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绩有点差,哈尔西和美军飞行员们都很生气,“榛名”号成为美军泄愤的对象。
“榛名”号战列舰是日本“金刚”级战列舰的三号舰,也是日本首批所谓超无畏战列舰,这个级别的1号建“金刚”是在英国建造的,随后的“比睿”、“榛名”和“雾岛”都是在日本本土建造,建造“榛名”号的川崎造船厂,曾经发生过负责人因为进度落后而自裁的极端事件。
“榛名”号是1912年开工建造的,距今恰好30年。
这30年里,海军技术突飞猛进,战列舰的作用在不断削弱,日本在1920年和1933年分别对“榛名”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是分别强化了装甲和动力,防空武器却没有增加多少。
这也正常,在东亚范围内,根本没有国家能够对“榛名”构成威胁,自然也就不需要增加太多防空火炮。
现在和美国以及南部非洲作战,这一点就成为“榛名”的致命弱点。
率队向“榛名”号发起第一波攻击的依然是百斯特上尉。
一枚炸弹击沉“翔鹤”号之后,百斯特上尉已经成为美军飞行员的偶像,他的战绩配得上一枚美国国会勋章。
这一次百思特上尉命运不佳,他率领的鱼雷机编队一共发射了四枚鱼雷,却没能击中“榛名”,“榛名”依然在以30节的最高速度疯狂逃窜。
第二波攻击依然是由美军发动的。
“榛名”号的运气在上一波攻击中全部耗光了,这一次“榛名”被两枚鱼雷击中,速度迅速下降到不足15节。
紧接着“榛名”又遭到第三次攻击,这一波攻击来自空中,“榛名”被至少6枚航空炸弹击中,火势向舰体内部开始蔓延,“榛名”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炬漂浮在海面上。
这还不算完,从“企业”号上起飞的鱼雷机向“榛名”号发动了第四波攻击,再次被三枚鱼雷击中后,“榛名”号终于沉入海底。
美军围攻“榛名”号的时候,南部非洲飞行员在猎杀“加贺”。
(对不起,鱼头码字昏了头,上一章手误,苍龙已经在马尼拉被击沉,联合舰队剩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是加贺。)
“加贺”号航空母舰是用战列舰改装的,三层飞行甲板是它最大的特色,建成时的“加贺”,载机量只有可怜的60架,1934年日本对“加贺”进行升级改装,舰载机的数量增加到90架。
南云忠一下令舰队撤离的时候,“加贺”已经损失了所有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只剩下27架99舰载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就是常说的99舰爆。
1936年以前,日本的舰载轰炸机还是老式的双翼飞机,性能极其落后。
36年日本海军提出“金属单翼俯冲轰炸机”的开发需求,于是就有了99舰爆。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99舰爆是一款性能出色的轰炸机,最快航速430,最高高度10500,续航距离1350公里,和老式双翼轰炸机相比,性能有质的飞跃。
不过和南部非洲“海鹞”相比,99舰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载弹量上。
南部非洲的“海鹞”和99舰爆采用的发动机都是1200马力,不过“海鹞”可以携带1200公斤炸弹,99舰爆的最大载弹量不超过500公斤。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发动机的马力都差不多,为什么载弹量差距这么大?
这个问题要问三菱。
满载排水量43600吨的“加贺”,最快速度只有28节。
在前一阶段作战中,“加贺”也遭到盟军飞行员们的疯狂攻击,舰身多次被击中,速度下降到不足20节。
至少40架“海鹞”参与了对“加贺”号的围攻,“加贺”在被13枚航空炸弹和六枚鱼雷击中之后迅速沉没,包括舰队总司令南云忠一在内的1750名舰员,只有4人战后幸存。
至此,日本航空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已经全部沉没。
航空舰队所有的运气都给了“雾岛”号战列舰。
“雾岛”号舰长很聪明,在南云忠一下达撤退命令之后,“雾岛”号并没有直接返回吴军港,而是借助夜色向南脱离战场,之后才转向返回日本本土。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南部非洲海军和美国海军并没有放过“雾岛”号,入夜之后还在不停地寻找“雾岛”号,一直到深夜11点才被迫停止。
和南云忠一率领的航空舰队一样,山本五十六率领的主力舰队也遭到南部非洲空军的疯狂攻击。
日本的航空母舰,严格说起来对南部非洲海军的威胁并不大,毕竟舰载机的性能差距和飞行员的差距在这儿摆着呢,日本航母很难对南部非洲海军构成真正的威胁。
主力舰队不一样。
别忘了日军主力舰队有“大和”这种超级战列舰,对于南部非洲海军来说,“大和”不仅是威胁,同样也是荣耀。
百思特上尉击沉“翔鹤”值得一枚美国国会勋章。
如果南部非洲海军有哪个幸运儿能击沉“大和”,那么南部非洲联邦政府就会单独为他铸造一枚一吨重的奖杯。
毫无疑问,必须是纯金的。
在“陆奥”倾覆之后,南部非洲空军就把攻击的主要对象瞄准了“大和”。
不过满载排水量达到七万吨的“大和”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且旁边还有日军其他军舰为“大和”提供保护,向“大和”发动的前两波攻击全部失败,不仅没有对“大和”造成伤害,而且损失了11架鱼雷机和轰炸机。
这个损失是唐力无法接受的,日本可以让精心培训的飞行员驾驶神风战机当炮灰用,南部非洲没那么奢侈,每一个飞行员都很宝贵。
这时候山本五十六率领的主力舰队还有超过40艘军舰,其中战列舰五艘,包括日军最强大的“大和”和“长门”。
“战斗打到现在就够了,我们已经赢得了胜利,日本人失去了进攻关岛的能力,现在我们可以回去好好睡一觉。”哈尔西心满意足,他率领的美国海军击沉了日军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战列舰,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如果能把‘大和’击沉就好了——”唐力略遗憾,南部非洲海军的收获也不少,3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以及其他大大小小二十多艘军舰,联合舰队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能不能恢复巅峰实力尚属未知。
多半是不可能了。
日本打造现在的这支联合舰队,从1903年联合舰队成立到现在,前后用了近40年。
这40年里,日本每年的军费大量倾斜向海军,才在二战爆发前积攒到现在这种规模,重建完全不可能,日本已经失去机会。
日本联合舰队成立的时候拥有英国的扶持,上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得到了美国的援助,如果不是来自美国的废旧钢铁,日本根本建不成十艘战列舰。
现在日本和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两国之间的贸易已经完全断绝,日本要得到资源全靠战争掠夺,也是夺也夺不到多少。
远东国家如果有发达的工业,哪里又能轮得到日本人上位。
铁矿石澳大利亚有,日本人可望而不可即。
东印度有石油,日本人同样只能望洋兴叹。
现在日本军方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在婆罗洲登陆,而是如何防备盟军对菲律宾的反攻。
好吧,反攻菲律宾还得等一等,现在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还是俄罗斯战场。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大清洗”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得到完全弥补,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就是证明。
哈尔科夫战役是俄罗斯人主动向德国人发起反击。
德国人在春暖花开之后也没闲着,这一次战斗爆发在克里木半岛。
克里木半岛就是克里米亚半岛,岛上有沙皇时代的度假村,这个度假村建立在一个巨大的堡垒群上。
和著名的列日要塞,以及马其诺防线相比,克里木半岛的堡垒群毫不逊色,其主防御阵地绵延长达360公里,有12个堡垒群,规模最大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拥有射程达44公里的双联装305毫米口径要塞炮。
要塞炮的炮塔外型酷似战列舰主炮,由200至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的厚度达到4米左右。
堡垒群地下使用铁路连接,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堡垒的弹药库位于地下30米处,可谓万无一失。
驻扎在克里木半岛的俄罗斯军队,随时可以在黑海周边登陆,严重威胁德军南方战线的威胁。
德国人去年冬天就向克里木半岛发起过一次攻击,当时是以德军的全面失败收场。
现在小胡子决心解除克里木半岛的威胁,曼施坦因上将率领德国第11军,以及罗马尼亚山地部队于四月份向克里木半岛发起第二次进攻。
有了上一次惨败的经验,这一次曼施坦因有备而来,麾下不仅有德国航空兵的支持,同时还调集了强大的炮兵部队。
为了攻破“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曼施坦因调来了三门巨炮,分别是口径为420毫米的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口径为610毫米的自行臼炮“卡尔设备”、以及口径达到800毫米的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巨炮”。
420毫米和610毫米还可以理解,800毫米已经超出一般人对于火炮的理解范畴。
“古斯塔夫巨炮”的重量超过1344吨,光安装它就用了25火车车皮的器材和2000个劳动力,用了42天的时间才安装完成。
这门炮真的是前无古人,整门炮有4层楼高、20英尺宽、140英尺长,炮弹的长度达到4。6米,射程48公里,需要500人密切配合才能操作它。
“古斯塔夫巨炮”的炮弹重量达到7100公斤,“卡尔”的炮弹重量也达到2200公斤,此外还有超过200个德军炮兵连队协助作战,德国人出动的火炮超过1300门。
四月六号战斗爆发,德军发起了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战。
“古斯塔夫”威力巨大,将俄罗斯人精心布置的一个个堡垒逐一击破,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击中位于地下30米的弹药库,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德国航空兵疯狂出动,以每天1000架次的频率向俄罗斯人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俄罗斯人的生活区遭到毁灭性破坏,部队不得不向中央阵地撤退。
“古斯塔夫”的发射频率为15分钟,即便如此每天也只能发射14枚炮弹。
射速更快的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炮弹将要塞周围的所有道路和铁路网彻底摧毁,“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阵地被完全孤立。
15号,德军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发起总攻,在这一次战斗中,德军使用了280毫米火箭炮,将“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阵地上的双联装305毫米要塞炮彻底摧毁。
战争爆发之初,火箭炮对于德军来说还是绝密,德国人并没有火箭炮的相关技术。
德国人的工业能力不是日本人可以比拟的,日本研究雷达用了十几年,几乎毫无寸进,德国在火箭方面却拥有技术储备,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还是很给力的。
第2219章 开始暴兵的美国人
如果没有南部非洲,德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BUG。
这是个很神奇的国家,尤其是近十年,自从小胡子上台之后,德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从《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十万国防军,迅速扩张到数百万军队的规模,关键武器装备的性能还很先进,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个十年前连重机枪都不能制造的国家。
不能制造并不是不会,而是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造,德国人还是有技术的。
莫斯科战役期间,俄罗斯人的火箭炮给予德国人巨大杀伤,很快德国人就找到对付火箭炮的方法,并且可以自己生产制造,这种学习速度也让人叹为观止。
摧毁“高尔基1号”的装甲炮塔之后,装甲炮弹下的二层工事里还有大约1000名俄罗斯士兵死守。
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零距离使用穿甲弹和榴霰弹交替射击,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
俄罗斯人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工事防御。
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炸开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攻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和俄罗斯人进行残酷的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将整个阵地占领,1000名俄罗斯士兵被俘者不到4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都是被动俘虏,不是主动投降。
外围阵地全部失守之后,俄罗斯人在克里木半岛的控制区只剩下塞瓦斯托波尔。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座镜子城市,有庞大的地下生活区,大小和城市地表面积差不多。
德军使用所有火炮,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
德国空军轰炸的强度也再次升级,每天出动1500架次轰炸机,向塞瓦斯托波尔投掷超过12万枚燃烧弹。
燃烧弹原本是南部非洲的绝活,现在被德国人学去了,拿来对付俄罗斯人,效果非常不错。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塞瓦斯托波尔的地面建筑已经彻底被摧毁,医院、公园、图书馆、学校等等都已经荡然无存。
俄罗斯人并没有放弃,他们躲在地下坚持作战,生产依然在有序进行,守军甚至组织娱乐活动鼓舞士气,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表现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战斗一直持续到四月底,德国人占领了一半城市,抵抗已经失去意义,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中将同意投降,大约9万名俄罗斯军人成为俘虏,彼得罗夫却乘坐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船只在最后一刻撤离。
战后,曼施坦因因功晋升为陆军元帅,并被授予克里木盾型勋章,俄罗斯军队指挥官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降为少将。
克里木半岛失守的后果极其严重,德军由此打开了通往巴库油田的通道,并且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