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201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凡之路2010- 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程惟琢磨了一下,拉上快嘟的话更加不怕林一有什么小动作了,不然两家一定会联手抵制,于是痛快得答应了下来。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约定由林一去说服快嘟那边。
  事情基本定下之后,离开之前林一又抛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我听说你跟高盛的柳清关系不错?”
  程惟心里一惊,林一这个家伙耳聪目明得有点过分啊,柳清都还没有答应呢他居然都知道了。
  还是说柳清告诉了他?
  虽然一瞬间产生了很多揣测,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回答:“见过几次面而已,我不信她没有找过你们或者快嘟。”
  林一并不是想要给程惟玩儿什么离间计或者故意上眼药,只是想到了所以顺便过问一下这件事的进度。
  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告辞离开。
  ……
  林一拿到了程惟的许可,于是又快马加鞭地赶到了临安,不是并非回家,而是去到了快嘟打车。
  之前那次由程惟召集的调停补贴大战的三方会议之中,林一留下了吕传卫和陈卫星的联系方式,不过这次过来他只约了吕传卫一个人。
  CEO对CEO,很合理。
  林一跟快嘟没有嘟嘟和程惟那么熟悉,所以他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吕传卫对他的提议很感兴趣,因为在出租车市场不进反退,掉到了第三名的位置,他这个空降的CEO现在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专车市场被打开,至少能给他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
  吕传卫的性格谨慎,他跟林一聊得很细,确认万里出行的目的确实是扩大整个行业的基本盘,而没有包藏什么祸心。
  就在这时,他办公室的门“咚咚”响了两下,没等他回应就被一把推开,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老吕……”
  进来的人只叫了个名字就发现办公室里面还有其他人,所以并没把自己本来想说的话继续下去。
  他们第一时间认出了彼此。
  在快嘟打车的办公室里面,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推开CEO的门,自然是另外一个老板陈卫星。
  看起来他并不知道林一要过来,不过都碰上了没有直接退走的道理,索性走过来坐下问道:
  “不知道林总今天到快嘟来,是有什么指教?”
  林一本来今天没打算见陈卫星,不过碰到了也无所谓,他想了想似乎还是个机会。
  “我来跟吕总谈一些两家之间的合作。”
  他只是简单地回复了一句,所以吕传卫给自己的搭档解释了一番,林一关于专车的提议,最后还补充道:
  “我觉得这对大家都是一件好事,可以合作。”
  陈卫星听完并未提出意见,而是冲着林一说道:“林总跟你的万里出行果然心系行业发展。”
  林一感觉这句话好像有点别的味道,不过他并没有在意,而是提出了另外一件事:
  “吕总,不知道柳清提议的事情你们考虑得怎么样?”
  林一这句话是故意这么说的。
  他知道柳清见过嘟嘟和快嘟,那个女人提议的行业整合实质就是合并,对于现在处在劣势的快嘟打车来说,其结果当然是被合并。
  旁边的陈卫星脸色一变,立刻表示:“林总,我们认为这件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快嘟打车还没到那个地步。”
  林一好像并不坚持,他只是提了一嘴,发现陈卫星的态度之后就起身准备离开了。
  “既然这样的话,希望我们能够合作愉快。”
  吕传卫以为他说的是专车的事情,毕竟他们俩刚才一直在聊这件事,所以并未察觉出什么问题。
  但陈卫星心里却泛起了嘀咕:难道我进来之前他们在聊合并的事情?


第438章 黑船来袭
  林一没指望自己的小动作能有什么大作用,这种事情在两家公司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是不可能当作胜负手的。
  在他的联络之下,万里出行、嘟嘟打车和快嘟打车这三个行业主要玩家,联手组建了一个临时的GR协调团队,开始了关于专车业务的争取。
  考虑到这三家的行业地位,以及他们背后各自代表的BAT,这个分量可以说相当不轻了。
  不过林一暂时没有等到这件事情的回应,之前刘简妮曾经提到正在等待的事情就先发生了。
  6月初,美国打车软件Uber宣布已完成D轮融资,金额为12亿美元,投后估值达到170亿美元。
  这两个金额都很有意义。
  前者代表了2014年度科技行业全球最大的一笔风投融资,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是“划时代”的。
  众所周知,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且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可以称为独角兽,170亿美元的估值代表了一只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超级独角兽诞生。
  风投行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是看到国内的科技公司融资基本都是以美元为单位计价的。
  据说Uber一开始都没想融这么多钱,但是投资者实在“盛情难却”,所以一再增加了更多份额,170亿美元的估值也代表了对它的看好。
  这个消息对林一来说是喜忧参半。
  忧的地方在于,Uber去年7月份悄咪咪在申城登陆,今年2月份已经官宣,预计本轮融资过后会在国内市场增加投入。
  喜的地方在于,有了Uber这个现成的例子在前,万里出行的下一轮融资也就有眉目了。
  消息是刘简妮告诉他的,林一当即反问道:“准备好了吗?”
  刘简妮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其实之前Uber的风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跟很多朋友聊过了,现在可以正式启动。”
  林一问道:“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能够完成?”
  刘简妮说道:“两个月之内。”
  这个时间是有讲究的,按照他们这一轮的预期融资金额不会显得过于仓促,同时又考虑到了万里出行目前的资金状况,不至于影响安全。
  林一又问:“需要我怎么配合?”
  “有的。”
  刘简妮开始给他分配给任务,“作为公司的创始人、CEO以及第一大股东,你理所当然地不能缺席重要的路演活动,即便是除此之外的时间你也要时刻准备好可能会召唤你。”
  “还有啊,因为这一轮融资金额比较大,我们在国内的金融市场预计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我们肯定需要去美国跑一圈,你如果要做什么准备的话提前安排。”
  “欧洲和全球其他市场的投资者,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可以安排电话和视频路演。但是一般来说不用那么麻烦,因为我们并不是IPO,那边的风投没有那么活跃。”
  国内很多风投公司其实只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大额的投资是需要到总部那边拍板的,所以刘简妮说直接找到美国去。
  至于准备还真的有,林一连护照都没办呢。
  他又想到一个事儿:“对了,我需不需要突击一下英语水平?”
  “你是什么水平?”
  “嗯……高考一百三十多分的水平。”
  这是林一能够拿出最具体的形容了,因为他上了大学之后完全放弃了学习,到现在连四六级都没考。
  不过他上辈子考了结果也不怎么样,六级考了一次也不想再刷分,于是跟这个学科彻底告别了。
  刘简妮第一时间明白了林一的处境,她很干脆地说:
  “既然你有这个疑问,至少是对听说水平不太有信心,这不是大问题,我会全程跟你一起行动,到时候可以给你做翻译。”
  商务谈判跟日常交流是完全不同的,绝对不能连蒙带比划地凑合,一个词理解不对都可能造成很大的风险,所以她选择了最安全的做法。
  林一倒不是非要逞这个强,他顾虑的地方在于:“如果创始人的英语水平一般,会不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用管那些。”
  刘简妮说得头头是道,“英语只是个工具,美国佬虽然喜欢用鼻孔看人,但投资人都是非常务实的,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影响决策,他们只会看你能不能为他们赚钱而已。”
  “不过说到你的个人形象,我觉得是值得好好规划一下。”
  “其实随便外卖网那会儿,我带你去找投资的时候就想说,不过大家的关系并不是太近所以没有啰嗦。”
  “我作为跟你接触时间很久的人,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你做决定很成熟,但是第一次见面的人未必能有这个认识。”
  “特别是你的年纪很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置信息,如果你不能克服这个第一印象的话别人很可能不会太认真听你讲话。”
  “说到这里,亚洲人又常常比美国人看上去要年轻一点,你介不介意找个造型师把你扮成熟一点?”
  林一的心理年龄当然不是20岁,不过现在披着的这幅皮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刘简妮这番话说得倒是挺直白的,不过林一没想到聊融资的事情,居然能够一下子拐到给自己找个造型师上去。
  这……大概也算是专业?
  刘简妮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林一,有时候创业者也是需要人设的,就跟明星一样。”
  这话让林一想起来上半年爆火的顾采薇同学,心想是不是应该找她问问经验取取经。
  “没问题,你来安排。”
  林一从善如流地接受了这个意见,他还是信任刘简妮这么多年的眼光和积累的,不然也不会请她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只要能够拿到融资,别说是扮成熟,就算要他表演个后空翻也不是不可以。
  林一把融资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刘简妮,然后她很快拿出了详细的流程方案、路演行程、拟见的投资人清单等一大堆详细的资料,效率很高。
  但是林一没想到,他们还没出发去美国,之前一直念叨的对象就亲自杀到跟前儿了,就像一艘硕大的黑船一下子撞上了万里出行这个偏僻的码头。
  因为刘简妮告诉他:“Uber的卡兰尼克说要见你。”


第439章 名人的谎言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1977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以打车软件Uber的创始人、CEO的身份为人所熟知。
  有些公众号文章号称他六岁能写代码,这八成是假的,因为没有可信的消息表明卡拉尼克自己这么吹嘘过。
  他倒是说过自己小时候因为数学水平很高,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水平,所以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
  也没挨打,大概就是被孤立、被嘲笑是书呆子那种,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能是因为这一点,他性格中藏有某种孤僻、不合群以及偏执的一面。
  卡兰尼克之所以数学成绩好,要归功于他父亲的教导,而且他们家使用的都是当时最高配置的电脑。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出身于什么大户人家。
  卡兰尼克的父亲是个土木工程师,母亲则是报纸广告销售,是个住在洛杉矶郊区的中产家庭。
  关于他的家境还有一个佐证,卡兰尼克大学读的是大名鼎鼎的UCLA,也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这所大学在国内名气不小,因为招收了大量的留学生,在美国公立大学里面确实算是非常优秀的。
  划重点,公立大学。
  在美国,真正的顶尖名校全都是私立的。
  正经的老星条旗——上流社会的老爷们通常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种学校。
  因为他们念大学不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更重要的是结交人脉以及将来潜在的校友资源。
  在老爷们眼里,跟一帮书呆子以及“外地来我们这儿要饭的”,毕业以后都不知道能不能留在美国的留学生混在一起,属于浪费人生。
  卡兰尼克在UCLA的时候还是很努力的,准备攻读两个学位,分别是计算机和商科,可惜一个都没拿到。
  因为他辍学了。
  UCLA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卡兰尼克那时候经常混迹在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协会,找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哥们儿。
  他们想出了一个点子,搞出了世界上第一个P2P文件下载资源搜索引擎,名叫Scour。
  在所有关于卡兰尼克的故事里,都把这个项目视作他的第一次创业,实际上他在这个团队里虽然不是边缘角色,但也称不上是首要人物。
  因为这个项目起步的时候卡兰尼克本人还在英特尔实习,他加入的时候已经是团队里的第七位成员。
  人们把Scour这个项目安在卡兰尼克头上,当然是因为多年以后他成了这个创业团队里面最成功的那一个。
  虽然卡兰尼克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也会编程,但他在团队里的角色并不是一个攻城狮,而是负责融资。
  这为他以后的生涯奠定了基础。
  卡兰尼克在融资上面挺有天赋的,Scour最有希望的时候曾经拿到过400万美元的融资,但最后还是破产了。
  它失败的原因通常被潦草地概括为:侵犯版权被一群好莱坞大公司联手起诉,索赔金额是离谱的2500亿美元,最终虽然和解却难逃破产的结局。
  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一帮心怀理想的年轻人被好莱坞巨鳄给欺负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Scour一开始是做音乐的,却被同类型的另外一家网站后来居上抄了后路,这才转型做视频,踩了好莱坞的雷,炸了。
  可能是违背了“成功者永远正确”的这条真理,媒体常常对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自主加工,好像生怕会有损成功人士的“英明神武”。
  创业失败,连UCLA的学位都没拿到,卡兰尼克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之后这位辍学生开始了第二个创业项目,然而却蹉跎多年,最落魄的时候公司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不过卡兰尼克在找钱上面的天赋没有浪费,他在2007年把这个项目以187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自己落袋大概300万美元,算是一扫多年的颓势。
  然后他就时来运转了。
  到了2009年,这个时候他已经摆脱了之前生活上的困顿,一边在收购自己的大公司那里干一份闲差领薪水,一边在光明正大地搞副业。
  他当时是推特上小有名气的天使投资人,具体来说就是看眼缘给一些项目掏个几万美元的小钱。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给那些没有成功的底层创业者“指点迷津”,有点山寨版教父的味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