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中国工业的基础
富国强兵,要富国首先要强兵。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打,不是因为我们太穷,而是因为我们的官太熊兵太弱。中国要想不挨打,就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人和一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强悍的军队,一个能够不断的给这之强悍的军队提供力量的强大的国防实力。使全世界上的列强们不敢藐视我们,这点对中国太重要了。这是中华民族被打了一百多年,用千万人头落地的代价换来的这条宝贵的教训,才有了富国先要强兵这个境界。
基地从来到这个时代,基地党委和绝大多数的同志都一直想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优势及手中先进的设备,用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来满足人民解放军从单一陆军向陆海空三军和第二炮兵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中国国防现代化水平。
可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积弱太深,基础真的太差了,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先把基础工业搞起来。
所以当总理来基地视察时,他们拿出了全国矿产资源分部图和全国公路铁路交通图,希望马上进行开发。为了尽快的解决矿山开发和交通运输问题,他们利用战俘,从美英手中换回了,2200台铲斗在0。8立方米以上的挖掘机;4200台推土机和4200辆载重汽车。这些一万台辆大型的工程机械,就是在后世也是一支十分强大的现代化施工力量。这无疑加速了中国的基本建设速度。
随后他们又支援了“东风”油田的开发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建立起了石化工业,形成了一个以石油为中心的产业链,生产出了用于航空,航大和军工生产的特种塑料及化工原料。
他们对安山特钢厂的改造炼出了优质的合金钢用以满足军工生产的需要。建立起安山拖拉机铸件厂,为生产坦克创造了条件。在安山无缝管厂生产的无缝管为枪炮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钢管。
尤其是日本的第二产业的整体拆迁,使中国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日本钢铁公司,神户钢铁公司及川崎钢铁公司的全部设备,整体搬迁到;上海;马鞍山;唐山;太原,在搬迁安装的同时,对日本赔偿的这些设备进行了现代化改造;53年底已经全部投产。到1954年底中国的钢铁产量已达到了1500万吨,超过了法国,位居世界第5位。日本的那些造船企业,三菱重工;日本横滨的石川岛播磨重工造船厂;川崎造船公司,三井造船公司;整体搬迁到大连;广洲;上海,葫芦岛也已开始进行生产;拆出日本装备制造业十几万台机床设备,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制造业的能力。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人以为日本变成了一片废墟,工业能力已经遇到了摧毁。通过这次拆迁才真正的了解到,情况并非如此,二战时,日本的绝大部分工厂都隐藏到地下或者作了分散,美国飞机的大规模的轰炸也奈何不得,否则美国根本不需要扔原子弹和花大价钱拉拢苏联出兵。日本到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一个月,仍有月产上千架飞机的能力,比1942年的飞机月产量还高,从这点上就可以说明其工业基本完整无损。何况日本拥有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以及一支熟练技术工人大军,这是中国根本无法比拟的。现在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科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奇缺,而科技素质低下的人又太多。好在日本有35万在中国服劳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为中国的基础工业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为了尽快的培养出自己的熟练技术工人,每个日本工人和技术人员都要带一到两名中国徒弟。这些徒弟都是成建制转业军人,他们对日本人有着刻骨的仇恨。但各级党组织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事前教育。告诉他们,这些师傅不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是日本人民,在实际工作中不得歧视他们,而且还要尊重师傅,虚心向他们学习技术。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在政治上要帮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绝大多数中日两国的工人也都相处的很好。其时不管哪国的老百姓都没什么大生的仇恨,接触常了就会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所谓的仇恨都是那些政客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刻意营造的结果。
徒弟虚心学,师傅认真教,短短的二年时间为中国配养了一大批能独立工作合格的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又被分散到各个新建的企业中去。这些日本师傅再带新的徒弟。小日本这个民族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点不比中国人差,而且纪律性很强,服从命令。善于学习。
中国企业,对这些日本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包吃包住外,为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根据他们工作表现;每月将给予他们一定数额的奖金和一些精神奖励,而且他们也十分看重这种精神奖励。
对这35万日本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到了后中国政府也给了一些新的政策,对于在中国出劳务期间,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工作中贡献特别巨大的和特殊技术人才,在中国工作二年以上经所在工作单位的基层推荐,可以申请中国“绿卡”,四年以上的可以申请中国国籍,领取“长城卡身份证”。这一政策极大的激励日本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干劲,拿出所有的本事。努力工作争取“绿卡”。拿到绿卡后,除了没有选举被选举权外,其余的均享受中国国民待遇。加入中国国籍后,可以把第一血缘关系的亲属接到中国,这种热潮绝不次于后世有些中国人争取美国的绿卡和鹰牌护照的劲头。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有一个叫立木的日本工人,15岁就在伪满时期的沈阳一家日本企业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而且车钳铣刨样样精通,技术也是一流的,干活又快又好。经常受到车间的表扬。在一个车工技术大比武中,他拿出了自己的绝活,用紫铜车了一个小铜葫芦。上下球中间用螺扣连接,小铜葫芦放在水里能漂浮在水面上。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遇到难干的活,总是主动承担。由于他中国话说的好,平时主动还担任翻译工作,业余时间还兼日本同伴的汉语教员。和中国人的关系处的十分融洽。来中国两年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还得到一台4个管的晶体管收音机的奖励。这个时代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可是一个后世一台彩电都大的大奖啊。这足已让在这个企业100多名日本人中羡慕不已。而他本人也做为十种特殊技术人才,第一个被群从推荐,政府批准拿到中国“绿卡”的日本人,这使他感到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和中国给予他的恩惠。更激起了他的工作热情,他还不断的进行一些小改小革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现在他已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李木,被企业任命为他所在车间技术组的副组长,负责全车间的技术工作。
有了石油为中国工业发展注入了血液,有了钢铁中国工业搭建起了骨骼,有了半导体技术为中国工业植入灵活的大脑,但还要给中国工业安装上以个强劲有力的心脏——那就是发动机。发动机就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心脏。没有这个心脏就没有汽车,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舰船,没有火车,没有拖拉机……总之一句话,就没有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
发动机实质上是一个“能量转换器”。它把燃油中蕴藏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燃气的膨胀做功推动活塞上下运动带动曲轴的旋转从而带动变速箱中齿轮旋转最后把这种旋转传导给主动轮。通过一系列约束条件,最终完成“化学能转换成热能转换成直线运动的机械能再由直线运动的机械动作转化成旋转运动机械能”的转变。
为了完成这一转变,基地党委在总理视察基地时就提交了在沈阳和抚顺之间建立,东北发动机厂的规划。最高首长对基地党委提交的归划上批示“此项目要抓紧”并亲自调基建工程兵3师参加会战。国务院很快就批准的这个规划。
1951年5月破土动工,经基建工程兵5师15000多名官兵和10000多名日本劳务的一年多的日以继夜的奋战,终于建成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在建厂期间,由基地组成的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就设在了这里,他们为东北发动机厂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图纸资料、把从日本三零重工拆迁的,用来制造飞机,坦克,汽车发动机生产设备和整套的工艺装备的80%以上安装到这里,基地派遣了一批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厂指导工厂建设和生产准备,为东北发动机厂培训了一大批实习生,充分体现了基地强大的技术信息的优势和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全国各地为东北发动机厂输送了优秀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培训了大批的转业官兵;每大都有大量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东北发动机厂的建设工地;以基建工程兵5师和日本劳务组成的机电安装队伍为代表的两万多名建设大军,成为东北发动机厂建设工地的主力军。东北发动机厂的建成,凝结着全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东北发动机厂的建设,只用了二年的时间,其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被人们称之为奇迹。东北发动机厂的建成,开创了中国生产自己发动机的历史。
基地为了造好这颗中国“心”,花大了血本,把修理厂的一半数控加工中心搬到这里,一半技术人员调到东北发动机厂。5000多名原来在日本生产设计发动机的日本劳务中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被安排到东北发动机厂,成为了技术骨干,这些人五年后全部申请加入中国籍,在公安局申领了自己的中国姓,面对五星红旗宣誓:“我绝对地、完全公开的断绝和放弃我对中国以外任何国家或任何主权的所有效忠和忠诚;面对所有的敌人,不论是外国的还是国内的,我将支持和保卫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我将对中国带着真诚的信念和忠贞;我将在法律要求的时候为中国拿起武器战斗我将履行我的义务和职责。下面是我的签名,确认我的誓言。”拿到中国长城身份证时,这些人激动的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五年太不容易了。为了这张中国身份证,成为一名中国人他们付出太多的艰辛了。现在好了。终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牛B的人了。
东北发动机厂拥有28000余人,发动机年生产能力100万台。主要产品为飞机用,车用、船用、工程机械用、农业机械用、发电设备用等柴油动力6大类30大系列,轻、中、重型柴油机,功率覆盖55~1800千瓦,是当代柴油发动机行业产品谱系最丰富、最完整的企业。
东北发动机厂以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低油耗、低排放、适配性强的特点,为全国工农业国防建设配套动力。在燃烧开发技术、低排放开发技术、机械开发技术上处于这个时代国际绝对领先水平,承担国家这个时期的所有有关动力的高科技前沿研究课题和国家其他科研项目,并主持制定了国家发动机标准的工作。十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动机出口商。
(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章 斯大林死了
斯大林死了!从苏联传来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
1953年3月4日,当时苏联最具权威的官方报纸《真理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前一大由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签发的斯大林病情公报,公报说,“斯大林于3月1日午夜至3月2日凌晨在莫斯科的寓所里突发脑溢血,造成右肢瘫痪并失去言语能力,3月2日和3日已采取了必要的医疗措施”。
3月6日,《真理报》发布了斯大林病故医学鉴定书:“因连续出现心血管供血不足和呼吸困难,斯大林同志于3月5日21点50分逝世。”
斯大林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国际**运动著名的活动家,政治家以及国际**运动马,恩,列,斯,毛排列第四位的五大伟人之一。斯大林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二十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所制订的经济政策之一就是用强迫手段在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在一部分富裕的农民当中十分的不得人心,斯大林采用高压手段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贫农的生活处境,但这种大帮哄的生产形式严重的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此使苏联的农业状况一直不佳。他推行的另一项政策就是加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尽管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还有不足之处,但这种接近战时体制的工业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成为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大国地位在经济、军事和国际政治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全面的巩固和加强,最终成为与美国共同主导整个国际事务的超级大国。尽管斯大林死后;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没有人否定他的历史重要性和他为苏联所作出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正象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大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维。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
中国**的最高首长对斯大林作了十分客观的评价:“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斯大林一生的是非功过已成过眼烟云,然而斯大林给自己的后继者留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底呢?
马林科夫座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用双手按摩着自己的太阳穴在沉痛的思所着:“列宁西去了,斯大林也西去了,苏联要向何处去呢?是不是也要西去呢?当今的苏联的现状真是糟糕透了。虽然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可是国民经济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