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非当警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南非当警察- 第1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份工作报告马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不仅仅是南部非洲媒体,欧美媒体纷纷用大幅篇章对南部非洲联邦政府的工作报告进行报道,顺便对比下本国政府的工作报告,差距马上就出来了。
  同样是1928年,法国的生铁产量只有可怜的553万吨,德国是更可怜的393万吨,意大利都不能用可怜来形容了,46万吨的产量还不到法国的十分之一,大英帝国也没有好到哪儿去,363万吨的产量,是大英帝国实力衰弱的真实体现。
  粗钢方面,法国的产量是563万吨,德国577万,意大利139万,大英帝国558万,这方面倒是没落后多少。
  农产品方面,法国肉类产量122万吨,德国肉产量得益于南部非洲和美国的援助有311万吨,联合王国只有115万吨,意大利最可怜只有66万吨。
  政府财政收入上,法国财政总收入360亿法郎,他这个数字没啥意义,法郎不值钱嘛,折算成兰特只有12亿,30法郎才能兑换一兰特。
  意大利180亿里拉,看着挺多实际上也不多,里拉和法郎一样都不值钱。
  英国今年连遭重创,又是大罢工又是经济危机,结果1928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区区的8亿英镑,就这拉姆齐·麦克唐纳还要增加福利维持支持率呢,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德国最惨,前些年因为马克暴跌,德国甚至都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估计列出来太滑稽,德国人自己都没脸公布。
  去年德国发行新马克,结束货币暴跌的局面,小胡子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经济举措,对德国经济确实是有刺激作用,所以德国的政府收入为49。98亿马克,折合英镑大概5亿左右。
  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没有公布相关数据的时候,大概欧美各国自我感觉都不错,虽然日子不如经济危机爆发前过得好,但是看到邻居日子过得也很惨,大概就有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感觉,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可悲。
  现在和南部非洲的各种数据一对比,欧美各国政府简直是被架在火上烤。
  都说经济危机日子难过,为什么南部非洲经济就一枝独秀?
  天天喊着振兴经济,南部非洲的粗钢产量已经达到5500万吨了,全欧洲加起来都没有南部非洲多,南部非洲也才8000万人而已——
  不能提人口,提起人口更生气。
  都说人口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二十年前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成立的时候,南部非洲只有区区200万人,为什么20年过去南部非洲人口翻了40倍,欧美各国别说40倍,连一倍都没有,工作干不过南部非洲人也就算了,生孩子难道也不如南部非洲?
  这个问题没法解释,先不说世界大战对欧洲国家造成的损失,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连美国的人口都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全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南部非洲的人口是增加的。
  林林总总加起来,各国舆论对于政府的批评简直是连篇累牍。
  这时候各国政府纷纷失声,20世纪20年代,都还没有危机公关这个词汇呢,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没有公布《联邦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欧美各国政府还能嘴硬辩解几句,现在各种数据罗列出来,总马铃薯产量到生铁、粗钢、原煤、石油、乃至硫酸、啤酒、甚至发电量都有,差距明显到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出来,事实胜于雄辩,还能有什么话好说。
  于是就干脆把头埋进沙子里装作没看到。
  先不管各国政府的反应,反正自从欧美各国媒体开始热炒南部非洲的《联邦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新一轮移民热潮马上就开启。
  通过南部非洲电影,南部非洲优秀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已经人尽皆知,不仅仅是这样,南部非洲人还热情好客呢,在“好客”这个词还没有玩坏的年代,新移民最担心的就是如何融入南部非洲,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通过南部非洲的《联邦政府工作报告》,全世界都知道了南部非洲的牲畜存栏量比全欧洲加起来都高,同时波斯湾的石油产量比全世界加起来都高,甚至南部非洲的粗钢产量已经是美国的3。95倍,虽然考虑到美国的这个产量,应该是受到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
  但是这也足够证明了,南部非洲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粗钢产量,一向被誉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提现,有了足够多的钢材,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基础建设,建造更多的摩天大楼,生产更多的机枪大炮,尤其是最后这一点,欧洲人为什么要移民,不就是要逃离旧大陆的战争阴影嘛。
  以前美国的钢产量全世界最高,美国就是战争潜力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南部非洲的粗钢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这么多,所以还等什么?


第1630章 富人的快乐穷人根本不懂
  早晨六点,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埃尔温被窗外的喧闹声吵醒,埃尔温愤然起身拉开窗帘,不远处的道路旁,几个学生正在张贴一张告示,埃尔温转身找来眼镜戴上,通知上说,上午在大礼堂有新任德国总理的演讲,希望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可以去参加云云。
  埃尔温表情严肃,他的女友希尔德正在旁边苦苦哀求。
  “埃尔温,求求你,别管他们,我和孩子不能没有你——”希尔德表情紧张,他不是埃尔温的妻子,埃尔温的妻子另有其人。
  40岁的埃尔温风流倜傥,柏林大学有一句名言:任何女士都无法拒绝埃尔温的领结。
  这句话充分证明埃尔温的魅力,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对待女士彬彬有礼,而且来者不拒——
  希尔德原本是埃尔温助手的妻子,埃尔温见到希尔德之后一见钟情,于是对希尔德展开疯狂的追求,那情书写得,放到现在简直就是小那啥文。
  埃尔温不仅长得帅,而且还多才多艺,在色彩理论、哲学、语言、数学、物理、甚至宗教等方面无所不精,情诗尤其精湛,很少女人能够抵抗埃尔温的追求,希尔德也不例外。
  一年后,希尔德怀了埃尔温的孩子,住到埃尔温的家里,和埃尔温的妻子安妮和平共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此埃尔温的妻子安妮表示:你知道和金丝雀相处容易,但我宁愿选择野马。
  野马现在心情复杂,生活上的小瑕疵,不能掩盖埃尔温在学术上的成就,虽然现在的柏林大学,在小胡子担任德国总理后,已经和埃尔温记忆中的柏林大学大相径庭,埃尔温还是希望能履行物理系主任的职责。
  “他们还是学生,应该在教室里学习——”埃尔温喃喃自语,可是无能为力。
  “求你了埃尔温,你都不再是物理系的主任了,不要惹祸上身——”希尔德拽着埃尔温的袖子,唯恐埃尔温犯错。
  几天前,柏林大学有人建议解除埃尔温的职务,理由是埃尔温某些倾向希伯来人的言论。
  小胡子担任德国总理之后,希伯来人在德国的处境愈发艰难,这也是欧洲的习惯,不管是哪个国家,只要国内矛盾愈发尖锐,排挤希伯来人总是会被当做转移矛盾的最佳方式。
  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在这里不讨论,就只说事实,埃尔温身为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也不免被波及,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下来,不过估计埃尔温的这个主任也干不了几天了。
  “我知道,我知道,我已经不再是柏林大学的物理系主任了——”埃尔温表情落寞,浑身萧瑟,好像全部精气神都已经被抽空了一样。
  这时候埃尔温的正牌妻子安妮过来。
  “埃尔温,家里没米了,我们需要钱——”安妮也是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埃尔温虽然身居高位,可是有一大家子要养,负担也实在是重了点。
  可不重嘛,埃尔温除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婆,还有别人的孩子和老婆要养,担子确实重。
  “我会想办法的——”埃尔温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生活就算再艰难,也要微笑面对。
  早上八点,埃尔温准时走出家门,只要正式的文件没下来,埃尔温就要承担物理系主任的职责。
  埃尔温的邻居,大多都是柏林大学的教职员工。
  和往日的热情不同,现在埃尔温的同事们,见到埃尔温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的打招呼,躲躲闪闪的窃窃私语,埃尔温也不免听到一些不太好的言论。
  对于这些言论,埃尔温一向是不予理会,生活就是这样,股票还追涨杀跌呢,埃尔温现在前途未卜,明智的人都会主动远离埃尔温。
  前往办公室的路上,几个走在埃尔温前面的学生,正在兴高采烈的讨论。
  他们不是在讨论课程,而是在讨论大礼堂和小胡子,以及如何带领德国走出经济危机。
  这让埃尔温有点恍惚,讨论政治或者是经济难道不应该是经济学院学生的课程吗,物理学院的学生什么时候如此热衷参与政治了?
  这时候学生们终于注意到埃尔温,于是噤若寒蝉,只有一个学生胆子大,用不屑甚至愤怒的眼神看着埃尔温。
  “你们现在应该去上课。”埃尔温没忘记希尔德的哀求,更没忘记自己的责任。
  “参加聚会是我们的自由!”眼神愤怒的学生声音大,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柏林大学注重长幼尊卑,等级概念深入人心,以前从来没有学生敢在教授面前正面硬怼。
  “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埃尔温没有放弃,学校是知识的圣地,不应该掺杂太多其他因素。
  “不,我们的任务是让德国更伟大!”学生们明显比埃尔温看上去更有追求。
  “想让德国更伟大,可不仅仅是喊口号就行。”埃尔温简直痛心疾首,那位元首可不就是喊着口号走进总理府的么。
  “德意志之所以输掉世界大战,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人——”学生义正言辞,他大概是不知道,埃尔温也参加了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期间,埃尔温在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服役。
  即便在服役的同时,埃尔温依然抽出业余时间研究理论物理,战后埃尔温就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前年埃尔温才担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
  看着眼前情绪激动的学生,埃尔温痛苦的闭上眼睛,世界顿时陷入黑暗。
  精神恍惚的走进办公室,埃尔温的助手在打开门的时候欲言又止。
  “文件下来了吗?”埃尔温情绪在摇摆,即希望看到免去职务的正式文件,又不希望看到。
  希望是因为,只要正式文件下来,埃尔温就可以摆脱眼前的一切,再无牵挂,从此哪怕就算浪迹天涯,估计身边也会有安妮和希尔德的追随。
  不希望的原因也很简单,别怀疑埃尔温对柏林大学的感情,毕竟埃尔温也曾发誓为柏林大学奋斗终生。
  “还没有先生——”助手失言,他这话已经默认,文件迟早会下来。
  埃尔温笑笑没放心上,走进办公室顺手脱掉外套,陈旧的灰色衬衣领口发白,袖口都已经磨损脱线,仔细看的话缝扣子的线,颜色都不一样。
  “您有一封信,来自南部非洲尼亚萨兰大学的赫斯林教授——”助手小心提醒。
  “谢谢,这是两个月以来唯一的好消息。”埃尔温精神大振,埃尔温忠诚,但是并不愚忠,如果德国需要埃尔温,埃尔温会为德国贡献一切,如果德国不需要,埃尔温希望德国能给他自由选择的机会。
  选择什么?
  当然是离开——
  或者是死亡!
  埃尔温和赫斯林教授是老朋友,看着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埃尔温心情不免激动。
  不过埃尔温没忙着打开,信封上的邮票是尼亚萨兰大学校门的图案,这是尼亚萨兰州政府特意为尼亚萨兰大学发行的纪念邮票,埃尔温深深看一眼庄严肃穆的尼亚萨兰大学校门,小心翼翼的用裁纸刀打开信封。
  信纸经过精心折叠,打开之后里面有五张一百兰特的纸币,这让埃尔温马上就湿了眼眶。
  五百兰特,经济危机爆发前,等于是埃尔温一年的全部收入。
  经济危机爆发后,兰特依然坚挺,五百兰特,节省一点的话,足够埃尔温一家两年的生活费用。
  埃尔温先把钱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然后才怀着澎湃的心情打开。
  “亲爱的埃尔温,原谅我这么久才给你回信,因为我也不确定,这封信究竟会给你带来希望,还是带来灾难——”赫斯林笔迹铿锵有力,一如赫斯林本人,无论环境多恶劣,赫斯林都会勇敢面对。
  “——我在尼亚萨兰大学很好,这是所优秀的大学,绝不亚于柏林大学的底蕴和学术风气,我甚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尼亚萨兰大学就会成为,或者是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相信我,尼亚萨兰大学有你希望得到的一切。”赫斯林的信让埃尔温感慨万千。
  学术风气——
  以前柏林大学确实有,现在嘛——
  想起刚才路上眼神愤怒的学生,埃尔温不悲不喜。
  或许柏林大学依然优秀,只是柏林大学已经不再需要埃尔温了。
  “——很久以前我就向你发出过邀请,那时候你坚定的告诉我,你会为德意志贡献终生——你的话让我惭愧,因为我也曾经那样坚定过,最终我选择了可耻的逃避,不是吗,我们曾经一起鄙视过那些逃离德意志的人,现在我也位列其中,成为我曾经最讨厌的人——”字迹在这里有些扭曲,埃尔温能够想象到,昏黄的灯光下,赫斯林涕泪长流,用颤抖的笔迹写下这封信——
  打住!
  不要煽情,赫斯林现在可是星空奖获得者,仅凭奖金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还昏黄的灯光——
  别自己感动自己了,富人的快乐,穷人根本不懂——
  不对,是赫斯林的快乐,埃尔温根本不懂。


第1631章 罗斯福大坝
  时隔数年,赫斯林再次向自己的老朋友发出邀请,希望埃尔温能够前往尼亚萨兰大学,继续自己的研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一次赫斯林邀请埃尔温时,埃尔温坚定地拒绝了,哪怕那时候柏林的面包已经涨到一千亿马克一个,埃尔温都没有动摇,坚信德意志能重新站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埃尔温终于动摇了,埃尔温依然相信德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