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腾年代--向南向北- 第10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个子高啊,朱德群有一米九十多,他说,日本人不都是日本矮子吗,写到高头,日本人就够不到,不能涂掉了。”吴先生说。
  吴先生说到这里,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张晨似乎现在都还能听到他那种无拘无束的大笑。
  张晨选了十幅画,这样就可以先做十集了,张晨围绕这十幅画,开始收集资料,要上中央电视台,他可不敢信口开河乱说,也不符合他的性格,既然已经答应了,张晨觉得,他就应该把这事做好。
  他们库房里,和画作在一起的,还有很多老先生自己写的回忆章,还有他们往来的书信。
  张晨他们那个时候,收集这些作品时,那些被人冷落了一辈子的老先生们,很多真的是把他们这里当作了精神的寄托,不仅把自己的画送给或卖给了他们,还把自己章的手迹,珍藏的老师同学间的信件,也都交给他们保管。
  张晨一篇篇章、一封封信读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浸淫在那时的氛围里。
  张晨看着自己选出来的这十幅画,还真是每一幅都有故事,有蔡威廉的,有吴冠中自己挑选出来,送给他们油画馆的那两幅画,有吴大羽的,张晨一直认为吴大羽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他就是一个被低估的大师。
  张晨挑选出的十幅画中,还有一幅颜樑的,颜樑和国立艺专没有关系,这一幅画本身,一如颜樑其他的作品,秉持平实的风格,张晨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很有趣,说起来也有些酸楚。
  颜樑的风景画,有舞台布景的效果,很注重构图,月亮和太阳在他的画面中出现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张晨以前画布景的时候,参考过颜樑的画。
  颜樑的这幅作品,不是风景,而是他的厨房系列画中的一幅,这一幅画,和颜樑的其他六幅作品,张晨他们都是从颜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和他一起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一位老先生家里买来的。
  老先生俩夫妻当时住在一间平房里,十五六个平方的房间,就把卧室、客厅、厨房和吃饭间全部囊括在内,房子的地势很低,房间里很潮湿,有一股很重的霉味。
  张晨清晰地记得,自己和姚芬走进老先生家里的时候,这幅画就挂在墙上,在煤油炉的上面,也没有装画框,就那么一块绷好的画布挂在那里,虽然签名都已经十分模糊,但张晨还是一眼就看出来,应该是颜樑的作品。
  张晨把这幅画从墙上取下来的时候,上面有一层厚厚的油腻,张晨连用报纸把这画包起来都不敢,他怕报纸会被油沾在画上,清除不下来。
  那天,姚芬拿着其他的画,张晨手里举着这一幅,他们就这样离开老先生的家,一直走到停在外面的车边上,让画平躺在尾箱里。
  张晨的手上沾满了油腻,用矿泉水和纸巾清洗了,还没有清洗干净,开车回杭城的时候,手还会粘方向盘,直到他们停在一家路边饭店吃晚饭的时候,张晨去到店家的水池,用洗洁精清洗了两遍,才把手洗干净。
  张晨和姚芬开玩笑说,这幅厨房,还真的是有烟火气,姚芬大笑。
  张晨、姚芬和赵欣,都很喜欢这幅画,画面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灶台,左边的墙上挂着碗橱和火腿、咸肉,灶台上面,从房梁上悬挂下来几个竹篮子,画面右边靠近花格窗户,是一块案板,一个小孩,歪着头,趴在案板上睡着了。
  整个画面色调灰暗,一派黄昏时厨房中寂静的情景,从半扇敞开的花格窗户里,一缕黄昏的光线照射进来,照射到了那个慵懒地打着盹的孩子的脸上,这个孩子一定是饿了,在等着母亲从外面归来,让这个厨房重新喧闹和忙碌起来。
  这种昏暗和寂静的调调,似乎带有一种日常的悲戚,大人们担心和忙碌的可能都是大事,但对这个小孩来说,他忧虑的只是,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
  张晨他们回到杭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把画在库房里放好,大家就回家了。
  第二天下午,姚芬给张晨打来电话,让他马上去油画馆一趟,说是昨天买回来的画,有问题。
  张晨吓了一跳,心想这个怎么可能,他们昨天买到的,不仅有颜樑的画,还有那位老先生本人的作品,他也是早年留学法国回来的,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水平不低。
  他与颜樑同学加同事的经历,也保证了颜的画作的真伪,何况,颜樑的画,在当时并不值钱,以这个老先生的水平,他肯定也不屑于去做仿作,画画的人,这点起码的骨气还是有的。
  张晨一边开着车,一边胡思乱想着。
  到了“湖畔油画馆”,走进姚芬的办公室,姚芬和赵欣两个人,看着他乱笑,张晨问,怎么了,假的离谱?
  姚芬点着头说,对对,离谱,错得离谱。
  张晨嘀咕着,不可能啊,我不可能会看走眼。
  赵欣说好,老大,那就让你见识见识。
  赵欣走出去,又走回来,手里拿着一幅画,把画面翻过来,竖在墙边,张晨吓了一跳。
  他看到这幅画就是昨天他们买来的颜樑的那幅厨房,只是,这画和昨天看到的,已完全是两码事,整幅画色彩明亮饱满,画的根本就不是他们认为的黄昏时的厨房,而是早上的厨房。
  那从敞开半扇的花格窗户里照射进来的是晨曦,而不是黄昏夕阳的余晖,那个睡着的孩子,今天一看就是吃饱了早饭,无所无事,慵懒地睡上一个回笼觉。
  昨天看上去显得寂静和悲戚的画面,今天看着,显得是那么的宁静和祥和。
  张晨禁不住哑然失笑。
  他明白了这是因为这幅画,一直悬挂在老先生家里,那煤油炉上面,长期的烟熏火燎的结果,今天,赵欣她们清洗之后,才让画的原貌呈现了出来。
  张晨盯着这幅画看了一会,摇了摇头,他站起来,去架子上,找到了一个件袋,件袋里,是那天没有对这幅画清洗之前,赵欣她们拍下的照片。
  张晨觉得可以在电视上讲解这一幅画,重点不是颜樑,而是那个老先生,张晨后来去苏州的时候,又去了老先生家里一次,房门锁着,问邻居,才知道老先生已经去世,而老太太,被街道送去了区里的敬老院。
  张晨在敬老院里看到了老太太,老太太已经老年痴呆,完全认不出他。
  张晨叹了口气。
  他觉得在电视上,还可以说说相似的事情。
  他可以说说当年伦勃朗给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
  这幅画画好之后,射手队的队员们取了回去,因为画作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队员们就自作主张把画的周边裁掉,这样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
  最糟糕的是,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时间久了,炭灰就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暗淡,以至于到了18世纪,人们把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误以为是在夜晚进行的,给这幅画取名为夜巡。
  也是后来的一次清洗和修复工作,让这幅画恢复了原貌,但那些被队员们裁掉的部分,却永远也没有办法恢复了。
  射手队的队员们当时向伦勃朗订购这幅画的时候,一个人出了一百荷兰盾,如果他们知道,这幅画以后将值几亿欧元的话,他们大概谁都不敢下手,去裁剪这幅画了。


第1575章 飞猪
  柳青带着人到了杭城,赵欣去机场接的他们,他们到了“湖畔油画馆”,进门的时候,看到小树的那幅《姐姐》,就被吸引住了,同行的撰稿人说,我早就看到过这幅画,只是没想到它在这里。
  一行人站在《姐姐》面前,屏息静气,大气也不敢出,柳青悄声问赵欣,这画里的是谁,赵欣和他们说了,大家唏嘘不已。
  赵欣领着他们,在美术馆里先参观了一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赵晶晶已经在赵欣的办公室等他们。
  赵晶晶和赵欣说,张总去国美图书馆,马上就回来,他说,让客人先去我们库房看看,有个直观的感受。
  赵欣说好。
  赵晶晶和赵欣他们一起下去,两个人把下面库房打开,柳青他们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藏品,就兴奋了起来,柳青说,这么多的藏品,那有多少故事可以说。
  撰稿人问赵欣,你们的藏品,就这样都堆在库房里?
  赵欣说,当然不是,你们现在看到外面展馆里的作品,再过半个月,它们就会回到库房里,会有另外的一批藏品展出,每次一个专题,和你们做节目一样,具体展出哪些作品,就看专题的需要,这样既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也有利于保护这些藏品。
  外面的展品是不停地在换的,这样才会吸引观众,一次次地来我们展馆,而且,我们还受场地的限制,要是把我们所有的藏品都拿出来,永久性地展出,我们油画馆的面积,扩建十倍都不够。
  “对了,只有一件,那就是你们前面看到的那幅《姐姐》,它始终都在那个位置。”赵欣和他们说。
  看着库房里数量如此庞大的藏品,撰稿人叹息道,你们这个油画馆,我了解过,目前是全国油画藏品最丰富的馆,我想以后,也不可能会有馆超过你们了吧?
  赵欣点点头说没错,不可能了,“中国油画的价值,已经被市场发现,现在这里的藏品,如果拍卖的话,少则数百万,多则几千万上亿元,谁还有那个经济实力,把这么多的藏品收集齐?就是让我们自己,如果错过那个时间点,也不可能再做到。”
  “还不光是钱的问题,现在你就是有钱,人家把这些宝贝拿在手里,就是不肯卖给你,你也没有办法,除了资金的实力之外,现在收购的途径也没有了吧?”撰稿人问。
  “还真是这样。”赵欣说,“我们以前出去和人家谈,就没有没成功的,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手里的东西,又不值几个钱,也没有什么人会要,能有这么个机会可以卖了,就抓紧卖,所以我们每次买到的,都比我们计划的要多。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出于对我们油画馆的信任,觉得这些他认为很珍贵的作品,在自己手里,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得不到妥善的保管,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善待它们,那些老先生,就把自己的创作和收藏,都送给了我们。
  “很多人还很固执,真的是执意一分钱也不肯收,觉得收了钱,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他们就要求我们保证,能好好保管这些作品就可以。
  “但这几年,这种现象很少了,大家都知道油画也是值钱的东西,有时候,有人想送,他的家人和子女也会反对,就是我们要买,他们也不管的,不管对方是什么单位,保管的条件如何,只要出的钱比我们高,就卖给他们了,现在收藏的难度,比以前大多了。
  “大家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没有那么缺钱了,就是那些子女,也知道艺术品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所以他们也情愿等着继承这些作品,也不愿意继承钱,出售的意愿很低,觉得分到了钱,很快就花完了,继承了画,还可以继续传下去。
  “还有些是特殊情况,比如有一批画,我已经追踪了三年多,现在还没有收购成功。”
  “为什么?”柳青问。
  赵欣笑笑说:“我们和这位老先生已经达成了收购的协议,他的子女们也同意了,双方连价格都已经谈妥,我们还付了预付款,协议也做了公证,但就是有一条,这位老先生希望他收藏的作品,在他有生之年,能够一直陪着他,所以,我们要等。”
  柳青他们都点点头,明白了。
  他们正说话间,张晨回来了,张晨把自己挑选出来的那十幅画,拿给他们看,还大概说了每幅画后面的故事,他说,我们可以先尝试做这十集。
  撰稿人听着张晨说,就兴奋了起来,他笑道,我都不用动什么脑子了,张总,你已经组织得很好,把你和我们说的内容,拓展一下,文字上稍加修饰,脚本就有了。
  张晨说着的时候,柳青一直微蹙着眉头,她这事突然开口说:“张哥,我想第一集就做《姐姐》,可以吗?” 
  张晨浑身一震,接着他马上拒绝,他说不行,这个,我永远也不会做。
  “为什么?”柳青不解地问,“我觉得《姐姐》的故事就很感人,可以打动很多的观众。”
  张晨想了一下,沉缓但很认真地和柳青说:
  “有一些事,点点滴滴,但是只能留在自己的心头,我不会愿意去和别人分享,甚至都没有欲望让别人知道,我不想以此来博得别人的同情,或者责骂,或者赞扬,我觉得,这就是我自己内心的东西,它常驻在我内心的世界当中,无论谁都不能靠近。”
  张晨看着柳青,继续说:
  “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些,你能不能理解,如果暂时还不理解,我也理解,等你年纪再大一些,你就会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最柔软也最坚硬的一块。”
  柳青和撰稿人都点了点头,柳青虽然失望,还是说:“我明白了,张哥,那我们就按张哥安排的,从这十集开始做。”
  张晨点点头说好,谢谢你们!
  ……
  《画说》的片头,柳青给它配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当中的“漫步”片段,然后是张晨出现在“湖畔油画馆”的展厅中,走向其中的一幅画,开始介绍起来。
  介绍的时候,张晨的声音淡出,插进来的是画外音,同时出现在荧屏上的是大量的背景资料、图片和影像,说到故事的关键处,转回到了坐着的张晨,这时的场景,是在隔壁会所一间布置得很有艺术氛围的房间里。
  然后随着张晨的述说,内容又扩展开,张晨的声音淡出,画面也跟着转换。
  整个片子,从一幅画开始,最后回到这一幅画结束,在预告下一集将要介绍的画作时,背景音乐还是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当中的“漫步”片段,仿佛带着观众,继续漫步向下一幅作品。
  节目播出之后,很快就引起了一大批观众的注意,网上赞美声一片,都说这是这几年见到的少有的制作精良的片子,有深度又有趣,真正的深入浅出。
  张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