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丹自小就在战场上驰骋,不知道经过多少重大以及危险的战斗,有过失败,但更多的是巨大的成功,此番领兵驰援山东,合丹就是带着必胜的信念。
在合丹看来,大宋朝廷已经是苟延残喘,丁家洲之战的胜利,预示着大宋朝廷已经处于灭亡的边沿,除非是天上的神仙,否则谁也救不了大宋朝廷,可吴邵刚不一样,其麾下的大军异常的骁勇,已经是大元朝廷巨大的威胁,甚至有了与大元朝廷争夺江山的实力。
如此情况之下,大元朝廷的主要对手,已经变成了吴邵刚,而不是大宋朝廷。
合丹曾经想着给皇上提出这个建议,甚至想着让皇上与漠北草原的海都暂时和议,进而集中兵力剿灭大宋魏王吴邵刚,只不过话到嘴边,没有说出来。
合丹自然是有顾虑的,当初的襄阳之战,合丹算计兀良合台,不巧被皇上识破了,从而失去了率领征南大军剿灭大宋朝廷的机会,现如今皇上内心还是有阴影的,如此情况之下,合丹说任何话都是异常小心的,防止被皇上猜忌。
朝中的局势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诸多亲王的权势在日渐削弱,而皇上信任之人,譬如说阿术等人,权势则是在日益的增长。
其实皇上的心思,合丹多少知道一些。
随着大元王朝的崛起,皇上的猜忌之心愈发的重了,这种猜忌之心,在山东的李叛乱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首先是对汉人大臣的猜忌,削弱了汉人大臣的权势,剥夺了几乎所有汉人大臣的兵权,而这样的猜忌,一旦出现,就不可能抑制住了。
皇上后来的猜忌,也转移到蒙古人的身上,甚至转移到自家兄弟的身上。
毕竟皇上在这方面有过教训。
当初皇上还是王爷的时候,蒙哥大汗对皇上也是诸多的猜忌,屡次剥夺皇上的兵权,让皇上很长一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蒙哥大汗故去,若不是皇上掌握了兵权,还不一定能够登上大汗的宝座。
阿不里哥的叛乱,让皇上痛心,诸多漠北蒙古部落的首领依附和支持阿不里哥,更是让皇上愤怒,后来阿不里哥兵败投降,尽管本人没有遭遇到皇上的惩戒,可阿不里哥麾下的那些将领,以及部分的蒙古部落首领,却遭遇到残酷的镇压,很多人被斩杀了。
经过太多的皇上,对于任何人都是有些猜忌的。
合丹、塔察儿、哈必赤等掌控大军的蒙古亲王,以及朝中威望日渐升高的末哥亲王,都会成为皇上猜忌的对象,这是难以避免的,若是诸多的亲王之间有了联合的迹象,甚至是算计皇上信任之人,则是更加的令皇上不安。
皇上必须要依靠众人,故而很有可能削弱诸多蒙古亲王的权势,而在蒙古人之中培植其他的力量,最终能够与诸多蒙古亲王抗衡。
如此情况之下,皇上岂不是能够完全掌控朝政。
揣测了皇上的心思之后,合丹变得异常的小心,不敢随便乱说话,规规矩矩,一面惹祸上身,至于说他本来打算建议集中兵力进攻吴邵刚的想法,也不会说出来,皇上如此的睿智,难不成想不到这一点,需要他合丹来提醒吗,再说了,漠北草原是大元王朝的圣地,是绝不能够失去的,若是失去了漠北草原,对于皇上意味着什么,那是很清楚的,要求皇上暂时放弃漠北草原,岂不等于是要求皇上暂时放弃大元王朝。
一路上行军速度是非常快的。
想到山东的战局,合丹有着清醒的认识,想到朝中的事宜,合丹就是心烦意乱。
眼看着兀良合台与阿术的权势增强,合丹亦是担心的,怕是有朝一日自己也会遭受到兀良合台以及阿术的算计。
不过肩负的使命,让合丹清醒和恐惧。
皇上没有派遣塔察儿与哈必赤领兵驰援,却要求他合丹统领大军,若是他合丹内心有着小九九,故意不去救援阿术,皇上岂能不知,真的出现那样的局面,恐怕他合丹不仅仅是保不住亲王的品阶,甚至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故而此番进入山东作战,合丹必须获取胜利,必须与征南大军元帅阿术取得联系。
还在济南府的时候,合丹就得到了奏报,阿术令征南大军副帅阿里海牙率领五万大军驰援海州州城,而阿里海牙率领的两万前军,顺利抵达了海州州城。
合丹知晓皇上的圣旨,合丹领兵抵达济南府的时候,阿术怕是已经率领大军朝着大宋京城临安府城进军了,而灭掉大宋朝廷的功劳,非阿术莫属了。
阿术派遣其副帅阿里海牙驰援海州,这个部署是很不错的,就连挑剔的合丹,都觉得这个安排很是稳妥,一方面不影响征南大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另外也能够很好的护卫海州。
进入泰安州之后,合丹派遣斥候缜密的侦查,搜集一切有关宋军的情报。
徐州、邳州、沂州和滕州等地,悉数被吴邵刚麾下的宋军占据,但海州依旧在蒙军的控制之中,进入到沂州和滕州侦查的斥候,禀报沂州驻扎的宋军人数,好像多于滕州驻扎的宋军人数,这更加的印证了合丹的判断。
看来此次吴邵刚的征伐,并非是想着占领更多的地方,其根本目的就是正对征南大军的,若是切断了征南大军与大都之间的联系,阿术必定惊慌,想方设法都要突破宋军的包围,打通与朝廷之间的联系,吴邵刚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对征南大军以及阿术动手。
肯定了这一层的想法,合丹很是紧张,他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仅仅在泰安州州城歇息了一天的时间,合丹就要求大军出发。
身边的幕僚纷纷建议,首先进攻宋军力量薄弱的滕州,合丹未置可否,甚至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是要求大军朝着沂州而去。
合丹绝不会去攻打滕州,那样做只能够耽误时间,难不成等着宋军占领了海州,再行对海州展开强攻吗,那个时候优势已经到了宋军那一边,合丹就处于被动的局面了。
合丹也不准备攻打沂州所属的城池,这些城池已经被宋军占领,攻打城池肯定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恐怕正是吴邵刚期盼的,一旦合丹被拖住,海州以及海州州城,就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肯定会被吴邵刚派遣的另外的宋军攻陷。
真的形成如此的局面,合丹就要被迫撤离,回到泰安州固守。
大军进入沂州,合丹再次下令,不要攻打任何的城池,凡是遇见城池,大军绕道而过,也不要与宋军作战,尽管朝着海州的方向而去。
大军经过临沂城池的时候,宋军主动出城来作战,合丹根本不应战,仅仅派遣两万新附军,抵御宋军的进攻,自己则是率领主力大军,朝着海州的方向而去。
幕僚以及诸多的军官这个时候都是反对的,可合丹变得异常的独断和坚决,要求大军朝着海州的方向而去,不准恋战,违令者斩。
就这样,合丹争取到了时间,大军抵达利城的时候,已经甩开了后面追击的宋军。
合丹派遣的斥候,早就进入海州侦查了。
大军说着新沐河进入到海州之后,合丹变得小心了一些,派遣更多的斥候侦查。
毕竟一切都源于合丹本人做出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还是说不准的,若是判断出现了偏差,那局面也是很危险的。
“禀报大帅,海州州城已经被宋军大军包围,危在旦夕。。。”
马背上的合丹,脸上终于显露出来笑容,一切都在他的判断之中,看来此番战役的胜败在此一举了,若是能够击溃进攻海州的宋军,则大宋魏王吴邵刚将陷入到巨大的被动之中。
“命令大军,以强行军的速度,朝着海州州城进发。。。”(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七章 曙光(1)
海州,临洪镇。
此地距离海州州城不到三十里地。
看着眼前排列布阵威风凛凛的宋军军士,合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了吴邵刚的强硬,也隐隐感觉到了吴邵刚那锋利的獠牙,看来吴邵刚压根不是想着援救已经濒临灭亡的大宋朝廷,而是想着与大元朝廷争夺天下。
吴邵刚进攻山东的根本目的,就是切断征南大军与大都之间的联系,进而想方设法的打败甚至是剿灭征南大军,大规模的削弱大元王朝的实力。
吴邵刚把握的时机的确是很好的,在征南大军进攻南方的时候,按兵不动,等到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已经开始大举进攻大宋京城临安府城的时候,突然出动了,这岂不是让大元朝廷彻底剿灭大宋朝廷,尔后从中获取到最大的利益。
吴邵刚想的是很美好的,可惜大元朝廷和皇上岂会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
没有丝毫的犹豫,合丹命令麾下的蒙古铁骑,全力展开了冲锋和厮杀,他的命令很简单,彻底打败阻击的宋军,驰援海州州城。
两军冲锋撞击在一起的巨大声音,以及漫天的箭雨,让合丹刹那间感觉到恍惚,这么多年过去了,除开漠北草原的面对面厮杀,其余时候,合丹从未遇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厮杀,而且是硬碰硬的厮杀,更不用说对面是宋军,记得在中原以及南方征伐宋军之时,看到的和遇见的几乎都是望风而逃的局面,抵抗和厮杀几乎是不存在的。
合丹不会轻敌,对于他来说,时间是最为关键的,不用斥候的侦查,也不用缜密的判断,他知晓这一路宋军,一定是大宋魏王吴邵刚派遣来阻击自己和麾下大军驰援海州州城的,若是被这路宋军阻击了,等到海州州城被宋军拿下,沂州方向的宋军也从后面夹击,则他率领的近十万大军,就要被迫撤离,回到莒州甚至是济南府去。
尽管吴邵刚骁勇,可合丹相信,麾下精锐的蒙古铁骑,一定能够彻底打败阻击的宋军。
没有任何的保留,也没有任何的战术,此刻拼的就是双方将士的冲杀能力。
有着完全自信的合丹,没有率领大军亲自冲锋,他正在想着,打败阻击的宋军之后,务必派遣至少五万人左右的大军,迅速赶赴海州州城作战,如此才能够确保海州州城不被宋军攻陷,只要能够守住海州州城,就能够占据主动。
这一刻,合丹对于阿里海牙的印象变得很好了,要知道面对宋军精心部署的进攻,阿里海牙居然能够守住海州州城,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
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
合丹已经逐渐开始变得焦躁,先前那些自信正在逐渐的消失。
浓烈的血腥味道,弥漫在整个战场。
宋军的骑兵居然如此的骁勇,面对大元朝廷蒙古铁骑精锐的时候,丝毫不畏惧,厮杀的时候也丝毫不落下风,这让合丹感觉到震惊,而两个时辰之前,远方传来的火炮的轰鸣,也让合丹感觉到惊恐,这一定是宋军开始进攻海州州城了,若是海州州城被宋军拿下了,那么他率领的近十万大军,将处于巨大的被动之中。
脾气本就有些火爆的合丹,此刻变得更加的火爆,让他身边的亲卫与传令兵都小心翼翼。
战场上的血腥,无数次冲击的失败,在合丹的眼里都不算什么,此刻他需要麾下的军士冲破宋军的阵线,需要诸多的军士去驰援海州。
可是对面的宋军,仿佛铜墙铁壁,怎么也冲不破。
好几次合丹想着亲率大军冲锋,被身边的幕僚以及亲卫挡下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作为统帅的合丹,是不能够出现任何意外的,否则近十万的大军就有崩溃的危险。
每一次冲锋之间,几乎没有间隔的时间,下一次的冲锋就会开始,合丹毫不留情,命令大军不断的冲锋厮杀,不管是蒙古铁骑的军士,还是新附军的军士。
作为多次领兵作战的大帅,作为大元朝廷的蒙古亲王,合丹对作战是异常熟悉的,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战机,他知道麾下的军士疲惫,可是宋军更加的疲惫,况且大半天时间过去,他麾下的军士,在人数上面是占据明显优势的,关键时刻,谁能够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够获取最后的胜利,或许在合丹看来,此刻驰援海州州城已经是下一步的事情,打败对面的宋军,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作战任务。
很可惜,合丹派遣的军士,尽管不停歇的冲锋厮杀,可是宋军构筑的防线,依旧稳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的迹象。
战场上面,已经有不少的尸首,有宋军军士的,也有蒙军军士的,蒙军每次冲锋,好像在气势上面占据优势,可总是无功而返。
合丹再次恍惚了,难不成对面真的是宋军吗,是以往他战胜过的那些不堪一击的宋军吗,宋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强悍了,居然能够抵挡蒙古铁骑的冲杀,居然能够长时间守住阵形。
张珏也是有苦自己知,麾下的将士早就疲惫不堪,已经在拼命的支撑了。
想不到蒙古铁骑如此的强悍,如此的拼命,这才是第一天,就遭遇到如此勐烈的进攻,接下来至少还有两天的时间,是必须要支撑下去的。
要强的张珏,是绝不会放松和退缩的,哪怕以五万将士迎战近十万的蒙古大军,也要支撑下去,魏王殿下说过,不管付出多大的伤亡,都要阻止合丹及其麾下蒙古大军的驰援,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拿下海州州城,更是让合丹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从进入山东的那一刻开始,每一次的战斗都关乎到全局,张珏很清楚这一点。
蒙古铁骑的骁勇,倒是在张珏的判断之中,相比较来说新附军军士就差了很多。
诸多将士抵御了蒙军大规模的数次的冲锋,依旧保持了阵形,保住了阵地,张珏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魏王殿下会要求十万大军进入到漠南草原作战,若是没有在漠南草原一年时间的作战和磨砺,也就没有今日的坚持,诸多将士摆出来的阵形,早就被蒙古铁骑冲垮了。
鼎坤军没有参与阻击作战,这也是吴邵刚专门做出的安排,倒不是说不愿意让鼎坤军的将士参与阻击蒙军的战斗,而是运动之中作战,蒙古铁骑的移动速度很快,鼎坤军能够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