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为罪之魁,郭桓为首。”
就是不久以前,好多官员不体会朱元璋的意图,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究其根源,起于六曹。从六部开始的,从中央开始的,不要老远下面。为罪之魁,郭桓为甚,谁是头啊?就是那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财政部就是它的副部长。说六曹本来就是一个澄源之地,“乃贪赃不法,交通所属,危害百姓”,说朱元璋是不忍心“生人之无辜也”,不能够让那些百姓遭这个害啊,“不得已施之五刑”,对他们施之各种刑法。下边两句话,“虽罪之,实以生之”,虽然给他们治罪了但是要让他们不要再犯。“皇上图治,不遑暇食,犹乃营缮是书,以为世戒,其爱民之意深矣”,皇上要求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得都没有时间了,他还编这个书,他爱百姓的心那是很深的。这是刘三吾给他写的一段后序,朱元璋是基层的,他在基层出身,他受过苦,他知道这个苦是什么滋味。他还有一段话,他说:
“这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我这般直直地说,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这书于管军的造福,不是害他的文书。”
我这个话,这个书不是秀才文,也不是官员写的吏员写的,就是实话,我这个文章不是害人的。所以他编《大诰》虽然每个案例都伴随着严刑酷法,但是它也伴随着一个爱民之心。
*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它打击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它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那么,在那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刑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呢?
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做“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怎么样具体说呢:
“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这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而为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今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
什么意思呢,说你天天处罚人,早晨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废了。这些面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
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廷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什么意思呢,说我经常听到你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听你表扬谁。很严厉。
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了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止道怎么样。如此这般,虽然让贪官污吏们惊心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循吏”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循吏传》所列的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
“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