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湓山到都昌城,一路上,喊杀声整天。唐军败了,刚开始只是蜂拥而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紧接着,随着屁股后面喊杀声越来越近,半路上开小车的人就多,最后,好不容易跑到了都昌城下,结果,都昌城变成了楚军的地盘了。最后的希望破灭,足以让很多人丧失了斗志,在“投降就不杀”的口号下,纷纷选择了投降,而不是战斗。
两翼的楚军毕竟只有7000多人,这包围工作也只能是抓住重点。而钱清、申屠从坚这两人,实战型,而不是技巧性的,他两个的部队跟了唐军一路,竟然精神奕奕的冲杀了起来。这不能不说钱清、申屠从坚对部队体力和耐力的训练成果很好,可是,也就是他们的这一阵冲杀。打乱了马云关于两翼施压警戒的布置。使一部分唐军,趁乱从两翼,逃之夭夭。而李景遂等人也偷偷的换了军士的服装,竟然在钱清的眼皮子底下逃之夭夭了。当然,这种溃逃是极惨的,到了洪州城下的时候,身边跟着的卫士不足300人。
更惨的是,洪州竟然已经被林仁肇给拿下了。这不是什么奇袭,这是堂堂正正的进攻。毕竟胡则他们一发现楚军水师进入鄱阳湖,就立刻向洪州示警了。可是,洪州刺史方钠直接投降了。由于方钠的识时务,林仁肇得以兵不血刃进入洪州,得以轻松的在洪州城下捉住了败逃而来的李景遂等人。楚军的十万大军至此,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楚军5万,唐军10万。表面上看楚军是以少胜多。其实,唐军虽多,战斗力是远远不上楚军的。就像20世纪,法国有人研究过,一般情况下,两个克罗地亚军人,能够很轻松的打赢三个法**人,可1000法国兵,却可以很轻松的战胜1500的克罗地亚军队。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仅仅取决于参战人数的多少,它往往体现出了整个军队的综合实力,楚军是百战精兵,而唐军却是没有什么信心的新兵,而且,这些新兵还是从各个州县临时抽调在一起的,互相之间,并不信任,再加上乡土情重,在楚军全面进攻的谣言中,很多人都不太乐意在富江打仗,都想回去保卫自己的老家。
从将领上来看,楚军的将军,要么向朱元那样富有韬略,要么像申屠从坚那样勇猛异常,曹彬的胆大心细,林仁肇的锐意进取,周行逢的穷追猛打,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看唐军,大元帅李景遂根本不懂军事,监军陈觉,是未战先怯。再加上陈觉这人,有识人之明,而无用人之德。从用人上来说,陈觉还不如查文徽,他总能辨别出谁是人才,可是对这些人才却总不能物尽其用。先是朱元,后是卢绛,这些都是被陈觉发现的,可惜,都不能被他用。朱元早就投靠了马云,卢绛也在清湓山投降了马云。卢绛本来是雄州刺史,因为英州之败,被降成吉州牙将。在富江前线,卢绛多次提出建议,多派军队巡防幕埠山,不能抽调江州的人马,还有,拦住富江的水,把永兴一带给淹了。这建议,一条条到了陈觉哪里,全都被陈觉否定了。
陈觉这个人很复杂,他也不是嫉贤妒能。如果真的嫉贤妒能的话,他发现了人才,也不会向朝廷举荐的。或许是陈觉想慢慢培养人才,或许是陈觉想多磨练磨练人才,他总是把这些人才给压着,然后按部就班的逐渐提拔。他全面没有意识到,这人才想要什么?当他觉得温饱就能满足需要的时候,那人才心里早就想着奔小康了。生逢乱世,有本事的人,谁愿意在犄角旮旯里一猫就是三五年,也不见升迁啊!
而马云则完全不同,听说卢绛投降了,他立刻接见,而且当场提拔他做了申屠从坚的副手,当上了副防御使的职务,而且命他跟着申屠从坚进攻江州,很明显想让他先混个军功,站稳脚跟,一边将来再提拔。
都昌惨败的消息传到虔州,虔州刺史汪仁义立刻向楚国投降,并且接应楚军的第五军进入虔州,马光猛进了虔州之后,立刻分兵,一个师进攻汀州、剑州、建州,一个师攻击吉州、袁州,而他自己则带着本部人马进攻抚州准备和马云在洪州东面的余干县回合。继续朝着金陵进军。
由于都昌之战,李景把江南半壁的军力抽调一空,楚军西线和南线的军队,进展神速,半个月的时间,两支军队已经攻克了江州、洪州、鄂州、袁州、筠州、吉州、虔州、抚州、建州、剑州、汀州等地,打下了相当于今天的半个福建省和几乎整个江西省,俘虏了包括江文蔚、胡则等在内的江南名臣,对于这些人,马云干脆利落的斩杀了陈觉等几个臭名昭著的人,安抚了江文蔚、胡则等人。
他在洪州呆了7天之后,拔营出发和马光猛在余干县回合。楚军的军力达到了9万人,而100里之外的饶州,有新赶到的5万唐军。这5万人马本来是进驻洪州的,来保护李景遂大军的后路的,结果,还刚赶到饶州,就听到都昌打败的消息,统军大将边镐等人一商量就把军队停在饶州,等候朝廷的下一步指示。这边镐本来是在大牢里关着的,可是楚军一进攻,李景感觉手下没人,又把边镐给放了出来,让他统领兵马作战。
饶州城里,边镐还没有等到朝廷的指示。马云就指挥大军将饶州为了个水泄不通。马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消灭唐军的有生力量,如果攻克了饶州,那整个个江南,唐军就不剩什么人马了!
等长驱直入到了金陵,自然就可以像在鄂州一样,围城打援,把江北的唐军吸引过来,一举歼灭。
算盘人人都会打,可能不能实现,要看机会,更要看实力了!
第一百零七章 巧妙的战略
第一百零七章巧妙的战略
“王先生,现在楚国进攻李唐,你觉得最后会怎么样啊?”凤翔城里,西南行营总管郭荣对自己的掌书记王朴说道。
王朴喝了一口,慢悠悠的说道:“李唐必败,楚军必胜。只不过,楚军能够赢多少?占多大的地盘这就要看朝廷的意思了。”
郭荣苦笑了下:“想让朝廷出兵牵制楚军,这恐怕不太可能吧。哎。我这结拜的兄弟,还真是未雨绸缪啊,当年,他在唐州称臣,我还以为是他的失策呢,现在看来,他竟然早就料到有今天,竟然准备了这么一手好棋。现在他是臣子,每年都有东西向朝廷进贡,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可这意思毕竟是尽到了,比吴越都殷勤得多啊。朝廷要想出兵牵制楚军,可就出师无名了。”
“朝廷又何必出师楚国呢?楚国完全掌控了邓州、唐州,那地方易守难攻,而且楚军在邓州、唐州的兵马也多,将近30000人。他们只用死守上一年半载,到时候,朝廷就只能退兵了。如果朝廷南下进攻淮南呢?”
郭荣一愣:“淮南是李唐的根本,淮河一线的军队很多,而且还有刘仁瞻这样的江南名将镇守,这。。。这岂不是减轻了楚军的压力了吗?再说,现在长安赵思绾和河中李守贞的叛乱都还没有平定,再加上契丹人进来蠢蠢欲动,大有再次南下的意图,朝廷就是想出兵,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吧。再者,朝廷的精兵现在都在关中、河中,这要调拨好,从西北调到江南去,恐怕也需要不少时日啊。而且这时节也不好。江南是小阳春,咱们这里冬季还没有彻底过完呢。天寒地冻的,也不利于大军行进啊。”
“呵呵,郭将军,你问题考虑的很周全,可是,你反过来想,楚军为什么挑这个日子出兵呢,这个季节在长江边,也还是很冷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再缓一个月,或者直接等到七八月江南的梅雨季节彻底过完了之后,再出兵啊。”
郭荣眉梢一挑,会意了过来:“先生的意思是,楚军对在担心我们出兵干扰,所以才提前发动。就是想利用季节的因素,让我们无法出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或许不用出兵,就可以达到朝廷的目的了。”
王朴点了点头:“楚国手段,可不仅仅只有这些。对朝廷来说,北面已经有契丹这样的一个强敌了,难免最好不要再出现一个统一的割据势力。特别是马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统一江南,又怎么肯偏安于一偶,到时候肯定是要举兵北上的。他们再和契丹有勾连的话,那朝廷可就真的举步维艰了。可眼下我们的情况,也不理想,地方上有三镇叛乱,朝里还是暗波涌动。王章诸位大人,以军令管理天下,对读书人没有半分的尊敬。这军人管理地方,他们又怎么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又怎么会了解百姓的困难呢,只是一个朝令下来,就按令执行而已。这。。。长此下去,恐怕会有激变发生啊!”
郭荣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史大人管理这禁军,王大人、杨大人管理着政务,朝廷上下对他们不满总是有的,至于激变应该不至于吧。而且这和楚国又有什么关系?王先生意思是,楚国会从中挑拨朝廷官员?”
“难说啊。前阵子,汴京市井上突然出现流言,说郭大帅围河中,名为国家,实为私利。用国家钱粮,肆意赏赐,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培养自己的势力。这谣言虽然后来被打压下去,可是,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给传到陛下的耳朵里去。王大人他们忠心耿耿,那自然是不用怀疑的了,可是陛下登基,大权却基本上被他们这些托孤的大臣们给掌握了,他心里未必就没有想法。在加上这些托孤的大臣们,只用军士为官,对读书人很是鄙视,这么一来,朝廷上下的那些读书人心里肯定是十分不满的,如果,有人再从中挑拨,这事情就更加难以预料了。”
“你是说有人故意制造谣言。明面上,这矛头对准的是父帅,事实上却是十足十的冲着王大人他们而去?可朝廷里的大员们都是在河东就跟着先帝的开国元勋们了。这些人怎么可能。。。要是楚国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只手通天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便是身居高位,也未必能逃出名利的圈子。更何况,那些人或许心里还以为,自己所做的,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呢!不过,这谣言是谁制造,是谁利用,那就要好好分析分析了。”
郭荣眼睛转了转,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书信:“王先生看看这封信,这是今天刚刚收到的。”
王朴接了过来也没有谦让,直接打开一看,原来是郭威写给郭荣的书信,书信里命令郭荣抓紧时间,整顿军队。书信里还说,自己在河中也开始准备筹划作战事宜,准备早日击溃李守贞部了。
王朴一笑:“如何?这想必是有人在陛下哪里挑拨,让陛下下旨督促郭大帅,速速进攻。而郭大帅顶不住压力,也只能做做样子,要日夜攻城了。”
郭荣点了点头:“父帅前阵子在河中城外筑围墙,引诱李守贞出兵,歼灭了他的一些军队。现在李守贞已经不得不彻底的龟缩起来,再也不出城了。算算日子,李守贞也被困了大半年了,如果在围上三五个月,恐怕李守贞就会不战而降。可是,如果陛下一下诏,父帅很快就拿下来河中,那反过来不是说,前一阵子,父帅却是是出工不出力吗?”
王朴一笑:“大帅就算攻城,也不会怎么强攻的。顶多就是攻击一两次,意思意思。肯定还是会按照原来的部署。如果大帅真的有心要强攻,怎么会只是命令将军整顿军队呢?至于江南发生的变故。大帅肯定也是没有料到楚军竟然会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的。哎。。。好妙的谣言啊!”
王朴继续分析道:“自从耶律德光死了以后,契丹人已经安静了一阵了,现在突然有蠢蠢欲动起来,这。。。楚国这盘棋下得妙啊!”
郭荣怔住了:“先生,可有对策!”
第一百零八章 对策
第一百零八章对策
王朴说道:“对策当然是有的。这对策无非两种,一是助楚灭唐,显然,我们现在不具有这个条件,楚国的布局已经让我们没有余力南下攻占淮南了。第二就是保持原状,而保持原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增强李唐的实力,让李唐有能力和楚国拼个你死我活,第二,自然是向楚国施压,让楚国停止进军,维持原状。”
郭荣沉思了一下:“王先生,你说这两条恐怕都很难办到啊。现在李唐国内的精兵可能只剩下寿州还有一些,剩下的可都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新军了。我们又不能直接派兵帮助李唐,还能怎么增强李唐的实力呢?”
“郭将军,上次在汴京的时候,我已经说了,可以向朝廷建议,释放上次在宿州俘虏的李唐的军队啊。当时您官小位卑,再加上朝廷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内部,对李唐和楚国的判断有误,都觉得楚军不可能在近期对李唐发动攻势。可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的,你大可以向郭大帅这么建议。”
郭荣想了想:“全部释放肯定是做不到的,毕竟有一些已经被咱们军中的将领挑选走了。可放一部分还是可以的。只不过,事急才来抱佛脚,这行吗?”
“这只是第一条,另外我们可以将宿州等地的兵马调往汴京,把淮河一线给空置起来,让李唐彻底放心,使他们放心的调动淮南的守军,到江南和楚军决一死战!”
“这。。。”郭荣犹豫了,他不是觉得王朴的这个主意不好,而是觉得朝廷很难听从这个主意,毕竟,现在淮北的军队已经很少了。少的已经让朝廷诸公有点睡不安稳了,这要是再往下减,虽然明知道唐军不会北上,可是。。。这。。。单凭嘴上的分析,就像让朝廷把自己的南大门彻底的打开,这恐怕很难办得到啊。
“王先生,你还有别的什么办法没?”
“楚军出师,假借的是陛下的名义,他征讨李唐的檄文,历数李唐的罪状,第一条就是不听朝命,如果朝廷要是下旨,命令楚军立刻停止进攻,郭将军,你以为楚军如何应对啊?”王朴转而又说道。
“如果楚军进展不顺利的话,那么楚国很可能就听从了朝廷的建议。可如果楚国进展顺利的话,王先生,你觉得还会听朝廷的建议吗?毕竟这楚国官员是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