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00米,最为精良的短距起降战斗机也不过如此,但那种战斗机无不是起飞重量不过10吨的轻型作战飞机,而眼前的运—15plus可是满载降落,二十多吨的大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好奇之下,马克西姆赶紧催促手下过去,想看看运—15plus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能在这么狭小的地面降落,结果等他到了飞机跟前,跳下汽车,还没等开口询问,便有一位巴基斯坦的官员连忙迎上来,说了一句差点儿让马克西姆再次抓狂的话:“等货物卸载完毕之后,我们将会把伤员乘机运走……”
  “等等……你是说,飞机不但要重新起飞,而且还要装载伤员?”没等巴基斯坦那位官员把话说完,马克西姆便打断对方的话,用一种不可思议的音调,高八度的反问回去。
  也难怪马克西姆会如此,相较于降落,飞机起飞时滑跑距离要更大,空载的情况下还好,可是眼前的这架运—15plus竟然要搭乘伤员,在不到700米长的草场上起飞,这简直……
  ……
  “这简直疯了,巴基斯坦人彻底的疯了,他们是在自杀!”
  马克西姆吃惊到无法评价的话,在40分钟后由戈多帕伊毫不犹豫的说出口,运—15plus能够降落的确出乎他的意外,没想到这款中国造的飞机能够在如此狭小的地域降落。
  可还没等戈多帕伊把这一切消化完全,吃惊的一幕便再次呈现在他的眼前,只见飞机停靠的草场上被车辆运来了十几位因地震受伤的当地村民,在一位随机抵达的医生简单的检查后便陆陆续续的被抬进机舱。
  直到此时戈多帕伊才反应过来,原来巴基斯坦人要利用飞机将伤员转移到后方。
  整个人顿时就被震惊了,巴基斯坦人向在不到七百米的草场上,并在搭载十几位伤员的情况下,想让飞机正常起飞?
  他们以为固定翼运输机是什么?科幻照进现实还是变形金刚降临人间?
  不同于戈多帕伊的吃惊,听了分析后的贾瓦里却是面露欣喜,如果载着伤员的飞机飞不起来,或是出点儿事故,那不是一场好戏?
  于是贾瓦里也不顾戈多帕伊有多么难以置信,迫不及待的确认道:“你确定他们飞不起来?”
  “除非他们跟美国的C—130一样,在尾部的机体两侧装助推火箭,否则根本不可能,从目前的情况看,降落的这架运—15plus根本没有类似的设备,而且还搭载那么多伤员,再加上其他物品少说也有五吨的载荷。”
  说着,戈多帕伊毫不犹豫的摇摇头:“除非神牛降世间,不然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既然如此……”闻言贾瓦里满意的点点头,旋即幸灾乐祸的笑道:“那就用你的照相机把精彩的场面好好记录一下,到时候一个击落巴基斯坦运输机的战功便跑不掉了。”
  听到“战功”这个词,戈多帕伊身子一震,旋即意识到什么,冲着贾瓦里心领神会的一笑,立刻端起相机,调好焦距,对好镜头,很快便随着运—15plus的启动开始咔嚓嚓的按动快门,可按着按着,戈多帕伊便安不下去了,不是不想按,而是眼前的一幕惊的戈多帕伊身子根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
  因为运—15plus启动的一刹那,飞机就跟气泡一样微微飘起来,等滑跑三四百米的距离后,整架飞机就那么匪夷所思的直冲云霄。
  眼瞅着轻松飞走的运—15plus,愣了好半天的戈多帕伊终于忍不住嘀咕一句:“这起降能力,不会真的被神牛庇护过的吧?”


第712章 C—17同款
  同样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有呆愣愣站在草场边沿的马克西姆,难以置信的降落也就算了,居然搭载伤员然后就这么匪夷所思的起飞了,刚才滑跑的距离是多远?
  四百米还是五百米?
  可不管是四百米还是五百米,作为一款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2吨的轻型运输机来说都算得上是奇迹中的奇迹了,以至于运—15plus已经飞走了好一会儿,马克西姆都觉得自己是在梦游。
  没办法,实在是刚才看到的一幕已经超越他尝试的覆盖范围,只能从经文中去寻找答案。
  问题是千余前年形成的经文在如何聊的也描述不了当今的事,是以马克西姆耗费无数脑细胞也没找到什么答案,最后只能望着清冷的天空默默说了句压抑许久的话:“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运—15plus用一种叫做外部吹气襟翼技术。”就在马克西姆喃喃自语之际,身后忽然传来一声粗狂的话语,马克西姆回头一看,这才发现原来曾经的巴基斯坦驻华武官扎里夫也搭乘刚才的飞机抵达到这里。
  只不过此时的扎里夫已经卸任了巴基斯坦驻华武官的职务,回到国内就任巴基斯坦内务部应急管理局的局长。
  因为同属于内政部门,因此扎里夫跟马克西姆的老父亲算是老相识,当然也认识眼前这位曾经供职于巴林内政部的年轻小土豪。
  马克西姆没想到扎里夫会亲自过来,微微有些诧异,扎里夫见状便开口说道:“你刚才太专注于运—15plus,没有注意到我很正常。”
  “呃……”马克西姆有些尴尬,不过他跟扎里夫也算是老熟人了,尴尬也就那么一下便继续刚才的话题:“你刚才说运—15plus用的什么外部吹气襟翼技术?那是什么?”
  “这个……”这下轮到扎里夫尴尬了,这个拗口的名词还是当初他参与引进运—15plus时,才腾飞集团哪里听机型介绍时知道的,后来他就被调回国内,转入应对国内突发状况的内政部,之后引进运—15plus的事也就没参与,自然就不清楚所谓的外部吹气襟翼技术是个什么东西。
  可刚才13都已经装出去了,这时候要是露怯,他扎里夫的老脸往哪儿搁?
  于是舔着个大肚子,微黑的老脸哈哈一笑,露出一副没有我不懂的表情,借着便说了一句让马克西姆再次云山雾绕的话:“能是什么?当然是很先进的技术呗……”
  说着扎里夫还煞有介事的压低声音:“听说之前只有美国人掌握了这个技术,连苏联人都搞不明白。”
  这话不说还好,说了马克西姆更是满脑门子的问号,如果这一幕被随着腾飞医疗队在抵达白沙瓦的庄建业知道,绝对会毫不犹豫的一把薅住扎里夫这厮的脖子,跟土豪介绍产品怎么能这么装13呢?
  还只有美国人掌握,苏联人都没有,要不要这么装13!
  明明是只有中国的腾飞集团最懂外部吹气翼襟技术,其他人只是略懂好不好?这才是低调、奢华、简约而不简单!
  当然,庄建业要是真这么说,世界范围内真敢跑出来的踢场子的还真就没人,原因很简单,对外部吹气襟翼技术研究的国家和航空制造企业着实不少,比如说美国的麦道、波音;苏联的安东诺夫、伊留申;欧洲的达索、BAE等等。
  其中不乏完成工程验证机的,麦道的YC—15和波音的YC—14便是如此。
  也有进入量产的,安东诺夫的安—72短距起降运输机便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型短距起降运输机。
  但真正将这一技术运用到极致,并符合现代航空飞行器维护便捷,结构简便并投入量产的就只有中国腾飞集团的运—15plus了。
  不同于另一款量产的短距起降的安—72运输机,运—15plus并没有采用七十年代美、苏航空界十分受宠的肩扛式发动机布局。
  即将喷气式发动机置于机翼上部,利用“康达效应”将喷气式发动机的喷出的气流在机翼表面形成一个向下的导气效应,从而形成向上的反向升力。
  而这里的“康达效应”理论描述很枯燥,但试验却很简单,用一个条羹,将弧面至于流水之上,流水沿着条羹弧面变更流向现象便是最简单的康达效应。
  安—72运输机和波音的YC—14工程验证机都是“康达效应”的拥趸,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两款机型都可以在满载的情况下在600到800米的跑道上实现正常起降。
  基于此,苏联甚至一度将安—72运输机作为舰载预警机的载机平台,在八十年代初发展出了安—71舰载预警机,所看重的便是安—72运输机本身优秀的短距起降能力。
  然而无论是安—72还是YC—14尽管取得了成功,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肩扛式的发动机布局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康达效应”使其具备短距起降的能力。
  但这种布局也明显的限制了这类机型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很简单,固定的发动机舱适应性太差,只能使用固定尺寸的发动机,想要换装性能更好,推重比更大的大涵道比发动机根本就不可能,除非将气动布局推倒重做,才能实现。
  除此之外,发动机的维护工作同样大大增加,机翼悬挂式布局,机务人员只需简单的人字梯就可以对发动机做简单的检查工作。
  可发动机被扛到肩膀上,机务人员不得不沿着机身爬到机翼上,然后才能打开发动机舱盖检查,无形中增加了机务保障的工作量。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这类布局的飞机拓展能力不足,充其量只能扛起两具发动机,想增加到四发不是不可以,关键是机翼的结构强度要达到一个很变态的程度,关键是就算这么做了,也不划算,因为飞机的自重无形中增加了,反而降低了飞机性能。
  如此就意味着这种飞机的上升空间并不大,想如同常规布局飞机那般增加机身长度,拓展任务弹性十分困难。
  以上种种便是美国的YC—14黯然下马,苏联的安—71舰载预警机最后被雅克44取代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运—15plus的路径就要弹性的多,与之类似的是麦道的YC—15,这个型号一般人很陌生,但在这个型号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另一个型号就家喻户晓了,那便是改写军用运输机规则的美军C—17“环球霸王Ⅲ”战略/战术运输机。
  而运—15plus用的便是与C—17同款的短距起降技术!


第713章 难吗?
  当然,在刚刚迈入九十年代的当下谈论C—17还很遥远,加之麦道的YC—15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下马,因此在如今这个世界上,运—15plus就成了唯一的已经量产的采用外部吹气翼襟技术的轻型战术运输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吹气翼襟占整个机翼后缘的75%,换句话除了翼尖儿的小部分区域,其他绝大部分机翼后缘都可以做向下的展开动作,直至将发动机尾喷口完全遮住。
  以至于人在飞机尾部朝前看时,只会看到犹如大型禽类收敛翅羽护住幼崽一般,护住前方发动机的大角度偏转下垂的襟翼。
  如此一来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气流就会在下垂机翼的作用下犹如导流板一样将气流偏转向下,至于从两块襟翼中间分析溢散的气流同样没有浪费,因为弧线下垂的襟翼正好对溢散气流产生“康达效应”从而引导气流再次向下偏转继续产生向上的升力。
  再配合腾飞集团已经研究多年的超临界翼型,完全可以令运—15plus发动机启动时,喷出的强力气流转化为十足的升力,从而缩短起飞距离,完成短距起飞的目的。
  等到降落时,被放下的吹气翼襟又可成为大好的减阻机构,与机翼上方的减阻板,发动机的反推器以及起落架的刹车系统相互配合,完成运—15plus的短距降落。
  总而言之,一套吹气翼襟技术,赋予了运—15plus无与伦比的短距起降能力。
  可这么好的技术,苏联的安东诺夫以及美国的波音怎么不用,反到是弄出了颇为另类的安—72和YC—14?
  不是不想用,而是这种技术看似简单,原理也不难,可想要造出来却并不容易。
  首先利用喷气式发动机的尾流作为飞机起飞的升力想法的确不错,可要知道喷气式发动机喷出去的尾流温度可不低,寻常的铝合金材料根本就扛不住这样的高温灼烧,三两下就得被发动机给喷报废喽。
  只有耐高温的钛合金才可以胜任,可问题这种占据机翼后缘一半以上的襟翼面积如此之大,又有那么多细小的连杆等精密部件,全部使用钛合金的话,成本肯定要飚上去的。
  相比之下采用肩扛式发动机布局的安—72和YC—14,只需在发动机尾喷口附近用一小部分钛合金蒙皮包裹住受机翼灼烧的部位即可,成本上较之采用的吹气翼襟的同类飞机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次便是在操纵上,吹气翼襟一般分为两层,每层都是可动的活动部件儿,这边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这么重要且复杂的机翼活动部件儿整合到整架飞机的操作系统中。
  无论是机械液压还是电传操控,都不是一件能让航空工程师发疯的工作,毕竟机翼的活动部件对飞机操控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一个弄不好很可能是致命的。
  与之相比,肩扛式布局的安—72和YC—14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除了造型怪异了些,空气阻力方面有所影响外,机翼并不如何复杂,按照成熟的飞机操作系统构建就可以了,至多根据空气动力方面的因素略作调整即可。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那便是生产制造了,安—72和YC—14这类飞机看似怪异,实际上在生产制造环节并不比传统的运输机复杂,只不过是发动机的位置不一样而已。
  可采用吹气翼襟的飞机就不一样,静态展示时看着机翼也就那样,就俩翅膀按在机身上,可实际上内里却蕴含着极为前沿的空气动力学技术。
  想要实现这些技术,并达到设计要求,对加工和生产的要求简直要高到变态的程度,不说别的超临界机翼的加工,这个世界上就没几个国家能做得出来,因为那种弧度与曲率以及最后的成型根本用语言形容不上来。
  如此种种罗列下来,实用主义的苏联自然不会搞这么复杂,熊的本质就是简单直接,于是就有了安—72。
  美国的波音到是有技术,但是资本家讲究的就是节约成本,吹气翼襟太耗钱,就算搞出来卖那么贵也没人买,于是便有了YC—14。
  麦道到是头铁的硬抗,结果就是成本居高不下,竞标C—130后续机型时,单价让财大气粗的美国空军都泪流满面,最后想想还是算了,C—130还挺好,改一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