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都卖出去了,售后什么的能做就做,做不了就拉倒呗!
第983章 从上至下只有一个声音
不得不说,现在国内大部分的人,都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在做企业。
他们看到的,永远只有眼前这一点点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
也缺乏将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魄力和决心。
实际上,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发展下去,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坚持和改进的。
就算这些坚持和改进,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都是必须要做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否则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只能是一步步走向衰败。
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都是经历过这些痛苦的阶段,走出了安于现状的舒适区,不断提升自我,才成就了它们的国际地位。
脑子里只想着赚钱,而没有一套持久发展的理念,企业是做不长久的。
国内现在大部分的企业,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赚更多的钱。
至于这些钱怎么花,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只要能够赚到钱,其他一切都不用想的太多。
再说,一个公司能不能坚持到五年后,这都是一个问题。
现在就操心五年后的事,简直就是杞人忧天。
把眼下的日子过好,就已经不错了,为何要想这么遥远的事呢?
不得不说,国内的这些中小型企业,眼光实在太短浅了。
他们根本就看不到这些行为背后,陈江海的用心良苦。
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在知道陈江海的这个行为后,心里十分的佩服。
同时,还有着浓浓的羡慕和深深的无奈。
想要达成如此目标,这其中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是不用多说。
在知道的情况下,陈江海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足见他的决心和魄力。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陈江海是真的想把秋海电器做好、做大、做强、做成一面旗帜。
光是这个,就足够让国内这些企业的掌舵人感到汗颜。
实际上他们何尝又不想这样干,却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付诸实践。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他们企业的盈利,不能支持他们这么烧钱。
这是一个前期要花费大量资金的无底洞,他们那一点点利润根本填补不了这个无底洞。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们现在的盈利数据,起码还要再翻一倍。
而且就算利润翻上一倍,想要利用多余的钱来做这件事,也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
秋海为什么敢这么做?
还不是因为人家财大气粗,有着足够的底气去做任何想做的事。
这财大气粗是怎么来的,自然是靠销量的。
国内家电行业,哪个不羡慕秋海每个月那恐怖的销量。
他们能做的也只有羡慕了。
自身的销量想要上去的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对于秋海的羡慕,还不止这些。
陈江海对于秋海的绝对掌控,才是他们最羡慕的一点。
不管他做什么样的决定,秋海上下都能很快的执行下去。
秋海为什么能做到这个?
那是因为秋海从上至下只有一个声音。
那就是陈江海的声音!
只要陈江海发话了,剩下的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全力以赴做好大老板交代的任务。
这些企业家羡慕陈江海这一点,不是一次两次了。
每次他们需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他们心里就会冒出一个想法。
如果他能完全掌握现在的公司,那发展的速度是不是能跟秋海一样?
这种想法,每次冒出来之后,都会让他们心里十分的焦虑。
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他们想要追上秋海,完全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好比秋海是开着汽车在前进,而他们开的是三轮,还是人力的那种。
这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
现在秋海做出了这么大的改进,甩开他们不是一星半点了。
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他们就永远不是陈江海的对手了。
有这种想法的,除了家电行业的企业,也有其他行业的企业老板。
有人开始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吞并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达到让自己掌管整个企业的目的。
这种违法的手段,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当然,这些是题外话了。
秋海制定的质量体系举措,对周侯建和张瑞明这两个竞争对手,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要说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海信的周侯建了。
对于陈江海的决定,周侯建是十分赞同的。
关于这个质量标准体系,他在心里也谋划了很久。
他一直想要建立起一套海信自己的标准,一套远超于国际质量标准的体系。
这样一来,海信未来的发展,就会一路平坦。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在构想当中的时候,陈江海居然已经开始实施了。
他实在想不到,为什么陈江海这么年轻,目光居然比他还深远。
更为重要的是,陈江海是敢说敢做的一个人。
不管做了什么决定,都会坚决贯彻到底,不会有任何的迟疑和犹豫。
这一点,周侯建是怎么也学不来的。
在海信,制约他的因素太多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
办公室内,周侯建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必须做一个决定了。
这个决定,可能会关乎到海信的未来。
他必须跟秋海一样,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如果他不跟着秋海的脚步,未来被淘汰只是迟早的事。
周厚建知道这件事情非常难办,但自己必须要去做,去尝试。
尝试了就还有机会,不尝试只会陷入慢性死亡。
海信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就看他明天能不能说服众多的管理层了。
……
与此同时,海尔的张瑞明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脸上全是颓废之色。
收到秋海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的消息,他是大为震惊。
关于这个,张瑞明也想跟从。
但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不久前,他费尽心思说服了企业管理层。
海尔购买了一条跟秋海一样的超级生产线,价值四个亿。
这一笔钱,已经把整个海尔掏空了。
就算张瑞明能把整个管理层说服,他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做其他的了。
想到这里,张瑞明忍不住长长叹了一口气,生出了一种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这个行业,为什么突然就冒出了一个秋海呢?
第984章 一根标杆
秋海的出现,对于家电行业的其他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灾难。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从秋海诞生之后,创造了很多奇迹。
这些奇迹,是其他企业根本无法复制的。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秋海的体量就已经完全超过了海尔海信这些老牌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秋海的发展潜力,并没有全部爆发出来。
关于这个,从它的海外市场发展态势就能看出来。
有人预估过,秋海的海外市场,一年起码能为秋海带回数十亿的外汇。
张瑞明现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秋海不断的往前跑。
而海尔,步履蹒跚的就像是一个老人,一心想追上秋海,却又无能为力,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拖越远。
这是一种很绝望的感觉。
他完全追不上快速发展的秋海。
海尔被淘汰,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想到这些,张瑞明心情十分的糟糕,把头发都揪乱了。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陈江海这个人特别喜欢剑走偏锋,而且次次能够成功。
秋海发展的这么快,内部的管理也能及时跟上。
这几年,秋海内部是出现了几次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再张瑞明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唯一要说影响大点的,也就上次的那个贪污案了。
最后事实证明,这个贪污案对秋海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
因此张瑞明对陈江海的手腕也是由衷佩服。
年纪轻轻就能把一个企业管理到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总的来说,秋海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让国内大部分企业都紧张了起来。
这也是陈江海想看到的结果。
他想借此来提醒和督促国内的企业,让他们能够顺应时代变化,主动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华夏现在的企业,说到底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有的野蛮发展,有的是向外资学习,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和摸索。
改革开放的国情摆在这里,想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并没有那么简单。
关于华夏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发展,陈江海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他现在做的事,就是把前世那些国际大企业的一些经验,做了相应的一些改变,然后用在了秋海身上。
光凭嘴说是毫无用处,大家更在意的是实践。
眼下秋海显然就是一根标杆。
因为秋海的成功,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必然会纷纷向秋海学习。
无形之下,秋海的发展,也会带动国内大企业的发展。
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好,就会让华夏内部的企业,发展的更好。
这自然也是陈江海渴望见到的结果。
当初陈江海喊出发展民族企业,这句话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他可是是把这个目标当成一件大事来做。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的时间,国内关注的重点,就是秋海的这个国际质量标准体系。
然而,此时华夏国内的彩电市场,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许多小型的彩电工厂已经全部倒闭了,中型的彩电企业还在苦苦支撑。
不过看眼下的状况,估计离死也不远了。
至于那些大型企业,仓库里的库存多的不成样子,全部都在发愁。
与这些企业恰恰相反的是,秋海彩电仓库里面库存量,少的有点可怜。
五万台不到的库存,根本不像是一个正常大企业应有的仓库。
童庆雄这个时候也明白过来,为什么陈总之前要求缩减产量了。
今天的这个局面,想必陈总之前早就已经预料到了。
按照秋海之前的产量,秋海一个月的产量在十万台左右。
然而这两个月的彩电销量,低的令人发指。
秋海彩电国内和海外市场加起来,销量不到两万台。
不缩减产量的话,一个月秋海彩电的库存,就能达八万台左右。
几个月下来,这起码得有三四十万的库存了。
一想到这个数字,童庆雄的冷汗就出来了。
他现在对大老板的英明决策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这种局面都能预料到,简直比诸葛亮还神。
在童庆雄的心里,陈江海绝对是一个未卜先知的神人。
对于彩电市场的情况,陈江海早有估计,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的惨烈。
随着外资彩电的进场,国内彩电市场十分的萎靡。
不过,陈江海也知道,这种萎靡马上就会消失。
本土的彩电企业,很快就会凶恶地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随之而来的彩电价格战,绝对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战争,杀的昏天暗地,血流漂橹。
通过这场战争,国货第一次战胜了外资企业,让国人看到了国货的希望。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希望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
因为在这场战疫之中,国产品牌也是耗尽了最后的力量,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三月二十号,长宏的宁瑞峰看着手上的销售数据,脸色十分的难看。
长宏的销量每况愈下,简直不能用差来形容了。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就算长宏是有国家站台的大企业,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现在我们库存还有多少?”
宁瑞峰对身边的秘书沉声问道。
秘书赶紧回答道:“宁总,全国库存加在一起,快有一百万台了。”
听到这个数字,宁瑞峰心里一沉。
这么多台彩电一直堆积在手上,每多一天就意味着要花很多的钱。
一百万台的库存,价值差不多二十个亿了!
到了这个时候,宁瑞峰知道该做抉择了。
“你去通知所有高层,我要开一个重要会议,全部人都要参加!”宁瑞峰眉头紧锁,语气十分的严肃。
看到宁瑞峰这个样子,秘书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赶紧应了一声,急匆匆走出办公室去通知那些头头脑脑。
宁瑞峰看着手上的销售数据,双手不受控制的颤抖起来。
他目光狰狞,已然意识到这一场战争要开始了。
此时,他的心里并没有什么担心害怕之类的。
这不是他现在需要考虑的。
相反的,宁瑞峰现在心里全是激动。
双手颤抖也是因为激动所致。
第985章 换个角度,切入战场
宁瑞峰很清楚,这一场战争要是打赢的话,长宏就会屹立于华夏彩电企业的顶峰。
如果失败了,那自然是一切皆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这对宁瑞峰和他所领导的长宏来说,绝对是一场豪赌。
然而眼下,宁瑞峰能做的,也只剩这个了。
九六年三月二十六号,长宏正式宣布开始全面降价。
所有品牌种类的彩电,在全国六十一个大中城市的一百五十家大型商场,一律大幅度让利销售。
让利幅度达到恐怖的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三十,简直令人咋舌。
就在这一天,宁瑞峰为了吸引媒体眼球,直接冲到了销售第一线。
他带着一条红绸带,站在商场的柜台前,大声吆喝,亲自当起了营业员。
不得不说,长宏在这一天,是真的吸足了眼球。
这个消息,一下就把国内彩电市场都给震住了。
所有人都想不通,为什么宁瑞峰会做出一个如此疯狂的决定?
长宏彩电当时的商业毛利大概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宁瑞峰一口气就降了百分之三十,这明显就是无利可图,甚至还会亏本。
对于这个毫无道理,甚至堪称粗暴的降价幅度,所有的彩电企业都无法接受。
这样的降价已经不是伤敌一万,自损八千,而是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