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思想其实也很正常,就跟那些有手有脚但是从来不工作宁愿去乞讨的人一样,问题在于普通人这样想就算了,如果连精英阶层也是这么想,那么印度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很让人担心。
毕竟和南部非洲一样,现在的印度也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罗克没时间管印度人,甘地的请求马上就被罗克抛之脑后,要不要援助印度人那是温斯顿的工作,罗克的任务是击败德国人。
维米岭的战斗在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陷入焦灼,自从世界大战爆发后,维米岭的海拔降低了两米左右,可以想象战斗进行的有多激烈。
短暂的夏天之后,秋季又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山坡上布满了来不及收拾的尸体,山坡下满是淤泥,卡车和坦克已经无法使用,往维米岭输送物资的工具变成骡子,很多骡子被淹死了。
战斗再次开始,因为烂泥太软,无法触发引爆装置,很多炮弹没有爆炸就直接消失在淤泥里,在山顶上防守的部队状况好一些,正在进攻的德军在齐腰深的淤泥里挣扎前进,往往走不了几步就会被成片的机枪子弹扫倒。
虽然那些淤泥中没有爆炸的炮弹清理起来很困难,但是天气这一次终于成为英国远征军的助力。
鲁登道夫的部队还没有停止攻击,但是实际上整个攻击行动已经彻底失败了,德国在1916年毫无收获,鲁登道夫年初所有的设想都没有达成,在进入1916年之后,到目前为止,德军损失了近八十万人,东线停战后释放的部队基本上损失殆尽,鲁登道夫没有为失败负责任,刚刚上台不久的首相奥尔格·米凯利斯成为替罪羊。
接替奥尔格·米凯利斯成为首相的是格奥尔格·冯·赫特林伯爵,和好战的鲁登道夫、兴登堡不同,格奥尔格·冯·赫特林伯爵希望成为德国的首个“和平首相”。
和德国一样在风雨中飘摇动荡的是法国。
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摇摆不定的法国总理白里安不出意外的再次辞职了,新上任的总理是已经75岁的乔治·克里蒙梭。
乔治·克里蒙梭是个坚定地主战派,有一个绰号叫“法兰西之虎”,被扑恩加莱任命为总理后,克里蒙梭在议会的演讲中说道:“我的对内政策是:我要作战!我的对外政策是:我要作战!——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要作战——而且我将不断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时间来到十月份,天空飘起雪花,西线德军的进攻被迫停止。
1916年的德国面临着空前的困境,年初德国国内的兵工厂每个月还可以生产11。3万支步枪,到十月份每个月只能生产9000支。
重型炮弹的产量年初是每个月40万发,到了十月份,产量下降到年初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满足前线需求。
因为没有足够的棉花,1916年冬天,德军下发的绷带是用纸做成的,内衣也变成纸质的,棉衣还是1914年生产的旧棉衣,德军自从1914年以来,就没有再更换过新的服装。
物资短缺的同时,食品的配给量进一步减少,下降到一个很危险的水平,一线部队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肉了,土豆成为一线部队的主要口粮,现在看上去还比较充足,但那时因为刚刚收获了土豆的缘故,到了明年春天呢?
谁都不知道到时候会是什么情况,如果德国不能想办法解除英国对德国海岸线的封锁,那么不管德国人的意志如何坚定,德国都将会在明年春天彻底崩溃。
和德国一样在崩溃边缘的是奥匈帝国,卡尔一世对于和平的努力付诸东流,德国无法接受协约国给出的和平条件,奥匈帝国还要继续坚持。
1916年夏天,奥匈帝国开始征召190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
用年轻人来形容这个群体不准确,严格说起来这些1900年以后出生的人还是孩子,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就要被迫加入军队开上前线,很多人甚至都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
对于协约国来说,这些情况都令人振奋。
罗克的参谋部判断德国会在1917年春季崩溃,这比另一个时空提前了半年左右,很难说这其中罗克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反映到现实,就是罗克领导下的英国远征军已经获得和法国陆军平起平坐的地位。
另一个时空,不管英国的报刊杂志如何美化,都无法改变西线是以法军部队为主的事实。
10月21号,新上任的法国总理乔治·克里蒙梭在总理官邸举行宴会,罗克作为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和南部非洲国防部长、战争部长的三重身份应邀参加。
这对于罗克来说应该是第一次,之前罗克也参加过法国领导人举行的宴会,但是都是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身份参加,很多人几乎都忘记了罗克同时还是南部非洲的国防部长和战争部长。
这其实也是惯例,一般情况下,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战争部长不可能是同一个人担任,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在英国威望高如基钦纳,在法国威望高如霞飞,也都只能选择一个职务,不可能在担任总司令的时候,还同时担任政府重要职务。
南部非洲不一样,世界大战爆发前,对于有些英法官员来说,给他们一个世界地图,在不标注的情况下,很多官员可能根本不知道南部非洲的位置。
这还是对于官员这些精英阶层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过南部非洲这个名字。
别指责他们不关心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
罗克还是穿着他的元帅礼服参加宴会,这让贝当和福煦、潘兴都很羡慕,这几位现在还都不是元帅,他们胸前的勋章也没有罗克多,关键是罗克的勋章不仅多,而且质量很高,两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枚嘉德勋章,一枚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两枚南部非洲联邦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以及一枚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颁发的比利时最高荣誉勋章。
罗克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获得的这枚比利时勋章,不过这不重要,凑数的而已,相对来说,南部非洲联邦政府颁发的两枚荣誉勋章更珍贵。
到目前为止,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南部非洲联邦政府只颁发了两枚,都是给了罗克,一枚是在奥斯曼帝国投降之后,一枚是在罗克担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之后。
这就给荣誉勋章定下了一个基础,未来南部非洲的军人应该很悲哀,想获得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要么征服一个奥斯曼帝国这种级别的国家,要么担任英联邦的军队总司令。
难度好像都挺高。
“老虎”克里蒙梭见到罗克的时候,给了罗克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罗克对于法国的贡献。
“总理阁下,维护正义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罗克轻描淡写,真心腻歪这些政治家的勾心斗角。
感谢罗克对于法国的贡献!
听上去是不是挺正式的?
其实出发点就错了,罗克一个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凭什么要为法国做贡献,大英帝国又不是法国的附庸,所有的贡献也不是无偿的,战后都是要有回报的,想用轻飘飘的几句话就道德绑架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那您是想多了。
“当然,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战胜德国人,让德国人无条件投降,全面承担发动世界大战给所有参战国带来的损失,必须有人为错误行为买单。”克里蒙梭马上换下一个话题,不过有些东西不能过度解读,要不然的话真的是处处都是陷阱。
德国无条件投降,那就意味着无条件接受法国的全部要求,法国人到时候会提出什么要求?
这个问题都不用问,法国肯定会把德国彻底肢解,彻底消除德国对法国的威胁。
但这是让英国无法接受的,英国要压制德国,但不是消灭德国,英国还需要德国牵制法国呢,所以别看现在打出来脑浆子,世界大战只要一结束,英国政府马上就会扶持德国站起来,一个一家独大的欧洲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当然这不是罗克担心的问题,克里蒙梭有温斯顿对付,罗克的任务是为英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现在罗克的话语权就够足的,所以罗克说话的时候,克里蒙梭和福煦、贝当、潘兴都要闭上嘴,先不管这几位是否同意罗克说的话,也别管罗克是不是老生常谈,他们首先要给罗克足够的尊重。
罗克肯定还是坚持防守一百年不动摇:“德国以及到了崩溃边缘,我们不需要主动进攻,就能把德国逼入深渊——”
“不要盲目乐观,往往即将迎来胜利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危险的时候——”偏偏就有人不识趣。
第873章 咸鱼终将翻身
往往即将迎来胜利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这句话对不对?
对!
但不总是对,在某些情况下,这句话是对的,比如投机的时候,这句话就很正确,但是放在世界大战中,这句话就是标准的“理中客”。
随时保持理智是正确的,扮演理中客给人泼冷水就很讨厌。
目前这种情况下,德国怎么翻盘?
这不是一场战斗能够决定的胜利,这是一场涉及到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参加,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通过上百次战役,以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为代价才赢得的局面。
现在理中客跳出来说协约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都不用罗克出头,克里蒙梭和福煦、贝当、潘兴,以及退居二线的霞飞、尼维勒、佛伦齐和黑格们就能糊你一脸。
打断罗克说话的人是意大利王国总参谋长卡多尔纳。
考虑到意大利王国在伊松佐河陷入的困境,这似乎也说得过去,对于意大利王国来说,确实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卡多尔纳现在压力巨大,奥匈帝国虽然随时会崩溃,但是俄罗斯新政府退出战争之后,释放了近四十万奥匈帝国的俘虏,这些俘虏现在都已经回到部队,已经来到伊松佐河战区的康拉德随时会发动新的进攻。
鉴于奥匈帝国之前的表现,康拉德向鲁登道夫求助,希望鲁登道夫能派遣部队帮助奥匈帝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意大利王国,解除意大利王国的威胁。
陷入西线泥潭的鲁登道夫顾不上康拉德,没有能力向康拉德提供帮助。
康拉德转而向德皇威廉二世求助,手中已经没有军权的威廉二世也无法向奥匈帝国派出军队,但是德国还有很多赋闲在家的将军,所以威廉二世派了几位因为在西线表现不够出色,现在赋闲在家的将军帮助奥匈帝国。
在西线表现不够出色,那是因为德军在西线要面对的是英法联军。
鲁登道夫当初在东线面对俄罗斯帝国时也曾经表现异常出色,结果到了西线面对英法联军同样处处碰壁,这能说明鲁登道夫不够出色吗?
不是的,作为军人来讲,鲁登道夫已经很出色了,即便是罗克在鲁登道夫的位置上,也可能不会比鲁登道夫表现更好,所谓“出色”全靠同行衬托,对于德国的将军们来说,和英法联军的“同行们”相比,意大利王国的“同行们”就都是弟弟。
所以德国的将军们抵达伊松佐河之后,对于意大利王国来说,现在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鲁登道夫虽然没有抽调西线德军,但还是从波罗的海周边地区,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抽调一些部队组成了第14集团军,然后任命奥托·冯·毕洛为指挥官,配合奥匈帝国部队向意大利进攻。
作为意大利王国总参谋长,卡多尔纳也向英法联军请求援助,但是英法联军也无力兼顾意大利王国,温斯顿只给了意大利王国一些火炮,也不知道那些火炮能起到多大作用。
“路易吉,谢谢你的提醒,希望你能有个愉快的夜晚。”想看到火爆场面的人失望了,克里蒙梭好像没听到卡多尔纳的话一样,对卡多尔纳热情洋溢。
成熟的人不会动不动就当面打脸,即便再不喜欢某个人,也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会儿就算是鲁登道夫当面,克里蒙梭依旧会维持所谓的绅士风度,有什么话关起门再说。
“乔治,意大利王国需要你的帮助,现在的情况对于意大利王国来说很危险——”卡多尔纳焦头烂额,他之前多次向罗克求援,但都被罗克置之不理,所以才有了刚才的失态。
“路易吉,别着急,我们明天找个时间好好聊一聊。”克里蒙梭面带微笑,具体的承诺一句都没有。
欧洲国家源远流长,曾经法国、意大利、德国都是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后来法兰克帝国分裂成为西、中、东三部分,西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再次分裂为德国、奥地利、瑞士,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意大利。
所以这就能解释英国为什么这么忌惮法国和德国了,毕竟历史上的法兰西帝国曾经强大过,即便现在分裂,英国人也不敢忽视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称为是欧洲三大蛮族。
“乔治,我们没有时间了——”卡多尔纳心急如焚,奥匈联军在伊松佐河集结了大约33个师,第12次伊松佐河战役一触即发。
在1916年的两次伊松佐河战役中,意大利王国一共损失28万人。
卡多尔纳不是个合格的指挥官,他就是个披着人皮的野兽,在意大利王国遭受空前损失的情况下,卡多尔纳严格执行“十一抽杀令”,对那些让卡多尔纳不满意的部队,每十个人中,卡多尔纳就要枪杀一个。
谁都没想到,都已经是20世纪了,居然还存在“十一抽杀令”这种东西,让人不得不怀疑卡多尔纳是来自中世纪的穿越者。
对于意大利王国来说,时间也确实是不多了。
三天后的24号,德奥联军发动第十二次伊松佐河战役。
进攻的德奥联军一共有33个师,防守的意大利王国有41个师,双方的兵力差距并不大。
德奥联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就推进了10英里,意大利王国全线崩溃。
卡多尔纳试图重组防线,但是意大利王国部队已经失去了统一指挥,意大利国王终于无法忍受卡多尔纳的无能,解除了卡多尔纳的职务,但是依然无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