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说什么呢?美国的专家已经点名了方向,接下来撸起胳膊干就完事儿了,于是十余年如一日,历经第一代DL—520三维编织机;第二代的DL—527三维编织机,终于在去年中国腾飞研制成功能够编织自带隐身属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第三代DL—535三维编织机,从此一举在这一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
第1349章 把价格给打下来
既然是世界领先,那就能在该领域形成垄断,既然是垄断,那价格多少便随着中国腾飞的心意来。
当然了,这些随心所欲的定价按照中国腾飞以往的规矩基本都是对外,对内还是按照柜内的法律框架和基本行为准则来的,正因为如此,TY—22隐身无人机6亿人民币的售价虽然高,却是真的没有多要一分钱。
不说别的,但就TY—22隐身无人机盯上那个包裹发动机的流线型浑圆的翼身融合结构体。
需要留有四个舱室开口以便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其余的要做要与飞翼布局机身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不能有任何连接的痕迹或是外露,如此才能保证基本的气动布局结构和隐身效能。
正因为如此,这个大型的结构件儿需要一体化制造完成。
别说是使用第二代复合材料所使用三维编织机了,就是用最传统的金属材料,想要做出与飞翼体翼身融合的大型异型结构件儿也不容易。
不但需要精度锻造,更需要至少七轴五联的高精密机床进行细致的机加工方能完成。
这还没算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探伤检测和补偿加工等细节工作,不算上材料,就是加工的成本就已经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若是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稍微比机加工要简单一些,不过需要五轴的自动铺丝机和异型特种模具,而加工这类磨具又少不了五轴加工中心,所以算下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成本也少不到哪儿去。
更何况后续的高温热力炉的固化同样是一大笔费用,固化后的精密裁剪和修型同样需要精密的专业机床才能完成,总成本跟机加工相比也是只高不低。
使用中国腾飞开发的DL—535三维编织机来制造这类大型异型结构件儿就不一样了,因为DL—535三维编织机利用纺织工业的基本原理生产出来的就是个精确度极高的预制件儿,之后只需要一个基本的模具,利用环氧树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完成固化即可。
后续不要修型,只需要在预定位置上开孔,切割即刻,照比金属和一般的碳纤维加工在成本上要低25%左右。
若非如此,TY—22隐身无人机想要6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最起码还得提高30%才能达到盈利平衡点。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普通的大型异形结构体,TY—22的定位是隐身无人机,所以在制造方面就就比把隐身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金属的机加工和普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自动铺丝机显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中国腾飞的DL—535三维编织机却可以。
因为中国腾飞通过复杂的程序系统控制DL—535三维编织机上12846个六角形转轮以及84000个缠绕碳纤维丝的携纱锭共同协作,其中六角形转轮可以做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和360度的自由旋转,从而控制周围的携纱锭送线的快慢和长短。
如此在12846个六角形转轮的作用下,84000个携纱锭便可按照程序编织出中国腾飞研究出的复杂织造方法,从而令生产出的复合材料具有极强的雷达镜面反射能力和内部雷达散射和抵消功效,最终完成对雷达波的隐身效果。
想要控制这12846个六角形转轮和84000个携纱锭,先不说程序上需要多复杂,但就用于介入的计算机就需要极强的算力和冗余度,这也是没办法,中国腾飞的研究的碳纤维编织方法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内部有丝毫的误差,都会影响局部的隐身效果。
不仅如此,在飞机上不同部位由于雷达波的强弱也会在反射中呈现出不同的强弱反射区,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就比如翼身融合表面的过渡段,由于涡的形成有可能会增加发射几率,因此在这个部位的材料编织上就要进行隐身的强化,所以编织生产的方法与其他部委自然就不同。
而这些不同在计算机上便是极其复杂的解算过程,正因为如此一般的计算机根本无法胜任这么庞大而又复杂的生产制造过程,只有算力更大,冗余度更高的超级计算机方能胜任。
所以中国腾飞为此订购了四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算力峰值达到每秒1117亿次。
一台被设置在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用于航空发动机研制与数据试验分析。
一台被用于升级JSNB—Ⅳ航空航天工业设计系统。
一台用在超高音速弹头和冲燃发动机的试验与数据分析。
最后一台则是配备给了DL—535三维编织机,用于专门的隐身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制造。
为此,中国腾飞转么花巨资专门建造了一个高等级生产厂,用于安放体积巨大的DL—535三维编织机及其配套的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光土建的总投资就超过了12亿人民币,若是算上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和DL—535三维编织机以及复杂的编程软件,总成本超过100亿人民币。
这么大的投入,这么复杂的只在过程,落实在产品端能便宜才见鬼呢。
更何况6亿人民币贵吗?美军中只要跟隐身沾边的,那个没超过1亿美元?6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按照如今的汇率计算也就80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个顶配F—15的价格,这还叫贵?简直良心了好不好。
所以这也就是专供国内,若是能销售国外,庄建业直接把6后面的人民币换成美元,那才叫明抢。
当然了,如果未来国内的下一代作战飞机能够量产,新型轰炸机能够顺利完成研制,巨大的需求量自然会摊薄DL—535三维编织机高昂的生产成本,届时才是DL—535三维编织机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现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赶不上第一代的DL—520和第二代的DL—527效率高,毕竟这两代三维编织机已经被中国腾飞广泛用于卫星,导弹外壳,火箭发动机尾喷口,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的主体结构的生产制造,正是由于广泛的应用,再加上三维编织工艺本身简化生产程序的特质,所以才会把高昂的反导导弹的动能拦截器的价格给打下来。
从而令LYJ—18能够以800万人民币的价格拥有不亚于世界水平的高水平动能拦截器!
第1350章 战略投送舰
“……当然了,除了LYJ—18导弹上的动能拦截器,第二代的DL—527还参与了垂直起降验证机的部分重要部件儿的生产……”
“垂直起降验证机上也应用了三维编织技术?”
在介绍完中国腾飞三维编织技术的基本情况后,庄建业开始最后的总结,结果自己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位来自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给打断。
没办法,在这些部队的首长和领导中,唯有海军航空兵对最开始见到的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兴趣最大。
要知道此时虽然宁晓东在乌克兰基本上敲定了“瓦良格”号航母的交割事宜,但海军乃至总部内部对于是否建造航母的争议还有很大的分歧。
不过这些分歧说来说去,最后都落到一个钱字上,无外乎是航母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太高,按照国内现有的财力和国力支撑起一个航母编队着实有些吃力。
但这种具备区域制空权和制海权的装备对于国内日益繁忙的海外贸易线和脆弱的能源运输线来说又是极为重要的核心装备,基于此一部分海军领导便提出,能否引入欧洲国家的多功能战略投送舰的概念。
即建造一种排水量在2。5到4万吨左右的,具备一定两栖攻击舰并能够搭载固定翼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多功能舰船,当然这种舰船的船坞和机库都是模块化的,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转换装载模式。
比如说需要投送登陆兵力,就可以将部分舱室设置为船坞登陆舱,装载气垫登陆船;若是单纯需要航空支援,那就清一色变成机库,全部搭载固定翼作战飞机。
若是既需要登陆兵力,又需要航空支援那就混合装载就行,总而言之是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可以说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全球海军界的关注,国内海军也不例外,没办法实在是这个概念太诱人了,等于是把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想怎么用全凭自己。
这对经费并不充足,却有着极强现实需求的海军来说无疑是个实力快速提升的完美解决方案。
正因为如此,国内海军在第一时间便联系了欧洲相关国家,准备购买一艘战略投送舰,并希望将后续的建造放在国内,为此海军愿意支付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大笔费用。
结果欧洲国家狮子大开口,单艘的造价开到了8。6亿美元,并且需要优先采购欧洲的航空设备,林林总总算下来,一艘的总造价超过15亿美元。
这对当时的海军来说无异于是天价,正因为如此,海军果断放弃对外采购,准备转回国内自行建造。
只不过自行建造说得简单,真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就比如说最关键的动力系统,使用蒸汽轮机显然不太合适,不但占用的空间大,操作起来也过于复杂。
燃气轮机是最好的选择,但超过20万马力的船用燃气轮机在国内尚属空白,若非如此,海军也不用抱着一大堆舰船设计图干耗着了,早就有义无反顾的下饺子了。
当然,船用大功率燃气轮机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上面的固定翼短距起降战斗机根本就没找落,等于是说这种战略投送舰就算造出来也面临着的有舰无机的尴尬境地。
正因为如此,当来到中国腾飞这座位于秦岭南麓的航天生产制造基地见到了垂直起降验证机时,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的心别提多激动了,就等着听听这款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细节究竟如何,还需多久能发展成熟。
结果庄建业这边话锋一转就引出了TY—22隐身无人机,随后又是LYJ—18导弹的动能拦截,之后又开始介绍他们独创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
这要是换成其他部队,早就不耐烦的提醒庄建业别TM玩儿断章,会被寄刀片儿的。
可这位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却没这个胆量,原因很简单,他们部队就派出他这么一个领导,从属于海军几个部队首长,前面一堆个儿高的顶着,他一个矮大紧就是跳起来也出不了头,于是只能先忍着,准备等结束回去后把自家部队首长拉来再过来详细的考察考察。
却没想到,庄建业介绍三维编织技术是又把话头绕到了垂直起降验证机身上,本就向询问细节的这位海军航空兵领导自然是忍不住,直接顺着庄建业的话头就问了出来。
庄建业对这些部队首长和领导的问题基本上是有问必答,更何况这种设计垂直起降验证机的机会也的确难得,庄建业还指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向部队讨点儿研发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经费呢。
奈何话头始终跑偏,导致垂直起降验证机还没怎么说,就一顿跳跃来到了三维编织技术上了。
对此庄建业也很苦恼,他们中国腾飞手里的好东西多有错吗?好物件儿一个比一个亮眼碍着谁了?这些个部队领导和首长们怎么一个个跟个渣男一样,那么快的喜新厌旧,就不能先把经费给了在说其他的?
好在这里面有忠贞不一的情种,否则都是渣男体制,那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经费又不知道得拖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庄建业十分认真的回应道:“目前垂直起降战斗机所使用的升力风扇的风扇叶片就是使用DL—527三维编织机制造的,正是得益于三维编制工艺的应用,令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升力风扇获得15%的减重的同时,升力提高了30%,从而令这款由WD—64VIP涡扇发动机为核心的动力总成,在垂直起飞和降落这两个阶段的油耗控制在总油量的10%。”
“总油量的10%……”听到这个数据,那位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沉吟一下,旋即点点头:“已经很不错了,我记得英国的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如果全程垂直起降的话,需要消耗掉总油量的25%,不得不说,你们的WD—64VIP控制的很不错,对了,目前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内载油是多少?”
“因为目前只是个验证机,所以机型并没有做太大,最大起飞重量是18。7吨,空重为5。8吨,内载油为6。2吨,有效载荷是6吨,飞机整体跟雅克—141一样具备一定的超音速飞行能力……”
庄建业就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具体数据侃侃而谈,而那位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却是越听眼睛越亮……
第1351章 最优解
“内载油6。2吨,有效载荷6吨……还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这水平……实在是……”
来自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不禁喃喃自语,只不过越说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不止是这位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就算是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首长和领导听了庄建业刚才的介绍也都是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非常震惊。
众所周知,垂直起降战斗机因为独特的起降方式和气动布局内部的载油量和载弹量简直不忍直视。
就拿众所周知的英国“海鹞”战斗机来说吧,内部的载油量只有2吨多一点儿,最大的载弹量也不过2吨左右,这还是采用短距起飞时的数据,要是使用垂直起降的话,载弹量还得减少一半儿,只剩下1吨的有效载荷。
作战半径更是不忍直视,超低空突防的话连300公里都不到,即便是执行战场遮断的高—中—高作战剖面的话,也就勉强能达到800公里的作战半径。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海鹞”战斗机根本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即便后期美国在“海鹞”的基础上魔改出海军陆战队专用的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算是将数据提升了不少,但腿短,载弹量小,任务弹性差,速度慢的特点依旧没有质的变化。
也正因为如此,美军一直寻求AV—8B的替代机型。
不过相较于英国的“海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