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再次表态道:“我保证坚决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好半天之后,苏振邦才面色严肃地说道:“好,我就把这句保证当成你的军令状了,如果以后再出这种事情,我拿你是问。”
“是。”
苏辰雨看着战战兢兢的众人,知道到这里差不多了,于是站起来提醒苏振邦道:“爸爸,今天就到这里吧,咱们还得去爷爷那里呢。”
“各位,今天的事情我并非针对各位,而是为了我们的苏宁可以发展的更好。所以,我希望各位可以以今天的事情为戒。好了,今天的事情也不再多说,后续的处理你们自己拿个方案解决吧。”
苏振邦说完之后,跟着苏辰雨便走出了会议室。李军赶紧跟了上去,而一众高管也在背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苏振邦没有让这群人将他们父子两个送出大门,然后自己走了出去。
刚踏出店门,苏辰雨就看见一个身材略显臃肿的中年男子,一脸惊慌着急地喘着跑了进去。中年男子显然没有注意到苏振邦和苏辰雨,一路小跑着来到会议室,发现李军正一脸铁青地在台上讲着话。
“李总,不好意思,我来晚了。”这个就是王府井苏宁电器的总经理侯庆云。
李军看着一边擦汗一边喘着粗气的侯庆云,忽然语气平和地说道:“侯先生,您稍等一会,我一会再跟您谈。小顾,你先把侯先生带到总经理办公室去。”
看着异常客气的李军,侯庆云知道一切都完了,所有人都知道李军这个人一贯是对自己人严厉、对外人客气。
苏宁电器京城分部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一旦李军对你非常客气,那么证明你已经出局了。侯庆云一下子心如死灰,要知道苏宁一个旗舰店的总经理每年的收入可是他在国企工厂里当个领导的好几十倍,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
顾楚来看着一脸似乎的侯庆云,幸灾乐祸的同时也不禁有些悲戚,也让他坚定了以后工作要更加的小心谨慎。
苏辰雨没有再关心这一家王府井店的后续处理情况,他知道李军肯定会处理好一切的。现在他要关心的是整个苏宁的情况,这些情况显然不是王府井一个连锁店出现的事情,肯定在全国各个连锁店都曾经出现过,或者正在发生。
又见了叶立仁和最高首长几次之后,眼看着除夕临近,苏辰雨和苏振邦也带着最高首长赠送的“墨宝”返程回家了。但是苏辰雨却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第一百一十五章 苏宁标准和大国崛起
苏辰雨和苏振邦在除夕当天早晨才回到家,总算没有误了跟家人团聚除夕的日子。
全家人红红火火地过完了一个祥和的春节,但是苏辰雨的眉头却一直没有舒展过,这让李雨涵、田筱璐都纳闷不已,连冯颖也说过他好几次。
到了大年初六,苏辰雨的眉头终于慢慢地舒缓开来,似乎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一般。
当天晚上,苏辰雨便和苏振邦来一次彻夜长谈,倒是让冯颖抱怨这父子俩是不是魔怔了。
正月初七,苏宁电器的1990年度“年初工作会议”在澎城苏宁总部召开。
在会议上,苏振邦正式向参会的全体公司高层提出了“苏宁标准”这个概念。
其实在会议之前,苏振邦已经将整个“苏宁标准”大体内容跟陈锦松、关玮等高管沟通过了,他们自然是非常赞同这个方案。
澎城大礼堂,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分公司的苏宁公司的管理人员正襟危坐,仔细地听着台上董事长的讲话。
苏振邦一边讲一边环顾着台下的人,他不禁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现在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这么简单了,他要为整个苏宁和名下众多的企业员工们着想。
由此一来,苏振邦觉得这次苏宁的“标准化改造”更加的刻不容缓。
“……或许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苏宁标准’?很简单,他就是以后苏宁电器经营管理的军规铁律。‘苏宁标准’主要分为四大标准——对顾客的‘服务标准’,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对员工的‘管理标准’,对公司的‘制度标准’。”
“……‘服务标准’的核心就是‘顾客就是上帝’,以至真至诚的微笑服务完成我们的终极目标——让顾客满意……”
“‘质量标准’,很简单,从苏宁卖出的每一件电器必须是最好的,所有进入苏宁店面的产品必须经过苏宁认证。即使经过了国家质量认证的电器产品,一旦达不到苏宁质量的标准,将全部清除。苏宁的‘质量标准’就是整个家电行业的最高标准……”
“至于‘管理标准’就是……”
“整个公司的所有运营最后必须落脚于‘制度标准’,一切以‘制度’为尊,任何的管理运作必须在制度允许之下进行。”
用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苏振邦才结束了这次至关重要的讲话,它标志着苏宁电器完成了向百年企业发展的重要转型。
这次处于苏宁转型期的重要会议,在日后的苏宁发展史中被称为“90标准会议”,而且后来也成为许多商学院的重要案例。
如果说以前苏宁在家电零售行业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自此之后,苏宁电器算是正式举起屠刀对整个行业进行清理。现在的苏宁要做的就是将整个行业纳入“苏宁标准”的模式中去,其他后来者只有服从这个标准才能存活下去,否则将无路可走。
在黄首富还用着曾君烈的名字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国美连锁化的时候,在大中电器还只是一家小音箱店的时候,当张锦东还在象牙塔里为人师表的时候,苏振邦已经完成苏宁跨步发展的最后一次“改革大修”。
苏振邦忙着进行苏宁标准化的时候,苏振邦也没闲着。
首先,苏辰雨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后终于说服冯颖同意自己“退学”的要求——虽然这几年这厮根本没上过几次学校。不过冯颖答应他这个要求的前提条件是,苏辰雨必须参加高考。
在冯颖的思想之中,无论苏家有了多少钱,苏辰雨都不能是一个没上过大学有文化的“文盲”。所以,冯颖答应苏辰雨“退学”的要求,但是他必须参加高考——而且是跟李雨涵一届——因为这厮的学籍信息都完善地保留在古城中学。
既然参加高考、上大学能换来冯颖的同意,苏辰雨自然没有不答应之理,而对于考试他还真不怵什么。于是这下好了,苏辰雨算是真正的龙归入海了——彻底自由了。
从去年辰时雨的《活着》上市之后,几近一年的时候没有任何新作品面世,这无疑让无数的书迷大感遗憾,甚至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开始恶意诋毁辰时雨。
很多跳梁小丑开始纷纷跳出来说,辰时雨已经江郎才尽,这对于如此高产的他显然是毁灭性的。不过书迷们是可爱的,他们不认为自己喜爱的辰时雨会是“才尽”,而是正在酝酿一部好作品。
其实钟诚也很着急,自从去年年初和苏辰雨一起拜见巴老之后,苏辰雨这个臭小子仿佛失踪了一般。
当时钟诚拿着巴老写好序的《活着》来找苏辰雨的时候,苏家人直接告诉他,人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后来,还是苏振邦这个家长代替苏辰雨跟长江出版社签了合同,这才让《活着》顺利出版。
之后钟诚也来找过苏辰雨几次,可是每次都是兴冲冲地来,败兴而归。随后文学界就出现了诋毁辰时雨的事情,钟诚和长江出版社自然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辰时雨正在闭门创作一部新书。
现在钟诚和长江出版社的这句承诺已经放出去了,可是倒是迟迟找不到正主了,显然让钟诚着急万分。这不,刚刚过完春节,钟诚就已经来古城找苏辰雨这个“苏跑跑”了。
还好,钟诚这次倒不会无功而返,因为他正好“抓住”了马上又要“出远门”的苏辰雨。
“小雨,你还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这一年我来了这么多次,居然没见到你一次。”钟诚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大小伙子,不禁有些感叹地说道:“你可真行,这次无论如何,你也得给我个答复。”
苏辰雨有些歉意地看着对面有些发福的钟诚,他自然听到冯颖说了钟诚来苏家好几次的事情,然后亲热地说道:“钟叔,实在对不住,去年我出国了一趟,所以也没机会联络到您。”
钟诚这才释然而又吃惊地看了看苏辰雨,仿佛是在说,没想到你小子还跑到国外去,那老子能找到你才怪。
“原来你小子出国了,那我也不再说什么了。我这次的目的你应该也清楚吧?我也不废话了,你小子给我个痛快话。”
“行,肯定有新作品。前段时间,我还想着给您老人家送过去呢,这一忙起来就忘了。”苏辰雨毫不犹豫地扯谎道。
钟诚自然知道这小子在扯谎,也不在乎,而是一直催促着苏辰雨拿出新作来,他还等着先睹为快呢。苏辰雨也不罗嗦,直接才自己的房间里拿出来一本书稿交给钟诚。
“《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钟诚几乎用“抢”的速度地从苏辰雨手中拿过书稿,然后看着第一页的四个大字说道:“不是长篇小说?”
“不是,你看就知道。”
钟诚看了看苏辰雨两眼,然后又将目光转回到书稿上。不一会,钟诚就完全沉浸在书中,这倒是没有出乎苏辰雨的意料。
这部《大国崛起》的原形就是出自央视的纪录片,只不过经过苏辰雨的“二度创作”之后,其中夹杂了很多日后的“形势预测”。
毫无疑问,这部书可能不会像以前几本小说那样受众广泛,但是它必将在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中产生巨大的轰动。要知道,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要比后世强烈无数倍,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旗帜下,每个人都在探寻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
一个下午的时光很快过去,当钟诚翻过书稿的最后一页,抬起头才蓦然发现外面的天已经黑了。钟诚才不好意思地发现苏家人都已经回来了,而且晚饭也都已经准备好了,他倒是很好意思地直接蹭饭了。
晚饭之后,钟诚直接拉着苏辰雨进了书房,这时候他才激动地说道:“小雨,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借其他曾经大国的兴衰来谋求咱们中国的发展之路,值得所有人深思。”
“这本书估计受众不会太广。”
苏辰雨倒是不在乎地说道:“这点我倒是不在意,我只要写出自己想说的就行了。”
“不过他在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之间将会影响巨大。”钟诚接着说道:“这本书应该是应该是一套吧?除了这一本选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外,还有那些国家将会写到?”
“确实是一套,大约还要写不少本呢,后续还有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和美国七个国家。”苏辰雨想了想之后说道。
“你小子每完成一本书的初稿,可得首先给我先睹为快。”听了苏辰雨的话之后,钟诚颇为高兴地说道:“书的出版还是按咱们的老规矩办吧。”
“行。”
苏辰雨对此倒是无所谓了,凭借他现在的身家还真是不怎么在意那几个稿费了——虽然这些稿费的确不少。
其实苏辰雨选择“创作”这部《大国崛起》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现在已经不满足仅仅当一个作家了,而是想更进一步当个社会评论家。
第二天,钟诚高兴地拿着《大国崛起》的书稿回江城了,临走前还特意叮嘱苏辰雨赶紧创作后续的书稿。苏辰雨可不想被这个“唐僧”一样的中年男人纠缠着,于是赶紧应承下来。更何况,苏辰雨已经“创作”好了接下来的几本,只是没有一次性地交出去罢了——地主家怎么也得存点余粮吧。
应付完钟诚之后,苏辰雨没有再在家耽搁时间,而是继续自己此前的出行计划。
这个时候完成“苏宁标准”改造的苏振邦早已经在京城等着他,父子两人有件大事要去做……
第一百一十六章 亚运会攻略——会面大小李
从1984年成立,到当年便借势闪耀洛杉矶,再到87年在六运会上干败可口可乐成为主赞助商从而声名大噪,健力宝在6年期间已经成了饮料行业的龙头霸主。
健力宝的轰然崛起除了自身优秀的口味之外,更重要的是李经玮的高超营销技巧。
刚刚成立就敢瞄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东方魔水”一下子声名鹊起,六运会又出人意料地干败巨鳄可口可乐,健力宝的崛起算是搭上中国体育蓬勃发展的顺风车。
因此,这次在京城举行的“北京亚运会”一下子又成了李经玮眼里的“香饽饽”。
从年初开始,健力宝的人就开始跟组委会的相关人员接触,目的自然是拿下90年亚运会的赞助权。
本来这件事对于健力宝的人来说应该算是手到擒来的。一方面健力宝的实力确实不错,而且一向乐于赞助体育赛事,与国家体委那边的关系也不错;另一方面自然是这里面还有个老熟人李泞,自然是有人好办事。
因此,对于这件事李经玮倒是没有亲自过问,而是交给自己的小老弟李泞来处理。
不得不说,“体操王子”的能力绝对是没话说——要不然后来人家也不能创下这么大一份产业,很快李泞就利用自己在体育界的名声和人脉联系上一些能说得上话的人。当李泞提出健力宝想成为亚运会的赞助商的时候,鉴于“东方魔水”的美誉,组委会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异议。
说起前世90年亚运会,打个不雅的比喻,这届亚运会相比于后世的羊城亚运会简直就像个“**丝”,经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上的。
当时正处于经济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国财力实在是有限,亚运会所需的25亿资金除了国家拨给之外居然还有6亿的缺口。于是,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捐款,1亿多人次的捐款、捐物筹到了2。7亿,个体户捐款筹到了2050万。
所以说,这届亚运会真的是很拮据,真是哪里都需要钱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