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
“李白,你又来了。”
“那个啥,黄鹤楼……打钱。”
直播间内一片沸腾。
与之同时。
无数观众也是瞬间有了热情。
读李白的诗,他就是能给你无限的惊喜。
“这一期我们还是讲李白。上一期我们说到李白接到圣旨,令其赶往京城。这份激动之情,让李白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言……事实上,李白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他年轻时候,为了能够入朝为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他干谒达官显贵,比如像李邕……又在武省拜访过当时知名的韩荆州。甚至,为了讨好韩荆州,李白写下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千古名言。”
是的。
这位韩荆州是谁,千年过去,谁知道他。
但是。
就因为李白。
这位韩荆州在千年之后,大家都记得了。
“在贺知章与玉真公主的推荐之下,李白终于在京城见到了唐玄宗。而唐玄宗在见到李白之后,则给予了他最为崇高的礼义。据说,在李白进宫朝见那一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将李白感动的一踏糊涂,随之玄宗又问李白当世时务,以及对于治世的理念,李白亦侃侃而答。玄宗大悦,令李白供奉翰林。”
可以说。
就在这一刻。
李白终于实现了他毕生的梦想。
只是李白虽然入朝为官,但这个翰林的地位并不像宋朝之后那么崇高。
在唐初开始。
这个翰林学士招收的都是天下能人异士。
像那些知名的画家,书法家,僧人,道士……等等。
他没有一定的品阶。
也不参与具体的政事处理。
大多时候,这是一个陪皇帝消遣解闷的职位。
而就在这时。
舞台当中已经出现了一众演员。
“爱妃,宫里的牡丹花开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如何?”
今日天气不错,唐玄宗心情大悦。
于是就和杨贵妃一起前往沉香亭赏香。
一边的伶人子弟正准备歌舞助兴,只是这时唐玄宗却说道:“今日赏名花,又有爱妃陪同,不能用旧日乐词,宣李白进宫。”
于是,唐玄宗就将李白召进宫中,以创作新词。”
在唐诗之前,他还有一种诗歌类型。
这种类型,叫做乐府诗。
所谓的乐府诗。
他其实与宋词有一些相像,那就是能进行配乐演唱。
不过唐朝之前的乐府诗不像宋词,更多还是采用五言或者是七言,更或者是短句相夹的形式。
李白的那首《蜀道难》,就有参考乐府诗的表现形式。
做为写诗的高手。
重新配词这点小事如何难得倒李白。
只见他刚刚来到沉香亭,他便笔走龙蛇,瞬间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而一边的伶人拿着李白写的新词,立即唱了出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清平调。
说的正是杨贵妃与唐玄宗。
如最为知名的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里是代指。
意思是说。
云想杨贵妃的衣裳,花想杨贵妃的容貌。
杨贵妃之美,人间是看不到的。她是飘飘欲仙的仙子,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碰见。
至于第二首。
那就是拿杨贵妃与其她人做为对比了。
巫山神女,与杨贵妃相比也是自叹不如。
哪怕就是汉宫中的那位赵飞燕,她只能凭着她穿上了新衣服,方才稍稍有资格。
那么第三首。
前面说了杨贵妃,自然也得说唐玄宗了。
有名花与杨贵妃陪伴,就算君王有再多的忧愁,也随之烟消云散。
不得不说。
李白之才。
可以述胸中心境。
另外,拍马的水平也是别人望尘莫及。
只是……
虽然李白的诗写得极好。
可李白的志向并不在于此。
开始的时候刚入宫,李白还觉得挺新鲜。
可后来发现。
皇帝招他进宫只不过是让他写写诗,助助兴……根本不让他参与朝中任何的政事。
这让李白感觉腹内拥有无数治国之术,但却没有任何用处。
于是李白纵情喝酒。
又有一次,唐玄宗召唤李白作诗。
看到李白身着凌乱,便赐了新衣给李白。
可李白酒醉没有力气,无法更换,于是李白就让“高力士”给他脱靴。
要知道。
高力士可是唐玄宗最为信任的宦官。
而且此前高力士也助李隆基平定了韦皇后与太平公主之乱,后来还封为齐国公。
这样的人物,虽然是宦官,但地位却远远超过宰相。
甚至。
一众宰相还得巴结高力士。
如若不然,他这个宰相的位置都当不了。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李白竟然让高力士给他脱靴。
虽然这是醉酒之后。
但这般放浪形骸的姿态,亦是让唐玄宗产生了将李白驱逐皇宫的想法。
不过毕竟唐玄宗还是给了李白面子。
第二年。
也就是李白进宫的第二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个意思就是说。
李白,你不要在皇宫里混了。
不过我也照顾你的面子,你自己辞退,我再给你一笔钱,你离开皇宫就行。
“人生真的很难预测。”
当讲解到这里,陈凡亦是感叹了一句:“杜甫曾经也有一次机会,但却因为性格固执,最终被贬。而李白,同样也因为他高傲与不屑的性格被唐玄宗辞退。只是有的时候人很矛盾,当你不在朝为官时,你拼了命的想当官。而当你当上官了之后,又感觉当官也就这样,没点意思。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他大醉了三天三夜。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于是,他将自己满腔的郁闷与不满,发泄在了酒与诗中……”
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
飘然间。
一位白衣儒士提壶而过。他一边喝酒,一边大声的念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正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月下独酌》。
李白并没有停下,仍是高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什么叫做李白斗酒诗百篇。
这就是了。
李白喝酒之后,诗性一时大发。
他时而喝酒,时而作诗。
不自然间,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就此出现: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而在这一刻。
无数的看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这会儿早已经石化。
“这是李白?”
“这哪里是李白,这才是真正的诗仙啊!!!”
全场。
早已经燃烧了起来。
第二百零三章:震撼来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爽,很爽,实在是太爽了。”
“一口气连听好几首诗,我感觉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震起来了。”
“我感觉所有的细胞都不断的跳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月下独酌》与《把酒问月》这两首诗,不得不说,将李白的个性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这更为加深了大家对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印像。
只是。
这并没有结束。
离开朝廷之后的李白,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
有一次。
友人宴请李白。
酒喝到一半,李白便停下了筷子。
他突然间感觉自己非常的茫然。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也失去了人生方向。
他拔剑环看四周,更是感觉一种说不出的寂寥。
舞台上陈凡已经化身成为了李白。
他就像一个迷路的路人,上下四方似乎都不是他的去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行路难。
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作的诗句。
李白在发出行路难之后,他便离开了长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为什么李白的诗写得这么迷人。”
“我也不知道。但我喜欢他的这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茫然不知道去向,仍然对于未来怀有期待,并保持自己的信心。这就是李白,与所有诗人不一样的李白。”
“别说了,李白,我的李白。”
……
李白的风格实在是太强大强大了。
哪怕你仅仅只是看上一眼,李白的风格便完全不能让你忘怀。
正如李白的诗。
不同于杜甫。
可以说。
李白基本上不怎么写关于现实,关于人民生活的诗。
虽然他偶然有感兴趣的时候会写。
他大部分的诗,写的是朋友,写的是自己。
写朋友的诗,已然可以让李白名垂千古。
而写自己的诗,则让李白无人能及。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周游天下,并且,在这一年,李白碰到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一直将李白当成是偶像。虽然杜甫并不是特别知名,但李白也并没有摆什么架子,欣然与杜甫一起浏玩齐梁大地。或许,在李白心中,在游玩的时候有个伴也挺好的。”
此时。
整个舞台画风变得清新了许多。
他不再有此前李白怀才不遇时的苦闷。
也不再有没有方向的茫然。
他与杜甫一同交流诗歌,一同探讨丹道之术。
甚至,他还时不时开起了杜甫的玩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舞台上。
杜甫给李白写了一首诗。
李白也同样回赠了杜甫一首诗。
但李白这首诗却充满着无比的趣味。
对于李白来说。
写诗就像吃饭喝水,太平常了。
他实在是不理解杜甫作个诗要这么费力做什么?
这当然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
李白是将自己一腔热血化为诗中。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是才华。
也可能是天赋。
而杜甫,更多的是体会人间疾苦,为人民大众所作。
虽然这会儿年轻时候的杜甫还没有创作出多么伟大的诗作。
但父亲去世,周游各处之时所见的百姓生活,早已印刻于杜甫内心。
所以他很多时候下笔不像李白那般一气呵成,他考虑的会更多。
“哈哈,这个画面有趣。”
“千古两大诗人相会,没想到这么有趣。”
“不过看起来李白并不是特别重视杜甫。”
“什么重视不重视,此时的杜甫就是小杜,比李白小这么多。李白完全将杜甫当小弟弟看待,这不是很正常吗?”
“这倒是。”
看到千古诗圣的杜甫在李白面前只是一个小弟弟时,众人亦是不时笑出了声。
“李白与杜甫一生当中见过三次,在第一次相见之后,两人又约到同年秋天一起出游。而第二次出游的时候,还碰到了高适。此时的高适还不是后来的侯爷,也还没有中第。当然,杜甫也没有。包括李白,三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功名。大概是志气相同,大概都是一代才子,三人成为了好朋友……”
“这一年的冬天,来到了齐州的紫极宫,李白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不过唐朝时期的道士与的后来的道士不尽相同,不少道士只不过是身份的象征,他们并不一定是完全出家。或者,他们就是将道士当成是一种理想寄托。就像玉真公主一样,而杨贵妃也同样当过道士……”
“这个理想来源于少年时期。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很喜欢丹道之术,对于道家思想非常执迷。而且,他还拜了道士为师父,并且结交了一位著名的道士元丹丘,以及一位隐士岑勋。事实上,李白拜谒玉真公主,也是在元丹丘的帮助之下,这才得已相见。”
“在辞别杜甫与高适之后,李白又一次与元丹丘相会。”
此时。
陈凡的讲解已经停下。
舞台上,赫然出现了几位道人。
“太白道友,我们又相见了。”
“丹丘道友,别来无恙啊。岑夫子,你也别来无恙啊。”
“我们自然别来无恙,倒是你,还去长安吗?”
酒桌之上。
正是李白,元丹丘,和岑勋。
“丹丘道友,就别来歧笑我了,我这一趟前往长安,只感觉像做了一场大梦。”
“浮生若梦,来,太白道友,我们喝酒。”
“哈哈哈,喝酒,丹丘道友,岑夫子,今天我们必需痛饮三百杯。”
三人哈哈大笑,痛饮高歌。
“来来来,不要停,不要停。”
“今天什么也不说,就喝酒。”
三人原本就是好友。
此时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倾述对像。
不过倾述之前。
李白更多的表示,一切都在酒中。
而就在三人一杯又一杯入肚当中,酒喝到兴奋之时,李白拍案而起,大声唱道:“君不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