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赝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亦是古董。”
“所以,我的估价是五万元。”
陈宇说完,整个演播大厅都沉默了。
主持人目瞪口呆,持宝人老奶奶惊讶到说不出来话。
陈宇身边坐着的那些中老年专家评委,脸色变化更是极富有戏剧性。
第1801章 没有身份的画
和鉴宝节目组负责人不同,陈宇身边的那些专家评委,并不服陈宇。
如果是老狐狸来了,他们自然没话说,老狐狸的一个屁都比他们强。
问题是陈宇才多大年岁?而他们都头发花白了。
让一个毛头小子当主评委,决定他们的鉴宝对错,他们岂能甘心?
直到现在,他们才终于明白,陈宇能代替老狐狸,坐到主评委的位置上,并不是偶然。成功没有偶然,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必有可圈可点之处。
至此,他们对陈宇心服口服。
演播厅沉默片刻,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人鼓掌,专家评委们鼓掌,身后的专业观众们,也由衷地鼓掌。
这档鉴宝节目,归根结底也只是一档综艺。持宝人是真实的,但观众确实是雇来的。没有这些专业观众,就无法烘托气氛,会显得录制现场很尬。
然而这次,这些专业观众,鼓掌不是演出来的。
掌声最响亮的,自然就是那位持宝人老奶奶了。
这串珠子值五万块钱,对她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五万块,买房买车倒谈不上。但足够买很多件新衣服,买很多罐老年营养品,更是可以给家里的小孙子,买一套他心心念念的玩具。
陈宇看得出来,这位持宝人老奶奶的幸福心情,是发自内心的。
几句话,就为一个百姓创造五万元的收入,陈宇内心更满足了。
这位持宝人老奶奶赚了五万,陈宇比自己捡漏五百万都要高兴。
不过,陈宇并没有得意忘形。
趁着第一位持宝人下台、第二位持宝人上台的间隙,他找到鉴宝节目组的负责人询问,说自己赶时间,肯定录不了十二天,能不能合并为三天?
三天的时间,把十二期节目全部录完。
虽然注定会很累,但会为陈宇节省大量时间。
节目组负责人想了想,同意了。
于是乎,接下来三天,陈宇作为主评委,录了整整十二期鉴宝节目。
他嗓子都说冒烟了,鉴定的宝物多到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绝大多数持宝人带来的宝物,残酷点说,全是垃圾。
生活不是,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更不可能人人一夜暴富。
事实上,能让人一夜暴富的古玩,数量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三天下来,陈宇点评了无数古玩,百分之八十都是垃圾、赝品。
还有百分之十七是真品,但不是珍品。价格最高的,才二十万。
只有剩下的百分之三,才能称得上是真品中的珍品。
若说什么绝品、至宝,三天来,陈宇只瞧见了一件。
那是一幅画。
一位质彬彬、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持宝人走上舞台。打过招呼后,这位持宝人自我介绍,说他喜欢收藏画作,但终究不是专业人士,功力有限。
他登台是想来向陈宇和专家评委们请教,他手中这幅画,是真是假。
将画卷展开,一幅仙气袅袅的仙鹤桃花图,跃然纸上。
两只由简单线条勾勒、却栩栩如生的纯白仙鹤,正站在过膝深的水池里。
其中一只抬头挺胸,眼望苍天,说不尽的高贵与傲然。
另一只仙鹤则比较务实,低头将长嘴探进水池里,轻轻拨水,似要抓鱼。
在岸边,有一棵更似意向而非写实的桃花树,高度直插云霄。
片片桃花从一望无垠的天际飘落,甚至还有两片花瓣,落到了云朵上。
其余的桃花瓣,尽皆落于两只仙鹤站立的水面上。
一名专家评委看了这幅画后,点评道:“不错,很美。寥寥几笔,便将两只仙鹤刻画得生动逼真。那棵直插天际的桃花树,更是全画的妙笔。”
“仙鹤是天上的东西,人间没有。作者却让仙鹤如寻常禽鸟一般,在水里捕鱼。而桃树是人间的东西,作者却让它直插天际,脱离现实。”
“真与幻的交错,可谓是独树一格,自成一派!”
“没错。”另一名专家评委补充道:“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似要通过画作来表达些什么。或许是在诉说错乱的人生遭遇。”
“又或许是在阐述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向往。”
第三位专家评委发现了端倪,指点道:“你们看,那一只傲气凌云的仙鹤,说不定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第四位专家评委质疑道:“那旁边那只务实捕鱼的仙鹤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仙鹤这仙界的物种,要被一棵直插天际的世俗桃花树压在底下呢?”
“既然其中一只仙鹤傲然,它为何不振翅翱翔,盖过那棵桃花树?”
一时间,针对画作的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专家评委们争论不休。
见状,画作的拥有者、这名中年持宝人不禁极为欣喜。
能让专家们热烈讨论,说明这幅画定然不凡,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当中年持宝人询问价格时,一盆冷水迎头浇下。
落款、题跋、签名、铃印,这幅画统统没有。
没有这些,专家评委们便无法确认它的作者。
因此,专家评委们针对它的画风,进行了激烈讨论。
专家评委们想通过画风,来推断它的作者。
结果,专家评委们争执不休。
他们争执不休,答案只有一个:这种画风,他们也没见过。
华夏历史上,绘画大师就那么几个,所有的画风专家评委们都烂熟于心。专家评委们都没见过的画风,由此可见,这幅画根本不是什么大宗师的作品。
光凭画作本身,确实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问题是,没有身份来为它增砖添瓦。
有很多人买张大千的画,买米芾的画,是为了画吗?
他们是为了张大千和米芾,这两个名字!
没有来历,就算画作再好,也很难卖出高价。
起码不能来古玩行卖,应该去艺术馆问价。
中年持宝人的失望是毋庸置疑的。
他对画作欣赏有点见地,当年就是看出这幅画的不凡,脑子一热,就花重金收藏了下来。然而因为这幅画没有身份,多年来,它压根就没有涨价。
甚至古玩行里有很多人,压根就不会买无名氏的作品。
第1802章 慈禧的代笔
无名画作仙鹤桃花图的主人、那位中年持宝人,最后将近乎绝望的目光,落在了陈宇身上。他在等主评委陈宇,为这幅画宣布死刑。
然而,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主评委陈宇口中,这幅画的身份和价值,出现了转机。
陈宇语出惊人道:“这幅画并非无名氏所做,它有身份。”
“天呐,真的吗?”中年持宝人狂喜不已,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急忙追问道:“请主评委小陈大师指点迷津,这幅画的作者到底是谁?”
陈宇给出了一个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答。“慈禧。”
“嘶!”此言一出,全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观众席当即有人怪叫道:“怎么可能?慈禧那个败家老娘们,她还懂绘画?再说,那老妖婆爱慕虚荣举世皆知,如果是她的作品,她焉能不留名?”
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太可能是慈禧的作品。
慈禧死后把大清的半壁江山都塞进坟墓里了,以她的尿性,如果她真画出这样一幅佳作,那还不得全国宣传,为这幅画专门盖一座金楼,供万国观瞻?
面对人们的质疑,陈宇云淡风轻,先是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摇了摇头。“这幅画,既是慈禧的作品,又不是慈禧的作品。”
此言一出,人们更加疑惑了。人们都明白,陈宇绝非故弄玄虚之人。
他这么说,背后一定藏有隐秘的历史真相。
所有人皆竖起了耳朵,屏息聆听。
没叫众人失望,陈宇缓缓开口,讲述起了这幅画的身份。
慈禧太后,堪称华夏历史上名声最臭的女人,没有之一。
她两度夺权,三次垂帘听政,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而,私下里的慈禧太后,是个颇好风雅的人,闲时喜欢练字习画。人家不是附庸风雅,人家是真风雅。你不能因为讨厌慈禧,就否认她的贵族身份。
慈禧为拉拢一些亲近大臣,常恩赐一些书画作品,得之者视为殊荣。
在当时,慈禧的书画作品,每一幅都价值连城,无与伦比。这当然不是因为慈禧的绘画功力和艺术造诣,而是因为她是太后。
三朝圣母皇太后老佛爷的作品,你敢摇头?你敢皱眉?
你敢说顾恺之、吴道子、米芾画得比老佛爷好?脑袋不要了?
在慈禧大权独揽的时代,慈禧的作品就是华夏气运之宝。什么传国玉玺,什么大禹九州鼎,什么兰亭集序,什么女史箴图,也配跟老佛爷比?
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本身就是错乱的时代,客观是一种稀缺物品。
直到大清亡国,慈禧的坟都被炸开了以后,人们才能真正客观地审视慈禧的艺术造诣。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评价就是:慈禧的艺术造诣,还不赖。
至于慈禧为何如此醉情于书画之中,说来也有趣,那是在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当时咸丰帝纵情声色,迷恋新欢,致使慈禧失宠于龙床之上。
慈禧寂寞无聊,便开始练习绘画,她的兰竹画得很好,草书也写得不错,这些都得益于失宠期间的修炼。
话又说回来,尽管慈禧在绘画上小有成绩,但离大师二字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慈禧整天把画拿出去显摆,自己水平又不够,时间一长,捉襟见肘。
慈禧也不是一般的败家老娘们,败家到她这个程度的,怎么会是一般人?
慈禧灵机一动,有了好主意:找代笔。
如此一来,她不就有源源不绝的作品,可以整天拿出去显摆了吗?尤其是有资格为慈禧代笔的画家,水平肯定比慈禧高,慈禧用来装比,也更有面子。
长此以往,慈禧愈发依赖代笔,以至于今天流传下来的慈禧画,八成以上都是代笔。
慈禧招聘过好几个画师,在名义上,作为老师,教她作画。但说白了,就是她的代笔,俗称枪手。
代笔的画,盖上慈禧的印章,就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
慈禧的代笔画家不少,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得慈禧欢心的一个,叫缪嘉惠,字素筠。
缪嘉蕙出生书香门第,通书史,能弹琴,善篆隶,工书画。
她的翎毛与花卉两幅作品,曾被两江总督张之洞作为贡品晋献给皇宫。十五岁时,她嫁到一个官宦之家,她的丈夫常把她当秘书用。
她丈夫经常从任上带些稿回家,让她抄写,有时还让她起草章公案。
可惜,婚后仅数月,丈夫就病故了,公婆也相继离世。后来她投靠在西充做官的兄长,兄长官位低,工资少,她就靠卖画补贴家用。
1889年秋冬,慈禧要求各省督抚推荐民间精于翰墨、绘画的中年妇人,进宫为其伴闲,实际就是找代笔的官方说辞。
蜀督抚举荐了缪嘉蕙,一路通关,最后由皇太后慈禧亲自面试。
据说当时,她当场作了一幅皮袋和尚,发现慈禧无动于衷。
三思后,她决定以颐和园内的菊花取材,毕竟众所周知,慈禧爱菊。
她作出了一幅秋韵深远。那幅画以烂漫花红为深,茅亭相接为远。石近水中,水远石去。其秋韵十足,底蕴博厚。
见到这幅画,慈禧差点乐得抽过去,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面试通过,慈禧十分宠爱缪嘉惠,让她陪在身边伺候,并免其跪拜,月给俸二百两白银。
慈禧的艺术造诣勉强还能说得过去,缪嘉惠就是最大的功臣。她是一边为慈禧代笔,一边教导慈禧绘画。名师指导,只要慈禧不是猪,进步必然飞快。
自然,缪嘉惠深知老佛爷不是一般的学生,她不能以老师自居,同时又得让老佛爷的字画有所进步,否则会招不测之祸。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慈禧太后喜欢画长寿的仙鹤,她就得体地施教,并不敢让慈禧觉得有教的味道,总之处处小心。
因此,她很得慈禧的欢心。
有一次,缪嘉惠发现慈禧很喜欢武则天,就画了幅金轮皇帝衮冠临朝图,老佛爷高兴到当即放下画卷,在她的脸上轻轻摸了下。
就是这当众一摸,使缪嘉惠在宫中的地位一升百丈。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太监宫女,见面都称她为缪太太、缪先生、缪师傅。
在慈禧六十寿庆时,她命缪嘉惠着凤冠霞帔,穿行于王公眷属之间,可见她在慈禧心中的地位。
慈禧太后死后,隆裕太后执掌后宫,缪嘉惠在隆裕太后身边待了一段日子。但因隆裕太后对书画全无兴趣,最终驱赶缪嘉惠出宫,回到了故乡。
第1803章 大师和宗师的鸿沟
好在当时缪嘉惠的名气不算小,离开皇宫后,她一回到故乡,一时间门庭若市,求买字画的人络绎不绝。
缪嘉惠又回到了卖画为生的日子,但过得还算富足,买了座大宅院,甚至还帮自己的儿子买了一个官位,也算是享福了。
最终缪嘉惠平静地长逝于她满壁书画的卧室,时年七十七岁。
缪嘉惠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代奇女子波澜起伏的一生。
她才高八斗,前半生却穷困潦倒。
因为贫穷,她应聘进宫给慈禧当了代笔,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很难说,她吃饱喝足的后半生,就一定幸福。
伴君如伴虎,她在慈禧身边待了许多年,见过慈禧杀皇帝,杀大臣。因为慈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