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点没有那些大老板有钱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作风。
随后,潘文斌便给陈江海介绍了一下钟登华。
钟登华是研究水利桥梁建设的,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就算再冷门的专业,也总会出有名的人才。
钟登华在水利桥梁方面,算是一个专家,绝对是有真才实学的。
陈江海现在很好奇,为什么潘文斌会特意把他介绍给自己?
钟登华作为一个学者,不会商场上的那种拐弯抹角,看到陈江海后便直接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第1482章 这个项目我投了
“陈总,这次我来是想寻求你的帮助。”
听了这话,陈江海笑着问道:“不知道钟教授所说的帮助,是哪一方面的?”
钟登华脸色微微一红,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陈总,其实就是缺钱。”
陈江海点了点头,倒也不意外。
一个学者来求他,总不能是请教专业问题吧。
唯一的可能,也就是钱了。
毕竟,眼下他陈江海已然是别人眼中实打实的华夏首富,自然是不缺钱的。
“那不知道这钱是想用来搞科研,还是做其他?”
陈江海自然也没有拐弯抹角的意思,直接问道。
钟登华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说道:“我现在负责建设一座桥梁,前期工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但是资金方面突然出现了点问题!”
听到这里,陈江海也就明白了过来。
不过,他并没有急着答应。
关于这个桥梁的具体信息,他还不知道呢。
这种事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必须要了解清楚之后再做决断。
当然,话又说回来,对方居然主动上门来找自己,肯定也进行过深思熟虑。
没点谱的话,也不可能费尽心思找到他这里来。
“钟教授,那就请你给我详细讲一下这个项目,可以吗?”陈江海不紧不慢地说道。
听到陈江海这样说,钟登华自然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相反的,他还十分的开心。
陈江海能够提这个问题,说明他对这个项目是有兴趣的。
没有当场拒绝他,那就代表他还是有机会。
只要有机会,他就愿意努力争取。
而且,来找陈江海之前,他也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陈江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当然不是问题。
关于这个桥梁,就要说到平山的基本地理构造了。
整个平山,被龙江一分为二。
龙江之上的桥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两个区域最重要的联系。
在龙江之上,也的确有着不少的桥梁。
唯一的问题,就是些桥梁的规模都太小了。
来往行人通过,自然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可是随着经济发展,汽车的数量增多,交通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钟登华才会想着建造这么一座大桥。
现在华夏到处缺钱,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下就能拿钱出来的。
钟登华为了这件事,之前费了不少的时间,总算是拉到了前期投资,可以付诸实践了。
奈何就在工程要开始的时候,资金方面却出了问题。
此时的钟登华,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因为资金无法到位,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会前功尽弃,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这一次西江大学校庆,原本他是不想来的。
实在没有那份心情。
就算是勉强来了,也怕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
潘文斌在知道他的这个难处后,便给他出了个主意。
缺钱的话,可以去找陈江海试试。
抱着这种想法,钟登华便直接来到了西江大学。
因为对于陈江海,钟登华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这绝对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心,且非常爱国的企业家。
其实听到这里,陈江海心里已经做了决定。
那就是答应钟登华,秋海借钱让这个项目尽快的开始。
原因也很简单,作为一个西江人,自然是希望西江变得越来越好。
恰好他也有这种能力。
此时的钟登华还不知道,陈江海已经做了决定。
他继续给陈江海介绍关于龙江大桥的信息。
按照钟登华的规划,这座桥一旦建成的话,那就是西江第一大桥。
龙江大桥全长三千八百米宽,二十七点五米,是双向四车道。
这么大规模的桥梁工程,在整个西江来说,绝对能排第一。
如果这座大桥成功建成,可以让平山东西两边的出行速度,得到大大的提升。
对于整个平山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意义重大。
说完这些基本的信息后,钟登华一脸紧张的看着陈江海。
这个项目能不能尽快动工,就要看陈江海愿不愿意出手帮忙了。
陈江海也没有过多的犹豫,直接说道:“钟教授这个项目,前期需要多少钱?”
听到陈江海这样说,钟登华十分的激动。
陈江海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表示同意借钱了?
“陈总,按照工程量来算的话,这个项目全部投入在一个亿左右。”钟登华赶紧说道。
这个数字是通过精确计算出来的。
各方面都是精打细算,不敢有半点的浪费。
“一个亿,倒也不是很多。”
此时,陈江海的语气十分的平淡,就好像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情。
反观钟登华,此时他一脸的激动,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潘文斌伸手拍了拍愣在当场的钟登华,笑呵呵的说道:“这钱借了总要还, 你还不跟陈总好好说说,这到底要怎么还?”
钟登华这才反应过来,立马跟着说道:“陈总,龙江大桥建成后会用收费的办法,这是我们还钱的主要办法。”
“当然,政府那边也会提前垫付一部分,原则上分十年还清。不过,这是最低的要求,也可能提前。”
“至于利息的话,会比较低,年利率大概不到一厘。”
说完这个条件后,钟登华有点忐忑,眼巴巴的看着陈江海。
这样的条件,不知道陈江海会不会答应。
实在是这个利息太低了。
而且还款周期也绝对不短。
毕竟说是可能提前,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往往就是按十年的还款期来办了。
之前他找了不少的企业家,每一次都碰到壁,除了资金量确实巨大之外,利息和还款方式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有那么多的钱,何必投资这些东西。
随便扔在哪里估计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即便是选择最笨的办法把这钱放在银行里,收益都要高不少。
陈江海也没有多想,大手一挥,十分爽快地说道:“行,这个项目我投了,二十年内还清就行,可以的话去我公司签合同吧。”
听到陈江海这话,钟登华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旁的潘文斌也是满脸惊讶。
陈江海未免也太大方了!
第1483章 一件很困难的事
“还愣着干什么?快谢谢陈总啊!”
潘文斌率先反应过来,赶紧推了钟登华一把提醒道。
正如陈江海刚才所说的那样,一个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
他是真正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赚到钱之后,又在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
“可以可以,谢谢陈总!谢谢陈总!”
钟登华直到此刻才算是反应过来,激动万分的说道。
陈江海淡然一笑:“身为一个西江人,我也算是略尽一分力吧。”
听到陈江海这样说,潘文斌和钟登华两人相互看了看,心里面都是十分佩服。
如此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活该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陈江海笑呵呵地又补了一句:“我刚刚才说了一个企业要有担当精神,要有社会责任感,中不能夸下海口就食言吧?”
对于陈江海的这个玩笑,潘文斌和钟登华相互看了看,随后哈哈大笑了起来。
钟登华在得到陈江海的答复后,便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今天他来这里,可以说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
虽然来之前也做了各种准备工作,可是对于陈江海会不会答应,他真的没有什么把握。
毕竟这笔钱数目不少,其他的企业家就算是有这种实力,可是一听就不敢接话了。
要知道一座大桥项目,资金动辄上亿,这可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拿出来的。
因此钟登华虽然失望,但也完全可以理解。
各种碰壁之后,钟登华最后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对他而言,来陈江海这里试一试恐怕是现在唯一的办法了。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江海并没有多说什么,甚至都没有听完他事先就准备好的说辞,就爽快的答应了。
更让钟登华想不到的是,陈江海主动放弃了利息,还延长了还款期限。
对钟登华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这一点,让钟登华欣喜若狂。
要是能早点认识陈江海的话,说不定他就不用这么担心了。
而且,这个项目恐怕都已经启动了一段时间。
陈江海表现如此的豪爽大方,上亿的工程,就好像几千块钱一样。
让钟登华更佩服的,是陈江海刚才的态度。
只要这座桥是建在西江省内的,他就会出手帮忙。
西江省能够出这样一个有格局,有能力的人物,实在是太庆幸了。
送走钟登华后,陈江海和潘文斌便又坐了下来。
潘文斌跟着感叹道:“陈总,你刚才的那一番演讲,让我感触颇多啊!”
“潘校长有何高见,说来听听。”陈江海笑着问道,有些开玩笑的意思。
潘文斌却是极为郑重的点了点头:“我们太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很少去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这一点是我们的过失。”
陈江海摆手道:“潘校长实在是言重了,这一点恐怕不止西江大学是这样,整个华夏的学校都是这种情况。”
潘文斌叹了口气:“说起来我们的教育跟国外的差距还是太大了,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出顶尖的人才啊。”
对于潘文斌的这个观点,陈江海却不完全赞同。
“潘校长,我认为你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起码不是全部正确的。”
潘文斌不由得扬起眉头。
难道陈江海对于这个,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他们这些校长都是一致认同的。
“陈总,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一点教育界都是公认的。”潘文斌直接搬出了大数据。
他再一次重复了自己的观点,就是想让陈江海知道自己的立场。
陈江海则笑着摇了摇头:“潘校长,我知道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多的弊端,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由于国情不同所造成的。”
听到陈江海的这个观点,潘文斌微微一愣,随后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陈教授,我倒是想听听你的高论。”
陈江海微微摆了摆手,然后才说道:“华夏跟国外想比,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太大,这一点你不否认吧?”
对此,潘文斌自然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陈江海继续说道:“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想要从中挑选优秀人才,你应该知道这其中的难度。”
潘文斌叹息一声:“是啊,要从数十亿人中,找寻定价人才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陈江海则跟着说道:“所以按照国外的那种模式,在华夏是根本行不通的。也只有应试教育,才能从亿万人中挑选出人才。”
潘文斌正想开口,就被陈江海直接打断了。
“我知道你想说,这种模式下挑选出来的人才,无法跟国外的相比,对不对?”
见陈江海把自己想说的说了,潘文斌赶紧点头。
陈江海不紧不慢地说道:“那国家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了多少的人才,难道这些人才里,没有一个是从应试教育出来的吗?”
对于这个事实,潘文斌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多弊端,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的好处。况且一个人真的有才的话,连应试教育都不能脱颖而出,又能算什么人才呢?”
陈江海的一番话,让潘文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潘文斌此时是一脸的诧异,他没有想到陈江海会提出这么一种观点。
在此之前,国内所有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华夏的应试教育太过于僵硬了。
相比于国外的教育,华夏需要追赶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今天陈江海说华夏的这种应试教育,多少是符合国情。
这一点让潘文斌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如何去接受这个观点。
想了想,潘文斌立马想到了反驳的地方。
“陈总,有的人偏科你应该知道吧?如果他能在这个行业发展的话,绝对会有成就,但是应试教育可能让他无法进入到大学之中。”
潘文斌说的这种情况,自然是存在的。
可是到了后世,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对于那些偏科严重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同时,大学录取的时候还有各种加分政策。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慢慢的进步。
第1484章 会不会改变这种局面?
陈江海干脆把后世的一些加分政策先提了提。
潘文斌瞪大双眼,充满不可思议地看着陈江海。
这些东西都是陈江海自己想出来的?
要知道,陈江海可是做企业的,可不是搞教育的。
他居然连这些东西都有研究。
而且还言之凿凿,似乎还真有可行性。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华夏想要普及教育的话,也只有应试教育这么一个模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现如今,低学历的基数实在是太多了。要是按照国外那种放养模式的话,我相信华夏要广开民智的话,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陈江海说出了另外一个原因。
听完陈江海的这些观点,潘文斌嘴巴张得大大的。
陈江海的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潘文斌之前的认知。
见潘文斌没有说话,陈江海便问道:“潘校长,你觉得我这个观点怎么样?”
愣了半天,潘文斌才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