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音乐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非正常音乐家-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来就对娱乐圈的一些综艺不感兴趣。
  再加上最近还是挺烦的。
  国家队大佬的任务也是很多。
  一直在进行着国庆相关的演出,高慧洁本来就挺烦的。
  再加上还需要筹备70周年的节目,心情一直不是很好。
  不是没时间,而是找不到。
  各类节目,挤都挤爆了。
  “抱歉,我就不去了。”
  高慧洁笑了笑,礼貌的拒绝了林制片。
  “高老师,我觉得,我们节目组有一位导师,您肯定会很感兴趣。”
  林制片微微一笑,似乎并不着急。
  “哦?谁?”
  “李少杰。”
  似乎是怕高慧洁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林制片笑呵呵的说道。
  “就是那个……”
  “我知道他!你等等!”
  高慧洁眼前一亮,顿时来了精神。
  李少杰这个名字,或许在娱乐圈,在大众,没有名气。
  但放在正经大佬的圈子里以及学术圈子里,简直都爆了!!
  就在前段时间,高慧洁在带学生论文的时候,还带过李少杰作品的论文。
  目前来说,李少杰作品的论文,在国内可绝对是火的不行。
  《沂蒙山》这种等级的歌剧,可以说是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热门题材了。
  而且,这重量级的作品,论文的数量还不是特别多。
  虽然写起来,参考少,更难。
  但无疑,写出来以后,查重可就简单许多了。
  尤其是主攻戏曲与民族的高慧洁,早早就知道李少杰这个名字了。
  “……”
  在林制片等待的过程中,高慧洁其实单纯只是看一下近期行程问题而已。
  就李少杰这三个字,就让高慧洁很想去看看。
  “好的,有时间。”
  高慧洁呵呵一笑。
  “那就麻烦高老师了。”
  林制片也安了心。
  请国家队大佬有很多好处。
  价格便宜地位高,能让综艺节目的评判变得更有说服力,还可以将节目的口碑立住。
  阵容的更换速度很快。
  三天后,便进行了重整规矩以后的录制。
  这次换的嘉宾,李少杰也没想到。
  来到录制大厅后,看到了一名四十多岁,风韵犹存的美妇坐在吴俊优原来的那个座位,李少杰便忍不住一愣。
  这新来的……好像不是啥常见的明星啊。
  但总感觉是有点熟悉,可还是忘了在哪见过。
  仔细一看,李少杰当时便卧槽了一声。
  是高慧洁?!
  自己当时研究民族类东西的时候,可没少看高慧洁的论文。
  在学术圈里,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佬。
  “哟,李老师,您来了。”
  一名工作人员将李少杰带到了评委席上,笑呵呵的介绍着,特别会来事儿。
  “李老师,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国家一级歌唱家,民大的教授,高慧洁老师!”
  “我当然知道!我还读过很多高老师的论文呢,特别厉害!!”
  “高老师,您好您好。”
  李少杰兴奋起来了。
  便赶紧伸出手,与高教授握在一起。
  高慧洁矜持的一笑。
  “李老师,久闻大名,今日终于见到了,果然年轻有为。”
  顿了顿,高慧洁笑呵呵的说道。
  “之前,还总听师妹汪文姗聊过你呢。”
  “哈哈,谢谢谢谢。”
  李少杰微笑着,举止神态非常的礼貌。
  高慧洁也是金教授的弟子。
  这个汪文姗,自然就是之前和李少杰合作过《沂蒙山》的民族女高音歌唱家。
  都是国家队级别的选手。
  而高慧洁在学术上的成就,可远远超过汪文姗这个小师妹。
  “那高老师,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两人笑呵呵的握着手。
  气氛祥和的非常真实。
  很快,另外两位召集人也到了现场,录制也开始。
  林制片深吸一口气。
  “希望这一次不会再翻车了!”


第208章 先比着再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秦盛荣与宋雨萌……
  那就是“瑟瑟发抖”。
  李少杰就不用说了。
  之前直接给吴俊优揭到塌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自己虽然不至于是虚假创作人,但根基不稳,还是会怂一些。
  而高慧洁老师……
  秦盛荣与宋雨萌还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码也是在音乐学院受到过系统教育的。
  但此时,身边这个高慧洁老师,仿佛让两人回到了大学时代。
  仿佛又看到了导师敲着桌子,怒骂着自己猪脑子,帮自己改论文的样子。
  不敢说话。
  而唱作人们的感觉也没比这俩人好哪去。
  怎么一个唱作人比赛的综艺……踏马的突然就变成了百川奖+青歌赛?
  压力骤增。
  录制也便如此的进行着。
  当然,虽然选手们有些担忧比赛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实还好。
  无论李少杰还是高慧洁老师,对于综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
  只存在这么一个底线级别的“不错”“很棒”“可以”。
  起码,你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毕竟,流行音乐的作曲门槛其实很低。
  流行乐坛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若说之前倒是还好,但从16年往后,真正传唱起来,带有一定热度的流行歌曲,他们的创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众总会觉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气,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科班学生会被条条框框束缚,非科班学生更能发挥才华”“高手在民间”云云。
  “天赋”。
  “不接地气”。
  不可否认,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但其实这都只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认知偏差罢了。
  科班与非科班的分界线,其实并非是学历。
  而是知识放在那里,你是否去学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时候,科班学生不努力,最后凭借半瓶子水混圈,也会混成“非科班”,创作快餐商业音乐。
  而非科班的选手,努力提升,学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识并且运用得当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非科班的选手,也就变成了“科班”出身。
  毕竟,总是有非科班的选手在经过努力与天赋的双重加持下,实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还要让科班的学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多,尝试作曲的更多。
  但扑街的明显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实并不强,有时候恰到钱以后,很难虚心保持本心,再去进步,名气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水,盲从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审美引导。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后,也只能写写单旋律,这恰恰满足的绝大多数听众“只听旋律”的要求,你声部多了反而会觉得听的“乱”。
  大众不知道也不在乎,单旋律的写法其实只是入门。
  所以,大众认知中所谓在民间的“高手”,其实放在行业整体来看就是入门。
  审美提升与行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导致其中的鸿沟越来越大。
  这也导致商业与艺术之间相性更差,甚至割裂。
  还是那句话。
  很多事情,大众可以不考虑,因为大家听音乐没必要懂知识,大家听音乐凭喜好。
  但音乐人不能不去想。
  外卖快餐简单好吃,所以大家喜欢。
  一些精良的美食麻烦,但更好吃。
  不能因为大家喜欢外卖快餐,所以便将“美食”的定义放在外卖的层次。
  流行音乐应该是保证简单快捷好吃的基础上,兼顾营养健康,并且试着将其更好吃。
  而不是拿米饭卤肉包拿微波炉打一下糊弄,更不是弄些臭了的鸡炸一炸糊弄人,只说“好吃就行了”或是“市场需求”等问题。
  科班的选手并不少,更多的存在于其他音乐行业,像是很多编曲,和声,这些涉及到“多声部”线路创作的东西,就需要有扎实的曲式分析与和声学的底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很多大众在之前也曾诟病过“中国没有大片式的辉煌音乐”。
  其实,不是没有,甚至很猛,只是鲜为人知,毕竟,复杂的东西听不腻,更大气辉煌自然有,但受众小。
  而那些能写出歌剧,交响套曲,宏伟的配乐,大气磅礴音乐诗篇的作曲家……
  几乎清一色科班出身。
  这跟流行成为了两个极端。
  而他们平时很少写,或者懒得写,亦或是根本写不了能够火热传播的流行。
  原因其实很简单。
  科班所教授的知识本就更广更深,涉及到的音乐思维与哲学也会更深,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会让作曲人脱离“大众审美”。
  比如,写出一段单旋律,明明大众感觉你这旋律很好听,具有火的资质,但按照更深的知识沉淀下来的审美,会让作曲人觉得非常单调。
  于是,构编织体,和声,让整个音乐的层次丰满起来,作品也就逐渐开始偏离大众了。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科班”。
  非科班很多懂得沉淀学习,最后将自己的实力提升到与“科班尖子”不相上下,甚至更强的一些大佬,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比如某奶茶。
  每次发歌都是“江郎才尽”,每次发歌都让人觉得越来越退步,每次发歌都有人“不如老歌好听”。
  但实际上,过个几年,知识多了,见识广了,审美上来了,才终于惊呼“卧槽这是什么神仙”。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审美低,也没有人敢说自己的审美高。
  【你们这高雅的东西继续清高吧,我俗人,不懂。】
  最终的妥协,便是只能归结于所谓的“喜好”。
  却不愿意去讨论如何扩大眼界,提升知识思想,进而让“审美”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神与道德层面。
  就仿佛所谓“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一般。
  可以激励行业,但不能当成既定事实,不然只能反映出大众理解与真实行业存在巨大的鸿沟,当真的话,只能显的很无知。
  人类的发展中,审美本就该是进化的。
  现在却有倒退的趋势。
  也正是因为这“鸿沟”的原因。
  音乐学院逐步开设流行作曲专业。
  如何以专业的素养去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大众提升审美。
  起码不要让音乐的发展与人们审美速度再一次失衡,导致鸿沟更大。
  是音乐人考虑的事情。
  不能“大众喜欢就好,管它是否专业”,因为大众能有喜好,却对你专业的东西不了解,也没必要了解。
  所以,绝对不能用“假”东西忽悠大众,让大众觉得“这个才是正确的”。
  身为音乐人的李少杰与高慧洁。
  自然对这些东西更懂,也都是为之努力着。
  艺术需要高度,也同样需要接地气。
  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队选手开始走入人民,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更深更高级的“美学”。
  审美很简单,无非就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乃至于生活环境有关。
  提升审美为的也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从第一感性的角度,去让人们见识更广阔的东西,进而有助于人们提升思想与价值观,人生观。
  然后从中获得思想,获得力量,获得更好更棒的生活环境,去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赞美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
  所以,艺术的大众化很迫切。
  其实,想要“大众化”并不难。
  “情绪”的共鸣。
  起码,拥有扎实基础能力的唱作人,在音乐本身技术空间来说,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并不是单纯凭借歌词,或是为悲而悲的负能量。
  李少杰与高慧洁对这些自然是看的很清楚。
  身为优秀的音乐人,是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的。
  保证“基本专业素质”的情况下,更加贴近生活。
  还能更加“新潮”,但不会“新潮”到大众难以接受。
  就着这些问题,在录制的这几天,李少杰都会在录制结束的时候和高慧洁交流。
  交流中,谈了很多。
  互相之间的讨论,几乎可以写出很多篇学术论文。
  看的身边的宋雨萌与秦盛荣从瞠目结舌再到麻木。
  能懂,但只能懂一点点……
  “其实,我对于创作上的东西,并不是那么严格的。”
  李少杰微微一笑。
  “创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但首先,创作者得先明白自己做的东西是个什么。”
  “唉,基础的东西,现在居然变成了及格线。”
  高慧洁撇了撇嘴。
  “其实问题不大,只是需要让我们拿出更好的东西,而且这个更好的东西,必须更加通俗易懂。”
  “嗯。”
  李少杰点了点头。
  “之前就试验了很多东西,现在多少有一丢丢的头绪,可这路还是漫长,慢慢来吧,这次综艺我就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想去试一试,搞一些奇奇怪怪的融合。”
  李少杰的话,高慧洁可不觉得是吹NB。
  在很多大众看来,虽然歌剧高内涵,高艺术水准,高技术。
  可太“高端”“高雅”所以我听不懂,不愿意听。
  但李少杰的《沂蒙山》,却实实在在的缩短了普通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这部歌剧不仅技术上具有突破性,欣赏门槛已然降低的相当多。
  可惜,门槛还是存在。
  “其实,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的。”
  李少杰看着高慧洁,开口道。
  “之前交流的时候我也说了,这个门槛,并不是让观众去懂,更不是说给一个标准答案让观众们背,不能强调着让观众也明白这些东西。”
  高慧洁若有所思。
  只听李少杰继续道。
  “其实,我的思路方向……更接近于一个带给观众们第一体验,这个第一体验感觉如果强烈,那么自然欣赏门槛就变得低了。”
  “其实不是去要求观众欣赏能力增长,也不是说要必须懂,而是提高一个基本的共情感,营造共情感这个东西,也能更好的从音乐本身的逻辑上来考虑。”
  “嗯嗯,不错。”
  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