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都能下雨?”
  “我草,这是天要助魏?”
  “可惜我丞相……”
  不少人眼睛有一些红红的。
  虽然三国并没有分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但无疑大家都会站在诸葛孔明这一边。
  再加上诸葛孔明在刘备托孤,一生鞠躬尽瘁,就是为了让蜀国完成大业的这种精神,也让众人无比的佩服。
  但没想到。
  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上天竟然降下了一场大雨,将司马三父子给救了。
  “悲剧。”
  “唉,其实有人早就料到过。”
  “谁啊?”
  “还记得刘备此前去拜访水镜先生吗,水镜先生感叹孔明虽然选择到了名主,但却不得其时。”
  “我草……”
  好吧。
  有的时候三国争霸最终的局面,上天早就已经注定。
  虽然水镜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但。
  真正去分析的话,你会发现。
  哪怕蜀国有诸葛亮这样的一位完美型丞相,但他也未必能改变天时。
  魏国实力虽然被削弱了,但他却一统了北方。
  并且当时整个北方都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人口中心,南方怎么拼都拼不过北方。
  这不是说用了哪位大将,哪位人才就可以化解的了的。
  而且不只是诸葛亮。
  几千年下来,各个朝代的北伐,其中也是大部分失败。
  “突然的一场雨让孔明一病不起,他夜观天象,知道自己的寿命将至。只是,他又不想这么快死去。他知道,如果自己死去,那蜀国的命运可能就此结束。于是他摆七星灯,准备用秘法续命。诸葛亮对姜维说,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如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计。若七日内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
  “随后,姜维前往准备。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这就是诸葛亮以七星灯续命。
  这般神奇的续命之法一出,整个直播间一众粉丝一下子大气都不敢出。
  他们声怕吵到诸葛亮,进而续命失败。
  可就在这时,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这正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于命争衡。
  ……
  “我了个叉。”
  “啊啊啊,丞相。”
  “该死的魏延。”
  不少粉丝已经哭了出来。
  他们知道。
  七星灯主灯已灭,那就代表着诸葛亮即将去世。
  陈凡也是无可奈何。
  天命如此,他只能继续讲道:“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
  一翻向姜维传授自己的绝学。
  此时孔明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强撑着身体扶上小车,并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会儿,人群中不少人已经哭出了声。
  陈凡也是擦了擦眼睛,继续讲道:“随即取出文房四宝,手写遗表,以达后主: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
  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
  讲到这里。
  那些还在坚持的粉丝,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丞相,一路走好。”
  “丞相,一路走好。”
  “丞相,一路走好……”
  所有人,全都打出了同样的文字。
  而在武侯祠中,所有的游客,早已经哭声一片。
  “且说后主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夜作一梦,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遂惊觉,坐而待旦,聚集文武,入朝圆梦。谯周曰:‘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今陛下梦山崩,正应此兆。’后主愈加惊怖。忽报李福到,后主急召入问之。福顿首泣奏丞相已亡;将丞相临终言语,细述一遍。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
  说完。
  后主刘禅拿出一份表文。
  这份表文正是当年孔明北伐之时写给刘禅的。
  只是当时刘禅年轻,并不深以为然。
  此时听到丞相去世,一时悲从心来,始解丞相真义,念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二百四十一章:啥,这个世界没有都江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篇表文,正是前世无比之名的《出师表》。
  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上书给刘禅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虽然是上书,但因为受刘备所托。
  在这一篇文章里,诸葛亮却是像父亲一样,在远行之时不断的对刘禅进行嘱咐。
  像其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更是成为名言。
  只是。
  虽然诸葛亮如此嘱咐,但在后面当中,刘禅也没有做到如孔明所说。
  他不但没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反而还在北伐的时候因为听信了谗言,还将孔明给召回来了。
  此时知道诸葛亮去世,一瞬间,往事种种一下子全浮上心头。
  在刘禅心里,不知道他是否能想到,未来他将投降于魏,并且创出一个乐不思蜀的成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又一次擦了擦眼睛,陈凡有一些读不下去。
  与之同时。
  在这一篇出师表读出之时,众人眼里却是浮现出了那位在隆中走出,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
  只是可惜。
  孔明一辈子都在恢复汉室,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完成。
  想到这里。
  陈凡又说道:“曾经杜甫在蜀地参观武侯祠时,写过好几篇孔明的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杜甫写的《八阵图》。
  不需要陈凡解释,众人便知道,这说的是夷陵战役当中,诸葛亮用八阵图困住陆逊。
  而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并不是说没有将东吴灭掉,而是说刘备失策想要吞吴。
  以当时蜀国的势力,别说是打魏国了,就是想灭掉吴国也不可能。
  之所以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只不过是以北伐而求蜀地生存空间。
  不过。
  杜甫关于诸葛亮的诗,《蜀相》却更为知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不正是诸葛亮六次北伐,全都失败吗?
  而除了杜甫,陆游也写了不少有关于诸葛亮的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说的是陆游回忆当年在大散关一带的军旅岁月。
  但此时陆游已老,他再也不可能前往一线战场,再不可能参加北伐了。
  这也让他想起当年的诸葛亮。
  有谁能像诸葛亮一样,一生鞠躬尽瘁,励志恢复中原呢?
  “诸葛亮去世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但可惜,蜀国刘禅最后投降于魏国,而东吴也在陆逊死后,东吴没有出现特别厉害的大将,被晋所灭。至于魏国,也被司马家族夺位,最终三家归晋……”
  也到此,三国历史至此结束。
  说完。
  陈凡便没有再继续讲下去,离开了武侯祠。
  ……
  “唉,没想到最后丞相竟然死去了。”
  “人总会有一死的。”
  “我知道,但孔明的志愿没有完成,就这样死去,实在是太遗憾了。”
  “换我,我也是。”
  虽然几天时间过去。
  但关于孔明,关于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他的热议仍然没有停下。
  特别是诸葛亮最后死去之时那段经历。
  本以为将司马三父子诱骗至上方谷,北伐有望。
  结果,上天却降了一场大雨。
  本想靠七星灯续命,不想,魏延却是不小心撞倒了主灯。
  但哪怕如此。
  明知道自己要死,孔明仍然对于死后做出了安排。
  先是除去了有反骨的魏延。
  又让将士将他的尸体推出,惊走司马。
  但天下大势,到底不是在蜀地。
  哪怕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最终也只能长叹,不可能再看到北伐成功那一天。
  当然。
  还有诸葛亮北伐写的那篇《出师表》。
  无数粉丝自发背诵起了这篇文章。
  甚至。
  不只是他们背诵,他们还令自己的子女背诵。
  至于原因。
  也不是说未来可能教科书上会提及。
  更多的,则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记住,能够知晓在千年之前有一位生于隆中的诸葛孔明。
  ……
  “陈凡老师,您这是想去哪?”
  “我也不知道。”
  “啊,不知道?”
  离开武侯祠之后,陈凡便一路沿着泯江前行。
  刚开始,同行的电视台工作人员以为陈凡这是想参观岷江。
  可后来见陈凡走了几天,即没讲什么故事,也不说什么景色。
  电视台工作人员有些不明情况,然后问道。
  “陈凡老师,您是想参观岷江吗?”
  “不全是。”
  陈凡即点点头,又摇摇头,然后说道:“我记得好像去年的时候,蜀地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洪涝。”
  “是的。”
  同行电视台工作人员说道:“去年我们拍过一次节目,就是关于岷江的。基本上,岷江十年左右的时间,都会有一次洪涝。”
  “有没有想过解决的办法?”
  “想过。”
  几人说道,但又无奈的摇头:“只是岷江水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