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后给了H公司这么大的帮助与铺垫,结果H公司却把事情给搞砸了,那些美国航空巨头们会怎么看?
好比是一个黑道大哥,给小弟又是女人、又是金钱,顺带又把条子买通,打点好道上的各路神仙,最后把枪交给小弟手里,唯一的目的就让小弟开枪把子弹送进竞争对手的脑壳里。
结果小弟手一哆嗦,子弹给打偏了,非但没干掉对手,反而惹来了大麻烦,你说黑道大哥会怎么处理小弟?
一准塞麻袋里投进海里喂鱼。
H公司便是那个子弹打偏的小弟,那些背后支持的美国航空巨头们不生撕了H公司才怪呢。
林德曼比谁都清楚美国航空巨头们狠起来是个怎么样的腥风血雨,说不害怕那是假的,毕竟他在如何也不过是个人脉比较广的老兵协会副会长,跟人家真正掌握美国核心权力的航空巨头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平时的时候他可以仗着人脉跳一跳,一旦惹到人家,反手一巴掌就能把他如同拍苍蝇一样拍得渣都不剩。
所以林德曼非常烦躁,以他老练的程度,已经能预见出H公司大厦将倾的局面,哪怕他靠着一张老脸勉强维持住H公司不垮,可失去欧洲大部分订单的影响也是难以承受的。
没办法,行动者航空系统公司造的宙斯—3无人机的指标太强悍,别说发现—2了,就是H公司最强的子弹头A都被碾压的渣都不剩。
如此情况下,美军放弃子弹头A,选择指标更高的宙斯—3便成为大概率事件,毕竟美军就是一支追求高科技的军队,性能越好,技术能力越强他们越是喜欢。
至于宙斯—3是欧洲而不是美国的,这对美军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因为在美军层面欧洲在如何也是北约框架下的小兄弟,大哥看上小弟家的东西,想出钱买过来试试,小弟还拒绝?不受宠若惊的晕过去就算烧高香了。
如此一来,H公司还剩什么?分分钟被打回到创业初期了好不好。
也不知道摔了多少东西,口吐芬芳了多少脏话,林德曼烦躁的情绪终于是平复了几分,然后推着轮椅来到门口,冲着吹过来的温暖海风使劲的吸了两口气,这才转过身,返回狼藉一片的屋子里,弯下腰从地上捡起电话,拍了拍上面的烂菜叶和碎玻璃,试了试还能用,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个小本本,然后拨了一个号码。
等接通后,林德曼长舒一口气:“嗨~~约翰,我的老伙计,我需要你的帮助……是这样的……”
然后林德曼便把宙斯—3无人机的事跟电话那头的约翰说了一遍,然后便是一阵的沉默,过了良久约翰那苍老而嘶哑的声音这才缓缓的传来:“在无人机上应用小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这在航空工业领域绝对是个天才的想法;不过老伙计,对你的H公司来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是的,约翰,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怎么样?一个星期能不能做出同类产品?”林德曼抱着一丝希望,毕竟电话那头的约翰不但是林德曼在二次大战中有过生死之交的战友,也是维系了快三十年的老伙计。
更是他二儿子乔治·林德曼的教父兼岳父,当然更重要的是,约翰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即大名鼎鼎的NASA)空气动力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
曾经参与多项美国先进战机和客运飞机的空气动力学试验工作,H公司之所以能够摆脱腾飞厂迅速拿出发现—2,就是约翰在背后提供的技术支持。
原本林德曼是想聘请约翰担任H公司的技术顾问的,但却被老友给拒绝了,理由很简单,约翰不想两人纯洁的友谊上面沾染金钱上的往来。
林德曼坚持了几次,发现说不动自己的老友,也就顺其自然了,毕竟林德曼也觉得这样也很好,要不然他就真的没朋友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H公司被逼到绝路的时候,他没有去找那些花钱雇来的所谓“技术顾问”,而是找到这位真正的老伙计。
电话诡异的沉默良久,林德曼没有催促,就那么拿着听筒靠在轮椅上静静的等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约翰的那独特的声音这才幽幽的传来:“如果以NASA空气动力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一个研究团队的话,一年内我们应该能够达成你的目标,一个星期……”
约翰在电话那头很无奈的叹口气:“说实话,我的老伙计,就算是老天爷下凡也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若是一般的活塞发动机也就罢了,问题是要换的可是涡轮螺旋桨,时速提升了一倍,所有机体上的空气动力学全部要重做一遍,不然很难确定现有的机体强度是都会满足速度提升所带来的力矩变化,否则很容易产生空中解体的情况……”
涉及到专业领域,约翰说了很多,林德曼听得也是脑袋直迷糊,好在这个过程没持续多久,约翰便给出结论:“所以一个星期根本办不到,如果你的时间足够充裕,我建议等一、两年,我会把成果送给你。”
不得不说约翰对林德曼还是很够意思的,NASA高级研究员的技术成果,拿到外面随随便便就是百万美金级的,说送给林德曼就送给林德曼,可见两人关系真的很瓷实。
问题是林德曼一、两年之后要,估计黄花菜都已经凉透了,半点儿用都没有,在这一刻林德曼内心深处不免生出一丝悔意,如果成了H公司时,多专注一下技术创新是不是就不会有现在的窘境?
不过这个念头刚爬上心头,就被林德曼无情掐死,相较于超额利润,疯狂的投入实在太浪费,于是倔强的林德曼告别了老伙计约翰,重新拿起小本子,看着上面的标着通用公司董事长的字条,犹豫良久,终于是重新拿起电话……
……
与此同时,德国斯图加特行动者航空系统公司总部,欧文拿着刚刚出版的德国报纸冲进埃文斯的办公室,然后将报纸往办公桌上一拍,兴奋道:“快看,埃文斯,我们成功啦!”
第355章 意外收获
埃文斯闻言,连忙把报纸拿起来,一个硕大的标题便映入眼帘:《拭目以待:世界最先进无人机宙斯—3将装备意大利》。
难以抑制的笑容立刻就在埃文斯的脸上荡漾开来,然后继续翻看,下一份报纸的标题更夸张:《宙斯无人机,欧洲领先世界的新标志》。
埃文斯还想往下看,结果却是他不认识的法文,就只能扫兴的摇了摇头,把报纸放到办公桌上,冲着欧文哈哈一笑:“看来我们这次赌对了。”
“是的!”欧文也很兴奋:“实在是没想到庄会给我们这么大的支持。”
埃文斯笑得更加开心,起身给欧文倒了杯咖啡,然后自己也满上一杯,喝了一口方才说:“我早就说了,庄是个靠得住的好人,当初咱们做飞机模型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个好人。”
“没错!”欧文非常赞同的点了点头,可转眼却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只可惜依照欧洲现行法律,我们没办法使用腾飞厂生产的发动机,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听了这话埃文斯的脸色也浮现一丝无奈。
他们是想复制H公司的成功之路不假,但埃文斯和欧文因为个性的缘故,可没有李斯特和林德曼那般的处处算计,他们两个只不过是想靠着腾飞厂的产品在欧洲赚点小钱,毕竟成天无所事事的话,也会闲出屁,还不如找点事情做做。
所以埃文斯和欧文的期望说白了就是想做个中间商,赚个差价罢了,上游的材料,中间的生产制造,甚至是什么型号,两人根本就不挑,只要能让他们进货,出售就成。
这方面欧文再给庄建业的亲笔信里写得很明白,结果让两人没想到的是,庄建业不但及时回复,而且还给出他们很多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了解下欧洲最航空产品使用和销售的现行法律。
不看不知道,这一看还真把两人吓一跳,实在是没想到,欧洲在航空器生产、销售以及使用上有着极其严苛的法规。
好在大部分都是有人驾驶飞机方面,无人机领域没有太多的硬性规定,以腾飞厂的技术实力应该没问题,但有一点却让埃文斯和欧文非常头疼。
那就是在航电设备和发动机方面,欧洲的规定非常教条,那便是必须符合欧洲航空管理委员会安全资格审查的产品,才能准许使用,否则一概不得进入欧洲市场销售。
为此两人专门跑去联邦德国主管航空的政府机构质询,并聘请律师向欧共体提出法律解释,一番折腾后,欧洲航空安全委员会的给出的最后答复是:
介于无人机的特殊性,飞行器与航电可以准许使用适合无人飞行的零部件和成品,但航空发动机必须按照欧洲现行飞行安全标准规范执行。
用人话解释一遍就是,欧洲没有无人机的过往经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航电和飞行机本身可以放宽标准,随你怎么搞;但是航空发动机方面就必须有欧洲航空安全委员会颁发的适航证才能准许使用,不然免谈。
如此一来,就把腾飞厂准备安装在宙斯—3无人机上的,基于D—30燃起涡轮动力装置研制的D—30AT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就被排除在外。
因为D—30AT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想要随着宙斯—3无人机销往欧洲,就必须取得欧洲航空发动机适航证。
取得适航证过程简单也就罢了,问题是欧洲人办这事儿特别的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恨不得拿着电子显微镜找审查产品上面的病毒,然后说你的发动机病毒超标,有可能危害欧洲安全,顺势理所应当的把你的产品PASS掉。
没办法,毕竟适航证这东西抛去冠冕堂皇的安全理由外,也是欧、美升高航空市场准入门槛,打击欧美以外航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毕竟在当下的世界上,欧美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最高端的市场,无论是富豪用的私人飞机还是民航的大型客机,亦或是军队使用的战斗机,每一架都价值不菲,一般的国家买个十几架就顶天了,反观欧美,普通的航空运营公司动不动就一百多架、一百多架的买,就更别说不差钱的国家了。
因此欧美航空巨头们对欧美市场看得极重,不但他们内部狗咬狗的打生打死的,对外也十分警惕,用一切能够动用的办法把潜在的竞争对手排除在外,适航证便是他们最重要的手段。
以安全之名,构建变态级的准入门槛,然后拒绝的理直气壮:“不是我们不看好你的产品,而是为了民众的安全考虑,不好意思,拿回去在改改,努力,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一改,就改破产了。
别人不了解这里面的弯弯绕,活了两辈子的庄建业还不清楚嘛?上辈子国内航空工业在这方面吃了多少亏,庄建业一清二楚,更何况为了狙击H公司,也不允许他多浪费时间。
于是整机不成,就立马更换B方案,果断舍弃D—30AT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换上腾飞厂新型无人机验证机当初使用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功率为428千瓦低功率版本的TPE331小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之所以选择这款发动机,一来雷神—3无人机的原型腾飞厂的新型无人验证机用的就是这款发动机,二来该款发动机及其几个衍生型号在欧洲由霍尼韦尔公司特批的许可证生产线,数个欧洲生产的小型飞机上都应用了该款发动机,因此早就取得欧洲航空安全委员会颁发的航空发动机适航证。
如此这般,雷神—3才算正式诞生。
至于操控和航电系统,秦红军的航空计算机研究算早就把发现—1的配套系统给摸透了,所以国内能生产的,庄建业就交给国内生产,不能生产的就让行动者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类似技术的替代生产企业。
然后按照腾飞厂给出的架构在欧洲重新整合。
这么一忙活,宙斯—3的瞬间就成为一款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初步全球生产,全球代工的全新制造模式,反而将整体成本降低了28%,获得了难以置信的意外收获。
第356章 攻城略地
要知道这个28%的成本下降比率可不只操纵、控制设备这么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而是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整套系统。
而且对标的还是H公司的发现—2这个并不是高端的产品,若是拿高端的子弹头A来比较的话,宙斯—3最多也不过是子弹头A成本的60%。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H公司的配套供应商多是美国国内的企业,而且绝大部分还是军工企业,他们的产品无论好坏,价格都是惊人的,哪怕是最普通的电源接头,都会卖出一个天价,理由更是让你没话说,因为他们是该领域的领导者。
既然是领导者,自然要有个领导者的价码,不然哪对得起这么牛逼的噱头。
而这也是H公司当初拿捏腾飞厂的底牌之一,毕竟无人机除了飞行器以外,最核心的便是操作控制系统,因为这东西就跟风筝的线一样,能把风筝放多远,让它飞多高,不是风筝本身的问题,而是操作它的风筝线是不是结实,够不够长的问题。
所以哪怕H公司用的是腾飞厂提供的理论架构构建的飞行操纵、控制和通信传输系统,但也没把腾飞厂放在眼里。
因为这里面很多零备件和关键设备中国根本就生产不了,当然,腾飞厂可以进口这些零备件和关键设备,问题是H公司又不是木头,腾飞厂进口他们自然要干预,再加上知识产权的捆绑,可谓压得腾飞厂死死的。
然而这一切放在行动者航空系统公司这个马甲身上就没有任何束缚,因为除了腾飞厂那笔经过港城,转向部委设置在新加坡的支机构,然后经过中信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控股的六十万美元外。
那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德国公司,从里到外都散发着日耳曼人雄浑的气息,再加上H公司把精力都放在怎么对付腾飞厂,如何跟印尼国家航空制造集团合作上,纯种德国血统的行动者航空系统公司就跟进入大超市一般,在西方庞大的产业链条中挑选自己合适的零件和设备。
毕竟除了那些美国的领导者之外,还有不少的追随者不是,不然美国的那些个企业领导谁去?
于是佳能的光学配件、东芝的集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