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见庄建业的感谢并不是虚的,可既便如此庄建业还是拒绝了马列诺夫斯基的提议,到不是庄建业不想走捷径,而是国内面临的现实情况根本就不允许他们腾飞系走捷径。
没办法,域外某大国的F—22已经开始装备型号的试生产,与其高低搭配的YF—35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试飞当中,未来将大批量装备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从而对全世界形成绝对的代差。
R—79-300涡扇发动机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明显,最典型的就是油耗极大,平均耗油率达到0。87,垂直起降作业的话,耗油率更是会飙到惊人的1。42,简直是油老虎中的油老虎。
垂直起降验证机内置的6。2吨燃油根本就经不起R—79-300涡扇发动机这样的消耗,别说要达到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能将将摸到800公里的边儿就不错了。
其次就是自重太大,裸机重量超过2。6吨,这对航空发动机来说实在是太过臃肿,哪怕推力再大,也对飞机的整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素,那便是使用寿命极低,没办法R—79-300涡扇发动机本身也是个不成熟的产品,整体的实验时间也就1500小时,很多问题还没等改进就因为苏联解体草草收场,这样的情况下R—79-300涡扇发动机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合格才叫见鬼呢。
如此一款装上后就狂拉整体性能的发动机,庄建业打死都不会用,更何况,中国腾飞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定位跟前苏联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苏联对待垂直起降战斗机跟他们蹩脚的航母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的航母更多的被称为载机巡洋舰的缘故。
既然是载机巡洋舰了,那上面的飞机具体战术任务就很尴尬了,因为防空有舰上的防空导弹,反舰的话又有超音速反舰导弹,反潜有反潜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能干的活儿全都有分工,那要他们有何用?
自然是做做空中侦察、驱逐驱逐那些跟在屁股后面偷窥侦察机、顺带欺负欺负排水量不大的小型舰艇罢了,换句话说苏联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补充,从来不是大舰队正面硬刚的主力。
相较于苏联近乎模糊的定位,中国腾飞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定位就清晰多了,除了垂直起降这个特殊的模式外,所有要求都是按照多用途战斗机来设计的。
不但具备超低空突防能力,强有力的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同时具备极强的空战能力,可以说就是个综合实力均衡的海空多面手。
基本等同于马岛海战当中,英军航空主力“海鹞”战斗机的位置。
但不同于海鹞的腿短和低速,为了应对未来YF—35的挑战,中国腾飞在垂直起降战斗机上特别强调速度和航程。
尤其是中远距离的空中突袭能力,成为中国腾飞在垂直起降战斗机方面贯彻的重点。
毕竟未来军事斗争的重点是东南沿海,其重点并不是岛屿的争夺,而是阻止域外某大国的介入。
所以海军无论是装备真正的航空母舰还是低成本的战略投送舰,在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开启之前就要在第一岛链外布下阵势,一方面可以威慑域外的介入实力,防止野心家头脑发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舰载机对某岛进行南北夹击,迫其快速崩溃。
为此,海军的设想是利用两艘大型航母,搭配重型舰载机遂行反介入作战;三艘两栖登陆舰游弋与某岛西南海域,作为机动力量即可支援航母编队的反介入,又可随时对某岛外侧实施立体登陆作战。
然而不管是支援还是突袭,一款拥有足够航程的垂直起降战斗机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第1354章 二道流~变循环
问题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一款基于R—79-300涡扇发动机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根本就没法满足需求,这就好比是让“海鹞”战斗机与F—18进行空战,根本就是不是去作战,完全就是给人送菜。
更何况过不了几年所面对的介入力量就已经不是F—18,而是能够弹射起飞的F—35C以及能够短距起飞的F—35B。
所以从长远计,还是下力气做一款具备现实需求的航空发动机更实际一点儿,哪怕投入大了些,时间久了些,最起码出来的东西不会像苏联时代的雅克—38那么尴尬。
当然了,庄建业在对垂直起降验证机的介绍时不可能说得这么详细,不说别的,两艘大型舰队航母和三艘两栖攻击舰的配置可是到21世纪中叶整个海军的远景目标,庄建业这么个时候就安排上了,海军心里到是没啥意见,总部和其他军兵种可就要颤抖了。
没办法,相较于空军,海军那才是真正的吞金兽,先不说一艘军舰的建造费用,就是上面诸多舰载武器的配套就是个不小的成本,至于日后的维修、保养、人员训练更是难以计数,就这还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作战能力。
不然也不会有百年海军这一说。
所以庄建业介绍的基本架构实际上都是基于现阶段被广泛接受的战略投送舰这个概念,但也正因为如此,庄建业所说的愿景算是挠到了在场几乎所有海军部队首长和领导的痒处。
要知道战略投舰这个概念本身的成本就不高,同时兼顾航母的作战效能,即便搭载的固定翼飞机只有20架上下,还不如域外某大国超级航母上的一个航空总队,且缺乏预警机、反潜机和侦察机等配套机型,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可既便如此,在现如今海军的愿景构想中,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战略投送舰已经足够在某岛西南海域实施切实有效的海空封锁和空中突袭,甚至在必要时刻配合与会的登陆部队在西南部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与北部地区的主力部队形成南北对进的夹击之势,从而加速战役进程。
可以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至于说利用战略投送舰去硬刚介入力量的超级航母战斗群,海军的首长和领导们的头脑还没那么糊涂,很清楚战略投送舰毕竟不是真正的航母,做个支援还可以,若是硬刚与送菜无异,所以当下的应对办法还是将这一重任交给第二炮兵,以其即将配备的反舰弹道导弹迫使介入力量的航母战斗群无法靠近。
然而无论是现阶段的躲到小能手;还是愿景中的远可支援航母编队反介入,近了能杀个回马枪肆意偷家,一款性能优异的垂直起降战斗机会给海军极为灵活的战役操作空间。
可问题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所配备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决不能低,否则根本就撑不起多用途战斗机这个名头。
而在场的那位唯一的一位海军航空部队的领导老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在庄建业白话了一大堆,除了贬低俄制的R—79-300涡扇发动机外,自己用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究竟是个怎么个情况却半句都没说,当即便有些狐疑的皱起了眉头。
其实不止是这么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如此,空军那边的航空兵部队的首长和领导也都对此表现出质疑。
没办法,他们可都是经历过当初腾飞系进军垂直起降战斗机专用航空发动机时那场打讨论的,甚至某些人还亲自下场认定中国腾飞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甚至批评中国腾飞就是为了诓骗经费。
如今庄建业明显的是顾左右而言他,把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前景说得那叫一个魅力无限,又是能在两栖攻击舰起飞,又是能作为战略投送舰的舰载机,具备远距离作战半径,超音速飞行能力,优秀的一塌糊涂,可自己用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又是什么水平却只字未提。
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中国腾飞是不是在这方面陷入了困顿,WD—64VIP涡扇发动机完全就是个绣花枕头样子货,不然怎么连一句像样的介绍都没有?
就在一众人觉得庄建业可能是在军内大领导和总部首长这里撑面子,故意把短处漏掉,突出长处以便为明显索取垂直起降验证机相关经费做铺垫的时候,拎着一群部队首长和领导离开5号车间重新返回机库的庄建业忽然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建议:“各位首长、领导,接下来准备展示的涉及的层级比较高,所以希望随行的部队媒体的同志能关掉自己的拍摄设备。”
几位专职记录军内大领导的部队媒体的记者有些诧异,拿着手里的照相机茫然的看向军内大领导,军内大领导却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几名记者会意,赶忙拎着设备快步离开了机库,待机库门重新关上,内部只留下一众军内大佬和几个中国腾飞的高管后,庄建业这才缓缓的开口说道:“估计有很多的首长和领导都在问,既然我们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那么高端,用的到底是什么航空发动机?或者说我们的WD—64VIP涡扇发动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话音即落,庄建业顿了一下,发现现场安静的出奇,显然都在等着他接下来的答案,于是庄建业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那我现在可以骄傲的宣布,我们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的水平完全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因为我们在WD—64VIP涡扇发动机上应用了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变循环!”
说着庄建业一招手,几名现场的中国腾飞高管亲自上手,将垂直起降验证机发动机舱室打开,旋即拧动几个螺栓,就把WD—64VIP涡扇发动机给拆下来,接着用发动机专用的推车拉到一种部队首长和领导面前,然后拿起专用工具三下五出二将机匣打开,露出里面的细节特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前方的风扇叶片;压气机整合在一起但叶片亦如风扇叶片的装置以及两具风扇间的气门遮挡装置将发动机喊道明显分成两个部分。
一位对航空发动颇为了解的部队首长只看了一眼便惊呼出声:“二道流~~~变循环~~~这真是一台变循环发动机……”
第1355章 您放心,我们都能
“二道流~~~变循环~~~”
这种说法源于日本,国内援引这个比较中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的科普介绍最先来源于日本。
没办法,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先不说每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说索尼的超薄随身听、松下的背投彩电、三洋的滚筒洗衣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满满的科技感。
就连当时日本的动漫也多以太空战舰、未来战士、外星机甲这类科技感十足的题材流传于世,就连《龙珠》这样描述武道类动漫中都加入了布尔玛这样的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力的白富美。
远非十多年后某忍着,某海贼那样虽热血,但整体完全保守话动漫可比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对科技的狂热和追求远远超过其他的地方,特别是对美国先进技术的跟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及时有效。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日本上下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二次大战中被强大的美国人给按在地上好顿摩擦,但在经济、科技这样看不见的战场上勤劳、能吃苦且富有纪律性的日本人不见得就比美国爸爸差。
甚至还有可能一举超越,届时日本和美国谁叫谁爸爸还不一定呢。
正因为如此,日本几乎把目光盯死在美国的科技界,对美国在技术领域的一举一动比自家媳妇儿还关心,恨不得美国人做出一项技术成果,日本人就准备有样学样的搞出一个更好的。
就比如说,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发的GE21型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在美国国内都鲜为人知,但获知消息的日本人却在第一时间对这项技术进行了科普,旋即便在政府所属的航空技术委员会中立项,誓言要发展日本的变循环发动机。
当时还只是八十年代初,连世界另一极的苏联都对变循环发动机懵懵懂懂,日本就准备借着变循环这股东风实现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弯道超车。
不得不说当时的日本科技界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要知道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之所以称之为变循环,关键就在一个“变”字,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涵道比的改变,从而令航空器在不同状态下拥有远超装备传统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比如说更远的航程和更快的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被称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首选,成为颠覆现有航空发动机技术路径的潜力股。
如果日本能够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走下去,即便做不出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但也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上一个大台阶,毕竟日本人并不缺技术和人才,三菱重工的重型燃机轮机就跟通用动力在全球竞争中打的有来有往,只要日本肯下功夫还是大有可为的。
奈何1985年一纸广场协议就让日本彻底飘了,日元大幅升值,终于有了硬通货的日本人仿佛是被压抑许久的孙猴子瞬间开启了买买模式,啥实业,啥制造业,哪有炒地皮、炒房子、炒股票、抄债券挣钱?
于是没人在按下心思去搞什么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苦哈哈的累死累活还不如在东京郊外弄块地皮下辈子衣食无忧来的划算。
其实这个时候日本还有救,要知道当时被美国逼迫货币升值的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不过当时的联邦德国并没有因为货币升值就飘了,而是以自身的货币为锚,不断向东南欧进行渗透,利用自己强大的制造业撬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市场领地的同时,不遗余力的进行产业升级,最终非但没有因为货币升值而被拖累,反而成为德国重新崛起的助力,为数年后两德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反观日本,在数年的狂欢后,泡沫被瞬间戳破,旋即进入了失去的十年,原本朝气的社会风气已然不再,被一股颓丧的暮气所取代。
在这样的氛围下别说继续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了,就是最普通的螺旋桨发动机日本人都没那个精力去投入,于是整个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
而美国人,却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发展自己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特别是通用公司,在GE21的基础上发展出GE23涡扇发动机,而这款GE23不是别的,正是后来装备到一代妖姬YF—23战斗机上的YF—120大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