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短暂与大家互动了一会,陈凡正式开讲。
  “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咸阳,为什么说再次,可能有不少观众知道,此前我就来过咸阳。”
  “对,上官婉儿墓。”
  “呵呵,看来大家对于我很了解嘛。不过,今天不讲上官婉儿墓,也不讲唐朝,我们讲秦国。”
  有的时候陈凡对于陕省很感兴趣。
  大家可以看到。
  周,秦,汉,唐……他们都是在陕省,也就是在关中地区附近建立了新朝。
  这放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出现的现象。
  所以又有称,得关中者得天下。
  此时关中所在的地区,正是咸阳,西安,宝鸡……等一带。
  秦国所在的位置,也是在关中地区。
  “与之很多的诸侯国不一样,秦国立国的时间非常晚。同时,秦国与周天子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在商朝之时,秦人的先祖负责镇守西戎这一带。直到周天子分封诸侯,这也没有秦人的份。直到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于是就被周天子分封为附庸国。”
  “大家注意,这个附庸国并不是诸侯国,他并没有自己的主权,他相当于一个小领主一样的地位。所以当时的秦人是不被周天子重视,同样也不被中原各个诸侯国重视。他们认为秦人就不是中原人,就像楚人一样,他们只认为他们是蛮夷。”
  “事实上,秦人的祖源也是来源于中原。他们是商朝赢姓东夷的西迁。只是因为他们的地盘与西戎太近,所以就像楚国一样,他们又接受了西戎文化。加之秦人在周朝成立很久之后都没有建国,一众诸侯国对其也不重视。所以,不少中原诸侯国也就认为秦人并不是中原人,或者说他不是纯粹的中原人。”
  “但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虽然中原各个诸侯国对其不重视,但中原各个诸侯国也不怎么会想到他们。所以,这也给了秦人一个更为好的发展空间。经过长达百年的经营,秦国实力渐渐变强。直到秦襄公时期,周天子迁都洛阳,秦襄公带兵护送,因拥护周天子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至此,秦人这才建国。”
  “秦人建国成为诸侯国之后,也因为远在西垂,一众中原各国并没有怎么太关心秦国。所以,秦国也就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讨伐西戎当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战争当中,秦国占领了关中大部分领土,渐渐成为了西方大国。后来更在秦穆公的治理之下,秦国称霸西戎。而也就在此时,秦国在称霸西戎之后,渐渐想染指中原。但可惜,他们却碰到了实力强大的晋国,以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数次交手当中,秦国连吃败仗。”
  相对来说。
  秦国虽然在秦穆公时代称霸西戎,有人将其归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说真的。
  在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国的实力并不是很强。
  打打西戎这一些少数名族或许还可以。
  但碰到中原一众实力雄厚的诸侯国,秦国就力不从心了。
  在秦穆公的时期还算好,还可以和晋国拼一拼。
  可秦穆公一死。
  基本上,不管是晋国还是楚国,秦国都拼不过。
  “就这样,在春秋时期,秦国一直想图谋中原,但奈何一方面实力不行,另一方面碰到了实力强大的晋国与楚国,秦国的霸业一直没有实现。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被强大的晋国击败了好几次。没办法,秦国只好与晋通婚结盟,这也称之为秦晋之好。”
  “当时间来到战国,晋国一分为三。此时魏国变法成功,首先崛起。魏国重用吴起为将,吴起带领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这一战不但使秦国的霸业覆灭,而且还让秦人一度想放弃关中,退回西戎,与西戎杂居。但好在这时魏国四面树敌,连同为一体的赵国与韩国都得罪了,秦国的压力这才算是稍稍解除。”
  这里不得不再一次说一说魏国的魏武卒。
  魏国的魏武卒为什么这么牛逼。
  就在于他们的机制。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一支重装部队。
  这一支部队不比普通士兵,每一位武卒都是经过精挑细选。
  用现在的话来说,每一位武卒都是特种兵。
  并且。
  为了让这一些特种兵发挥绝对的实力,魏国还给这一些特种兵装备了最为精锐的装备。
  每一位武卒必需披三层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
  与之同时。
  一众武卒的待遇也非常好。
  一但成为武卒,那么,国家就会给武卒分配百亩土地,并免除武卒全户所有的徭役以及各种赋税。
  武卒一但获得军攻,就能获取更高的爵位。
  所以这一些魏武卒不只身强体壮,因为有种种待遇,一到战场之上便如猛虎。
  也因此。
  吴起带领他的魏武卒南征北战之间,共打了七十二场大战,胜六十四场。余下的,都是不分胜负。
  也正是因为魏武卒的强悍,所以魏国便能以5万魏武卒,打败秦国50万大军。
  “也正因为如此,搞得秦国对于魏国一度有心理阴影。与之同时,因为魏国的强大,同时魏国变法成功。以当时的地理位置,所有人都认为,秦与魏之间,要么就是秦死,要么就是魏亡。而此时,魏国实力强大,他们不但打败了秦国,而且还夺走了秦国的河西之地。”
  “好在这个时候,秦献公是一位猛人,虽然他知道魏国实力很强,但一直采取对魏国强硬的态度。秦献公在位期间,他们与魏国僵持下来,互有胜负。只是终究秦国的实力被魏国消耗的太大,直到秦孝公即位。他认识到了秦国的缺陷,于是向魏国割地求和。与之同时,秦孝公准备学习魏国,发动变法。”
  战国时期,变法有很多。
  最先变法的是魏国。
  接着是楚国。
  后面则是韩国。
  以及后面的赵国,齐国。
  但这一些变法都不是很彻底。
  也正是因为不是很彻底,所以这也给这一些国家的实力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而在这其中。
  变法最为彻底的,那就是秦国。
  陈凡接着说道:“几乎在韩国启用申不害变法的同一时间,秦国也开始变法。而说到秦国变法,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位法家杰出的代表,公孙鞅,也就是商鞅。”


第三百二十九章:奋六世之余烈……
  要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在当时最受欢迎,也是最为牛逼的是哪一家?
  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更不是墨家。
  而是法家。
  是的。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每一位代表,他们都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时代。
  魏国的李悝是。
  韩国的申不害是。
  再到去了秦国建功立业的商鞅。
  当然。
  还有后面的韩非子,李斯,同样出至于法家。
  至于更前面的,管仲,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甚至连吴起,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只不过因为吴起帅领的魏武卒太过于牛逼,很多人将他当成是兵家。
  但事实上。
  吴起却是通晓兵家,儒家,法家……集无数才学于一身的先贤。
  可以说。
  正是因为由于他们的出现,才令某些国家走向富强。
  而秦国,也因为商鞅,才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公孙鞅原本是卫国人,后来去了魏国,投奔到了魏国大臣公孙痤的门下。公孙痤年老病重时,便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说公孙鞅年轻有才学,以后可以将魏国交给公孙鞅管理。并且说,如果你不重用公孙鞅,那就应该将公孙鞅杀掉。要不然,公孙鞅被其他国家得到,对于魏国就是巨大的威胁。”
  “只是可惜,魏惠王觉得公孙痤说话太过于令人无法相信,便没有采纳公孙痤的话。再加上当时魏国非常强大,人才济济,也就没有重用公孙鞅。后来公孙痤就对公孙鞅说,你赶紧离开魏国吧,要不然魏王会杀掉你。但公孙鞅却摇头说道,既然魏王不重用他,自然也不会杀掉他。所以并没有离开魏国,直到,当公孙痤去世之后,公孙鞅仍是没有得到重用。心灰意冷之即,正好秦国的秦孝公发布招贤令,于是他便从魏国来到了秦国。”
  “公孙鞅非常佩服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所以在前往秦国的时候,公孙鞅唯一带的就是李悝的《法经》。并且,他托人找关系见到了秦王。刚开始,公孙鞅向秦孝公讲解王道,帝道,秦孝公听了直打瞌睡。后来,公孙鞅不再讲王道帝霸,而是跟秦孝公讲起了霸道。一下子,秦孝公来了精神。过了一段时间,公孙鞅又向秦孝公讲解国富民强之道,至此,秦孝公知道公孙鞅是个人才,开始重用他。”
  秦孝公就是秦献公的儿子。
  与他的父亲不一样。
  秦献公采取的是与魏国强势的策略。
  虽然这样的策略确实让魏国没有找到秦国太多的便宜。
  但秦孝公继位之后,他却是清楚的知道秦国的国力。
  他明白。
  继续与魏国打下去,以秦国的实力,只能完蛋。
  此前一直与魏国打,那完全是打仲脸来充胖子。
  所以。
  他极需一个像魏国的李悝一样的人物,对内实行变法,进而让国力强盛。
  此时的公孙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随后,秦孝公采用了公孙鞅的策略,开始在秦国变法。变法的初期,基本上是延用了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甚至是法律条纹,也是以《法经》为蓝本。不过,在变法不断的推进,公孙鞅对于变法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改革。”
  “这个改革除了继续了李悝对于贵族的打压,取消世袭制之外。公孙鞅还对军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在军事这一块颁布了二十等爵。并且规定,只要取得战功的,那就可以按着这样的规则进行领取爵位。而战功靠什么获得,那就是靠杀人。只要在战场上获得敌方一人的首级,那就可以获得一级爵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杀两人,获得的爵位与奖赏更高。与之同时,只要士兵在战场上杀得敌人越多,不只自己能得到奖励,家人也可以得到奖励。甚至,如果家人有是囚犯的,还可以得到释放。家里人有是奴隶的,还可以获得平民的身份。”
  “这样的改革一下子提升了秦国兵士的战斗力。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想打仗。有的是被逼没有办法,被国家强征进去的。有的时候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很多时候,不少国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高。可是,公孙鞅采取的变法,却是分给了一众士兵无数的利益。”
  一边说。
  这时。
  工作人员却是向陈凡递来了一件文物:“这里是一件记录了当时秦国士兵给家人写信的竹简,写信的人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翻译下来的意思,大致说的是,二月辛巳,黑夫和惊再次真挚问候大哥,母亲身体还好吧?我们俩都挺好的。前些日子,黑夫与惊分开了,今日又汇合了。
  给黑夫寄些钱来,还有请母亲做几件夏衣,一并寄过来。收到这封信以后,让母亲对比一下安陆丝布的价格,要是不贵,就买来做整套夏衣。母亲一定要做啊,做完就和钱一起寄来。要是丝布贵,就光寄钱来,我在这里买布自己做。黑夫就要去打淮阳城了,可能要很长时间,不知道会怎样,希望母亲寄的钱一定不要太少。收到信后就给我回一封吧,一定告诉我们给家里挣下来的爵位下来了没有……”
  这反应的其实就是当时秦国的军功制。
  士兵在外打仗,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但为什么他们甘愿死去,其实就是秦国有着完备的军功制度。
  比如爵位,又如一众金钱的奖赏。
  哪怕自己无法享受得到,但也可以留给家人。
  所以两人写给家里的人信,对于索要金钱布匹一类,并没有任何的不好意思。
  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用生命赚来的。
  “这样的军功制感觉比魏武卒还牛逼啊。”
  “嗯,魏武卒虽然牛逼,但花费太巨大了,而且不是一般人就能当魏武卒。但公孙鞅这一改革,哪怕就是普通士兵,他们也能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
  “对,反正上了战场,妹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就发了。”
  “什么杀两个,杀一个就有爵位了。这简直就像游戏里打怪一样,看到敌军,不管怎么样,也要先杀了一人再说。”
  “嗯,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爵位简直是致命的诱惑。”
  是的。
  普通人在那个时候要想改变命运,基本不可能。
  在那个时代。
  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奴隶就是奴隶。
  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毕竟在当时可没有什么科举,也没有什么武举。
  更没有什么举贤才一类的推荐方式。
  可这样的变法一出,却是让士兵有了一个由下转上,改变命运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必需是拿命去博。
  可就算是如此,仍有无数的士兵愿意。
  “但这还不止,公孙鞅还在部队的改革上推行连坐法。这个连坐,那就是,其中任何一人犯罪或者是有其他的问题,整个与之相关连的人士也将会得到处罚。比如上场打仗之时,一般秦国归定五人为一伍。如果这五人当中有一个逃跑,后退……等等,这五个人都得杀头。如此,这也让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因为你只有勇步上前,你才能保住性命。甚至,如果你发现队伍当中有人想逃跑的。你为了活命,你也不可能让他逃跑。”
  “当然,这种连坐不只是放在部队当中,他还放在百姓当中。为了提高君主的治理,公孙鞅也在一众百姓当中推行了连坐制。于是,百姓为了活命,他们都相互监督起了对方。如果一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向上面通报。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号令也变得畅通无阻。”
  这样的一个连坐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
  甚至到最后。
  公孙鞅自己被秦王猜忌,然后逃跑,秦国上下没有任何一个百姓接收。
  为什么?
  就在于公孙鞅自己制定的连坐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