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诺的家属从加拿大感到方舱医院后见到账单差点儿没疯掉,他们全家绑在一块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向布雷诺的老东家魁北克日报求援,魁北克日报非常重视派了四位律师来到中国,当着布雷诺家人的面告知布雷诺违反报社的职业准则,私自将文章发表到其他媒体,触发自动解除合同机制。
本着人道主义,魁北克日报拿出两万美元用于补助布雷诺的基本生活开销,至于其他的,对不起跟魁北克日报没有任何关系。
没办法布雷诺的家人又去找美联社,结果美联社直接把锅甩给了还在住院的克拉克,说一切跟我们没关系,都是克拉克撺掇的,你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跟他们在一起的记者们发表的文章就知道了。
然后就提供了好几份外国媒体有关此事的报道,通篇都是他们这些记者如何帮助受伤的克拉克和布雷诺,而克拉克又是如何的不领情,耽搁了最宝贵的救助时间,总而言之黑锅、屎盆子一股脑的全都扣在克拉克头上。
也就是说,整个事件除了克拉克这个倒霉蛋儿外,全都是大大的好人。
布雷诺的家人一看,好嘛,总算找个倒霉鬼,三十多万美元的医疗费算是有着落了,既然如此还说什么,上门讨债吧。
克拉克还不知道布雷诺的家人把三十多万美元的医疗费也算在他头上,不然小兄弟的血能飙到天花板上。
……
“哈哈~~王经理,你这办法真是厉害,你是没看到那个叫克拉克的家伙,下面已经碎成肉了。”
就在克拉克和布雷诺的家属准备狗咬狗的时候,方舱医院后面的某间休息室内,某权威媒体记者任跃川冲着王和平竖起大拇指,那是由衷的佩服。
王和平则摆了摆手:“别夸我,这都是我们庄总经理的主意,你是不知道我们总经理很久都没这么下狠手整人了,结果这两个倒霉蛋儿的文章彻底把我们总经理给搞怒了,于是……”
王和平摊摊手,表示情况显而易见,便继续说道:“两个老外没啥好说的,关键还是方舱医院,上午我还被我们总经理骂了一顿,问我去年的业绩怎么搞的,老任,我可是担着天大责任帮你出气,你可不能在兄弟有难处的时候袖手旁观啊。”
“瞧你说的。”任跃川应了一句,随后有些担忧的问:“你确定那些国外记者能行?”
听了这话王和平拍了下自己的胸脯:“只要你任老哥能拉过来,剩下的就交给我了。”
第454章 创新飞机销售模式
肃静的救灾指挥部内,总部首长拧开降压药的瓶盖,倒出两粒,囫囵的就塞进嘴里,随后拿起水杯一仰脖就把药给灌了进去。
随即问着前来汇报的薛卫东:“蒋亮哪里顶住了没有?”
“顶住了。”薛卫东点头,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这次远程奔袭的运6真是立功了,谁也没想到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竟然在运6的机腹下增加了一个长方形的货运组件,在不破坏机身结构的情况下,完成了人工降雨的改装,那种安放在机腹下抽屉式的组件里可以装满人工降雨所需的凝雨剂。”
薛卫东说着忽然嗓音有点变调,显然过去的一段时间忙得也是很辛苦,以至于喉咙都嘶哑了,总部首长见状,立马亲自拿着暖水瓶帮着薛卫东倒了杯凉白开,推到薛卫东的跟前:“先润润喉咙再说。”
薛卫东有些受宠若惊,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总部首长立马板起脸:“让你喝你就喝,还是不是当兵的,怎么婆婆妈妈的。”
被这么一骂,薛卫东心里非但没生气,反到觉得特别舒坦,咧着嘴傻笑了一下,赶紧端起水杯咕咚咕咚的喝了个干净,这才觉得嗓子好受了许多,然后继续汇报道:“当然,‘普拉斯’的天气预测,火场监控以及通讯保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者结合才造就了咱们的这场及时雨,如今木材火车站一线的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蒋亮所部奋战多日,已经被新抵达的支援部队撤换下来休整,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火灾扑救的阶段性胜利,只是……”
说着薛卫东忽然皱了下眉头,脸色变得有些严肃,心情舒缓下来的总部首长,靠在椅背上,习惯性的耷拉着眼皮,就跟睡着了一样,听薛卫东欲言又止,不禁抬了下眼皮,沉声问:“怎么了?”
“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医疗部门的负责人延误两名外国记者治疗时间不说,还所要天价医疗费,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跟某权威媒体记者任跃川的关系,拉来一大帮外国媒体,大肆宣传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出产的方舱医院。
据说成功吸引了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记者的注意,其中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两位记者更是跟王和平进行了两次深入交流,为此王和平还开出了什么分期付款的条件,让法国和德国的两位记者差不多已经跟王和平达成了初步的口头协议。”
薛卫东尽量让自己的话不掺杂任何感情,可说着说着,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情绪还是让他的态度表现出来。
没办法,谁让薛卫东是个正义感爆棚的职业军人,灾情面前不努力救灾,居然在后方玩起了敲诈勒索,倒买倒卖。
这还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做的嘛?
这也就是在总部首长当面,加之清楚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是总部首长亲手圈定的改革试点,薛卫东是忍了又忍,不然早就拍着桌子骂娘了。
别说薛卫东想骂娘,总部首长听了也想骂娘,只不过与薛卫东那种正义感爆棚的骂娘不同,总部首长骂娘是因为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怎么涉及到钱的问题就跟兔子似的搞得那么快。
其实在薛卫东说到分期付款这四个字的时候,总部首长的脸色就变得非常古怪,只不过薛卫东没注意到,不然他后面的语气绝不会掺杂自己的个人色彩。
因为总部首长那种古怪并不是发怒的前兆,更像是看到几个后辈顽童突然玩出新花样的些许诧异。
这证明什么?分明总部首长早就清楚。
事实上总部首长不但清楚,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部分政策的推动者。
这源于今年三月份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提交的一份报告,题目为《灵活销售方式中的金融支持》,其中心思想是希望国家层面成立一个消费类金融机构,从而让出口企业可以得到相应的支持,为国外的目标客户制定更加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
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其实中心思想就一句话,那就是准备搞一套类似几十年后房产销售那般,让客户首付一定比例,然后分期付款购买产品的模式。
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主要还是因为有人驾驶飞机逐步成熟的情况下,日后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
手头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固然有竞争优势,但面对欧美老牌的飞机制造商光有这些还不够,灵活多变的销售方式也必须跟得上。
如果只抱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策略,估计用不了几年,就得被欧美的飞机制造商给干趴下。
因为人家依托强大的金融机构搞得办法五花八门,比如说试驾一个月,一个月内随客户怎么折腾,赚到算你,赔了算我的,要是达不到我承诺的飞机性能,一个月后完全可以把飞机退回来,厂商这边半点怨言都没有。
空客就是这个销售策略的开创者,当初空客冲出欧洲走向世界,这个策略功不可没,以至于空客一直将这个策略沿用至今。
再一个就是租赁,飞机所有权属于制造商,使用权可以租出去,这个模式跟汽车租赁差不多,波音、麦道、洛克希德等美国航空巨头在这方面玩儿的非常好。
还有就是灵活的金融支持了,全额贷,小额贷,首付分期贷,总之能想到的贷款方式在飞机销售方面一个都不缺。
如此情况下,先不说飞机性能如何,就是这些销售方式也让客户趋之若鹜,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客户口袋里装满了钞票,资金短缺的时候比比皆是,你要是让他全额付款,就算飞机的性能再好,人家看看口袋里的那么丁点资金也会摇摇头遗憾离开。
可如果你给他充足的体验,外加灵活的金融支持,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拿到飞机,之后数年时间里分批连本带息慢换回来。
到时候不但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这样的制造企业赚钱,金融机构同样不亏,等于是一个客户宰双份利润。
至于违约怎么办?
好办,飞机收回来,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做个深度处理,可以继续卖,而违约客户的股份作为抵押品就被金融机构收入麾下,到时候不管是自己运营也好,转卖也罢,总之是亏不着。
第455章 摸着石头过河
正因为如此,作为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当家人的庄建业觉得很有必要在这方面提前做好布局,毕竟随着航空技术的持续扩散,九十年代以后,成品飞机的竞争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几年后碎成一地渣子的前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能跟美国军用飞机一较高下的军用航空器,事实上苏联在民航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他们的民用航空器。
一个能生产出图—160战略轰炸机;安—224重型运输机的国家,民航飞机再差也比一般的国家要强出几个数量级。
只不过战斗民族比较粗狂,在飞机的内饰上做得比较粗糙,舒适性比较差,再加上苏联根据二战的经验,将航空器当做战时征调的战略资源,因此军事属性比较明显,进一步降低了乘客体验和运营的经济性,这才导致苏联民用航空产品的评价比不上美国。
但从纯技术领域来说,苏联时代的雅克—42,图—154,伊尔—62,伊尔—86,伊尔—96,乃至最后的绝唱图—214,都不比西方同类机种差多少。
按理说这些机种在全面市场化后的俄罗斯应该成为一股不小的力量冲向国际市场,进而从美国和欧洲地盘儿上撕下一大块肉,成为即欧美之后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商。
结果,俄罗斯非但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把苏联遗留下来的巨额航空遗产形成绝对的拳头冲击欧美市场,反而被早有准备的欧美航空巨头大肆收割,不但以往属于苏联的独联体国家市场没保住不说,甚至连俄罗斯内部的市场也被欧美航空巨头抢占一空。
以至于苏联时代引以为傲的几款经典客机机型除了俄罗斯联邦政府为了颜面还在使用外,其他的俄罗斯航空公司运营的绝大部分机型不是波音就是空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欧美的联合绞杀,比如说不争气的俄罗斯政府,比如说持续衰弱的俄罗斯国力,比如说内斗不休的俄式倾轧,当然死板的营销方式同样是俄罗斯民航制造业落寞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前计划体制的时候有国家兜底,无论是图波列夫还是伊柳申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等到苏联骤然解体,没了国家作保障,这些过惯好日子的飞机生产联合体就慌了,对订购飞机客户的账期要的非常急切。
甚至连本国航空公司也是如此,恨不得我飞机还没交付,你赶紧把全款打过来,一副死要钱不要命的模样。
航空公司也是企业,要照顾的地方很多,资金上也被卡的很死,虽然订购飞机但很少能拿出全款采购,拖延账期是基本操作,结果俄罗斯的几大航空制造商连账期都不给拖不说,还没啥额外的销售政策,最起码本国航空公司订购打个八折吧?可图波列夫还是伊柳申就跟几辈子没见过钱似的,还打八折,不加价八折宰你就谢天谢地吧。
再看看人家欧美航空制造厂,白用一个月的飞机不说,没钱买还能租,实在动心真想入手,也没关系,欧美航空制造商旗下都有专业的金融机构给你提供贷款,有些甚至都不用你俄罗斯航空公司出首付,只需做个20%左右的资产抵押,几架飞机就能扇着翅膀落到苍茫的俄罗斯大地上。
至于购买飞机的贷款,每年按照比例连本带息的还就行,绝对没压力。
俄罗斯的航空公司这么一对比,当然是欧美航空制造上的政策好了,用不了多少启动资金就能弄出十几架的机队,只要后续的运营得当,每年的还款费用根本不是问题,于是纷纷转头欧美航空巨头怀抱。
如此一来,本就衰落的俄国航空制造商更是雪上加霜,等到俄国从内外的动乱中终于回过味来,学习欧美航空巨头的办法,重整航空制造业的时候,忽然发现,他们已经错过最好的时期足有十年,想要奋起直追已然是不可能。
其实不止是俄国,国内在这方面做得同样不够好,只不过国内没有经历苏联那般大规模的地缘政治动荡,加之本身在民用航空领域水平一般,所以并不凸显。
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准备在利润丰厚的航空制造业分上一羹时才发现,自身除了技术外,其他销售配套跟人国外的航空巨头差距更大,等着重新布局,建立体系又免不了受到已经警觉起来的欧美金融机构的打压,发展的始终不温不火。
基于以上这些历史经验,庄建业觉得在八十年代这个中国和西方关系还处在蜜月期的情况下,把这套支持航空装备销售的消费类金融系统建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报告提交上去,部委和部分领导的争议很大,认为腾飞航空制造总公司这个办法步子迈的太大,尤其涉及到金融领域,不能不说有些敏感。
所以到了总部首长哪里时,这份报告上面的批注比报告本身的文字还要多,绝大部分的意见认为在研究研究,甚至几个激烈一些的干脆要求把这个想法掐死,避免不必要的金融动荡。
总部首长同样拿不定主意,所以就找来中信公司的领导咨询了一下,得知国外不少发达国家连日用品都采用消费类金融贷款的方式进行销售,总部首长思考了足足两天,最后在报告的最后做了最终的批示:“可以一试,但只对外,不对内。”
这个批示放在几十年后绝对是保守的,但在八十年代却非常大胆,免不了引来不少非议,可一来明确了只对外不对内,就算有风险就是隔绝在外;二来后面的细则明确只有腾飞航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