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官员互相防备,再加上整个技术实力仍然无法跟上他国。清廷在19年纪末期,先后又几次连败于一众列强之下,并签订了几项不平等条约。”
这样的故事一出。
众人一愣。
他们正想说,不是已经改变了吗?
不是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了吗?
不是举全国之力开始增强实力了吗?
怎么还会败?
但话到嘴里,他们却是苦笑一声。
他们却是知道。
不是你想改变了,你就能够对于现实进行改变。
不是你学习西方技术了,你的技术就能超过他们。
此前一直落后,就算是后面奋勇追上,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追上他们的脚步。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面问题到底现至于哪里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时间上不够。其他一些国家早就发展起来了,清朝这才刚刚发展,所以你绝对打不赢。也有人说,并不是这样。虽然清朝起步晚,但清朝底子厚,而且也有不少钱。洋务派还是花了不少钱,买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战舰。可是为什么,一但战争来了,还是打不赢?随后,在这样的争论当中,有人开始想到制度的问题。”
“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是清朝起步晚,也不是其他,而是整个国家制度出现了问题。其他一众列强先后都已经走向了君主立宪制,而当时的清朝还是传统的封建制度。两种制度之下,落后的封建制度自然比不上君主立宪制……于是后面不管你如何改革,如何花钱,都是没多少作用。”
“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的有为之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得到了当时光绪帝的支持,发起了变法。变法的内容为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与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事实上这样的变法,其实就是想走君主立宪。但是,这样的变法侵犯到了守旧派的势力。这样的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变法就宣告失败。当时支持变法的光绪帝直接被囚禁,参与变法的康有为以及梁启超等人则逃到了他国。但仍有几位没有外逃,代表人物之一的潭嗣同就此被抓。”
在这里。
陈凡重点讲了一下潭嗣同:
“潭嗣同出身于官宦世家,所以他接受了比较良好的教育。但是,当时的朝廷已经腐朽无能。潭嗣同眼见国家一次又一次被列强欺负,随后他刻苦学习,一心想找到一条救国之路。为此,他也学习了一系列的新思想。而在光绪帝执政期间,他与康有为等人一起变法。”
“但可惜,变法很快就已失败,潭嗣同也被捕。而在潭嗣同被捕入狱之后,他的妻子向潭嗣同哭诉。是我对不起你,结婚十五年,我们却还没有一子半女。如果有机会,我想为你生儿育女。听到妻子的哭诉,潭嗣同悲从心来。流泪说道,既然这样,我宁愿我们没有孩子。在这样的一个黑暗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就算是生下来,也只不过是这世间多添了一个奴隶罢了。”
几天之后。
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一首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止:说的是逃亡之时看到人家就去投宿。
“张俭”是汉朝一位官员,因为他弹劾了宦官,被迫逃亡。
但因为张俭名气很大,所以他在在逃亡当中有很多人都不畏牵连,愿意伸出手帮他。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面的忍死,则是装死的意思。
杜根也是人名,说的也是一位汉朝官员,因为上书汉朝太后还政,太后想要杀掉杜根。但行邢的人很仰慕杜根,于是就伪装了杜根的死。最后,杜根得已逃脱。
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潭嗣同在狱中希望那些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能够逃脱清廷的追杀。并且,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完成他们未成的事业。
最后一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那就是。
就算是死,我也横刀而笑。
因为不管是逃离的,还是留下来的,都是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人,如昆仑山一样雄伟气魄。
带着这一首诗。
潭嗣同于当年在宣武门外菜市邢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第三百六十章:左公千古……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好一个汉子。”
“是啊,就是可惜了,没有留下后代。”
“留下又有什么用呢,用潭嗣同的话,那就是,就算是孩子生下来,只不过是世间多了一个奴隶罢了。”
只是想到这一句话,众人就不由得内心一疼。
虽然大家都不处于这个时代。
但是。
当大家听到潭嗣同说出这样的话来时,心里却是极为的不好受。
这要是心死到什么程度,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看来清廷没救了。”
“嗯,要不然,潭嗣同也不可能心死到如此。”
乾隆之后的盛世没有维持多久,清朝转眼就衰退了。
当然。
如果仅仅是衰退也罢。
历史当中一系列朝代在辉煌之后都会衰退。
可是。
在清朝衰退的时候,这已经不仅仅是衰退的问题,这已经进入到了被列强肆意欺负的地步。
看看清朝与一系列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件。
别说是亲身到这个世界体验。
哪怕就是光看一看这一些条约的内容,众人都是无比的颤抖。
领土主权没有了。
外交主权没有了。
贸易主权没有了。
关锐主权没有了。
甚至。
国家被列强都要刮分了。
而身在这个朝代的老百姓,又还有什么尊严?
或者说。
不只是老百姓没有尊严,整个清廷都已经失去了尊严。
谭嗣同说出这样的话,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感受。
除了谭嗣同,陈凡又讲了一位叫做“谭锦镛”的外交官。
陈凡说道:“谭锦镛是当时清朝派往米国的外交官,当时,谭锦镛在米国处理完公务回家之时,于一位米国警察擦身而过听到一句,中国人,黄猪。谭锦镛强压制怒火,对他说,请先生自重,中国人也是人,不是随意任人羞辱的。可是这位警察一听却是大笑,反问道,中国人也是人?说完,还直接给了谭锦镛一巴掌。谭锦镛虽然是外交官,但身手也不错,忍无可忍之下,谭锦镛回拳揍了这家伙一顿。”
“但事情并没有完,这位米国警察被谭锦镛揍了一顿之后,却是立即叫来了好几位帮手。双拳难敌四手,谭锦镛被他们打得头痛血流。但这还不够,打完谭锦镛之后,他们还用谭锦镛的辫子将他给绑在栏杆上一顿羞辱。这还没有结束,接着,谭锦镛又被他们带回到米国警察局。”
“谭锦镛以为,到了米国警察局,他就可以说理了。随即,他掏出了他的外交官的证明。可是,这一些米国警察只是看了一眼,随即就将谭锦镛的一系列证明丢到一旁。说到,你是外交官又如何。只要是华人,你就必需挨打,这里没有特例。就这样,谭锦镛在米国警察局又遭受到了一阵毒打。直到后来谭锦镛的一位老朋友花了重金,才将谭锦镛给赎了回来。”
“只是,回来之后的谭锦镛内心却是升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他想到,自己身为外交官都要受这样的欺负,更不用说那些更没有什么身份的老百姓。接着,他又想起自雅片战争以来,整个国家一次又一次遭受到列强的欺负,签订了一系列又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了无数多的领土,以及赔款。而在自己身上,又发生了这样的事。谭锦镛感觉在这个朝代,连基本的人格都无法维持。那么,他能怎么办呢?此时的谭锦镛万念俱灰,他感觉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就算是当外交官也没有任何意思,他只想到一个字,死。”
“几天之后,谭锦镛走到一座高桥之下,在米国投水自尽……”
这就是谭锦镛。
前面是变法失败,被杀。
另一个并没有参与变法,甚至为清朝服务的外交官。
但是。
两人都死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
没有人能说得清。
……
“陈凡老师,清朝难道所有人都是昏庸无能,所有人都让人欺负的吗?”
有一位学子激动的站了起来,擦了擦眼角说道。
虽然他知道。
清朝并不是现在。
清朝也不是自己的国家。
清朝在他们历史当中并没有。
但无形之中,他们就已经代入到了清朝。
不管清朝在历史当中有没有。
他们就是认为。
清朝也是中国人。
清朝所受的欺负,同样也是欺负到了中国人的头上。
特别是是谭锦镛。
身为外交官的他,竟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的可悲。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很难说得清楚。
但最为明显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
弱国无外交。
是的。
清朝在当时已经不只是弱国这么简单了。
所以。
身为清廷外交官的谭锦镛,他又怎么可能在外交上面得到什么尊重?
“当然不能这么说。”
陈凡摇头:“在清朝,还是有一些不畏生死,爱国爱民的大英雄。比如,邓世倡。”
陈凡这时提到了一个人物。
“邓世倡是北洋舰队的舰长,188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与倭国作战。只是北洋舰队虽然也算有一些实力,但与倭国一众战舰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射程,北洋舰队大部分战舰只能打3000米,而倭国战舰能打到5000米以上。也因此,邓世倡指挥的致远号战舰也在当时的战斗当中多处受伤。”
“但就算如此,面对着倭国的入侵,邓世倡没有逃离。反而,得知自己战舰受损之后,他还命令一众士兵开足马力,朝着倭国战舰撞去,准备与倭国战舰同归于尽。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说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享年45岁。”
邓世昌殉国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还有一人,名叫左棕堂。”
看着众人无比激动的神情,陈凡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说道:“左棕堂是清朝重臣,他与曾国番等人开创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法,他也是清朝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不过,在左棕堂开展洋务运动之余,一些外部势力却是趁清廷遭受列强欺负的同时入侵边疆,一时之间,边疆告急。”
“而面对着边疆的情况,当时清廷却是自身难保,上头有意放弃边疆。只是左棕堂却极立反对,说道,祖宗之地,一寸也不可丢,力求收复边疆。但朝廷虽然同意左棕堂的收复之请,可清廷却已经拿不出钱来。可就算如此,左棕堂亦是没有退去。为了收复边疆,他自筹军响,向一众商人借钱,并携带棺椁亲帅大军出战。这次出战,左棕堂就做好了。要么是收复边疆,要么是自己战死沙场。最终,也正是因为左棕堂,边疆才得已收复……”
前世如果没有左棕堂。
恐怕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此不在我们中华的版图上。
当然。
左棕堂不仅仅是收复边疆有功。
他的个人私德,同样令清朝一众重臣汗颜。
前世左棕堂在他死后,只留下2万两银子,四个儿子每人只得5000两。
事实上。
当时左棕堂每年的俸禄,包括朝廷的养廉银,都有差不多2万两。
可是。
他死后家产只留下这么一点,这难道是说左棕堂花钱大手大脚吗?
如果你不了解左棕堂,那么,从左棕堂留给自己子孙的家书当中就可以知道左棕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左宗棠家书》共有163封,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左宗棠写道:“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从这一封家书当中就可以看到,左棕堂的钱去哪了?
他除了给予家里寄几百两外,剩下的钱财,要么是捐给了贫苦百姓,要么是以他的俸禄当成了军饷。
但哪怕如此,他还劝自己的子孙多经历艰辛,这样才能成器。
这样的品德。
恐怕历朝历代一众忠臣,也不见得能比得上左棕堂。
可是。
反观当时清朝与他齐名的其他几位。
有的死去之后,留下几千万两的财产。
真不知道这样的重臣是救国还是害国。
……
“谭嗣同,谭锦镛,邓世倡,左棕堂……我记住你们的名字了。”
陈凡讲完。
众人默念着这几个人的名字。
他们的手指抓得更紧了。
虽然他们很想再说。
为什么出了这一些杰出的人物,当时的清廷还是会遭受如此欺负。
但他们还是没有问。
因为。
这已不需要问。
就像谭锦镛一样,他明明可以不死,但他还是死了。
不是谭锦镛真的想死。
而是在这样的朝代里,哪怕就算是有这一些英烈之士,也挽救不了清廷。
“陈凡老师,后来的清廷又该何去何从?”
又有一位北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