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大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的世界大战-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确定这么做有把握?”王珏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用自己那双精光四射的眼睛盯着陈昭明,似乎是想在对方的眼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船上装汽油发动机!采用动力系统而非人力。我有这个把握,能在司令官您需要的时间内,搭建好一座浮桥!”陈昭明开口回答了王珏的问题,坚定的态度也让王珏暂时放下了悬在半空中的那颗心脏。

    王珏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发动机的事情,我去想办法调用。船的事情,就靠你了!”

    “100艘预留了发动机舱室的内河用冲锋舟,已经在山东被生产出来了!”陈昭明自豪的说道:“刘将军这一次,可以算是立功了!”(未完待续。)

156那是什么机械

    王珏听到陈昭明这么说,就点了点头说道:“很好,至少我们这一次手里有了更多的选择!1号坦克的改进工作做的如何了?你也知道前线会有大的动作,我们需要加强所有的部队,不管什么前线都缺。”

    “整个1014厂的技术工人们已经30天没有休息了,他们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所有人都在用最大的热情支持着前线的战争准备工作……说实话,我如果没有亲眼看见这里紧张的工作,都无法想象在后方的工人们也在打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战争。”陈昭明语气中带着敬佩,对身边的王珏郑重的描述道:“他们应该被嘉奖,和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一样。”

    “是啊!我知道他们应该被嘉奖。”王珏赞同的点了点头,然后向工厂内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你是说整个工厂都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有没有可能,在10天之内,再赶工出30辆坦克,送到前线去?”

    “这恐怕是有些困难了……毕竟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做到斤斤计较的程度了,能大幅度的增加产量,就只有延长工作时间这一条路走了……”陈昭明有些无奈的对王珏阐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工厂的产能似乎都到达一个极限了,根本就无法再挪出更多的产能,去提高各种型号的坦克的产量了。

    勤劳智慧的中国工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改进了无数道生产工艺方面的细节。他们想尽办法缩短生产的时间,大规模的使用成熟还有高效的生产技术。

    陈昭明正好看见生产车间里一名技术工人在为自己的坦克车体底部的一些承重结构打上固定细小零件的铆钉,就带着王珏走过去,看这名工人熟练的将一个一个铆钉打在这些钢铁部位上。

    他指着这名工人正在操作的流程,对王珏介绍道:“我们在车体内取消了原本的焊接结构,开始使用大量的铆钉固定,这样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从其他厂内调集更多的铆接工艺熟练工。”

    虽然使用铆钉会让车体增重,而且对车体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可是这样做会缩短建造时间,并且节约下数量紧张的电焊熟练工,大量使用技术更成熟,基数也更庞大的铆钉作业工人。

    而且在生产坦克的时候,对成本近乎于有一种偏执的大明帝国工人们,也想尽办法节约每一块来之不易的钢材。他们将内部的副手做得很细,将车组成员的座椅做成镂空样式的,将原本的皮质座椅,用木板代替——这么做确实节约下了时间和成本,却依旧和前线那庞大到让人恐惧的需求量之间,拥有相当大的距离。

    包括大明帝国的旧陆军在内,对1号坦克和其后续型号的2号坦克的需求总量,大约在5000到8000之间。可现在即便是加班加点的生产,几家坦克生产厂一共也只生产出了不足1000辆的坦克,根本无法满足各方的需要。

    1000辆坦克的产量看起来已经很多,可是如果算上其他各种问题,其实并不算多。从坦克诞生到现在,在路上和在战场上瘫痪损毁报废掉的坦克,就已经超过100辆了,也就是说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其中这900辆坦克里,有78辆被改装成了100毫米口径榴弹炮,装备给了机械化炮兵部队;有110辆改装成了75毫米口径的突击型,配给给了几个主力部队;加上较早的200辆最老款式的1号坦克还在服役,还有大约50辆被分到了南下的火车上……

    新出厂的坦克底盘之中,还有20辆被改装成了各种特殊车辆,比如说实验配给给新1军第1装甲师的2辆装甲指挥车实验型,4辆专用的弹药补给和坦克拖拽抢修车,14辆改装成专用架桥坦克的实验品。

    总体上分配的结果如下:除了新1军第1装甲师装备了290辆各种型号的1号坦克之外,新2军的第2装甲师,也只装备了90辆而已。装备坦克第二多的部队是禁卫军第1装甲师,已经拿到了220辆各种型号的坦克。

    倒霉的是王琰手里的新3军第3装甲师,这个装甲师成立之后,只拿到了37辆老式的1号坦克作为武器装备。与其说这是一个装甲师,不如说是加强了一个装甲营的步兵师。不过更惨的是司马明威将军刚刚重组改革的新2集团军,一个集团军才拿到了可怜兮兮的35辆旧式的1号坦克作为教导学习之用。

    “还能再快一点儿么?我要再多100辆各种型号的装甲车辆,比如说机械化炮兵用的1号榴弹炮,炮盾和车体,都用铆钉结构……反正也不上前线,只要强度够就可以了!”王珏胡乱的出着主意,事实上他也知道这些天来,大明帝国已经为了生产坦克,透支了很多唐山工业区附近的工业产能了。

    毕竟大明帝国并没有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也没有让全国上下的工厂参与到坦克的生产中来。这种两个月左右生产1000辆坦克的事情,并非是因为大明帝国产能不足,归根结底是大明帝国自己没有投入全力罢了。

    陈昭明看了看远处正在热火朝天焊接坦克正前方防弹用的钢板的工人们,叹了一口气对王珏说道:“尽力而为吧,至少我们会保证计划内的30辆1号75毫米口径火炮突击型的生产……”

    “太拗口了,以后这种型号的1号坦克,统一就叫1号突击炮了!就和1号榴弹炮一个惯例!”王珏一挥手,就把这种没有炮塔的怪异坦克,定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他在给这种坦克定下了这个名字之后,目光却被远处正在生产的车间内,那些轰鸣着的机械给吸引住了。他看着那些运转着的巨大工业机器,开口问身边懂这方面知识的陈昭明道:“那些是什么机械?在生产坦克的什么零件?”(未完待续。)

157最大的财富

    王珏一边问陈昭明,一边用手指着远处一个接近7米高的类似印刷机一样的巨型设备。那个巨大的设备正在轰鸣运作着,噪音传到王珏身边来的时候依旧非常巨大,让他和陈昭明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在扯着嗓子在喊了。

    “司令官!那是一台轧机!是用来将钢坯轧成坦克用的装甲钢板的……”提起这个设备来,陈昭明就一脸的自豪表情了。大明帝国因为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底子也较厚,所以在传统工业上拥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比如说中国有可以为战列舰生产装甲板材的轧钢机,宽度已经超过3米,特种轧钢设备上的辊身,长度已经接近4米。

    当然,为坦克生产装甲钢板的轧钢机,宽幅并不需要那样夸张。不过眼前的这个轧钢机个头也不小了。毕竟轧钢机需要将生产出来的钢坯轧成钢板,自身的结构强度,就要比钢材的强度要高。虽然钢坯是要被加热成炙热柔软的状态,但是其本身的硬度依旧还是非常惊人的。

    整个轧制钢板的过程不可能一气呵成,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最终原本厚重巨大的钢坯,会在轧钢机的一次次锤炼碾压下,变成厚度合格的钢板。这些钢板将被焊接到坦克的正前方,为后面的车组成员还有发动机设备已经弹药提供保护。

    最开始的时候1号坦克的原型车采用的是铆钉结构安装钢板——也就是在坦克正面的装甲上密密麻麻的打上铆钉,用这些铆钉来固定这几块厚重的钢板。可是后来因为车体重量的问题,以及尝试更新技术的想法,最终采用了焊接车体结构。

    这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也是一个先进的举措,不过在当时看来,这种刚刚开始在海军造船领域掀起的焊接技术狂潮,还是太过好高骛远了一些。首先就是建造耗费时间并且占用大量稀少的焊接技术人才,其次就是让坦克的制造成本有些居高不下。

    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坦克在非承受攻击的底部还有内部,采用铆接结构来节约成本和生产时间,在正前方的装甲防护地带,采用更加结实的焊接技术。

    那台轧钢机在王珏的注视下继续工作,几名工人在机器的周围忙碌着,他们控制着一块块燃烧成赤红色的钢坯进入轧钢机,经过一次次的滚压,原本的钢坯一点点的变薄,最开始的时候是300毫米厚,最终变成1号改进型坦克车体前面3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利用两个滚筒相向滚动时候的吸附力,设计出用两个大型辊轴去轧压钢材的机械。就如同现代复印机卷入一张a4打印纸一样,轧钢机一块接着一块的卷入烧的如同岩浆般赤红的厚实钢铁。

    陈昭明在一旁大声的为王珏介绍着这个巨大的设备在使用之前,那些巨大的钢锭已经经过了无数道工序,才最终成为特种钢材,被运用的坦克之上:“这些特种钢从选矿上就和普通的钢材有区别,每一道工序都是无数工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晶!”

    说到这些专业知识,陈昭明都已经无法细致的讲解了,他只好又叫来了一个工厂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程师,请他粗略的给王珏介绍一下坦克需要的钢材,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被找来的工程师也没有推辞,直接就开口从遥远的最前端开始介绍起来:“将军……首先就是要将矿石处理成矿粉,具体是怎样处理的,我可以和您说上一整天。我想您也不会对这方面的事情太感兴趣,所以为了节省您的时间,我只粗略的说一下……”

    他指了指车间大门外面,远方不断冒着浓烟的几根巨大的烟囱,对王珏喊着说道:“经过复杂的研磨和选矿之后,优质的铁粉将被分离出来,作为原材料混入助燃剂等添加物再进入高炉内煅烧,最终形成可供炼钢的铁原料。”

    “然后将这些铁原料加入合适的稀有金属微量元素,一起继续送入炼钢炉内冶炼,形成合适我们使用的钢材。”那名工程师回过头来,指了指正在工作的那个体积庞大的轧钢机,对王珏介绍道:“形成钢材之后,经过轧机制造成特种钢板,随后运往下一个车间,安装在坦克上。”

    说实话这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实际上的步骤要远比这个工程师描述的要多的多。聪明的中国人,聪明的外国人,最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才将原本那些简单到可怜的冶金设备,发展成为如今这样成规模,成体系的庞大冶金工业集合。

    这里的设备上,从每一个简单的细节一直延伸到每一个复杂的创新,都蕴含着百年来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都是数辈人辛勤劳动的结晶——任何一个科研技术的攀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往往一个工业设备上的某一个简单的变化,都是整个工业体系甚至是包涵了教育农业等一系列进步革新之后,才促成的。天启皇帝在1627年用笨重的火绳枪打败了辽东的后金政权,然后一路用自己的权力将火绳枪推进到了燧发枪的高度,却依旧只留下了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大明王朝。

    而依靠半工业半手工支撑的大明帝**队,也没有在征服世界的道路上笑到最后。带着无尽的遗憾还有不甘,大明王朝的无数精英们沿着天启皇帝的道路走了下去,他们披荆斩棘一直走到了今天,留给了后世子孙们最宝贵的财富。

    是的,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不是掠夺,而是逐渐在实践之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体系!从教育到思维、从材料到工艺、从流程到制度,这个体系搭建起来太难太难,不过大明帝国在风风雨雨之中,完成了这个体系,这……才是这个帝国最大的财富。(未完待续。)

158浮力箱的改进

    当一个设备接着一个设备都已经准备就绪的时候,王珏就发现自己手里捏着的决定胜负的筹码,正在变得逐渐增多起来。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欺骗自己的对手来为手里的筹码谋取一个最好的投入时间了。

    他从1014厂的坦克生产车间内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决心在辽东准备一场大战,来完成他好友朱牧的那个深埋在心底的愿望——他要夺回奉天,甚至砸碎整个辽东金国防御体系,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王珏的左脚刚刚迈出工厂大门的时候,他的右手在挥动中下意识的捏紧了拳头。他已经做好了决定,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他要开始拟定并且执行一个计划,来为整个金国叛军挖下一个大坑,一个足以决定整个辽东战场胜负局势的大坑!

    “我今天就回辽东去,这里的一切,我就交给你了。”王珏在登上自己汽车之前,转身对跟在他身后的陈昭明说道:“我希望你能够帮我,把1014还有蚩尤这些生产坦克的工厂都照顾好!谢谢了!”

    “是!保证完成任务!”将自己的右手握紧拳头,陈昭明对着登上汽车的王珏立正敬礼道。

    目送王珏的汽车离开1014厂,陈昭明才转身向自己的临时办公室走去,一名工厂内的负责人拿着一摞文件向陈昭明跑来,他的身后跟着两名负责安排铁路运输的工厂干事。三个人似乎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一见到陈昭明,就气喘吁吁的希望可以找个地方单独聊上几分钟。

    “陈副主任,这名是负责将浮力箱想办法运往前线的干事,他发现这些浮力箱在运输到前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希望可以请您想想办法,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那名负责人指了指身边的那个大约有50岁的干事,开口对陈昭明说道。

    “长官!”那名干事看上去已经略显苍老,不过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