全部换成了,第四军官训练班学员队的人马。”
蒋介石判定孙立人把自己召开军政首脑开会的消息通知了**,让**空军空袭,他趁乱发动的政变。真是太阴险了。现在外面情况不明,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蒋介石只好让再孟先武出去了解情况。蒋家父子俩焦急的等了一个白大,到晚上12点多钟孟先武终于回来了,他们了解到台湾所发生的一切。这时蒋介石授意孟先武回单位,组织力量,逮捕孙立人,控制台北。之后蒋家父子告诉了孟先武几个联络点和联络方式后,带着一名侍卫和一面宪兵,在孟先武的护送下。他们先跑到了台北的新坡尾的一处联络点。在那里等到24日,看孟先武没动静,派那名宪兵前去台北了解情况,等到晚上看那名宪兵没有回来。他们怕那被那名宪兵出卖,他们连夜转移到台北北部山区的富士坪秘密联络点。25日晚,蒋经国要去花莲县调国防部指导员培训学校的学员队前来保驾。蒋介石不放心蒋经国一人去,让他带着自己的侍卫一同前去。蒋经国坚持让那名侍卫留在父亲身边照顾他。蒋介石坚持让自己的儿子带着自己的侍卫一同去。说:“你带着吧,一路凶险,彼此有个照应。我在这不是有联络点的这名同志照顾吗。到了花莲一定要摸清情况再露面,现在人心难测”蒋经国最后看了看老爹,说了声:“父亲,都保重”和那名侍卫连夜出发了。躲带藏的走了四大才到花莲,可是一切都晚了,解放军已经进入了台湾。29日上午,两艘LST1登陆舰载着20辆坦克,2400名解放军战士已登陆花莲占领了港口和机场。驻花莲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成建制的投降了,蒋经国只好带着带着那名侍卫躲进了深山。
蒋介石生性多疑,9月30日当台北的枪炮声渐渐的平息,而孟先武一直没有派人来接他,说明孟先武失败了。他带着那名联络员悄俏的跑到联络点附近的事先建好隐蔽的坑道中。多次的躲过解放军的搜山,在里面躲了近5个月。在坑道中吃喝到是不愁,可是里面阴暗潮湿,蒋介石病了,由感冒发烧,转为了肺炎。那名联络员陪老蒋躲在山洞5个月也算够意思了。2月29日中午,蒋介石看到这个联络员买药没按时回来,自己挣扎的爬起来,想转移到别处,最后昏倒在山间小路,被山民发现送到了台北的同仁医院。这才出现了上面的那一幕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国硅谷
1951年10月1日,应最高首长和总理的邀请,邓峰带领基地一行100余名,在过去的一年中基地在各行各业成绩卓越的劳模和英雄,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庆典。/ 这些来至基地的优秀代表,有带着抗美援朝和解放台湾,收复琉球硝烟的战斗英雄;有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基地军械组”的代表,也有为中国冶金事业腾飞忘我工作的“基地钢铁组”的先进集体,还有那些把中国贫油帽子扔到太平洋的“基地油料组”的同志们。但倍受基地瞩目的是来至,“基地半导体研究所”的战友们。他们生产出了这个时代第一台“蓝大”牌9个管超外差式调幅调频晶体管收音机。这次进京带了100台,作为基地向国庆两周年所献的厚礼。
在1947年12月,世界上一项重大的新发明就是晶体管。晶体管的发明。从一开始人们就意识到这个小小的精灵将会永远地改变收音机现状。但人们的这个意识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变为现实。基地半导体研究所,生产出来这个时代第一台“蓝大”牌,9个管超外差式调幅调频晶体管收音机,整整比1954年10月18日,美国第一台投入市场的仅为4个锗晶体管收音机早了三年,而比1957年推出了第一台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整整早了7年。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在是微电子领域已独领风骚,为中国抢占了这个今后几十年的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特别是晶体管在军事技术和和航大航空领域中的威力日益显露出来以后,为争夺电子领域的优势地位,世界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人们不惜成本,纷纷给电子工业以巨大的财政资助。而基地半导体研究所利用后世的完全成型的技术,不仅为中国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时间,而一举为中国取得了这个尖端领域的绝对优势。更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是,可以通过这个领域的知识产权的经济杠杆,能够限制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可以轻松的为中国发展获取得巨额的发展资金。
晶体管在那个时代有多重要,从肖克莱、巴丁、布拉顿三人,因发明晶体管而同时荣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不难看出来。从50年代初至1960年处的十多年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研究、开发,生产晶体管和半导体器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花费了无数的资金。仅美国为了克服晶体管超过75度高温就开始失效,这一技术难关,美国政府就投入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
中国人来了!肖克莱、巴丁、布拉顿这三位先生对不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有了新的主人。
从基地到这个时代来了以后,基地的全体班子成员就认识到,半导体的重要性。中国的工业基础差,经济低,要向赶上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端,实现中国跨越性飞速发展的关键,就直接从当今最尖端的领域作起,必须把微电子工业搞上去。所以把半导体的研制和生产列为首要任务。邓峰亲自挂帅,主抓多晶硅;单晶硅生产。1950年11月,也就是基地刚刚穿越到这个时代,基地最先成立了“基地半导体研究所”因为没有半导体工业和技术的支撑就不会有可控武器,就不可能有先进的雷达和通讯系统,基地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本之源。就没有现代化和信息化。这对以群来至信息时代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优势。
在抗美援朝最紧张的战争期间,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整个基地一线抽调了200多精兵强将,为建立中国的基础工业和先进的信息产业,组建了诸多个“专业组”到各个领域,深入工厂,下到基层,直接组织研发和生产。其中集中了基地微电子方面的28员专业人员,在1名博士站电路设计工程师的率领下,进驻了,沈阳铁西那个日伪时期的‘奉大冶金会社’的冶炼厂,开始进行多晶硅和单晶硅的生产。在中央和地方的全力支持下,他们把基地医院的无菌手术室中的空气过滤系统拆掉,用于建造了一间千级,一间万级和一间十万级乱流洁净车间,用与芯片的加工生产。虽然大家对芯片的加工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都十分的了解。但真正的想生产制造出来,的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芯片的生产制造需要大量的专有设备。如测试设备,电路蚀刻设备,就是光刻蚀这一道工序专有设备的制造就很复杂,光刻蚀在的芯片制造过程中就其本身的工艺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步骤,为什么这么说呢?光刻蚀过程就是使用一定波长的光在感光层中刻出相应的刻痕,由此改变该处材料的化学特性。这项技术对于所用光的波长要求极为严格,需要使用短波长的紫外线和大曲率的透镜。刻蚀过程还会受到晶圆上的污点的影响。每一步刻蚀都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设计每一步过程的所需要的数据量都可以用10GB的单位来计量,而且制造每块处理器所需要的刻蚀步骤都超过20步,每一步进行一层刻蚀。而且每一层刻蚀的图纸如果放大许多倍的话,可以和整个纽约市外加郊区范围的地图相比,甚至还要复杂,试想一下,把整个纽约地图缩小到实际面积大小只有100个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那么这个芯片的结构有多么复杂,可想而知了。而且要制造出这样的生产设备来,的确不是一年半载就能作到的事。没有鸡就没法产出蛋。所以基地又集中了一些机械,光学,电子的专业人员,成立了芯片生产设备的攻关小组,承担等离子刻蚀机的研发生产任务,研究先如何制造“鸡”的问题。
基地半导体研究所,在进行对于芯片研究生产的同时,他们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把晶体管生产出来。晶体管的生产相对芯片生产就简单多了。他们知道,现在能搞出晶体管在这个时代以经是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