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重点建设以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东北航空产业群;以成功航空集团为核心的西南航空产业群;以西北航空工业集团为核心的西北航空产业群;以及南方航空发动机集团为核心湘南航空产业群。
四大航空产业群涵盖航空工业集团超过85%的业务,当然要重点投入,然而航空工业集团终究不是原先的航空工业部,可以从财政获得拨款,而是需要以经济实体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要么从银行贷款,要么就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
银行贷款固然好,问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银行贷款的审核太严,资金的使用还被严格监管,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做到如臂使指,因此航空工业集团的领导们更喜欢自筹的资金,那种自由自在挥金如土的感觉,那叫一个爽。
只不过自筹资金是不错,可问题是航空工业集团的利润并不多,根本就填不满航空工业集团领导们的野心,那怎么办?
当然是把不必要的业务能卖的卖,能套现的套现了。
恰逢魔都掀起新一轮改革风潮,房地产突飞猛进,地产价格持续飙升,航空工业集团的领导们摊开自己的产业版图这么一看,划给自己的原运—10项目的制造厂不偏不倚都在魔都的中心地带,这要是出手还不得很捞一笔?
于是便以改制的名义,开始出售这几个厂子所属的厂区土地。
航空工业集团的做法当时就遭到这几个原运—10生产厂的反对,没办法航空工业集团把厂区的地皮卖了,将他们放在徽省安顿,看似不错,但所属的人员有哪个愿意放弃魔都的生活跑去徽省的?
要知道航空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人才队伍,如果人才队伍崩了,那企业就真的完了。
然而已经被短期暴利蒙蔽双眼的航空工业集团的领导哪听得进这些意见,无奈之下这些生产厂的领导只能求助魔都市领导。
不得不说,魔都市领导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最起码他们知道这些厂是目前国内唯一制造过100座以上干线客机的生产厂,意义还是很大的。
可问题是当时的魔都市身上的财政包袱很重,没有办法保住所有厂,只能将核心的两个厂和一个研究所留下来,转为魔都地方企业,其余的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沪南航空制造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空了自己在魔都的所有物业和地皮,整体迁往徽省,然后……就彻底陷入了困境。
设备什么的都好说,关键还是人员,魔都那种花花世界谁愿意离开?于是年轻有冲劲儿的纷纷辞职离去,剩下的就是些即将退休的老家伙们,想着熬到退休回魔都留着退休金安心养老。
问题是沪南航空制造厂迁入徽省就没了收入来源,以至于连工资都没办法按时发放。
这些个临退休的老家伙们别看平时看报、喝茶、聊天、打屁,一个个人畜无害的模样,真要动了他们的奶酪那是真敢拼命的,于是组织一批批的老干部,老职工跑到京城、魔都那是追着航空工业集团领导的屁股闹。
甚至有一次横灯下火的冲进某领导的别墅,差点儿把领导的小三儿吓出精神病。
偏偏航空工业集团的领导们对这些老干部、老职工半点儿招都没有,因为平时叫你声领导大家你好我好全都好,可真要是坐下来盘道,随便拎出一个那都是领导们拐外抹角的师叔、师伯,辈分高点儿的叫个祖爷爷都不稀奇。
这样的人敢惹?
既然惹不起,那就干脆找个接盘侠,从航空工业集团的体系里甩出去,烦心事儿让接盘侠操心不就行了,恰巧当时上层大领导为了解决中国腾飞困局,计划二次重组。
航空工业集团这边一看,中国腾飞不大不小正好可以把适合背锅,于是二话不说直接把沪南航空制造厂当做所谓的“优质资产”甩给了中国腾飞!
第1440章 产值超千亿
这步棋对航空工业集团来说绝对是一个妙招。
对中国腾飞来说却是可有可无,一架航空制造厂而已,中国腾飞手下没有十个也有八家,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唯一悲催的就是沪南航空制造厂,因为那种无法掌控命运的茫然感着实令沪南航空制造厂上下忐忑不安。
偏偏在这个时候,中国腾飞总部派过来的接收小组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首先就是清除那些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和老干部们,按照规定能提前退休就给予提前退休待遇,如果不够那就一次性买断工龄,总之这批人中国腾飞不要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干部和老职工们自然是要闹一闹的,如果能多拿点儿买断工龄的钱那也是好的,问题是中国腾飞可不是航空工业集团,本身没啥历史包袱,你去跟庄建业盘道,连个毛的关系都攀不上,也就不可能惯着这批老干部和老职工。
在谁闹就开除谁,半点情面都没有的高压下,沪南航空制造厂的老干部和老职工很快就接受了接收小组的方案,乖乖拿钱走人。
其次就是扩大厂区面积,规划新厂房,接收小组给出的理由是中国腾飞接下来准备重点建设沪南航空制造厂,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腾飞诸多民用机型主要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因此现有的厂区和设备显然不够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最后便是对沪南航空制造厂财务进行重新审计和评估,并向资本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准备在三年内完成整体IPO的上市融资计划。
如果沪南航空制造厂厂长卢嵩明是个不学无术的土老帽也就罢了,关键这位不但是大学毕业,还在魔都这座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工作多年,什么牛鬼蛇神没见到过。
一看中国腾飞给沪南航空制造厂开的药方心里就咯噔一下,心道,中国腾飞这是跟航空工业集团一样,都把沪南航空制造厂当成摇钱树了。
只不过航空工业集团活儿糙了点儿,直接变卖沪南航空制造厂家产;中国腾飞更隐蔽一些,该成去资本市场割韭菜。
但无论哪种,对沪南航空制造厂来说都没啥好下场。
因为很明显中国腾飞就是借着沪南航空制造厂炒一波概念,融资上市后赚上一波快钱,最后整体打包出让给那些准备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在收割一笔大的,就可全身而退。
至于沪南航空制造厂,除了一个空壳半毛钱都得不到。
这便是资本运作的暴利与残酷!
卢嵩明在魔都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没见过一千,也瞧见过八百,几乎运作的庄家都是中国腾飞这三板斧。
如果沪南航空制造厂真的是无药可救,一无是处卢嵩明也就无所谓了,中国腾飞想怎么折腾就随他们好了,问题是沪南航空制造厂还有上千套设备和300多号员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2、3十岁的青年骨干,这要是真被资本给霍霍了,想要重新拉扯出这么一个国内少有的一架专门生产大型客机机翼、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专业生产厂可就不容易了。
正因为如此,借着这次前往中国腾飞总部述职的机会,卢嵩明准备面见庄建业,痛陈厉害,希望庄建业能放弃资本运作,保住沪南航空制造厂的一份香火。
等来到星洲之后,卢嵩明虽然见到了庄建业,可对卢嵩明来说还不如不见,因为全程都是庄建业滔滔不绝向他灌输千亿级别的大项目,以及未来沪南航空制造厂上市之后的宏伟蓝图。
那过程与其说是对未来的展望,还不如说是类似传销的洗脑!
卢嵩明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如今中国腾飞哪儿有什么千亿级别的大项目?几款高端航空材料加在一起到是有这个数,问题是他们沪南航空制造厂是大型民用客机部件生产厂,是高端航材的使用方不是制造方。
几年前的FCNB—220支线客机到是有机会成为千亿规模的大项目,可一来当时国内的航空市场并不大,二来欧美适航证没有开放,内外双重压力下导致FCNB—220支线客机勉强做到了收支平衡。
随着新世纪之交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集团新一代支线客机的成功推出,FCNB—220支线客机将迎来极大的挑战,市场份额被压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如此情况下中国腾飞所属的老生产厂的产能都排不满,怎么可能分出来给他们沪南航空制造厂?
所以别看当时庄建业说得是激情澎湃,卢嵩明却一个字儿都往心里去,而是准备继续仗义执言,结果刚说两句就被庄建业打断,以具体问题过两天再单独说为由结束了这次谈话。
本来卢嵩明还挺期待过两天的单独会面,结果所谓的“过两天”一等就是半个多月,卢嵩明再傻也知道,那天他直白到姥姥家的话算是得罪了庄建业,人家这是明显晾着他呢。
这要是放在以前,卢嵩明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问题是现如今沪南航空制造厂生死存亡之际,卢嵩明一个人走倒无所谓,厂子里一千多套设备,300多号员工可怎么办?
于是卢嵩明还是忍下一口气准备找机会跟庄建业在好好谈谈,就在卢嵩明想着该怎么去找庄建业时,总部这边便找到他让他今天随庄建业一同去机场迎接京城过来的总部专家和海军的领导和首长。
卢嵩明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向庄建业当面劝谏的好机会,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拉着助理在居住的宾馆里反反复复练习了大半宿,几乎把每个字都斟酌到骨子里,就等着今天斗胆直陈!
可但卢嵩明真的来到机场,远远看到庄建业后,心中又莫名的有些紧张,以至于踌躇了半天都没干上前,直到飞机降落,一众总部专家和海军的领导、首长顺着旋梯下来,卢嵩明这才鼓足勇气准备上前。
可还没等动作,庄建业却引着一众人来到他的跟前,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憋了一肚子话的卢嵩明当场呆立当场:“这位是沪南航空制造厂的厂长卢嵩明同志,他们厂以前可是生产过运—10的机翼和垂直尾翼的,现如今则是承担我们FCNB—220-200300400三款机型的机翼、T型尾翼以及第四机身分段的制造任务,我们保守估计,改良后的FCNB—220系列的生产数量将会超过500架,绝对是产值超千亿的大项目,所以卢厂长未来可是我们中国腾飞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1441章 FCNB—220-400
“哎呀呀~~~没想到居然是小卢,我在魔都工作的时候见过几次,是个不错的好同志,未来两年我们海军的5架FCNB—220-200可就多仰仗小卢同志你喽……哦,对了,空军的5架也是一样,至于其他单位和航空公司的,我就数不过来了,反正今后几年有你小卢忙的就是了……”
庄建业这边话刚说完,并肩而来的那位海军的首长便一手握着卢嵩明的手,一手轻拍着对方的肩膀,满含深意的说了上述一番话。
卢嵩明直接就蒙了。
庄建业所说的千亿级别的大项目他卢嵩明或许不信,可面前的这位海军部队的首长他却不能不信,正如这位海军首长所说,当初在魔都时双方是有过几面之缘的,因此卢嵩明很清楚这位首长不可能跟庄建业穿一条裤子的。
既然如此,那海军的5架FCNB—220-200,以及空军的5架同机型,甚至是其他航空公司的订单是怎么一回事儿?
难道中国腾飞在民用航空领域又有了大动作?
等等,刚才庄建业所说的FCNB—220-200300400三款机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卢嵩明脑袋有点儿混乱,但表情管理做得很好,没有让外人瞧出破绽,而在这时庄建业身后的一位专家组专家则带着几分迫不及待的语气说道:“庄总,我觉得航空公司对FCNB—220-400会更感兴趣,但价格上……是不是……”
“哎呀,我的童教授,3亿人民币我们真的一分钱都没挣航空公司的,而且每架飞机还得倒贴2000万,要不是看在你童老的面子上,打死我都不会给这个价,最起码也要3。5亿起步,要知道作为FCNB—220系列最新的改进型,-400机型是目前我们中国腾飞投入市场当中最大的商用飞机。
您之前说的没错,-400机型在基本数据和性能上与-200和-300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我们着力的重点也不是基础性能,而是增加载客量和乘坐的舒适度上。”
说着庄建业指着不远处的FCNB—220-200继续说道:“虽然FCNB—220-200能安置一百多个座位,但间隔只有75厘米,即便是头等舱与经济舱混合布置,兼具也不会超过80厘米,这对体型高大的乘客来说并不友好也就罢了,更关键的是我们在机舱的潜力同样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如此情况下,航空公司即便是购买了我们的FCNB—220-200系列也不会收获太高的收益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腾飞即便研制出FCNB—220-200300机型也没往航司方面推销的原因所在。
作为最懂航司的飞机制造商,航司最信赖的伙伴,我们中国腾飞就算再不是人,也不能像庞巴迪、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那样,搞个设计草图就敢说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支线客机,真要那么干了,我庄建业将来还不得被国内诸多航司戳脊梁骨呀,童老,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庄建业说这番话是感情极为真挚,就如同邻家大男孩给年迈的隔壁爷爷讲解现代智能设备该怎么使用一样,不但掏心掏肺而且耐心十足,童老闻言也不禁点头:“的确是这个理儿。”
“所以说嘛……”庄建业立刻顺杆子就爬:“您老在这方面是专家,应该比我清楚,航司对客机的要求无外乎了就是在省油的情况下,尽量搭载更多的乘客执行更远的航线。
-400继承了-200300的低油耗和长航程,因此就把改进的重点放在的载客量上,在这方面-400相较于前两种型号有着更多的选择:
标准客舱布局107座,座位间距81厘米。
在其基础上可选择以下客舱布局,比如说97座,头等舱12座,座位间距91厘米;经济舱85座,座位间距81厘米。
还有就是105座,行政舱55座,座位间距86厘米;经济舱50座,座位间距排距81厘米。
最后还有个119座高密度旅游型,座位间距设置为75厘米,其中头等舱每排4个座位,设置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