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过程中,几人都意识到了拥有四座双联装主炮塔的好处,甚至马上就想到了沿中轴线前后各布置两座主炮塔,或是在舯部沿中轴沿布置两座主炮塔的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战舰的侧向火力能够达到八门,这需要有两艘同样的军舰才能达到这样的火力效果。
不过,显然一艘只有12000吨的军舰上还无法承担这样的重负,除非安装小一级的主炮。
“全重型主炮”海军部长斯波恩上将显然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名词,他略带疑惑地侧过身,看着帝国海军的首席设计师。
“哦,就是统一整个军舰上的主炮口径和倍口径,用以取代二级主炮,这样有利于全舰的统一射击指挥。”波佩尔向他和在坐的同僚解释道,“这样战舰侧舷可以射击的主炮数量就提高到八门或以上,足以对敌舰形成压倒性火力优势。”
“唔应该怎么布置呢,沿中线的布置会影响到后部炮塔的射界,而布置在舯部对于火力的提升并不大。”斯波恩上将稍微停顿了一会儿,“当然,还是有些好处的。”
既然有些好处,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这些主炮的布置方式,目前世界上的战列舰几乎都是一种模式:一前一后各装备一座主炮塔,当然,它们肯定会布置在中轴线上,也许法国人除外,他们曾在前甲板上呈品字形布置了三座炮塔。
现在他们讨论的重点在第三座和第四座主炮塔上,当然,还有可能更多。
斯波恩上将的第一反应最符合后世的审美观,在前后甲板上沿中轴线各布置两座主炮塔。不过,他没想到背负式方案,两座炮塔的高度是一样的,就象以后俄国人的甘古特级战列舰一样,问题是会影响到后面炮塔向前或是向后的射界。
“我倾向于斯波恩上将提出的前后甲板各两座主炮塔的方案。”李海顿说道,他拿起一支绘图笔,在白纸上画了起来,“不过不是水平布置,而是一高一低的背负式。”其实背负式主炮的布置方式并不少见,有不少国家的军舰采用过这种方式来安装二级主炮或者是副炮。
“嗯,很合理。”波佩尔上将看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当然,这会造成全舰的重心上移,需要增加额外的排水量来进行平衡。”
“当然,增加了一些排水量难道顶不上建造同样一艘军舰吗”李海顿笑着说道,他很是惊异波佩尔敏锐的直觉,仅仅在几分钟之内就指出了症结所在,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够拥有的能力。
“肯定合算,大概需要增加一千到一千五百吨来维持平衡。”波佩尔也笑了,这点造价只有不到全舰建造费用的二十分之一。
“噢,很令人震惊,也许我们能开创一个全新的海军时代”斯波恩上将也变得兴奋起来,这种前景足以令人鼓舞。
新的“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进展缓慢,由于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舰体结构的大部分部位都需要重新布置和计算,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建立模型用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一艘军舰的设计图足足有数十万张,即使在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将近二百六十多名设计人员在五个月后才完成了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
这已经快到1904年的5月了。
李海顿还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阿根廷人和智利人终于无法忍受无休无止的海军购舰竞赛,都表现出了和平谈判的意愿。在英国人的调停下,两国最终达成边界解决方案,但英国人要求两国都放弃目前正在建造的海军舰船。
阿根廷方面拒绝支付正在进行舾装的两艘“里瓦达维亚”级装甲巡洋舰剩余的两笔尾款,大约总数在八十三万英镑左右。
1904年6月,“皇帝卡尔”号和“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号分别在皇家造船厂和伊斯特里亚造船厂铺设龙骨,而波拉的海军造船厂和阜姆的多瑙造船厂则在加紧的改扩建中,它们现在还没有足够大的船台能建造这艘设计排水量为14300吨的大型战舰。战舰所需要的优质合金结构钢来自李海顿设在林茨的奥地利钢铁厂,装甲所用的表面渗碳装甲钢来自卡尔森钢铁厂和克虏伯财团控制的尤登堡钢铁厂,武器主要由斯柯达兵工厂提供。
斯柯达火炮的性能甚至比德国的克虏伯工厂的产品还要优秀,240毫米舰炮的射程达到了21公里,超过了德国人的水平。
在火炮建造技术和工艺方面,伊斯莱亚机械制造公司与斯柯达工厂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不过令李海顿稍感欣慰的是军舰上所有的动力装置和电器电缆、无线电设备全部由他属下的伊斯莱亚动力公司和帝国标准电器公司提供。
这并不是一艘真正的战列舰,李海顿在设计之初就发现了它的问题,其主炮射程和威力都远远无法与即将横空出世的“无畏”号相比,而且装甲也不够厚。议会的预算限制了它的排水量和造价,这个年代,2300万克朗是绝不可能建成一艘战列舰的。他也只能将它的舰型向巡洋舰方面靠拢,并在动力系统上面下功夫,使之能跑得足够快。
二五、俄国还是日本
李海顿并没有被两艘“里瓦达维亚”级装甲巡洋舰的问题困扰多久,他正准备把这两艘军舰推销给土耳其人,远东又爆发了战争这次是日本人和俄国人打了起来。
现在“里瓦达维亚”号和“莫雷诺”号成了香饽饽,俄国人和日本人都想得到它,两个正在狗咬狗的帝国急需战舰来增加自己获胜的筹码。
李海顿显得很犹豫:他生怕影响到了战争的结果,他倾向于把这两艘军舰卖给俄国人,以期更多地消耗日本人的力量。但又怕俄国人获得胜利,那样这头贪得无厌的北极熊真有可能把清国的东北三省给吞并了。
旅顺,这才是俄国人梦寐以求了一百年的温带出海口。
李海顿仔细推算着日俄战争的结果,日本人的工业能力大约是俄国人的五分之一,但他们拥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并且英、美两国都在暗中帮着他们。英国人惧怕俄国熊真正地跑到了海上,如果那样,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它就会向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
日本人是英国人在远东挑选的代理人,这只是一场俄国人与英国的代理人之间的战争,所以日本人不可能输,但它也无法打败俄国人。莫斯科太远了,离战争爆发的地点足足有一万公里,日本人就是累死也走不到莫斯科,而且英国人明显不想现在与俄国人撕破脸皮。
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两个国家瓜分了清国人的满洲,俄国人又失去了他们刚刚得到的不冻港。
反复思量,李海顿决定把这两艘航速达到了22节的装甲巡洋舰卖给俄国人,俄国人总共出价187万英镑是个很大的。但如果运用得当,这两艘速度很快的巡洋舰也能够在日本人的海上运输线上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是李海顿
更愿意看到的。
俄国派出的军官和水兵很快接手了这两艘军舰,来不及更换舰名显得比较可笑,沙皇陛下终于拥有了两艘用拉丁文命名的战舰。俄国人在亚得里亚海加紧训练,一边等待与尼古拉二世拼凑的远征舰队会合。
李海顿与奥匈帝国的海军军官们倒也观摩了几次俄国人的训练,稍微有些奇怪的是沙皇的有些做法:有钱建造和购买这么多的军舰,却舍不得给他的海军官兵们更好的训练和待遇,帝俄海军的水兵们明显缺乏训练,而且士气低落。
可能沙皇陛下认为他的士兵们都是骡子只肯埋头苦干,而且吃得很少。
1904年10月底,尼古拉二世的远东舰队这才迟迟从波罗的海启程,此时战争已经进行了足足有八个多月,沙皇陛下海军部的运转效率低的令世人惊叹。
“里瓦达维亚”号和“莫雷诺”号去了大西洋,英国人不允许俄国使用苏伊士运河,他们只好绕道好望角,环游大半个地球。当然,这些都与李海顿无关,他只是完成了一桩比较满意的生意而已。
至于清国,李海顿感到很无奈,他在中国开办了一些工厂和矿山,主要是纺织行业,棉纺织和生丝加工。中国人对外国资本怀有很强烈的仇视心理,认为这是在抢他们的钱,而不是为了他们的发展。
李海顿在清国投资重型工业的想法和计划从来就没有实现过,清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在它的土地上开办钢铁厂。李海顿在中国的几家矿山也经常受到乡民的骚扰和阻拦,这些人认为这是在抢劫祖宗留给他们的财富,而且矿山还破坏了他们的风水。
风水
自大唐帝国灭亡之后,这个国家和民族早就没有了所谓的风水。
如今日本人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清国,15万吨比5万吨,什么也没有的日本居然钢铁产量是它庞大邻国的三倍,听起来象个笑话。
事实上这个愚昧落后的国家没有象印度一样彻底沦为殖民地是因为列强的势力一直在纠结和争夺,而且它太过于庞大拥有近四亿人口古老帝国,而且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即使成为他的统治者,也只好象满族人一样被他们同化。
站在一个西方人的立场上,李海顿觉得日本人更适合成为东亚的领袖,也更容易与东方融合在一起,而且他们和中国人、朝鲜人一样都在使用相同的方块文字。
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富有进攻性,这会是俄国人的烦。
可惜,他们错过了最好的年代。如果在提前五十年,也许日本人的野心能够成功,当然,他们也会逐渐被中国人所同化。但现在不一样了,西方人的干涉会成为它最主要的障碍,而且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中国人也不会轻易再接受被一个异族所统治。
这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时代,正如奥匈帝国所面对的巨烦一样。
但日本人却看不到这一点。
不过,令日本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战胜了俄国人,在对马海峡,俄国人庞大的太平洋舰队的覆灭注定了他们在远东将毫无作为。1905年俄国的国内动乱也帮了他们的忙,尼古位二世不得不毫不情愿地坐下来与日本人谈判。
不过作为继承了罗曼诺夫家族贪婪本性和守财奴作风的尼古拉二世却抱定了一个宗旨,那就是绝不割地赔款。
这种小家子气与大清帝国的掌权者们视国土如粪土,一掷数亿的豪爽大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人得到了胜利,但却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战争赔款,战争期间从英美得到的巨额贷款让他们元气大伤,直到欧战期间才缓过劲来。
土地和财富,总是让帝国主义分子们为之心动,英国人能为金伯利每年600万的钻石和兰德金矿每年2000万的黄金而大打出手,日本和俄国之间的互咬也算不上什么。
可怜的大清国,只能在这场在自己领土上进行的战争中做一个旁观者。
甚至还有人一直在鼓动“联日制俄”,很可笑,难道他们不知道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故事吗
最终的结果,俄国人在远东的扩张被遏制了,英国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二六、兵制
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它应当拥有的实力,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实际上这个帝国拥有的领土面积在欧洲仅次于俄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要大,5200万的庞大人口数量也仅仅少于俄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论工业水平,奥匈帝国每年的煤产量为5800万吨,钢铁产量为270万吨,这些与法国相当。但石油产量为257万吨,是欧洲最大的产油国,而且冶金和机械工业能力无论是产量还是制造水平都要超过法国,仅次于德国和英国,远远要高于沙皇俄国。
奥匈帝国陆军的装备水平在欧洲也仅次于德国,拥有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炮兵部队,而且从来也不缺少军事人才。在普奥战争失败后,奥地利人很快吸取了普鲁人的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国内的战争动员体系。
奥匈陆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杂的民族成份,并由此而导致复杂且有些混乱的军队指挥体系。
作为二元君主国旗下的奥匈陆军正规军本身就由三部分组成: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根据帝国法律,除了帝国国防军,构成帝国陆军最主要部分的两支地方防卫军却不可在帝国境内随意调动。这是个大问题,实际上帝国陆军部能够直接指挥的大概只有不到三十万人的帝国国防军,如果想动用地方防卫军,必须得到奥地利或是匈牙利地方议会的授权。
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来自帝国国内二十多个民族的士兵在帝国国防军内被简单划分为60多个奥地利步兵团和40个匈牙利步兵团,奥地利步兵团使用德语指挥,而匈牙利步兵团则使用马扎尔语,却不管这些部队的民族结构。这在平时是没有问题的,士兵们都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不会因语言问题而引起指挥不灵。但到了战时,大量新新征召入伍的农民可不是谁都能听懂指挥官所说的话。德语还好些,复杂拗口的马扎尔语连李海顿都感到头疼,更不用说那些使用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和波兰语的农民了。在奥地利步兵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些来自波西米亚、波兰和意大利语区农民也听不懂指挥官说的是什么,这就造成了整个指挥系统的崩溃。
这种现象在地方防卫军中要好许多,那些来自本乡本土的下级军官对士兵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熟悉得多,这就是在欧战时期战场上,作为主力的帝国国防军的表现甚至远不如地方防卫军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高层担心操着同一种民族语言的部队更容易发生暴乱,而且议会中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德意志和马扎尔贵族们也不愿意让其他民族来分享他们手中的权力。
另一个问题是陆军的编制。
帝国陆军最大的战术单位编制是团级,这在早期是够用的。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发展,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性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