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新兵到部队,需要统一先到新兵连进行培训,然后才分配到每个部队吗?”老谭问。
张晨和刘立杆都摇了摇头。
“那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让你改掉你原来的生活习性和习惯,适应新的生活,别小看这些立正、稍息、齐步走,你们大概会想,练这些有什么用,难道在战场上,还用得到立正稍息齐步走吗?
“当然用不到,但所有这些,浓缩起来,就是两个字,命令,不断地下命令,命令!命令!命令!让你对所有这些命令做出反应,你所有的反应和表现,浓缩起来也是两个字,那就是服从,服从服从服从,无条件地服从!
“你习惯了服从的时候,冲锋号吹响的时候,你才会听从冲锋号的命令,拼命地往前冲,这个世界,能打仗的部队千千万,但能打胜仗的部队只有一支,那就是纪律严明的部队,所以,我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然还不乱了套。
“到了战场上,靠的就是士兵自觉的服从意识,不然靠什么,靠你嗓门大?你嗓门大有什么用,你有枪兵也有枪,别以为只有你可以崩了人家,人家也可以崩了你。
“老是有人笑话说我们部队,把被子叠得整齐的像豆腐干,有什么用,到了战场上,难道还靠叠被子?我告诉你们,到战场上不靠叠被子,但那能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干的,肯定比那连床铺都不会铺的有战斗力。
“我昨天来到这里也是,一看着宿舍里,就像个猪窝,就知道了,这样的一帮人在一起,不打架和惹是生非,才是奇怪的,今天上午半天训练下来,好多了,等训练结束以后,这人有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以后,你再教他什么,他才可能接受。
“现在,他的人在这里,思想意识还在他老家,根本没有做好接受改变的准备,你和他说什么,他都是排斥的,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让他们学会服从,才是第一步。”
老谭不停地说着,张晨和刘立杆想想有道理,就像自己原来在剧团,那剧团为什么难管,还不就是因为有自己这几个野生的刺头,不管是老杨还是其他的什么领导,说一句,他们三句顶回去,把对方气得半死。
没想到,这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自己被气得半死了。
“大哥,那你这里多久能训练好?训练好了到我那里去,帮我也训练一下?”张晨和老谭说。
老谭想了一下,他问,你厂里的宿舍,再安排两百个人,可以住下去吗,自带铺盖?
张晨说可以。
“那这样,把这里的人,还有小吴他们那里的,集中到你厂里去军训,十天时间,你们下面球场,也可以列队。”
老谭说,张晨和刘立杆都说好。
“那大哥,要辛苦你了。”张晨说。
“我不行,要请增援。”老谭拍了拍自己身上的衣服,和他们说,我已经是游击队了,要请真正的军人来训练他们。
“为什么?老谭你不是当过团长,也是军人中的军人。”刘立杆说。
“在部队可以,现在不行。”老谭看他们两个不解,解释说:“那军装本身就是一种威严和震慑,你们想,要是有军人站在你们面前,命令你们,你们会抵制吗?”
张晨和刘立杆想想,还真是这样。
“可是,我们到哪里去联系真正的军人?”张晨说。
“我这里有啊,我可以联系。”老谭笑道。
“从海南请过来?”刘立杆问。
老谭看着他们两个,大笑:
“哪里用得了从海南请,我们艮山河工地,搞过那么多次军民共建活动,杭城哪支部队的联系方式,我这里没有?
“现在上面也要求部队,要积极参与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我可以去联系他们,请他们帮我们军训,大中专学生,不是每年都要进行军训,我们工人,当然也需要。”
张晨和刘立杆恍然大悟,老谭从包里拿出了大哥大和通讯录,走到一边,去打电话联系部队,过了一会走回来,和他们说,联系好了,等会我带介绍信过去办手续就可以,从后天开始军训,明天,我们把所有人集中起来。
张晨和刘立杆都说好,张晨打了魏芳电话,把事情和她说了,魏芳说,太好了,我还真是愁死了。
张晨笑道:“魏芳,你不是自己也经常做培训吗?”
“哎呀大哥,这个完全是两码事。”
“不过,这里面还有你的事。”张晨说。
“什么事?”
“我想,这十天的时间,白天军训,晚上就由你来教他们那些,听不懂普通话的,学说普通话。”
“好,我来做。”魏芳答应了。
张晨回到了厂里,把情况和赵志刚、郑慧红说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张晨和赵志刚说,一个是再腾出可以住两百个人的房间,二是在餐厅里,划出一块地方和一个窗口,专门给军训人员就餐,晚上给他们培训用,老谭说了,军训会从他们每个房间整理内务开始,一直到统一就餐。
赵志刚说好,这个我马上安排。
“还有,我们要想想,军训结束之后怎么办。”张晨说。
“我觉得还是要继续集中培训,培训他们学会使用缝纫机,具备一定的生产技能之后,再分到组里去,这样才不会把现在的生产秩序打乱。”
“十几个人都教不过来,一百多个人怎么教,谁来教?”赵志刚叫道。
“我今天也在想这个问题,我想,教不过来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交流的原因,要是我们能找到,会说他们那里话的人来教他们呢?”郑慧红问。
“谁会说他们那里的话?会说他们那里话的,都是和他们一起来的,自己还要别人教。”赵志刚说。
郑慧红摇了摇头,她说:“会有的,我就不信,杭城这么多的服装厂,几十万缝纫工,就没有几个晴隆人,我们去找找看,要是能找到现在已经在杭城打工的晴隆人,熟练车工,把他们招到我们厂,由他们来教呢?”
赵志刚和张晨眼睛一亮,觉得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张晨说:
“这样,他们不仅能教他们技术,还会教他们很多其他的东西,已经在外面打工的,对杭城工厂的一些规矩都知道,可以现身说法。”
“对,张总,赵厂长,我还有一个建议。”郑慧红说。
“你说。”赵志刚说。
“我们新招来的这几个晴隆籍的工人,他们的技术,可能不一定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我建议成立一个教学组,由赵志龙担任组长,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和我们车间统一的标准,这些工人培训好,分配到每个组后,就可以马上融入进去。”
“不错,郑慧红,你这个建议很好!”张晨叫道。
“完蛋了,那等于要砍赵志龙的头了,你去做他工作。”赵志刚和张晨说,张晨说好,我去做他工作。
赵志刚接着看着郑慧红,郑慧红嘤嘤地说:“赵厂长你不要看我,你是不是要我去找这些晴隆籍的熟练工?”
赵志刚笑道:“办法是你想出来的,当然由你去找。”
“好好,我每天去劳务市场门口去找,再让厂里的老工人,打电话给他们在杭城的老乡问问,看看他们厂里,有没有这样的人。”郑慧红说。
“没事,你有十天的时间。”赵志刚笑道。
“对了,郑慧红,你可以去钱江晚报登一个广告,就登招晴隆籍熟练缝纫车工,要求会说晴隆话。”张晨和郑慧红说。
“看看,老板这不是又帮你省掉很多事,广告一登,不用找,肯定会有人打电话过来的。”赵志刚说。
下午下班的铃声响了,赵志刚看着张晨,问:“老板,晚餐时间到了,你是不是该去餐厅了?”
张晨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瞪着他骂道:“赵志刚,你他妈的是不是吃定我们每个人了?”
赵志刚和郑慧红一起大笑。
第903章 简单了
军训开始了。
随着“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的一声声口令声从楼下的操场上传上来,似乎连楼上的工人,工作态度也认真了起来。
钱江晚报上的广告登出来之后,马上有电话从义乌打过来,说是他们有四个晴隆人,在那边的服装厂打工,已经做了三年了,今年刚刚从家里出来,本来还想继续在义乌打工,看到报纸,就想到杭城来。
郑慧红了解清楚了他们的情况后,就让他们过来杭城。
四个人到了之后,他们是三个女的,一个男的,听说这里有一百多个晴隆老乡,吓了一跳,说,我们晴隆人,在这边很少的,我们在这边三年,都没有碰到过一个老乡,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
赵志刚就把这些人的来龙去脉和他们说了,他们这才知道,原来外面球场上在军训的,基本都是他们晴隆人,不是一百多,而是一共来了四百个,有些已经安排到其他地方,在那里上班了。
赵志刚把他们四个人留了下来,郑慧红让赵志龙,先对他们四个进行培训,这样等他们再教其他人的时候,大家的标准就一致了。
这四个人到了之后,在晴隆人中间,引起了反响,起到正面的作用,他们和那些人说,自己当初从晴隆出来,到了义乌,找不到其他的工作,看到招缝纫工的比较多,还是自己花了三百块,参加了服装培训班,学会后去报名,人家才收的。
不是熟练工,根本就没有服装厂会要你,哪里有像你们这么好,在这里白吃白住,还免费培训。
如果是这样招人的话,不要太多,随便一招就有几千人。
他们的这些话,让其他的那些晴隆人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机会,得来不易,要不是李乡长和这里的老板是朋友,自己根本就没有到这里来打工的机会。
有了这样的心理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没有在这里耍横的资本,那些老工人,都是凭自己的真本事留下来的,只有自己,才是通过“关系”,被照顾进来的。
这样的情绪,不仅影响了张晨他们这里的一百多个工人,连刘立杆和魏芳他们那里的,也兼带影响了,大家再参加军训,对军训本身,就没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
军训结束之后,其他的人各回自己的公司,张晨他们这里的,继续进行技能培训,经过了半个月的培训,这些人终于可以编入到各个组里面去,张晨和赵志刚,终于可以松了口气。
而郑慧红,这时候也要离开他们公司,跟着马老师他们,去北京了。
张晨和郑慧红说,在北京,碰到什么困难,就去找小莉,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郑慧红眼眶红红地说:“好的,我知道了,谢谢张总。”
刘立杆的“锦绣钱塘”,早于他艮山河的项目开卖。
作为杭城第一个高层建筑的小区,开盘之前,应莺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调查之后,她把开盘价写给了刘立杆,刘立杆一看,吓了一跳,刘立杆叫道:
“有没有搞错?这个价格?”
“没错,刘总,就是这个价格。”应莺说。
“你调查了什么人?张晨和瞿天琳?外加一个贺红梅?”刘立杆问。
应莺咯咯笑着:“我调查了很多人,就是没调查他们。”
“你确定就这个价?”
“确定。”应莺点了点头。
应莺写给刘立杆的开盘价是3380元起人民币一个平方米,要知道即使到了一九九五年底,全国人民的工资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比上一年增长了一千块。
但就是这样,全国每个在职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也才不过是5500元,按这个标准,一对双职工,干一年的收入,也就能买三个多一点点平方的房子。
而他们的“锦绣钱塘”,最小也是八十八个平方,就在一年前,讨论艮山河整治计划的时候,他们还觉得两千八一个平方,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说你的理由。”
刘立杆还是有些不相信,他和应莺说,这开盘价可不是儿戏,你往低了定,有上调的空间,大不了损失前面低卖的那几套,定高了,没有人买,你是不能说再来一次,我往低调调,只能通过打折的方法来处理。
而买房人的心理,都是追涨不追跌的,你这个小区的房子一旦开始打折销售,人家就会觉得,你这房子是不是有问题。
刘立杆问她理由,应莺在大脑里组织了一下,说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原来很多在杭城做企业和经商的人,他们都倾向于回老家造房子,觉得自己在杭城不可能久留,这部分人的想法改变了,他们觉得自己会在杭城长期居留下去,回老家反倒变成了不太可能的事,这部分人,他们的买房意愿增加了。”
这个没错,刘立杆觉得确实是有这个趋势,连自己和张晨,把全家都一锅端迁来杭城了。
应莺继续说:“第二个我们没有注意的人群是,我去房管局查了,现在杭城二手房的交易,每个月都在增加,而且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大。”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什么人手上才会有二手房?当然是那些最早参加房改,房子已经在他们名下的人,他们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卖了?因为他们有改善住房的需求。”
刘立杆点点头:“这个听上去,好像和我们开始有一点关系了。”
应莺笑笑:“关系大了,这部分人卖的房子,本来就是多层,原来多层的房子没有例外,大多是四五十个平方,像我们锦绣家园这种六十五个平方的,在多层里,已经算大面积了。
“你想,一个卖了多层建筑里的小房子的人,他要改善住房条件,是会选另一幢多层里的小房子,还是选择杭城第一个高层建筑小区的高层里的大房子。他们原来是没有选择,有了我们锦绣钱塘后,他们就有选择了。”
“有道理。”刘立杆说,“对了,你到底调查了哪些人?”
“我们锦绣江南里那些公司,所有的高管我都调查了,他们购买的意愿就挺高的,但他们希望,也可以做按揭。”
“这个单价和总价,乔总他们应该有兴趣吧,你联系一下。”
“我已经联系过了,乔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