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台四分之一剖面的一台核心机实物摆在杨辉面前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这次的核心机设计确实花费了很多的心思,特别是和一旁的太行核心机进行直观对比的时候,就更显得其中设计的优势之处。
首先杨辉是明显地看到四代核心级的燃烧室又短了一节,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而由此带来的发动机体积、重量减少,也同样是比较可观的收益。
要再加上四代大推的核心机只采用了6级高压压气机的设计,这同样又要比太行核心机的九级高压压气设计机短了太多。
“啧啧,这还真是一款强大的核心机,6级轴流式的压气机设计,直接就要比太行的核心机短了至少四分之一,这可是了不得的进步啊!”
能够直接在三代大推的核心机的基础指标上,一来就给砍下来四分之一的尺寸长度,这简直就像是放了一个大卫星一样,看起来也是相当的不真实,但现实却又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而每当说道核心机的尺寸时,做为624所总工程师的刘大响院士,还依旧是想第一次说道一样的喜形于色,这可真不是他不想控制自己,而是因为他完全控制不了这激动的情绪。
“之所以我们能够把6级高压压气机的设计拿出来,是因为有一项现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做为后盾。随着大小叶片的引入,我们才能够保证6级高压压气机设计依旧满足要求。”
大小叶片是杨辉很早之前就确定下来的技术,虽然最早只是想给涡轴发动机上使用,却没想到技术成熟的速度如此之快,直接就用到了四代大推上,确实可喜。
“这个技术我知道,好像这个大小叶片不仅仅只是在核心机上面可以使用,发动机风扇的设计中应该也是可以用的,到时候在设计风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级数更少,想想就觉得是挺刺激了。”
一项优秀的技术就是这么牛逼,当然通用突破可调静子技术的时候,那也是大规模地带动通用的航空发动机性能多方面大突破,现在大小叶片技术在重要性上也是堪比可调静子技术。
此时,从一旁又传来了另外的声音,这听起来感觉倒是挺熟悉,好像是哪里听过几次来着……
“是啊!我们也正是因为有这一项技术,才能够保证四代大推在技术上可能达到美国F119发动机水平,要是对发动机的寿命要求没有美国那么长的话,甚至17也吨是可以保证做到的。”(未完待续。)
第九百零五章:年底喜事颇多
一款性能足够优秀的航空发动机对战机而言绝对是有非常大的性能提升,至少就现在看研制当中的四代大推,它的性能已经是相当不错,新的四代重战也只有靠着这款最大推力高达17吨的涡扇发动机,才有可能实现媲美F…22的超音速巡航。
必须要知道的是,当年美国人研制F…15的时候,为其配套研制的F…100发动机推力也只有11吨不到,按理来说苏联对应研制的苏27战斗使用两台11吨的涡扇应该也能够保证双方航空发动机上面的对等。
但是为什么研制苏27的时候,配套的AL——31F发动机推力却达到了12。5吨?
这主要就是因为苏27的体格比F…15大了半圈,而现在F…22使用的F…119发动推力早期型虽然也还达不到17吨,看起来共和国这边的四代重战配套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太过?
然则非也,当年苏27的发动机确实比F15早期使用的F…100更猛,但是苏27的体格也要比F…15大半圈,现在共和国重四同样也要比F…22大半圈,那么配套发动机的推力也肯定要比F…22早期型的F…119发动机大一些,更何况F…119在服役之后,那也同样是进行过几次性能提升,这就犹如当年美国给早期制造的F…100升级到F…100PW…220一样,实际上寿命中期的F…22也是进行过技术升级的。
只不过因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22生产线关闭之后,F…22也不可能再有后续的生产批次下线,因此对那两百多架的F…22进行升级的时候,也就是只偷偷摸摸地在美国空军支持下做了,甚至连正式的消息报道都很少。
这其实就很像美国对各种特种飞机进行升级改进一样,只要没有新批次的飞机生产,老飞机就算再怎么进行技术升级,同样也不可能会有新的编号给它,最典型的就比如美国的战略电子侦察机RC…135,这飞机的作战设备主要都是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则遵循摩尔定律的18个月技术性能翻倍。
所以,美国的RC…135侦察机都是每两年轮流回美国本土进行电子设备的升级,那么从这款飞机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之后,中间所经历的技术升级简直是数不胜数,但美国佬却一直都只是将其称之为RC…135,而并没有A/B/C之类的划分。
F…22在上一位面停产之后,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升级型F…22战斗机生产服役,自然所有已经生产服役的F…22都统称为F…22就行,可并没有A/B/C/D的技术性能划分,但谁要是说F…22服役之后就没有进行过技术升级,那就是真正的大错特错,要知道到了F…119发动机大修时间之后,普惠还按照当年F…100的套路对F…119进行过技术升级。
因此总体说来,共和国的四代重战配套发动机出于各种原因把最大推力定在17吨是必须的,虽然这表面看起来甚至是都要比F…22使用的F…119都更加牛逼,但要是从时间上算起来的话,你真到了服役的时候,具体的谁又知道美国佬又用最新的技术把F…119升级到了什么级别。
料敌从宽、待己从严,这种态度终归是没有错误的
“江总工,你在624所这边负责四代大推的核心机研制工作,任务重要性极为重大,希望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之前你是0112所那边的技术人员,后来调到624来接刘院士的衣钵,现在看来也已经足以独立完成项目,所以未来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核心机都要看你的,担子不小啊!”
之前杨辉有听到爆出四代大推17吨推力的豪言壮语,那自然也是四代大推的核心机总负责人江和甫,这位也是通过之前的小推核心机积累了完整的核心机研制开发经验,之后又通过为中航东北的太行发动机核心机进行改进、调校之后,对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有了很好的认识,现在担任四代大推核心机研制,这即是624所的意见,也同样是整个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高层通过的决议。
所以就现在看来,整个核心机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这位也同样是出力颇多、功劳不小
对现目前整个中航西南旗下四代重战所做的准备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之后,杨辉当然也就对来年的四代重战大竞标有了更多的期待,就是不知道中航东北那边对新的四代重战研制给出了什么方案,这是杨辉现在最期待的一个谜团。
94年是台。海危机到来之前的宁静,也是中航西南唯一还剩下的一段可以好好做准备的时期,不过杨辉却已经是早早地就知道了危机即将到来,虽然没有进行光明正大准备,但还是加强了对公司旗下各条战机、发动机生产线的彻底检修,并加强对生产原料、上游子系统生产商的生产能力统计、管理。
也就是在这个让杨辉已经有些颇感紧张的时候,中航西南公司则依旧是按部就班地向前高速推进,比如第一批次的十战斗号机终于在伴随着生产线正式开动之后的第15次脉动的时,走下了第一架正式生产交付的十号战斗机。
也是在各方相关人员地注视下,首次接受十号列装的滇南空军某部队乐呵呵地看着新娶到手的“老婆”,管装备后勤的副师长更是直言要住在132厂就不走了,也不用回家过年什么的,这次就在132厂等着第一批的十号下线完成试飞之后迅速交付。
与此同时,试训基地那边也顺利完成了所有有关十号战斗机的飞行测试,编写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飞行手册,同时加紧训练、考核首批接装部队的飞行员,做到人等装备,而非装备等人。
同样值得高兴的还有炮侦…1无人机,这款飞机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改进试飞,新添加的战场通讯中继功能性能优越,得到了陆军部队测试之后的一致好评。而新的“巡海者”长航时无人侦查机也迅速地完成了设计工作,第一架原型机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按照进度的要求,这次甚至是可能在年底进行首飞,毕竟谁叫无人机的设计比较简单、试飞周期也短。
而为激动人心的,就要数第一架直18直升机完成了原型机的制造,通过历时两年的时间对直8直升机进行了近乎是推到重来的设计之后,新的直18直升机不仅身高显著得到控制,体重上实现了减肥工作,外形也都更加的科幻、炫酷。(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六章:一条折线设计
原本是要准备好好地在贵羊过年,但谁又知道那边直18研制的进度如此迅速,就算是MZ…2200发动机的定型还需要一年多时间的测试工作才能够说勉强能够满足初步交付装机试飞,但是早就已经等不及的602所那边丧心病狂地把原本是给S…70黑鹰直升机做备用的几台发动机,硬是想办法搞来了两台做直18的原型机测试使用。
就这样,原本设计中是要安装MZ…2200的发动机舱在改进一下之后,又勉强塞进了黑鹰直升机使用的T700…GE…701A涡轴发动机,这功率上虽然比不得MZ…2200发动机的来的更猛,但是人家性能成熟,且动力也可以满足空载情况下的直18试飞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等杨辉到了的时候,直接就能够看到原型机上面安装上了发动机的原因,那当真是602所为了抢进度,简直就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办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虽然这样会增加设计中的一些工时浪费,并且使用美国提供的T…700发动机也是属于偷偷摸摸的,万一真被查出来的话,到时候恐怕那二十架好不容易能够有机会继续使用的黑鹰也要断了零部件生产供应,这样肯定就不太合适了。
只不过,现在602所确实又能够搞来了T…700发动机使用,想必也是得到了军队那边的认同之后才敢这样做,要不然这时候的直18铁定还在进行模拟测试、或者干脆就是推后了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则是使用现在还没有完成测试MZ…2200进行地面测试,飞机暂时不升空飞行,等待一两年之后MZ…2200发动机的最终定型。
现在一切都好了,本来T…700发动机的长度也就要比MZ…2200短了一节,虽然发动机的尺寸和发动机舱匹配上有些不太合适,但好歹也是能够装进去,另外的发动机空气流量上面倒是有些不太匹配,这就只有通过安装多个放气活门的设计解决,也算是能够让发动机顺利匹配运转。
实际上也并非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直18里面装的是T…700发动机,毕竟这人多口杂的,谁也不能保证绝对的保密,至少这次直18的原型机总装备下线仪式公开度比较大,光看这围观的一圈群众就知道关心这款直升机的人是绝对不少。
首先陆海空三军全部到位,甚至杨辉都还隐隐地看到了一位来自第二炮兵部队的军官,虽然他穿的军装和陆军部队都是一样,但是杨辉一打听之后也就知道了这家伙是来自二炮。
要说二炮跑来关注直18的研制工作确实就没什么意思了,要算起来这二炮对航空器的依赖还真就不多,倒是说他们和航天方面的牵扯会更深一些,至于直升机这东西就更不用说了,就算二炮列装了直升机之后,也不过是通勤方面会使用一下而已。
而对于这种简单的通勤需要,实际上使用直9直升机就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现在如此大规模费尽心思的关注直18直升机,倒也是没有太大的必要,因此杨辉也没有对二炮方面来人给太多的关注度。
倒还是陆航那边对直18需求最大,现在看来也同样是对直18最上心的军种,在贯穿着整个直18的研制过程中,那真就是绝对的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甚至连黑鹰上面使用的T…700发动机也冒着极大风险弄过来满足装机测试需要。
这一切,你都不能说它不是诚意满满,因此602所也深感责任重大,虽然这并不是进行直18的首飞仪式,但原型机的总装完成工作,也同样是非常值得高兴且重视的。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的直18直升机,现在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把飞机的空重降低到了6。2吨,这样的数据虽然并不能达到像黑鹰直升机那样的5吨之轻,但是也非常有效地让直18和直8两款飞机拉开了差距,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我们,国内制造直8直升机空重是7吨”
对于这介绍中的直18空重有效地降低一事,杨辉表示这很正常,真要是空重没能够降下来的话,这才是真正的丢人丢大发了,须知这次直18是全面取消了原本极为笨重的船型底,并大面积换用更加轻的铝锂合金、复合材料,发动机上面更是直接就少了一台。
就以上这些改进措施带来的减重效果。要是不能保证减重接近一吨左右,设计人员直接就可以找个地洞钻进去算了。
伴随着现场接待和介绍人员的带领,杨辉还是不情不愿地来到了这款直升机的旁边,也并不是说现在杨辉对这款直18直升机下线没有兴趣,而是说这实在是受不了602所的审美观。
而这其实也怪杨辉,之前没有考虑到要给直18设计一款涂装来用,虽然不能说让人看了就觉得牛逼到爆,但怎么也不至于把战斗力降低到最低的min吧?
可是这次的602所就真是够硬气,那是直接就把之前直5时代的涂装拉出来涂上了直18,必须要知道的是,直5时代的直升机涂装采用的是那种全白色涂装,简直就是把这辈子要丢的脸都一次性丢完了,丑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杨辉也承认,这全白色的涂装在天空中万里无云的时候,从地面视角看看空中的飞机时,这涂装可以起到一定的低可视效果,但现在这是飞机下线拉出来装逼,而不是说参军入伍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