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泪一缸”,女性裹脚之后,别说工作,连走路都很困难,李德和安东的女性家人中,几乎所有的成年女性都裹了脚,那些未成年的也正在裹脚,那些未成年的还有救,成年的那些人,她们根本无法工作,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家庭。
这是时代的悲哀。
第112章 四书五经
550名华裔警察,年龄最大不超过25岁,年龄最小不小于20岁,他们在抵达开普敦之前,最少也在清国接受了三个月的基础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基本的队形队列,语言、射击、格斗、刺杀、骑术等等,如果不是因为清国刚刚爆发的战争,开普敦警察局也不可能这么轻松把他们带到开普。
毕竟,对于华勇们来说,清国是他们的母国,英国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主力,在不确定华勇们对待清国的态度之前,英国人不敢轻易将华勇用于对清国的作战。
相对来说,派遣华勇们到开普当警察就没有任何问题,罗克和先期抵达开普敦的华裔警察们,已经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华裔警察值得被信任,相对于那些印度裔警察来说,华裔警察们非常出色,甚至和英裔警察相比也毫不逊色。
好吧,这个判断加入了很多主观色彩,实际上,华裔警察的表现远比开普敦的英裔警察更好,但是要让英国人接受这一点并不容易。
总而言之,在开普敦警察局,随着华裔警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开普敦警察局还会雇佣更多的华裔警察。
在警察宿舍,罗克受到了新晋警官们的热烈欢迎,和上一批都是普通华勇的新人不同,这一批警察中,有六个人之前在华勇营中曾经担任下士,来到开普敦之后,六位下士从头再来,不过因为罗克的存在,他们要升职会更容易。
离开警察宿舍的时候,罗克带走了一位叫冯伏的前华勇营翻译,冯伏以前在清国海关工作,会英语和简单的法语,罗克要把冯伏带回橡树镇,给橡树镇的华人孩子们当老师。
说起来,华人的智商确实是很高,橡树镇的华人孩子越来越多,按照安东和李德他们的说法,半大孩子就已经能开始工作了,但是罗克不同意,在罗克看来,不管那些华人孩子们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最起码语言要过关,能和布尔人、英国人直接交流,这样才更有利于华人融入开普。
苦于橡树镇现在没有汉语教师,罗克不得不安排那些孩子们跟着难民营内的教师一起学习,罗克原本也没指望孩子们能学会多少知识,能在一段时间内熟悉那些红眉毛绿眼睛的白人孩子,不自卑、不畏缩,能够平等交往就行。
现实比罗克想象中的更好,一段时间以来,华人孩子们不仅熟悉了他们的白人教师和白人同学,英语和荷兰语的水平也突飞猛进,他们现在已经能和他们的同学们磕磕巴巴的交流,虽然交流还不够流畅,但和以前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很多孩子甚至放学回家之后,还能教他们的父母学习英语和荷兰语,这是个令人惊喜的开始。
“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教室和宿舍,别有压力,尽你所能,主要教授那些孩子们学习英语,但是也不能忘记汉语,最起码要让他们会读、会写,还要了解一些四书五经,相关的教具都已经准备好了,你安心留下来,我支付给你每个月十个英镑的薪水,你也可以把家人接到开普敦来。”返回橡树镇的路上,罗克对冯伏细细叮嘱。
“罗爷,可要教授制文?”听到有十个英镑的薪水,冯伏又喜又忧,还不太理解罗克对孩子们的定位。
制文!
罗克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冯伏说的是什么。
“不不不,不学制文,这些孩子们以后也不会返回清国参加科举,你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英语,让他们能和洋人无障交流,其他的你不用管。”罗克才不会让孩子们学什么八股文,我大清眼看就要亡了,这时候参加科举,跟49年加入KMT差不多。
关于四书五经,不管怎么说,那都是华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可以的话,罗克希望这些海外的华人,还是要对四书五经尽可能加深了解,最起码熟读其中的一本,不管是《论语》也好,还是《春秋》也好,要熟到能对其中的典故和段落信手沾来的程度,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华人身份。
回到橡树镇,冯伏才意识到,罗克为了这些孩子下了多大的血本。
就在教堂旁边,橡树广场的黄金位置,一栋占地面积颇广的二层木楼拔地而起。
木楼一层是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室占地面积足足有近百平米,所有的窗户上都使用了玻璃和窗帘,窗户外还有一层窗纱,教室里不仅铺了木地板,所有的桌角还都是椭圆形,学生们在教室里不用担心磕伤碰伤,小小的讲台一角,还放了一把椅子和一个茶几,可以供冯伏在课间休息。
木楼的二楼是一个兼具阅览室功能的图书馆,图书馆中心摆放着几排长桌椅,面积足够三四十人同时使用,靠墙摆放的是一圈书架,现在上面的书还没有放满,只有寥寥百十本,剩下的空间随意摆放着一些绿植和装饰摆件。
冯伏上前随手抽出一本,是经典英国绘本《一闪一闪小星星》。
“现在的图书很少,在开普敦这边,要购买汉语书籍难度很大,不过我已经托人回清国购买,相信总有一天,这里的书架总会填满。”罗克有信心,慢慢来,罗克还有时间。
“罗爷放心,冯某一定竭尽所能,不负罗爷厚望。”冯伏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种想把家人接到橡树镇的冲动。
现在的橡树镇,真的很美。
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现在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天地间一片洁白,站在窗前,隐隐约约有淡淡的酒香飘来,远处有孩子们的欢笑声和读书声,一名穿着制式毛呢大衣的警察骑着马从窗下经过,马鞍上悬挂着几只还在滴血的野兔子,两只猎犬摇头摆尾跟在马后,望着兔子垂涎欲滴,街口有两名巡警走过来,和骑士热情的打招呼,刚刚狩猎归来的骑士邀请两名巡警晚上去家里喝一杯,请他们尝尝刚酿的冰葡萄酒和新鲜的野兔子——
三两句话功夫,两只猎犬偷偷摸摸凑过来,鬼头鬼脑的舔地上刚刚滴落的血迹,引得骑士和巡警一阵笑骂。
这才是生活。
第113章 高邻
罗克给冯伏安排的宿舍就在教室后面,一栋刚刚建成的两层木楼,面积没有教室那么大,但同样是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拎包就能入住。
冯伏刚到铺了地毯的二楼卧室放下行李,门外就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是一名年轻的布尔女孩,冯伏不知道女孩的目的,他在橡树镇没有朋友。
“先生,我叫凯特,杰弗瑞警官安排我负责这里的卫生。”凯特很年轻,年龄绝对不超过20岁,皮肤泛着这个年龄的女孩应有的光泽,身上的衣服虽然有点破旧,但是浆洗的干干净净,她看向冯伏的目光好奇中夹杂着畏惧,这让冯伏受宠若惊。
以前冯伏在清国海关工作的时候,见到的白人个个都是趾高气扬,蛮横跋扈,从来不会拿正眼看冯伏他们这些华人雇员,那个时候,冯伏他们这些华人雇员看白人的眼神,和冯伏面前的布尔女孩一模一样。
在清国的时候,冯伏从来不认为华人在白人面前低三下四有什么不妥,朝廷都要在洋大人面前低头,更不用说冯伏他们这些在海关工作的低级雇员,没想到,来到开普敦,居然是白人在华人面前低三下四,这让冯伏马上挺直了腰板。
“那就麻烦你了。”冯伏不知道凯特口中的“杰弗瑞警官”是谁,但想来是罗克安排的,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这话凯特就不敢接,低着头从冯伏身边擦身而过,进门就开始工作,手脚还挺麻利。
冯伏一时间接受不能。
“是冯先生吗?”草坪外的栅栏边突然有人招呼,是一名身穿制服,佩戴警长标志的华人警官,他身边还有一个妇人和三个孩子,警官手里提着一个木盒,三个孩子每人怀里都抱着一瓶酒。
“正是冯某,不知警官找冯某何事?”面对制服,冯伏不敢怠慢,快步上前拱手施礼。
有过在海关工作的经验,冯伏对制服有着天然的畏惧,清国海关也有华裔警员,但是到警长这个级别,全部都是洋人,他们对待海关华裔雇员的态度同样很不好。
“呵呵呵,冯先生,可算把你盼来了——”警长笑得很爽朗,态度热情的很,冯伏顿时回过味儿来,对啊,这里是开普,华人都能当督察,当警长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更何况警长手里还提着东西,看样子不是来找茬。
“冯先生,我是这里的警长安东,听说冯先生来了,我带着我这几个不成器的东西先来冯先生这里混个脸熟,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以后孩子们进了学堂,还要多拜托冯先生,要是不听话,该打打,该骂骂,回头告诉我,我接着打,接着骂——”安东热情的很,华人一向尊师重道,和二十一世纪是两码事。
其实话也不是这么说,二十一世纪那些合格的老师,一样深受学生们和家长们的尊重,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那些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来说,真的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时代一点点小小的错误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影响到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1900年还没有网络,但是冯伏在此前,也没有感受过这种程度尊重,所以冯伏这会儿是真的受宠若惊。
“不敢,不敢,冯某初来乍到,无功不受禄——”冯伏还想推辞。
“要的,要的,先生离家万里,劳苦功高,这是哈瓦那盛产的雪茄,还有我家自酿的葡萄酒,区区薄礼不成敬意,先生切莫推辞——”安东坚持,把手里的盒子塞给冯伏,三个孩子欢呼一声,抱着瓶子泥鳅一样从冯伏身边溜过去。
安东身旁的妇人走到冯伏身边同样恭敬施礼,然后笑吟吟的接过冯伏手中的木盒,自顾自向屋内走去。
冯伏还想推辞,栅栏外又有人过来:“可是冯先生当面?”
冯伏回头,这一次是两位警官,其中一位是刚才狩猎归来的骑士,他手里拎着两只已经洗剥干净的兔子,身后跟着两个半大孩子,孩子们怀里抱着的还是葡萄酒,一人抱两瓶。
冯伏还没有顾得上回话,骑士就哈哈大笑着打趣安东:“还是安爷消息灵通,我刚知道冯先生过来,就马不停蹄来拜访,没想到还是慢了一步。”
“哈哈哈哈,老高你也不慢,快点快点,狗子、豹子,过来拜见先生。”安东哈哈大笑,按照华人传统,安东第一个来拜见,那么安东的孩子就能先拜入冯伏门下,这个位次不能乱。
狗子、豹子就是俩小孩的名字,穷人家的孩子起名不讲究,名越贱,越好养活。
狗子、豹子听话得很,把怀里的葡萄酒往身前一放,跪下就梆梆梆开始磕头。
“快起,快起,这如何使得。”冯伏应接不暇,一时间手忙脚乱。
“使得,使得,先生远道而来,辛苦辛苦——”高德同样心怀大畅,橡树镇没有老师,孩子们就只能去跟洋人学鬼话,现在总算有了老师,一定要对老师恭恭敬敬。
“你们倒都是快,我还说我跟先生是邻居,等先生安顿下来再过来拜访,没想到被你们钻了空子。”一名警官从旁边的房子里出来,隔着栅栏向冯伏拱手施礼:“先生莫怪,咱们是邻居,以后有事就招呼一声,我叫马丁,先生叫我老马就行。”
“岂敢,岂敢,见过高邻——”远亲不如近邻,冯伏对老马不敢怠慢。
“呃,先生,寒舍已经准备好晚饭——”李德姗姗来迟。
“不行,不行,先生远道而来,这第一顿应该我请。”安东不给李德机会,李德家人多势众,小孩子就有二十几个,这要是老师偏偏心,哪有时间顾得上安东家那几个“不成器的东西”——
“这一顿当是我请,我和先生是邻居。”马丁也要争取。
“我都已经带来了,刚打的兔子,新鲜着呢,先生且等我片刻——”高德同样有机会。
“家父让我来请先生——”李德搬出长辈。
把长辈都搬出来了,这不好争,安东眼珠转了转,还是有主意:“那就同去!”
“理当如此!”
“甚好甚好!”
“我也凑个热闹——”
第114章 新起点
一顿饭吃得心满意足,李德家人做饭的手艺不行,所以请了已经搬到橡树镇的马文过来掌厨,几个家常菜做得风味十足,高德送了野味过来,烧烤之后大受欢迎,艾尔斯迪葡萄酒是橡树酒吧的特产,李德求了罗克,去酒坊地下酒窖里搬了一桶年份最久的过来,度数虽然不如清国常见的白酒暴烈,但胜在入口绵柔,回味悠长,喝起来独有一番滋味。
月上柳梢,冯伏酒至半酣,和马丁在家门口各自别过,走进客厅却发现,客厅的茶几上满满当当的堆得全是各色礼品,葡萄酒是最多的,还有各种果脯糕点、腊肉海鲜、文房四宝,甚至还有一匹锦缎。
“这些都是警官们送来的——”凯特像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低着头不敢看冯伏。
凯特是杰弗瑞从难民营挑选出来的,对于警官有着天然的畏惧,警官们要把东西留下,凯特不敢阻拦,只好听之任之,倒是苦了冯伏,这么多人情,什么时候才能还得清哦。
冯伏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那些警官的孩子教育好。
躺在床上,冯伏翻来覆去睡不着,想想这一天的际遇,冯伏感慨万千,当窗台下巡警经过第三次的时候,冯伏终于下定决心,明天就往清国发电报,催老婆孩子尽快过来,橡树镇这么多华人,就算移民开普敦也无所谓,离家虽然是远了点,但是和兵荒马乱的老家相比,橡树镇真的可以算是天堂了。
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真不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华裔警察们的家属从开普敦下船,而不管那些华裔警察是在开普敦市内工作,还是在橡树镇工作,都会把家人送到橡树镇来。
罗克大包大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