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拿出笔,司马谈看着幼时司马迁叮嘱说道:“要记住,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
  这是一个比较短的情景剧。
  但这个小情景剧看完之后,全场一片叫好。
  “好。”
  “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说得太好了。”
  如果要说代入感,大家可能无法带入到自己就是史官这个程度。
  但如果说共鸣,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那句话,却是让众人激动万分。
  史官如此。
  任何行业都一样。
  这不仅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如此敬业的史官。
  这也激励着他们,在对待自己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如司马谈所说的一样,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
  “我就说,第二期绝对不凡。”
  “史官,原来,这才是史官。”
  众人眼睛一眨也不眨。
  第二期《司马迁》里的每一句,每一个场景,都是一次又一次震撼着大家的内心。
  接着。
  杨君儒饰演的司马迁继续回忆。
  时间线则从幼时所说的我要做一个史官,拉到了青年时间的游历天下。
  “父亲让我从小在家里耕读,直到我20岁,才受父命离家壮游山河。”
  镜头再一转。
  幼时的司马迁已然长大。
  年轻的司马迁带着司马谈送给他的那支笔,周游世界,并用这支笔记下了所有看到的事物。
  ……
  另一个舞台,巨大的屏风徐徐拉开。
  一座巍峨的高山出现在众人眼里。
  年轻的司马迁带着仆人来到了九嶷(yi)山。
  朴人:“先生,此地就是九嶷山了,我们为什么要来这呢?”
  年轻司马迁回道:“追怀舜帝的美德。”
  说完。
  只看到前面一阵人声传来:“大舜,大舜,等等我们。”
  大舜:“舜何德何能,值得各位舍家追随。”
  百姓:“因您有忠孝的美德。”
  百姓:“因您有礼让的美德。”
  百姓:“所以追随您。”
  这是情景剧中的情景剧。
  司马迁在一边解释说道:“舜帝二十岁时就因孝顺而闻名,他走到哪里,美德就在哪里流传。相传,一年的时间,舜帝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一个村落。两年,就会成为一个小城,三年,变成一个大都城。”
  情景剧再度展开。
  百姓:“追随有美德的人,我们会过上好日子。”
  舜帝:“我一定努力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会对待你们的亲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我们把每个小家,聚合成一个大家,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年轻的司马迁也是暗暗点头:“以忠效传善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
  画面再回到杨老爷子饰演的司马迁身上:“五帝本纪,我写舜帝的文字最多。就是想把舜帝的忠效,传至千秋万世。”
  情景继续。
  这一次,从舜帝转到了另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身上。
  年轻司马迁:“我在会稽山探禹穴,遥想大禹会盟诸侯盛况。”
  转头。
  大禹就从舞台中出来:“诸位都是一方诸侯。今日,召集大家会盟,共同祭祀天地,是为了合为一体,安定家园。”
  司马迁评价:“我记大禹,很多出自《书》中的禹贡一篇,会稽山不仅是大禹会盟诸侯的地方,也是他的后世子孙越王勾践被困之地。”
  镜头里面出现了勾践,他带着一众越国子民来到了会稽山:“后世子孙勾践,携族人前来祭拜先祖大禹。”
  勾践之子问道:“祖先为什么葬于会稽山?”
  勾践:“他治国有方,天下安定,在此会盟诸侯,功成而崩,就此安葬于会稽山。”
  勾践之子:“先祖崇高。”
  勾践感叹说道:“我曾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从一国之君,沦为奴仆。我那时,时常感慨,吾终于此乎。”
  勾践之子:“父王卧薪尝胆,终一雪前耻。”
  勾践:“先祖,越国还在,家国无恙。后世子孙勾践,拜先祖。”
  如果说第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只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那么。
  第二期当司马迁一出来,典籍里的中国则成为了神作。
  正如现在。
  这里面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景……都是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他的介绍,他的设定,他的背景……他将所有人物连结在了一起。
  众人双手抓着拳头,说不出的全身充满了力量。
  同时一个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
  这便是我们的先祖。
  这便是我们中华。
  ……
  但年轻司马迁的游历还没结束。
  年轻司马迁所见到的,还有更多。
  此时。
  司马迁来到了楚地。
  仆人:“先生,此地就是屈原投江之地。”
  年轻司马迁:“屈原眷顾家国,满怀忧愤,理想和志向化作千秋雄文,万古诗章。”
  这时。
  一位携剑的老者走了过来,他高歌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屈子”。
  台下有观众惊叫了一句。
  他实在是太激动了。
  没想到,屈子也在今天的舞台上出现了。
  只是。
  叫完之后,看着众人,这位观众连忙闭上了嘴巴:“抱歉,抱歉,刚才忍不住太激动了。”
  一边的观众冲着他点点头,表示理解。
  事实上。
  不只是这位观众,他们不同样差点想尖叫吗?
  随即只听到战鼓声响起,一位大将被大军包围。
  但哪怕如此,他仍是大笑,没有一丝惧色。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一首诗,从这位大将口中说出。
  不需要猜,无数人已经喊出了项羽的名字。
  “项羽。”
  “这是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我草……”
  身在现场的嘉宾不敢大声的叫出。
  但那一些在家里看电视,那一些在看直播的朋友,这会儿那就不管其他了。
  项羽的故事之前陈凡就说过。
  人们早就对项羽无比的崇拜。
  虽然项羽输了。
  但是。
  输了又如何?
  看看他的这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
  这句话,可谓是将项羽一生的英勇表现无疑。
  但可惜。
  项羽的最后结局,却是拔剑自刎。
  这一件件,这一幕幕……
  陈凡感慨的说道:“千秋功过,皆在青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
  就像现在。
  这一些历史人物,不就像镜子对着自己一样,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警戒。
  当然。
  这对于年轻的司马迁来说,他领悟的还要更多。
  年轻司马迁:“壮游山河,青年立志。在舜和禹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有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
  这便是年轻司马迁壮游山河的感悟。
  而这一些感悟,这一些经历,这一些对于先贤的追寻……
  才有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绝唱。


第二百九十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组长太厉害了。”
  “这故事明明我们听过,但现在讲出来,竟然如此的荡气回肠。”
  “只能说,此前我们听的都是简化版本。”
  另一边。
  与之陈凡一起修史的一众教授,这时亦是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当然。
  比之他们。
  今天司马迁的出现,却是一次又一次震撼着观众们的眼睛。
  ……
  只是。
  有的时候,人的一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哪怕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
  按道理。
  他原本可以继承父亲一样,记录历史就可以。
  但就在这时。
  舞台上风格一遍,出现了万千将士。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之孙李陵帮助李广利押送粮草,做为李广之孙李陵亦想出击匈奴。于是便向汉武帝请诏,汉武帝肯定了李陵的勇气,于是便答应了他。但可惜,李陵与他的爷爷李广一样,命运并不是很好。他们一出击便遭受到了匈奴的主力,最后不敌被俘虏。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李陵与他的爷爷李广一样,都是忠孝为了国家,断然不可能投敌的。他们一定是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之下,为了保全将士们的性命,只能这样做。汉武帝觉得司马迁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派公孙熬前往匈奴接李陵回家,但在中间出了差错,公孙熬却说李陵不但投敌,而且还帮助匈奴训练士兵。最终,汉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因为给李陵说情,犯了欺君之罪。”
  这个背景一说,不少人一下子想到了李陵的爷爷李广。
  李广威名赫赫,但一辈子没有被封侯。
  反而最后还自杀而死。
  他的孙子,竟然也落到如此悲剧。
  事实上。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当中,对于李广,以及李广的子孙,都是评价非常高的。
  这个高。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力值有多么的高,而在于他的美德。
  就像司马迁此前写五帝本纪一样。
  他写史记,就是要传颂像舜一样的美德,并让忠孝行天下。
  如此。
  在司马迁心中,李广是忠孝的代表,所以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
  这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与之李广一样,李广的孙子李陵,司马迁也认为李家世代忠良。
  但现实往往并没有像司马迁一样想的那么理想。
  世家忠良的李广与李陵,都是一个悲剧。
  “原本司马迁按律当斩,不过武帝也知道司马迁的才情,便让他罚50万钱以及腐型选择其一,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世家,但史官在汉朝时的地位并不高,他担当的太史令俸禄也并不多。没能凑及50万钱,最终,司马迁选择了腐刑。”
  对于腐刑,可能不少人不太了解。
  不过没关系。
  很快。
  在陈凡讲解完司马迁此时的背景时,饰演司马迁的杨君儒却是看了看脚下,又看了看陈凡。
  随即整个身体都在颤抖。
  “这个腐刑不会是自宫吧?”
  “不要怀疑,就是。”
  “妹哟,汉武帝也太恶心了吧,怎么会有这样的邢罚?”
  “古代就是这样,如果相比之我们现代,古人遭受到的羞愧完全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当然。
  如果是一般的情况下。
  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官世家出身,这样的羞辱他是不会接受的。
  哪怕就是死,司马迁也不可能接受。
  但司马迁为什么还会接受?
  这时。
  镜头里面出现了司马迁与他的父亲司马谈的对话。
  司马谈临终之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将太史公书完成。
  最终。
  司马迁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羞辱,选择了腐刑。
  他为的,就是活下去。
  只是虽然如此,但在承受这样的腐刑之下,哪怕再刚烈,再能忍的人,内心也是悲痛欲加。
  这个时候,司马迁给自己的好朋友“任安”写了一封回信。
  “任安”很欣赏司马迁。
  哪怕司马迁遭受到了腐刑,但任安还向朝廷一次又一次推荐他。
  但司马迁却看得清楚,在他的回信当中,司马迁说道:“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宠臣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
  报任安书里,在前世版本的《典籍里的中国》,他是没有的。
  他只截取了这一封信里的两句话。
  但其实这一封回信,里面却有太多太多司马迁想给任安,想要回应世人的话。
  所以。
  在陈凡制作《典籍里的中国》时,说什么这一封《报任安书》,陈凡也要将他读出来。
  “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我的看法,但没有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
  杨君儒饰演的司马迁,可以说是将司马迁的精髓完全的演绎了出来。
  看着舞台上杨君儒的回信,无数观众不自觉摸了摸眼睛。
  他们怕控制不住自己。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