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明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世明皇- 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朝廷也不是一味的要压低官绅阶层,毕竟国家是要靠他们来执政的!新一期的明刊表了贺逢圣的署名文章,提出了限制免税田地的折中办法,既可以保证朝廷的新政,同时也可以维护官绅们的等级地位。文中更是大力呼吁读书人不要为了些许的利益而背弃儒家的道义,重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等的品格。

    这篇文章一出就引起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官场上的官员们,贺逢圣何许人?!没有皇上的默许,明刊能表这样的文章吗?!机灵的官员已经开始起草官绅一体纳粮的奏折,每一次改革何尝就不是一个机会呢?从前头的经验来看,皇上改革是不会退缩的,那些阻扰的官员往往是闲置到一边,而皇上用开的改革官员却是一升再升,所以此次赋税改革,不知多少人都在望着,至于损害的那点利益,真等做了官,又何必再去在意那点点田税!

    贺逢圣的文章前半段改变了官场的导向,后一段却是引起了许多保守读书人的共鸣,特别是恪守儒家传统的旧派读书人。右侍郎刘宗周亲自撰文《道德论》表在明刊上,刘宗周已是当时大儒,他的倡议自然引起了更多人的附和。只是批判的观点逐渐生转移,某些有心人则是将话题放到了德才之辩的老问题,有的则是抨击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去经商这种有辱斯文的行为。

    这些话题的辩论不单单是在明刊上,私下间也越来越多的讨论。贺逢圣有点心虚的站在下角,皇上正拿着一些铭心堂收到的投稿。这些投稿并不是不好,而是明刊章幅有限,有很多稿子都登不上去。虽然贺逢圣跟几个主编都草草看过一遍,但还是怕哪个想博名声的狂人些悖论之言惹恼了皇上,所以贺逢圣眼巴巴的看着皇上的神色,直到皇上将稿子放在书案上,他心里才松了口气。

    “皇上,这些讨论已经出了明刊收录的范围,所以就没有刊登,所以”

    我摇摇头道:“这些也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让他们多讲讲道德修养也不是什么坏事,朕虽然唯才是举,但也不是不注重品格!”

    “那”

    我敲了下那堆稿子道:“这些里头挑些好的出来,该表的就表,不然刘老夫子又要找朕的麻烦了!”

    刘宗周为人较为保守,所以对于我的新政持保留意见。我也不为难他,所以让他去管住礼部的科举这一块,他这样的人对着温体仁最好了。这些年刘宗周专心治学,倒是在朝野名声大振,在读书人中很有人望。而他在科举这件事上也相当持正,基本没有因为进士的名单生争论。

    贺逢圣拿着一堆稿子走了,方正华才轻步走了进来。

    “皇上,这是王公公来的密函!”

    “哦!”我瞧了一眼打着密折戳印的密函,顺手接了过来。王承恩这些年都在大明各地奔波,他负责的地方情报收集倒是相当尽心。一般的情报自然无需亲自交到我手上,王承恩特别递上来的,要么紧急重大,要么就是我特别嘱咐过的。

    我拆开看了一眼,不由眼睛一亮!想

    不到啊,想不到我将密函放到了一边,沉吟了一下道:“收回去吧!”

    方正华有些疑惑道:“皇上,这是王公公特意传来,只怕”

    我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人想模仿我们的明刊而已。用不了多久,朝廷自然会有人上奏的,到时候再议!”

    方正华不由惊道:“模仿明刊?岂非大逆不道?!”

    我望着大惊小怪的方正华道:“没这么严重吧,不过是一些人办了份报纸!”

    方正华见皇上这么说,他自然不好接话,何况内侍也不能干政!

    对于其它报纸的出现,我倒没有觉得什么意外。因为就算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明末也出现了一份自办的报纸,就是复社在金陵大会后复社自行刊印的金陵刊。现在被我影响得大有改变,第一份报纸出自铭心堂。既然南方有人要办报纸,就让他们去办好了!

    我虽然开通,但是下头的官员却对此相当的警惕。不仅是南京礼部的钱兼益,就是陈文一也私下来了一封密奏。南京突然出现的报纸是一个叫做云间社办的《论事文刊》,主编唤作乌云道人却是没有甚名声,想来都是另起的笔名。起初文刊只是登一些诗词歌赋,如《燕子笺》等,其词媚而不艳,颇具雅致,因而在士林中引起关注!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即使是一个学社聚会也会弄出一个刊文来,只是行量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这个云间社不仅是弄些诗词,还搞了一个昆曲班,一些好的词调就表在文刊上。也不知这乌云道人从何处调教了几位当家名伶,唱功模样都是一等一的好。昆曲班不仅在金陵演出,周围的州府也常有人邀他们前去,这文刊也就随之流传。

    如果是这样,陈文一他们倒没有那么紧张,不知从何时起,论事文刊开始接受读书人的投稿,而投稿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已经开始隐射朝政。出现这种苗头后,南京的官员都觉得不可等闲视之,所以上奏朝廷。

    “微臣以为还是封了最是稳妥!”阁臣李标如是说道。

    次辅李长庚也道:“若是任由民间行文刊,必然扰乱民心,微臣亦觉得封了才无隐患!”

    辅臣已经有两个表了意见,其他都还没有说话,看样子也是默认他二人的意思。确实,在王朝**的年代,报纸这玩意是不想它兴起,开民智的后果最终是封建王朝的结束,王朝统治在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愚民统治。对于我而言,结束王朝就结束好了,要么共和,要么君主立宪,这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犯不着一个家族长期统治大明,不仅大明危险,这个世界也会危险!当然这个不是我要考虑的,我要做的就是将资本主义的萌芽呵护起来,让他们在大明的土地生根芽。

    “堵不如疏,朕觉得民间办报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这个说法让所有阁臣都吃了一惊,他们越有点跟不上思路了,沉默了好一会钱龙锡才道:“皇上,此时才只一家文刊报纸,若以后多了,则容易让人误信,又易留言,于地方不好治理,民心亦乱!请皇上三思!”

    我点点头道:“朕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你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论事文刊属于一个学社办的,跟明刊完全不同,明刊靠的是朝廷人马行到地方,而论事文刊却能独自行,有人愿意出钱去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百姓生活太过单调,每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看个庙会都高兴得不知怎的。有了报纸至少不会消息闭塞,知道大明各地的讯息,就是聊天也多个话题!所以朕决定,这民间办报

    就不封了!”

    内阁几个大臣全部有点蒙,皇上虽然说了洋洋洒洒的理由,可问题是,皇上说的老百姓是些什么人,大明的农民有几个认识字吗?再说皇上提的理由,当初办明刊的时候也是有同样的理由,有了明刊还需要其它的做什么!他们不懂,但皇上已经定了调,他们也不好再说了。

    看着他们迟疑的脸色,我笑着道:“你们别这么紧张,朕也不是说不管,朕允许地方办报纸,但是报纸的内容肯定是要经过审核,朕文礼部拟定《大明出版条例》,凡民间报刊都需经过地方审核才能行,否则视为违法。”

    “这样你们觉得怎样?”

    李标追道:“那审核之人该如何确定?”

    “朕看就行范围来确定吧,由各州府的提学负责审核!提学本就是督办学风的,在县里行就由教谕审核,一府行则由府里的提学审核,以此往上类推。其实各位大臣你们也不用过虑,即使出现了一份文刊报纸,也不是说就会遍地都是。即使是明刊,你们自己说,如果明刊拿去卖,有多少人会去买,又要卖什么价格才能持平成本!”

    “这个”

    大臣里头钱龙锡长期主管户部,自然对钱银之事了解清楚。读书人虽然不通经济商务,但皇上言语甚是浅白,知道这办刊物也好,做买卖也好,都是要有利才能驱动人去办。明刊的行是够大,但是送往各地的成本更加大。再说报纸也不是人手一份,往往买一份就可以几十人看,几个大臣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利益好赚取。想到这,众大臣心里就没有这么在意这件事了。

    “朕看这出版条例的事情就交给王应雄去办吧,把朕的意思跟他交代清楚,以他状元之才不用多说也能办下来!”

    “是!”

    大臣们很快退了下去,对于这论事文刊能够办多久,我心里也没有底子。因为即使如现代人的我可以引进广告的概念,但大明这个时代的商务并不是很达,还属于小打小闹的商品经济,人家卖的东西就是在附近,吆喝一声就知道了,还需要做什么广告。再者就是报纸的行面狭窄,能够看到看懂的人不多。报纸的春天只怕还要过一些时日再会来!(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应势(上)

    明刊的辩论影响不单是在京师,而是广泛的影响到了大明各地……在明刊的造势下,官绅一体纳粮似乎势在必行。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已经在整理本地的鱼鳞册,只要公文一下,他们立刻派衙差到官绅老爷们家里收税去了。原本来说,他们在任的官员就是官绅,不应该这么不留情面搞‘自己人’,但现在已经不同了,一来是现在的地方官员大多务实,二来是异地任职,他放过当地的官绅,可他老家的府尊可不会放过他家。三来则是朝廷的探子甚是厉害,八月的时候,远在广西柳州境内的小小县官因为丈量土地不力,朝廷立刻文查办,连带着柳州府上下大小官员都受了惩戒。柳州离京师数千里远,但却是物证俱在,明刊也文通报,使得地方的官员不敢掉以轻心。

    江南之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自从赵宋南渡之后,南方文风大胜,到了明代,每年的进士也是南方人居多,洪武三十年生‘南北榜’到了宣德年间按南北地域取士平衡,但总的来说,还是南方多过北方。而南方的官绅又集中在江南,江南亦是国赋重地,亩产较之其他地方多出几倍,所以江南对于官绅一体纳粮最是反应激烈。同时江南亦是人才鼎盛之地,之前复社在南京集聚了大批的士林中人,现在复社虽然不在了,但文风却一如既往。明刊的宣扬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江南交锋。

    当然还有很多官员都在观望,他们是一边听从朝廷的政策丈量土地,一边是观望江南的大佬们怎么做。而江南的官员们则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们想反抗朝廷的法令,却没有合适的借口,或者说没有一个带头人。南京兵部尚书钱象坤是一个老滑头,礼部尚书钱兼益则属于半退休状态,户部尚书沈缜也不出头,其它南京的勋贵们老老实实,上百年没有造过反现在自然也不会乱来。

    明面上的人虽然没有勇气出来作乱,但同样是不少暗波在涌动。

    在南京城外某座精致的小院落,一挺轿子乘着夜色悄悄的来到门前。下了轿子后,两个轿夫没有去敲门,反而是老练的各自守住一边。轿中人四周瞧了瞧却是自己亲自走到门前,趁着月色,来人若是给南京城里头的大商贾看到只怕吃惊的嘴巴可以塞下一个大鸭蛋。此人年纪大约四十许,嘴角长着颗黑痣,正是南方最大商行——江南商行的东家许大。

    许大这个称呼自然只有极少人能这么唤他,南京城里认识他的人都是称呼他许东家。江南商行这些年开得好生兴旺,不仅涉及官盐,茶叶,陶瓷,丝绸,矿业,还跟福建的郑家扯上了关系,海贸也插了一手。江南商行的大东家自然属于脚动一动,地就要抖三下的人物,即使是南京户部尚书沈缜见到他也客客气气。

    不过此时他也没有大东家的威风气势,而是谨慎的望了望,然后才在门上轻轻敲了几下,顿两顿,又敲了几下!

    过了一会,门吱的一声开了。探头出来的是一个老仆,那老仆见到许大东家似乎没有什么觉悟,仿佛就是一个普通的来人一般,稍微让了一让身子。许大就侧着身子进去了,对这样待遇也没有什么不满。

    到了院子里,老仆稍微一指就径直走了。许大苦笑了一下,朝着老仆指点的方向走去。那是一间书房,许大还没有走进去,就听到里头有人道:

    “老大来了?”

    许大恭敬的道:“是,主人!”

    里头那个声音道:“嗯,都跟你们说了几次,不用唤我主人,我对你们三个算是有兄弟之情,是我的兄弟!”

    许大呵呵一笑道:“都习惯了!”

    里头的人也就没有再说这个话题,许大趁这个时间进了里边,这个书房不是很大,但是相当之精致,许多孤本书册整齐的放在书架上,书架前摆着一张书桌,桌台上只有一根蜡烛,桌子后边坐着一人。既是许大的主人,那财富自然不可计数,要想满屋子点亮蜡烛都可以,但他却偏偏只点了一根小蜡烛,使得房间内光线有些黑暗。这是主人看书的习惯,许大见怪不怪了!

    “你这次来是为了官绅纳粮的事情吧?”

    “主人明见!”

    “说说外头的情况!”

    许大顿了一顿道:“这个官绅一体纳粮对于江南商行来说本没有关系,但是商行很多股东都是当地的老财主,还有那些在任的官员,他们都希望有人能出来带头,这样才能声势浩大的反对朝廷的新赋税。”

    “呵呵,还真是些吝啬的老财啊!”

    被主人这么一说,许大一时卡着不知怎么说好!那人挥挥手道:“你接着说!”

    “还有福建的郑家对此也很反对,因为他家不仅在福建南安有大片的土地,在台湾只怕更多。郑家兄弟似乎吵得很凶,连福建巡抚熊文灿都不敢一口咬死要他们交税!”

    说到这,许大瞧了眼书桌后的主人就停下不说了!

    “还有吗?”

    “没有了!”

    那人笑了笑道:“那你怎么看?”

    许大此时似乎没有了在外边做买卖的精明,愣了一下才道:“小的觉得以江南商行的影响力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