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增加对巴尔干半岛的影响,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俄罗斯和德国的关系埋下隐患,英国和法国的实力在大副衰退,套句用烂了的话,时下的巴尔干半岛,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果可以,美国也想扩大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
埃森豪威尔,或者说罗斯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以美国目前的实力,就算南部非洲不出手,巴尔干半岛也轮不到美国人接管,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巴顿知道美国人想在欧洲伸手的心情有多迫切。
上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其实就已经放弃孤立主义,所以才有威尔逊的十四点。
要不是当时温斯顿和“老虎”克里蒙梭主意正,搞不好美国人就已经得逞,国联也将沦为美国扩大影响力的最佳平台。
和二十年前相比,英国和法国更加衰弱,美国和南部非洲的实力愈发强大,国联成立的时候美国根本没加入,南部非洲也不是常任理事国,新国联肯定不会重蹈覆辙,美国和南部非洲都将大放异彩。
不过对于意大利,巴顿还是不愿意放手,美国人的手伸得太长了,南部非洲也已经将地中海视为自己的核心利益。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辟第二战场,搞不好德国人会和俄罗斯人握手言和,到时候我们就将面对所有的压力。”巴顿所言非虚,意大利人都知道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的联系也一直没有中断。
自从俄德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至少和德国人进行了两次秘密接触,试图以谈判方式结束战争。
去年七月,俄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大胡子通过保加利亚人秘密联系小胡子,以放弃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西部,以及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部分领土为代价,试图和德国人谈和。
德国人拒绝了俄罗斯人的谈判请求,德军在战场上的顺利推进,让小胡子错误的认为,俄罗斯将在短时间内输掉战争,小胡子不会为了大胡子开出的筹码,放弃彻底征服俄罗斯的可能。
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俄罗斯人和德国人进行了第二次接触。
这一次大胡子开出的条件更慷慨,如果小胡子同意停战,俄罗斯人将和德国人联手,共同对抗南部非洲和英国。
刚刚在莫斯科惨败的小胡子再次拒绝大胡子的提议,除了恼羞成怒之外,小胡子更担心大胡子是在为恢复实力拖延时间。
这两次秘密谈判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足以证明德国和俄罗斯之间有停战,甚至联手的可能。
现在小胡子还没有放弃征服俄罗斯。
但如果盟军在欧洲登陆,让小胡子感受到威胁,那么情况就是彻底失控。
万一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真的联手,德国人的技术加上俄罗斯的资源,闪电战术有了无限暴兵流的加持——
别的不说,如果德国得到俄罗斯在巴库的油田,那么对于盟军来说,赢得战争胜利的难度就将从新手模式,上升为铁人模式。
“即便德国人和俄罗斯人联手,最后的胜利也终将属于我们。”埃森豪威尔对盟军有信心,德国人和俄罗斯人联手固然可怕,想战胜南部非洲和美国这个组合无异于痴人说梦。
南部非洲和美国的实力太强大了,全世界除南部非洲和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联手,估计都不是这个组合的对手。
巴西内战中,美国吃了个大亏。
战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复盘发现,只要南部非洲从中作梗,美国在美洲的霸权就将彻底崩盘,这促使美国针对南部非洲的威胁调整政策。
既然不能对抗,那么就合作。
美国人在这方面从来都是很务实的。
“我同意,不过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击败隆美尔。”巴顿也务实,南部非洲和美国的合作,应该是罗克和罗斯福直接交流,埃森豪威尔和巴顿的分量都不太够。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击败隆美尔的任务就交给我吧!”终于聊回自己喜欢的话题,小巴顿跃跃欲试。
很快机会就来了。
8月19号,盟军高层还在因隆美尔的攻击方向争论不休,一支德军装甲部队出现在距离阿尔及尔不足一百公里的艾斯纳姆,这个情况马上引起盟军的关注。
艾斯纳姆位于盟军防线之后,理论上德军不可能出现在这个位置,除非德军突破盟军防线。
“我们的防线失守了吗?”亚历山大惊慌失措,法国和缅甸的接连失败,已经让亚历山大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
“在过去的24小时内,我们没有收到和战斗相关的任何报告。”刚刚出任北非法军总司令,兼高级专员吉罗表情凝重。
吉罗和戴高乐是校友,同为法国圣西尔军校毕业。
1939年吉罗晋上将,当选为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先后任法国第7、第9集团军司令,抗击德军入侵,战败被俘。
四个月前,吉罗越狱返回维希法国,两个月前又来到北非,接受戴高乐的邀请,担任自由法国北非总司令。
这个职位,戴高乐原本是为达尔朗准备的。
“我们的防线并不严密,德国人出现在艾斯纳姆也很正常,不过我们不用担心,把德国人干掉就完了。”上将巴顿不在意,空军侦查的情报显示,这支德军连坦克都没几辆,不值得大惊小怪。
小巴顿的眼睛马上亮起来。
在场的南部非洲将军,和法国将军们也跃跃欲试。
这是个杀敌立威的好机会,谁都想表现一下。
亚历山大表情最难受,英军在北非的部队集中在埃及,自由法国境内根本没驻军,亚历山大就算想表现也没机会。
“把消灭这支德国人的任务交给我,我保证顺利完成。”小巴顿主动请缨。
这里的“小”指的是军衔,小巴顿的年龄其实并不小,1885年生人,比上将巴顿早很多。
“艾斯纳姆是我的防区,我责无旁贷。”美国中部特遣队指挥官弗雷登道尔少将也主动,这是美军抵达北非之后的第一战,意义非凡。
北非美军分为三个部分,小巴顿是东部特遣队指挥官,西部特遣队指挥官是莱德少将。
莱德少将不说话,旁边还有一群法国将军跃跃欲试呢。
吉罗也不说话,他对德军部队的实力心有余悸,美国人既然这么爱表现,那就让美国人去对付德国人。
吉罗一点也不在乎美国人抢功,战争结束后法国能保住法属北非就不错了,意属北非爱谁谁。
“还是让我来吧,我的部队就驻扎在布维拉,距离艾斯纳姆最近。”隶属于南部非洲第三集团军的第17装甲师师长梁昊也主动请战,第17装甲师自从来到北非之后也没有得到参战机会。
第17师参加过上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惨遭裁撤,二战爆发后才恢复建制。
和一战期间一样,第17师还是以巴苏陀兰人为主,完全由南部非洲人组成的部队,全军共装备348辆坦克,169辆装甲车,并配有一个装甲炮兵团,总兵力1。7万人。
“不不不,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你们一直在和德国人作战,现在你们可以休息了,我们会接手,并完成任务。”小巴顿话里带刺,他其实是个很不好相处的人。
小巴顿家庭富裕,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名门后裔,他喜欢辩论,性格傲慢,从不给人留情面,潘兴将军评价小巴顿是“美军中的匪徒”。
小巴顿的意思很明显,南部非洲军队跟德军打了这么久,隆美尔还是活蹦乱跳,这似乎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南部非洲军队的无能。
“你们远道而来,更应该休息——”梁昊不动声色,顺手给美国人挖个坑。
美军的实力,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强大。
表面上看,美军装甲部队的装备水平,跟南部非洲装甲部队差不多,一些方面甚至还更出色一点。
装备出色不代表战斗力就高,美菲联军在菲律宾的惨败,似乎并没有让美国人正确的认识自己,小巴顿他们这些美军将领,如果以日本人的作战能力来衡量德国人,会吃大苦头的。
在亚洲横行无忌的日军,放在欧洲都别说南部非洲,德国和俄罗斯都能轻松击败日本人。
这还真不是贬低日本,日本联合舰队确实很强,陆军就是渣,单兵作战能力再强,放到现代战争中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德国和俄罗斯不用说了,日本战前十八个常备甲级师团,都不够一次莫斯科保卫战消耗的,诺门坎战役中俄罗斯军队轻松击败日军,充分证明了日本陆军在全世界的真实地位。
“不用,我们万里迢迢来到北非,目的就是为了击败德国人。”弗雷登道尔的态度也不太好,既然你们都不行,还是我们来吧。
那就你们来。
埃森豪威尔似乎不太喜欢小巴顿,还是把机会给了弗雷登道尔。
弗雷登道尔率领的第二军由两个师组成,总兵力近3万人,装备坦克共750辆,各型火炮240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新组建的装甲部队,和南部非洲装甲部队一样,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部队移动过程中,所有士兵都可以搭乘汽车。
有了汽车代步,部队移动的速度快很多,四个轮子确实比两条腿快。
弗雷登道尔犯了个大错误,没有进行足够的侦查,就命令第2军迅速向艾斯纳姆前进。
第2军的驻地在德拉,要前往艾斯纳姆必须经过第17装甲师所在的布维拉。
按照联军指挥部的要求,第17装甲师要在布维拉,为美国第2军提供补给。
梁昊绝对是故意的,当第2军坦克手驾驶着M3斯图亚特,和格兰特·李从第17装甲师营地旁边经过的时候,第17装甲师营地内齐刷刷停了一排“虎”式和“豹”式。
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坦克,分别是一个中型坦克团,和两个轻型坦克团。
美国最新式的中型坦克是M3谢尔曼,第2军因为来到北非的时间较早,装备的第一代中型坦克格兰特·李,本质上其实还是M3,性能不仅没有太大提升,反而因为先天不足造成灾难性后果。
1940年7月,美国开始研发M3中型坦克,最初的M3,火炮只有37毫米。
法国停止抵抗后,美国人惊讶地发现37毫米坦克炮太弱,于是改用75毫米坦克炮。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M3中型坦克,是基于37毫米坦克炮设计的,75毫米坦克炮对于M3的炮塔来说太大了,根本无法容纳。
于是美国的天才设计师们在车体的右前方装了一个类似瘤子的突出物,75毫米坦克炮就装在这里。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M3的车体和炮塔主要采用铆接,一旦被击中,铆钉就被震得象霰弹一样在坦克里到处横飞,会对坦克手造成致命威胁。
开着这样的坦克上战场,美国坦克手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2272章 二十年如一日
美国工业现在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生产规模确实是很大,工业设计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格兰特”的外型很奇怪,安装75毫米榴弹炮的同时,并没有取消37毫米炮,这两门炮还不是平行的,而是一高一低,被固定在右侧的75毫米炮射击范围有限,顶部的37毫米炮虽然可以全方位射击,威力又严重不足。
除此之外,“格兰特”需要的成员比较多,一共需要七个人才能顺利开动,这坦克装备美军部队的同时,也大量卖给俄罗斯人和英国人。
俄罗斯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艰难中,不挑食。
英国人还有南部非洲这个供应商,跟南部非洲提供的坦克相比,“格兰特”简直是奇葩中的奇葩,被英国人阴损的称为“七兄弟棺材”。
跟南部非洲的“虎”式和“豹”式相比,“格兰特”就像一个拼凑而成的怪兽一样丑陋,以至于美第2军的坦克手,在“格兰特”补充油料的时候连车都不想下。
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
“兄弟,你们的坦克看起来很威风。”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麦克坐在“格兰特”的炮塔顶上,主动和旁边的第17师军官搭话。
和“格兰特”使用的短身管火炮不同,不管是“虎”式和“豹”式,都使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长身管火炮,这就使“虎”式和“豹”式拥有更流畅的外型,更具工业美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
“你们的也不错——”来自巴苏陀兰招远郡的韩凯言不由衷,“格兰特”的三层炮塔设计,跟“豹”式相比就像上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跟德国人交手的感觉怎么样?”麦克希望增加对德国人的了解,他和其他绝大部分美军官兵一样,对德国人一无所知。
“也就那样吧,除了作战更勇敢一点,装备更先进一点,指挥更出色一点,和意大利人没什么区别。”韩凯实话实说,在南部非洲人看来,德军的确不算出色。
“那太棒了,希望上帝保佑我们,让我们遇到一支弱小的敌人。”麦克略放心,和意大利人没什么区别就好。
这里韩凯和麦克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
德军的实力对于南部非洲军队来说确实不强,但对于美军来说,德国人绝对是硬骨头。
油料加注的很快,半个小时后,“格兰特”重新出发,快速驶向情况不明的艾斯纳姆。
也不是情况不明。
至少弗雷登道尔少将不这么认为。
盟军拥有北非的制空权,和装甲部队相比,美国空军的实力还是不错的。
弗雷登道尔少将也没有大意,部队出发前,派出空军对艾斯纳姆进行多次侦查。
空军侦查的结果表明,德军对于美军的行动似乎一无所知,在抵达艾斯纳姆之后并没有进一步动作,一直留在原地。
这其实并不正常,距离德军控制艾斯纳姆已经超过48小时,隆美尔指挥部队素来以神出鬼没著称,这支德军没理由留在原地被动挨打。
这个情况没有引起弗雷登道尔少将的重视,侦查表明艾斯纳姆的德军大约12000人,这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大功劳,就像从樱桃树上摘樱桃一样简单。
唯一让弗雷登道尔少将没想到的是,“格兰特”的性能并不可靠,第二军重新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因为各种故障抛锚的“格兰特”越来越多,当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