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番寻问。
  效果还可以。
  虽然个个都不是什么武学奇才,但大家对于太极,形意,咏春这一些拳法的热情却很高。
  还有一些人打得已经有模有样了。
  对此。
  陈凡也是点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要想干大事业,必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不过。
  在拥有一个强健体魄的同时,内心的思想建设同样不可或缺。
  “对了,兄弟们,之前我们讲到哪里了?”
  “凡哥,讲到您去武当山修道呢。”
  “呃……”
  陈凡有些头痛:“这只是小插曲。”
  前往武当山,那是因为陈凡讲到老子这位道家代表人物。
  但其实。
  诸子百家当中,远远不只有道家。
  相比之道家。
  有的时候,陈凡对于儒家也是非常的喜欢。
  虽然陈凡知道。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受欢迎。
  一众儒家代表人物,也没有得到太好的礼遇。
  但这并不算什么。
  儒家总结传承下来的思想,却是影响着中华几千年。
  “那行,下面,在讲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后,我跟大家讲讲儒家。”
  “凡哥,是讲孔子吗?”
  “暂时不讲孔子。”
  陈凡摇头。
  虽然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甚至是儒家的最高圣人。
  但儒家并不只有孔子。
  “凡哥,不讲孔子,那讲谁?”
  “孟子。”
  “孟子是谁?”
  “孟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是儒家圣人,那么,孟子,他就号称亚圣。”
  是的。
  儒家当中。
  要说最为有代表的,那就是孔子。
  而除了孔子之外,那就是孟子。
  为什么孟子的地位这么高?
  那就是,孟子非常完美的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儒学。
  而且。
  很多时候,陈凡更为喜欢孟子的思想。
  “各位,大家还记得文天祥吗?”
  突然。
  陈凡问道。
  “当然记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怎么可能不记得呢。”
  说到文天详,众人便无比的激动了。
  他们记得当年陈凡在讲《正气歌》的时候,还是与一众粉丝坐在火车上讲的呢。
  当时大家听到这一首《正气歌》,那可是激动的不行。
  “不错,看来大家都记得文天祥,也记得我们天地之间的正气。正因为有这股正气,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和平,正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有这股正气,我们才有这么多姿多彩的世界。前一段时间,我讲了不少武术,也让大家跟着学习。但有的时候,我想说的是。武功可以练,但练到什么程度其实无所谓,我们未必要成为天下间的高手。但是,我们可以不成为天下间的高手,但我们却要拥有像文天祥这样的天地正气。可是,各位是否知道,这天地正气最早是出自于哪里吗?”
  “出至于哪里?”
  众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陈凡再次说道:“这个天地正气,最早就出至于孟子。孟子曾经与公孙丑对话,公孙丑问孟子,你最为擅长的是什么。孟子就回答说,我最为擅长的是养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间的正气。公孙丑又问,什么才叫浩然之气呢?孟子就说,他很难说得明白。这股浩然之气,是最为宏大,也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他,那他就可以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事实上。
  天文祥的正气歌,也正是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原来文天祥先生所说的正气来源于孟子。”
  “果然,我们的思想是传承下来的。”
  “凡哥,您跟我们再说说孟子。”
  虽说最近一段时间,陈凡在讲武术。
  不过武术这种东西,也不是谁人都能练得牛逼。
  但是。
  思想境界,对于世界的认知,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需加强的。
  我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一出。
  虽然陈凡还没有讲孟子的一些什么事迹,但却已经无比的吸引了众人。
  对于众人的期待,陈凡继续说道:“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大概在山东境内。孟子的祖上是鲁国人,后来有一支衰落下来,于是就迁到了邹国。很小的时候,孟子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抚养。在孟子渐渐长大,孟子与一些孩童竟然玩起了祭拜,办理丧事之类的游戏。这是因为孟子当时居住的地方离坟墓群很近,不少大型的丧事都会在这里举行。受此影响,一众小孩子就自然的学会了。孟母一想,觉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将家搬到了一个集市旁。”
  “集市旁没有坟墓,孟子与小孩子也不再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但集市里经常吵闹,而且动不动就杀牲口。孟子有样学样,于是也学着做买卖,以及屠杀牲口等一些事情。孟母一看,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她又决定换一个地方。这一次,孟母选到了一处学宫旁边。因为居住的地方是在学宫,受此影响,孟子变得有礼有节,也很喜欢读书。看到如此,孟母这才满意,说道,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直到孟子长大,他很快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故事,就叫做孟母三迁。”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下子让众人深切的想到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过。
  孟母对于孟子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这。
  接着,陈凡又说道:“虽然孟母一心想教育好孩子,为了让孟子好好学习,先后搬家三次。可是,小孩子总是爱玩,孟子也一样。有一次,孟子又是玩了一天,然后回到家。正在织布的孟母看到孟子回来,也没有打骂他。然后孟问就问孟子,读书学习为了什么?孟子就回答说,为了自己。孟母听完,直接就用剪刀一把将织布机上的布给剪断。接着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一些布一样。这一些布明明就快要织好了,可是,因为这把剪刀,这块布就浪费了。如果你还继续玩耍,那么,你就将像这一块没有织好的布,永远也无法成材。孟子听完,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再也不去玩耍,发奋读书。”
  不得不说。
  孟母三迁以及孟母断机这两个故事,千百年来,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家长。
  很多一些家长虽然也不见得有好的条件,但为了孩子,都是用尽各种方法,希望孩子成材。
  “所以,在孟母的优秀抚养下,孟子不但孝顺有方,而且还博学多才。同时,因为长年读圣贤书,这也培养了孟子优良的品德。曾经,有人对正义与生死进行了讨论。我们现在也可以进行一次讨论,正义与生死,哪个重要?”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直播间炸开了锅。
  “我觉得当然是生命更为重要,没有了生命,要正义做什么?”
  “我也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东西都无法超过生命。”
  “虽然我觉得有的时候正义也很重要,但,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生命。”
  当然。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明白。
  很多一些先贤也崇尚正义。
  不少先贤认为,正义超过生命。
  但是。
  一众先贤的理解并没有真正打动众人。
  而孟子。
  就在正义与生死之间,做出了令一个让大家无比之佩服,也是影响无比深远的选择。
  陈凡说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大家知道孟子是怎么选择的吗?”
  不待众人回答。
  陈凡站了起来,慷慨高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死与正义之间,两者不可兼得。
  那么。
  如何做出选择呢?
  舍生而取义,这便是孟子的回答。
  同时。
  这样的回答,也鼓舞了中华几千年。
  不管是哪个朝代。
  因为孟子这一句话,总有一些人站了起来。
  他们不是不怕死。
  他们也不是不想生。
  但是。
  在他们知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他们就会舍生取义。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
  这才让中华能够长存几千年。
  哪怕有的时候到了最为危险,最为至暗的时候,我们的民族仍不会褪色。


第三百二十四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虽然仅仅只有两句话。
  但这两句话一出,却是瞬间让整个直播间一片沸腾。
  “我感觉好像被感染了。”
  “我也是。”
  众人盯着陈凡。
  也盯着屏幕里面一众粉丝打出来的孟子所说的《鱼我所欲也》。
  虽然之前。
  他们一度认为,生命比之任何东西都更为宝贵。
  哪怕此前他们听过无数的大道理,也有的人说,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可贵。
  但他们并不认可。
  他们还是坚持自己。
  可是。
  当听到孟子说的这两句话时,他们的内心都是为之一震。
  “兄弟们,我突然好像明白了刚才凡哥所讲的国术?”
  “怎么明白了?”
  “强民,强种,强国的武术,就是国术。虽然我不知道凡哥所讲的那个年代到底是哪个年代,但是,这种不畏惧生死,舍身取义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中华能够传承几千年来的原因。”
  “嗯,练武并不是为了成为天下高手,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他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的国家。”
  不少人内心有一些燃烧。
  虽然他们未必就真的会按着孟子所说的去这么做。
  但他们知道。
  也许某一天。
  当某些事情触及到他的内心。
  当某些事情,超过了他的生命。
  那么。
  他便会如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为什么孟子称之为亚圣,这就是其中之一。”
  陈凡也是感叹。
  其实相对于孔子。
  很多时候,陈凡更为喜欢孟子。
  为什么喜欢孟子呢?
  那就是因为。
  孟子更为接地气,说的也更为直白。
  不过。
  孟子的言行著作并不只是如此,陈凡接着说道:“只是孟子有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还不够,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一直想推行自己的言行,也希望他的一些思想能够推广出去。甚至,用他的思想去治理整个国家。只是,孟子所在的邹国是一个小国。哪怕孟子的思想再怎么样,在邹国也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于是,孟子就带着他的一众弟子,前往了一系列诸侯国。”
  “一次,在前往各个诸侯国的路上,孟子有一位弟子景春向孟子问道,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公孙衍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这一些人物纵横各国,无往不利。
  甚至有像苏秦这样的持六国相印的纵横家。
  他们的一句话,正如景春所说的,一但他发怒,各个诸侯国都会害怕。一但他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只是。
  面对着景春如此问题,孟子却说道:“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这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这是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这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而这时。
  有网友则问道:“凡哥,那如孟子所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陈凡回道:“对于这个问题,孟子用了一句话做出了总结。”
  “什么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的话。
  同样。
  这一句话,也传承了几千年。
  此时。
  当陈凡将这句话说出,一众粉丝只感觉心灵都是为之一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好,说得太好了。真正的大丈夫不是他权势有多大,也不是他钱财有多少,更不是他有多少实力。而是不管是面对富贵,还是贫贱,更或是武力时,都能保持自己。”
  什么是中华文明。
  这就是。
  什么是中华品德。
  这就是。
  众人嘴里不断的咀嚼着这句话。
  随即闭上眼睛。
  接着。
  当他们再度睁开眼睛的时候。
  不少粉丝发现,此前他们很多的想不开,很多的一些心结,很多的一些矛盾。
  都在这会儿,好像一点一点消散。
  ……
  “又有一次,孟子对一位叫做告子的人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说的什么意思呢?
  翻译过来,那就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凡哥,孟子的意思是,英雄不问出处,我们的未来指不定会有什么大成就吗?”
  有粉丝向陈凡提问说道。
  陈凡摇摇头:“明面上看起来是的,但孟子所说的意思,并不是如此。”
  “那是什么意思?”
  “孟子的意思是……”
  正当陈凡准备将孟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过。
  陈凡想了想,还是觉得光说还不够。
  于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