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卖钱的合作还没开始,就让他在腾飞集团看到了跟罗罗新推出的“遄达”系列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那种大马士革弯刀一样带有前掠和后掠剖面的宽弦钛合金风扇叶片。
这让德约科维奇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热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既视感。
兴奋得就跟四十多年前破瓜时一样的充血。
然而就算这般兴奋,德约科维奇还是稳住了,因为他不清楚腾飞集团这款宽弦钛合金风扇叶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于是压抑住自己心动的疯狂,带着颤音问向刘丛:“你们这个叶片里面的结构是……”
“就是这样!”没等德约科维奇把话说完,刘丛就把手里的模型拆开,露出里面“Z”字型的结构支撑,德约科维奇眼见于此,双眼骤然睁大,颤抖着指着模型:“对……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第888章 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
如果说见到跟罗罗“遄达”系列涡扇发动机那种弯刀似的带有前掠和后掠剖面的宽弦钛合金风扇叶片,让德约科维奇如同破瓜的小宅男,兴奋的无以复加的话。
那看到里面“Z”字型结构的德约科维奇完全就是骑着大洋马直接嗨到爆炸的激动。
真的是差点儿眼睛一翻直接去见那些苏联先贤。
缓了好半天,才总算回到了人间,然后也顾不得喘上一口气再稳一会儿便指着模型里的“Z”字型结构急急的问:“你们的这种结构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话一出口,原本还担心德约科维奇有个三长两短的那些个俄国航空工业界的高管和专家们便把一道道希冀的目光投向刘丛。
没错,腾飞集团的这种内部空腔中布置的“Z”字型结构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要知道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在这方面研究了七、八年却半点儿进展都没有,而放眼世界,真正能做出这种结构的也只有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除此之外绝无分号。
没办法,实在是里面作为支撑的钛合金“Z”字结构并非传统的蜂窝状结构,而是一种中空似的桁梁结构,跟传统房屋中的房梁差不多,条条框框中间有着大量的镂空。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用一个个细如发丝的钛合金镂空梁将两片同样是钛合金外层叶片给支棱起来。
原理跟上一代的蜂窝状夹心结构大同小异,但加工制造上却有着迥异的不同。
毕竟蜂窝状结构是个整体,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整体塑性就行,至于连接方式,用高等级的真空钎焊或电子束焊就可完成。
总体来说并不算复杂。
然而这种办法放在“Z”字型结构就玩儿不转了,一来这种结构并非是一个整体,其次用于支撑叶片的钛合金丝极为精细,根本就承受不住任何焊接方式带来的高温灼烧。
若非如此,以苏联当时在焊接工艺上的高深造诣,“Z”字型结构早就迎刃而解了,何必等到解体都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这个难题不但德约科维奇非常想知道,其他俄国高管和专家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说现在的刘丛已经不是当初二十三分厂时那个半吊子电工,但本质上还是那个亲自下河捕鱼邀请庄建业去家里做客的憨厚汉子。
眼见德约科维奇激动的差点儿马上疯……呸~~是差点儿去见先贤,刘丛心里多少有些于心不忍,于是稍微权衡了一下便开口说道:“额……我们这款风扇叶片内Z字型结构使用的是一种叫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的方法做出来的。”
“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德约科维奇闻言,双眼便不自觉的眯了起来。
刘丛则毫不犹豫的点点头:“没错,就是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
说着,刘丛就把腾飞集团的这项高精尖制造工艺介绍了一遍。
原来腾飞集团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运用到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叶片的制造上,而是将其应用在某反舰导弹上。
因为该导弹采用了腾飞集团出产的WD—16P型小型涡喷发动机替换原有的火箭发动机,导致导弹整体的气动布局不得不做出改变,但海军为了节省经费,要求新型反舰导弹沿用老型号的发射装置和储存装置。
这就要求新型反舰导弹的总体尺寸不能超出老型号太多,尤其是弹体直径上必须按照海军现有发射装置和储存装置的上限来定。
这可难坏负责新型反舰导弹的总设计师,因为换装涡喷动力的反舰导弹不同之前的火箭推力的老型号,是需要周围空气助燃的,因此在弹体上必须留有空气注入的进气道。
而按照传统的设计思路,导弹的下方会设置一个矩形的凸起,作为进气道入口,供涡喷发动机正常工作。
问题是这么一来,导弹的直径将大大超过海军现有的发射装置和储存装置的上限,不符合海军的要求。
改成可伸缩式的进气道技术上到是可行,但成本上却迅速飙升,远远超出海军制定的预算标准。
无奈之下新型反舰导弹的总师干脆照搬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进气道布局,设计了一款带双侧内管道的钛合金进气道。
如此进气道与弹体几乎持平,只是开口边缘略微高处弹体而已,这样一来在符合海军要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发挥涡喷发动机的效能,令新型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50公里。
然而设计上是非常完美的,落实到实践上却又让研制团队各种薅头发。
这种双侧内管道的钛合金进气道好是好,可关键是想要做出来却非常不容易,首先要控制重量,不能太重否则便会造成整个导弹的重心后移,导致导弹射出去就成了大号钻天猴。
其次结构强度必须要好,能够承受起码的大过载冲击。
最后便是具备极强的耐腐蚀,毕竟是海军装备,在高盐高湿的海上环境下不能太娇贵。
如此设计团队参考美国鱼叉,提出一体化成型方案。
可问题是纵观世界范围内,能够做出“鱼叉”这种将进气道与弹体融为一体的国家只有美国,剩下的包括法国在内,配备涡喷发动机的反舰导弹有一个算一个,进气道没有不突出在弹体外的。
究其根本无外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美国那种尖端的制造技术,即便能设计出来,也根本造不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新型反舰导弹研制团队说不绝望那是假的,只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在国内各个厂家到处跑,看看能不能找出所谓奇迹。
结果这一找还真从反舰导弹的发动机提供商,腾飞集团哪里找到了。
当时腾飞集团参与的十号工程的配套项目中,垂尾翼梁以及三号、十二号、二十七号和二十八号加强翼肋的配套生产成品刚刚被十号工程的总师给打回来。
理由只有一句话:技术太超前,不符合国内大规模生产要求。
当时庄建业心里那种MMP的暴走心态就别提了,要知道为了这些部件,腾飞集团几乎把碳纤维,芳纶纤维这些个压箱底的先进技术全压上了,结果却得了这么个评语,搁谁身上也不会好受。
可问题是不好受也没办法,军事装备,尤其是未来空军的主战军事装备总是要有个先进性与大规模生产的平衡关系,否则一旦战端开启,需要大规模生产,结果发现那些高端的材料供给不上,不就要傻眼?
所以总师的要求也算合理,所以庄建业咬咬牙忍了。
然而还没等庄建业这边调整好,十号工程总师那边的新技术指标就再次让庄建业暴走,要求符合大规模生产也就算了,居然新产品标准要保持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组合性能指标的85%以上。
用能够批量生产的材料,达到顶级高端航材85%的水平,而且还以上!
这是让人造飞机嘛?简直就是逼人拿头去撞墙!
于是在接到这份新技术标准后,庄建业拎着一瓶二锅头上了腾飞集团大楼的楼顶,狂灌了半瓶,对着川东平原的方向骂了足足两个多小时,这才心情舒畅的下楼。
然后……然后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就在十号工程总师的重压下硬生生的给逼出来了。
第889章 大神,惹不起
说起来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的原理并不复杂,无非是两个板材中间夹个网状的金属芯,将板材四周封死然后放在磨具上,利用压力炉加温加压的同时,通过预留的导管向空腔中央输入氩气等惰性气体,从而使里面的网状结构在惰性气体的作用下自然膨胀,然后借助高温高压牢牢的贴附在两侧的板材上,从而形成镂空的支撑结构。
整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就跟吹玻璃器皿一样,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可实际上这东西跟其他高精尖制造工艺是一个德行,原理永远是中学生都能掌握,但实操上却能把院士级别的大佬给逼疯。
压力炉的高温高压的数值要多少?部件在里面的加工的时间要怎么控制?上下板材安放金属网前要不要涂抹隔热剂或隔焊剂?如果需要剂量是多少?
除此之外,金属网的规格要怎么做?两侧的板材怎么处理?氩气等惰性气体冲入时机该怎么把握……
如此种种,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原理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无数次的试验、积累才能一点点的探索出来。
好在当时的腾飞集团已经有了JSNB—Ⅱ航空、航天综合分析系统。
要知道腾飞集团的这套自用的系统可不是那套向外展示的,除了拥有航空、航天综合分析能力,对相关的工艺生产、制造设备同样具备相当强大的计算与分析作用。
结合简易的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预工装技术的应用,配合优化的算法,高效的软件以及大型计算机,腾飞集团在短时间内便依靠自己的JSNB—Ⅱ系统对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做了十分细致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实验验证与试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不断修整软件内的各项数据与算法,最终在十号工程总师规定的时间内拿出了不亚于碳纤维搭配芳纶纤维蜂窝结构的十号工程验证机的结构组件。
经过测试,利用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制造的结构组件重量上比碳纤维搭配芳纶纤维蜂窝结构重8%,但结构强度却与碳纤维搭配芳纶纤维蜂窝结构相当,至于耐腐蚀指标上更是反超12%。
更重要的是,这种采用全钛合金生产出的结构组件,国内有5家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毕竟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的核心是各类微操般的数据,至于设备真就没有啥高大上的地方,压力炉和惰性气体国内二十年前就已经具备了,只要配合数据上的精细化操作,必要时大规模转化并不是啥难事。
十号工程总师对腾飞集团这次工艺上的创新十分满意,在拍着庄建业肩膀不痛不痒的勉励一番后,就让庄建业差点儿拎着剩下一半的二锅头跑到楼顶继续骂娘。
“钛合金结构部件很不错,不过十号工程应用最广泛的是铝合金,你们腾飞集团再加把劲儿,看看能不能把这项工艺运用到铝合金上,我让相关人员计算过,你们的这套工艺要是能普遍采用,能让十号工程整机减重6。7%,这样的话我就有把握量产机型的作战半径也能达到1200公里以上,怎么样?小伙子,再努努力!”
还怎么样?还努努力?
庄建业当时很想说,大神,钛合金就已经折腾的半死了,从国防科大那边弄来的二手银河计算机为这CPU都烧了三次了,好不容易捣鼓出来,您老人家让我们腾飞集团量产一下回个本儿好不好?
似乎是看出庄建业的心思,十号总师扫了一眼跟死了亲老丈人一样的庄建业,嘿嘿一笑:“怎么实用化是你的事儿,我只看结果!”
说完再次拍了拍庄建业的肩膀,便带着一群人红光满面的扬长而去。
庄建业当时很想拦住这位头发斑白的挨个老头,双手不客气的伸过去,要几个钱再说,结果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庄建业给掐断了。
他向十号工程总师要钱?这位总师就能反过来把脚也伸出来管他要专利费。
腾飞集团这些年能在铝锂合金和钛合金上进步神速,哪来的?十号工程配套。
腾飞集团各机型普遍采用飞控系统,哪来的?十号工程配套。
腾飞集团航空发动机方面的配套技术愈发精湛,为何?还是十号工程配套。
腾飞集团的JSNB—Ⅱ系统里面的数据详实而又稳定,怎么搞的?大部分还是得益于十号工程配套。
可以说,通过给十号工程做配套,腾飞集团获得难以想象的航空配套技术,而且这些技术还不是普通的一般技术,绝大部分是那种基础性的核心技术。
这便是一个国家利用一个型号以点带面的全面技术拉动,只不过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厂家市场化的眼界不够,空有技术却不知道该如何转化。
而庄建业领导的腾飞集团却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尽可能的将那些从十号工程中获得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成熟产品,从而在广阔的市场上攫取超额利润。
所以说庄建业和腾飞集团的成功有一部分是自我革新的开拓,但更多的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具备冲击更广阔市场的条件。
这种情况下你去管人家要钱,那好,十号工程总师不介意坐下来跟你盘盘道,仔细的算一算这些年腾飞集团蹭吃蹭喝十号工程技术这笔账。
“大神就是大神,惹不起呀,惹不起!”
看着十号工程总师远去的背影庄建业是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就在庄建业想着,费劲巴拉弄出来的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不能搞完十号工程就成了摆设,该怎么把这种新技术利益最大化时,某新型反舰导弹的总师找过来,庄建业自然是不能放过,直接放出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大招,立马就把对方给震住了。
没办法,这种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做出来的进气道不但重量照比传统的外凸式进气道轻了15%,结构强度更是高出39%,最重要的耐腐蚀几乎翻了一番。
于是经过一番的前期论证是试验,某反舰导弹研究所联合海军向腾飞集团订购了500套带双侧内管道的钛合金进气道,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