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波音和空客还可以勉强支撑,毕竟手里的存货还有不少,更何况他们把一系列机型的代工转到中国腾飞才几年?
七八十年代那些欧美的自己的配套厂完全可以重新替代中国腾飞,所以波音和空客的高层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丝毫犹豫,对着中国腾飞真真是怎么狠怎么来,大有一种除之而后快的既视感。
而依附于波音和空客这两大巨头的航空公司,自然是跟着老大走,就比如说日本的全日空,旗下清一色的波音系飞机,因此当波音宣布终止与中国腾飞的合作时,全日空立刻宣布所有机型不会在给中国腾飞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按照波音的要求禁止使用一切中国腾飞出产的备用零部件。
与全日空类似的还有大韩航空,马来西亚航空,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
而这也是为什么庄建业根本就没把国内那些个狗屁倒灶的事儿放在心里,因为相较于国内,两大巨头在国际上的声势那才叫大阵仗。
也正因为如此,那段时间庄建业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国际上,但做法却比巨头还要简单粗暴,你不是终止中国腾飞的零部件使用吗?
那好,哥们儿不生产总行了吧,反正现如今中国腾飞的重点是FCNB—220型客机,再加上一系列军用飞机生产订单,维持个一两年基本进项还是没问题的。
以为断了采购就能把中国腾飞逼进死胡同?姥姥!
也不看看空军看着中国腾飞拿出的基于FCNB—220型客机改进的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时,口水流的多老长。
所以当2007年12月中旬,庄建业宣布中国腾飞停止生产一切有关波音和空客的产品时,波音和空客的股价应声下跌,尤其是空客盘中一度下跌15%。
没办法,资本是敏感的,别看波音和空客事后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已经在中国腾飞之外找到了稳定可靠的配套供应商,并能保证2008年一季度的交货任务。
但资本却很清楚,半个月的时间内,波音和空客的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几乎把除某国之外的所有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跑遍了,别说把航空产业链凑齐了,就是一家既能稳定输出,又能保证质量,还可以物美价廉的厂子都没找到。
特别是欧美的确,七八十年代那些给波音和空客做配套的相关企业要么是破产倒闭查无此人,要么就是价格奇高,要价让波音和空客根本负担不起。
而这也让波音和空客那些资深的技术人员不断发出疑问:Why?
是呀,这才几年,欧美那些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哪儿去了?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这些技术人员可能搞不明白,但跟波音这类巨头高层关系密切的李斯特之流却很清楚,哪儿去了?自然是被来钱更容易的金融给洗没了。
不然呢?
难道还苦哈哈的用最简单的产品-销售-利润来赚钱?拜托,随便一个金融衍生品就能把这类工厂一辈子的利润赚到手,既然如此,谁还那么辛苦干嘛!
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波音和空客面临重大利空。
资本那是多狡猾的东西,第一时间就嗅出了味道不对,立刻纷纷抛售波音和空客的股票,顺带着把全日空、大韩航空、阿联酋航空的股票轮番做空。
对此,波音和空客依旧选择死扛到底,没办法,这一次要是搞不定中国腾飞,以后两大巨头的领导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要知道加拿大的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集团正密切关注此事,因为这两家早已经把支线客机吃得透透的,正蠢蠢欲动朝着干线客机冲刺,两大巨头如果在中国腾飞这件事上处理不好,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极有可能有样学样,推出自己的干线客机。
除此之外,俄罗斯苏霍伊的SSJ100和日本三菱的MRJ系列也都进入实质性的研制阶段,虽然打的是支线客机旗号,但稍微加大一下机身,就是妥妥的干线客机。
所以,目前波音和空客面临的局面有些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乱局面,波音和空客是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其他有实力的航空制造企业是各路诸侯,如果周天子没有点儿实力和手腕儿,下面的诸侯就会相互征伐,打成一锅粥,最终将周天子一起轰下去。
正因为如此,眼瞅着中国腾飞这一路诸侯跳的最凶,波音和空客这对周天子自然要强力镇压,来个杀鸡给猴看,不然以后人心散了,队伍还怎么带?
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可以轻易拿下的诸侯,实力远超想象不说,自己这边竟然连应急的预备队都快耗光了。
这就有些尴尬了。
讲和吧,面子上过不去;不讲吧,又拿不下对方!
无奈之下,就只能先耗着。
可没想到的是2008年1月3号国内遭遇冰冻灾害伊始,中国腾飞便打破僵局,对外宣布:由于冰冻灾害,相关工厂遭遇不可抗力损失,导致航空器零部件生产线全部停止运转,具体什么时间恢复,另行通知。
此消息一出,波音股价重挫10%;空客更加不堪,直接下跌20%。
眼瞅着相关供应链产品价格是驴打滚的往上涨,承受不住压力的空客只能在1月6号无奈的宣布:全系机型售价上涨15%,以对冲原材料和相关零部件成本上涨的压力……
第1568章 波音低头
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震动效果,主要还是市场预期导致的。
中国腾飞先前履行波音和空客终止合作的协议,虽然也是对全球航空产业一个巨大的利空,但市场普遍认为还是有转圜的机会的。
毕竟中国腾飞的生产线还在,技术能力还在,人才队伍也在,只要两大巨头和中国腾飞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达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协议不是不可能。
结果,中国腾飞居然因为冰冻自然灾害这个不可抗力因素,直接导致相关生产线彻底停掉,等于是说把市场仅有的那一点儿信心给连根干掉了。
就好比是开盲盒,心里期待的弄出一个限量款极品,结果开出却是一个最垃圾的淘汰款,那种心理落差简直不要太崩溃。
于是投资者的心态崩了,全球航空产业剧烈震荡。
最先扛不住的就是空客。
按理说这些年空客的发展很快,为了降低成本,空客在全球市场化配置方面比波音的步子迈的更大。
也正因为如此,从基础的铝锂合金、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到成品的铆钉、液压组件、蒙皮组件、伺服机构等零部件;再到更大的分段、机翼结构、水平尾翼舵面,甚至是中央翼盒模块……
几乎是把能够外包的东西全都包了出去。
留在法兰西总部的只有相关的设计部门,研发部门和飞机总装厂。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空客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从而与波音展开竞争,每一年都要对各配套供应商进行一次产品质量评估和成本的集合竞价。
以便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相关产品,以此控住空客系列飞机的总体成本。
从2002年以来,中国腾飞及其控制的关联企业所形成的腾飞系,已经连续五年成为空客最大的海外代工集团。
而且所占比重还在逐年扩大,截止2007年11月,光中国腾飞一家就占到空客系列机型总配套的38。4%,如果算上其控制的关联企业,占比更是高达45%。
反观整个欧洲,其占比不过才22%,还没有中国腾飞一家多,就别说跟整个腾飞系比了。
正因为如此,当中国腾飞接受两大巨头的终止合作决定后,空客说实话心里是有些发慌的,可为了维护巨头们的体面,再加上美国方面的供应商承诺他们可以替代中国腾飞的份额,于是空客就咬着牙硬抗下来。
结果却发现,他们空客抗下的不是所谓的压力,而是几乎所有不可承受之重。
美国的供应商先不说能不能有能力提供空客物美价廉的配套产品,即便是能,人家的出货期也是非常的长,因为这些美国供应商按照现行的商业规则和法律,是要优先供给波音这位美国自己的亲儿子的。
所以空客想要相关产品,不好意思,你得等波音用完剩下的,你在拿钱买。
当然如果能如此,空客捏着鼻子认了也无所谓,可问题是美国的配套供应商根本就拿不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价格贵的离谱不说,因为模具和材料等原因,生产空客的相关零部件,不少美国供应商还要重新设置生产线,这笔不小的开支毫无例外的也被算到空客的头上。
如果不想用,也没问题,波音系列飞机的配套零部件不用建立专门的生产线,可以随便用。
空客到是想这么干了,问题是真要干了,将会面临波音无休无止的法律诉讼,没办法,小到一颗铆钉,大到飞机的气动外形,先行一步的波音恨不得在每个环节上都设置技术、知识产权的壁垒。
也正因为如此,波音飞机的舱门往左开,空客就反其道而行之往右开;固定螺栓波音顺时针拧;空客的就要逆时针拧,弄得两家跟精神病一样,你这样,我就要反正弄成那样。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相关的壁垒限制,导致落后一步的空客只能用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壁垒。
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玩得转波音系列产品的供应商,对空客的规格特别痛疼;反之同样如此,做惯了空客产品的厂家,见到波音的也是双眼直冒金星。
没办法,谁让相关的模具、夹具、刀具,甚至是材料规格都不一样,这让一般供应商如何做得了?
然而一般供应商办不成的事儿,中国腾飞偏偏就能玩儿得转,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腾飞能够在诸多国际供应商中脱颖而出,成为空客占比最大的供应商的根本所在。
人家技术是真的牛X!
问题是中国腾飞不是撂挑子不干了嘛,空客这下就有些尴尬了,停产是不可能停产的,不然波音可不就要笑着乐醒?
要知道中国腾飞死不死无所谓,但只要空客扑街了,波音就算赚大发了,反之亦然。
如此情况下,空客如果不提高售价,根本就维系不了正常的运转。
实际上不止是空客提高了售价,庞巴迪、巴航工业、图波列夫航空联合体甚至是以色列的无人机,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航空器的出厂价。
而这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航空股的大范围暴跌。
冲击最大的便是新加坡航空、法蓝西航空,阿联酋航空,汉莎航空和国泰航空等全球知名的航空公司。
没办法,近些年全球经济持续向好,国际大宗商品翻着番儿的往上涨,特别是石油,可谓是连创新高。
而油价的上涨导致航空公司的成本大幅上升,本来就有些苦不堪言,结果空客居然带动着民用客机这个终端产品的价格也跟着涨起来,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无疑于是遭遇了双杀,股价不大幅下跌才怪呢。
然而就在资本市场上航空产业哀鸿一片时,同为全球知名航空公司的全日空却走出了一条有悖常理的大阳线。
不仅如此,在全球原油价格上涨,航空零部件在中国腾飞的搅动下同样不消停的大背景下,全日空的票价非但没有上涨,部分航线甚至还有小幅下降。
这就让很多人十分困惑了,难道全日空开了外挂,免除一切伤害?
就在人们纷纷议论全日空的反常表现时,一位来自日本的消息人士于1月8日这一天突然放出一个猛料:“全日空已经与中国腾飞达成协议,未来五年内,全日空所属的波音系列机型将全权委托给中国腾飞进行保养、维护和大修,此协议已经得到波音公司的认可,从2月份开始中国腾飞将恢复对全日空全系机型的维护工作,并恢复对全日空全系波音机型零部件的供应……”
这个消息一出,全球航空业剧震,因为这意味着,波音这个百年巨头选择了低头!
第1569章 风景这边独好
当然了,在正式的官方表述中,波音的口径依旧强硬,在解释全日空获得波音同意,允许其旗下的波音系列客机继续交由中国腾飞维护保养,并可以照常使用中国腾飞生产的零部件时,波音的话术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用波音执行总裁史蒂夫·霍夫曼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全球航空业的低迷,以及包括全日空在内的众多伙伴们的困境,为了能让这些伙伴们尽早的摆脱困境,从而令低迷的航空市场重现繁荣,波音做出了许多努力,毕竟航空产业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波音更不能置身事外……”
说这番话时史蒂夫·霍夫曼显得十分的自信和霸气,将波音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不妥协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细分析起来却发现,话说得很漂亮,但却是说了等于没说。
什么叫做了许多努力?什么又叫不能置身事外?
完全是顾左右而言他好嘛!
好在大家伙儿都是成年人,对于哄小孩子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免疫力的,所以听听也就行了,关键还是要看波音具体怎么做。
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继全日空后,大韩航空和新加坡航空的波音机型也被获准继续由中国腾飞承担维护和保养工作,并可以照常使用中国腾飞生产的零部件。
这也就罢了,最劲爆的还要属1月12号,美国海运联合会的一份进口清单显示,1月10号从中国魔都起航的一艘十万吨级货轮上,承载着一批来自中国腾飞生产的波音系列客机的散装零部件。
接受人是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沃尔克贸易公司。
名字平平无奇,在海贸领域更是名不见经传,可要是详查这家贸易公司背后的大股东就会发现,人家那才是相关领域的王者,因为他的大股东不是别人,正是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公司飞机总装厂。
这个时候一些业内人士方才恍然大悟,难怪波音在2008年第一季度准备交付的机型上没有跟空客一样直接涨价,原来根子在这儿呢。
说最硬气的话,做最怂的事儿!
但这又怎样?
对中国腾飞实际的低头换来的却是波音全系机型市场占有率的全线上扬。
就拿最热卖的波音737-800为例,因为波音坚持不涨价,光北美地区就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