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博都是现场提的这些问题,而这并非是他立即决定的,实际上整个春节期间他已经将公司内部的事、人,主要情况都了解清楚了。
应该说阻力不大,因为并没有伤害到大多数人。
但是老话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黎文博还是会有动作的。
动作在三天后,他熟悉了一下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后开始提要求。
温晓光最近都在公司就近黎文博,不是为了监视,而是为了学习。
他烧的第一把火在于氛围,人情味太重,制度建设不够。通常来说,创业公司都会有这些问题。
这算大事,黎文博首先要征得老板的同意,“原先的一些管理办法,我做了些补充,考虑到不出三个月,优客的团队规模会扩大到300人,所以不能再怎么混乱下去了,你靠着个人魅力领导我们几个可以,但人多就不行了。”
温晓光明白,“仁不从商,义不聚财。你说的没有问题。”
黎文博顿了顿。
“嗯?怎么了?我同意了,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你……就这么同意了?”好像太简单了点。
温晓光解释道:“其实我知道该这么去做,只不过初创时期事情太多,而我这个人对细枝末节的东西又不是很在意,所以一直落下了。”
黎文博提醒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事儿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才要把你找来。”
“其实我还有人才培养计划,但是你的目标……不是要把这家公司坐下去……”
温晓光摇头:“这不是绝对的,若是有潜力的员工,可以培养,而且要大力培养。不必有这么狭隘的观念,外面的每个人都还在为优客效力,那么我们让他们成长,不管怎样都是有利于优客的,我无法想象公司里挤着一群乌合之众,只靠我们几个能成什么事。”
黎文博若有所思,还是被小老板说服了,“你虽然对细节不重视,但在远见和胸怀上确实是有独到之处,难怪小小年纪聚拢起这样一个团队。”
“谢谢夸奖,还有其他的事吗?”
“有。”黎文博肯定的回答,“还是招人,我要给任经理配更多的可用人员,优客需要扩大产品类别,而且很急需,我明白你专注的公司信条,这个我绝不挑战,但难道优客就只能做好一种甚至几种产品?我不相信,至少设计部门的人员都没怎么加班!”
“……而且如果你准备出售公司,最好把数据做的漂亮一点。”
温晓光沉下眉头。
黎文博继续说道:“销售额、产品类别、最重要的是增长速度,潜力,潜力,潜力,到时候人家看的就是未来预期,如果增长率不行,很难说服那些聪明而贪婪的人。”
而扩充产品类别是提升销售额增长速度的有效手段。
温晓光思考之后点头,“原则上我同意这一决议,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在缓慢的丰富产品线,但我不同意凡客式的杂货铺销售,那样我们就与他们一样了。”
“我会慎重,根据情况而定,总的来说,我希望看到咱们的网站上有上百种商品可以挑选。不然就太少了。你相信我的管理艺术,我做过快速消费品,上百种没有问题,不会混乱。”
温晓光略有些疑问:“我相信你不会混乱,东西一旦出来肯定很有条理,只要有钱上百种生产出来也没问题,但我的疑问是如何确保品质优秀的设计呢?优客的目标是要做有品质的大众品。”
以前他其实不明白,总是有一些大佬说什么‘我们公司董事会都吵的非常厉害’、‘相互之间总有分歧’。
现在是明白了。
不过这是好事,相互碰撞才能有好的想法出来。
温晓光最后说:“这个事情你可以去做,但推出产品的过程我要一一了解。如果不合格,我不会同意的。”
那么黎文博就得去任知婕施压了。
便是这些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使得黎文博在入职几天后就让全体员工感到了节奏的变化,变快了,压力大了。
最后,李文博的第三把火烧到了温晓光这个老板的头上,对上、对下他都像一个教师爷一样,拿着小皮鞭子抽:干活啊!给劳资干活!
他这一鞭抽下去,就是要温晓光,去融资。
:。:
第218章 特别的人
融资对于现在的是必要的事,因为黎文博的诸多改造都需要钱。
恰好李科阳年前就说了要来中海一次,像是公司引进了经理人这样的事其实是要知会李科阳的,从法理上来说,人家也是公司的拥有者之一,这种大的变化知情权还是有的。
温晓光也这么做了,实际上李科阳在听到之后也提前了来中海的时间,做了这么多年太创联合的创始人,投资经验丰富,所以优客这家公司到了什么节奏,他不需要看资料都能摸个大概。
他很愿意牵这个线,帮这个忙。
从这几个月的时间发展势头以及温晓光作为创始人的合格等等众多因素来看,李科阳甚至愿意加码太创联合的投资。
这在投资界并不稀奇,每一次投资都是一次独立的你愿打我愿挨的合作,只要乐意想投几次投几次。
不过温晓光还是不希望如此,太局限于一家不是啥好事。李科阳可以在第二轮继续参与投资,但不能只有他一家,尽管他是很乐意。
优客良品公司所在地。
李科阳第一次到了这里,温晓光不是他下注最多的投资,但目前最有希望成为他书写自己投资光荣史的一笔浓墨重彩。
翻几倍,十几倍的投资可不是出门就能撞见的。
包括黎文博在内,他们都见了这个公司第二股东的代表,黎文博还顺便讲解了优客接下来的战略。
毫无疑问,这比温晓光专业,要他来就是要这个专业的。
李科阳认真听了半个小时,最后说:“黎总会和我们一起去吗?”
黎文博看了温晓光一眼。
温晓光说:“我是希望他去的。”
“我有时间。”
李科阳笑了笑,“那我们明天见,相关资料我已经让助理为各位准备好了。希望咱们公司能继续延续这样的好势头,丁莹。”
“是。”
一个漂亮的小姐姐从李科阳的身后走出来,从包里拿着东西递给温晓光,交接的时候还冲他展眉一笑。
这女人一身ol套装,带着精致小巧的黑框眼镜,皮肤滑腻白皙,眉目清秀,一尘不染。
她记得李总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超越同龄人,那是智力、情商和努力的领先,但如果一个同龄人超越年长的人,那往往是观念上的超越。
当初也没多放在心上,就觉得长得帅而已,不是所有女人都是外貌协会,尤其是年纪大些、心理成熟些的人,她们会更看重其他的东西,例如责任感以及是否有履行的责任的能力。
后者比较重要,没有能力的话,光有意愿其实就跟没有一样。
在她看来,这个温晓光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且是很爆炸的新星,令她无法忽视。
李科阳离开后的车上,心情明显有好转。
丁莹也是察言观色,“李总,是优客的发展不错吗?”
“不是,那些我本来就知道,我是觉得第二轮融资会把握大一些。”
“是因为黎文博?”丁莹闻弦知意。
“对于我们做投资的来说,既想看到创始人的灵气十足,领袖魅力,也想看到专业素养在带领这家公司。”
“哪一个比较重要?”
“都重要,只在上下顺序上有差别,再专业的人不能取代灵魂,否则它就成了经理人手下又一家没有特点的公司,创始人可以不完美,在能力上的欠缺可以通过团队帮他弥补,但不能取代。”
丁莹一想,这么看来优客良品是完全符合李总的预期的,即便有这样那样的小困境,但起码在原则上没有大的问题。
那个温晓光……真是特别,
她跟在领导身边这几年倒也看过年轻的创业者,但成功的少,像是这个人这样的,那真是寥寥无几。
这不就意味着,他会在不久之后跻身成功企业人的行列嘛……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回到酒店之后,她握着手机思绪良久,最后给温晓光编辑了一条短信,完全的工作内容。
大致就是沙龙会上,几位投资人的投资风格、个人喜好以及过往的投资经历。
温晓光正在便利店吃泡面,晚饭忘吃,到家里也没煮的想法,附近的小餐馆实在是吃腻,于是给自己买了一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手机亮起后,他拿起来看了一眼,微微一笑回复了人家一个‘谢谢’。
其实没什么用,那是真金白银啊,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种小技巧能有什么用,而且他又不是去求人,好的、优质的公司是不缺钱的。
马爸爸的那句‘钱是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讲的。
但人家也是好心,释放了善意,温晓光自然要道谢。
便利店外边儿,褚秋晨开车来了。
大小姐挎着包,说道:“你找我,就到这样的地方?”
“地方不重要,”温晓光的又有短信来,不过他也没空去看了,先放在了一旁。
待褚秋晨坐下,他说道:“我只能大晚上找你,最近有些忙。忙到我要换房子,都没空自己去看,但我知道你公司肯定也在赶时间,我和瑶儿提过,7号地,我放一千万在上面。”
褚秋晨双手抱胸,蹙起了眉头,“按理说,你应该很有艺术络时代的大众喜好应该很有研究。”
“嗯?”温晓光一愣,“你问这些干什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你连续碰对了表情包和优客体,这个事看着没技术难度,但都是创造性的东西,而任何创造性的东西在诞生之前都是很难的。”
温晓光眉头一跳,这女人,在怀疑什么吗?
他处变不惊,“这世上有运气特别好的人。”
“嗯哼?”
“光武帝刘秀从造反当皇帝只用了三年时间,有一次他被困在昆阳城,城外42万王莽军队,城内不到一万战斗力还不咋样的起义军,并且起义军的部分将军还在准备投降,从常理上来说,这仗其实可以不用打,到20点了就行,但他最后打赢了你知道吗?”
温晓光算不上饱读诗书,但应该是比褚秋晨知识结构丰富些。
“怎么打赢的?”她一脸茫然的问道。
“运气好。兵围昆阳的一个晚上,天上降下了陨石雨,正好砸中了莽军大营,军心大受影响,在这之后刘秀冲击敌军大营,他手下只有三千人,但这个货又恰好又遇上了雷暴雨,狂风掀房,雷电轰鸣,暴雨如注,使江河水涨,3千人好组织,但42万人是乌泱乌泱的相互踩踏,所以很多其实是被淹死和踩死的。”
褚秋晨目瞪口呆,“真的假的?这样打赢的?”
“嗯,运气好的人,绝境之下都能莫名其妙赢,就像你,莫名其妙投胎在了褚家,有无数人他们努力一辈子也没有刚出生就有的。还好,我的运气也算不错。”
褚秋晨抿了抿嘴没有继续多说。
温晓光也丝毫不慌,还拜托她一件事,“你有同行的话,介绍一套房源给我吧,我现在租的地方,房东要收房了。”
“好,这事我找瑶儿给你办。”
褚秋晨离开了便利店,离开前转头看了一眼玻璃后面低头吸面的少年,真是个特别的人,正是因为特别才做出旁人做不到的事吧,她无奈摇摇头,心疼自己的表妹。
这是她的一个劫啊。
:。:
第218章 陈年
丁莹等了一会儿,短信并没有什么回应,其实依旧没说什么,她只是说不客气,以后有什么需要随时找她。
第二天,黎文博和温晓光一起去和李科阳碰了面,去的地方是浦东的一个高端会所。
很多圈子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聚会,属于行业交流,就像是学术研讨会、经济论坛,本质上都是人们为了掌握更多信息、扩展人脉而聚在一起,最开始大概就是几个人,随后开始扩大,来的人身份也开始扩充。
非官方,非正式,似乎上不了台面,然而也正是因为非常私人,所以一般想要过来的人大多求而无门。
李科阳带上温晓光也不是稀奇事,原时空中,头条的创始人也被自己的天使投资人拉着到处见投资人,不仅是国内,还跑到俄罗斯,随着国内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投资行为也日渐正规化,并出现一个又一个正规的投资公司,而不必像马云早期那样到处求见和互联网不相关的企业家,希望他们能掏点钱。
交流会的时间被放在晚上,当温晓光和黎文博从车上下来的时候,置身的便是中海这灯红酒绿的红尘滚滚。
“什么人组织的?”温晓光问道。
李科阳和他并排行走,登上大理石铺的白色阶梯,建筑有点欧式风格,暖黄的灯光映衬着资本主义的奢靡味道。
“没有特别的人,我们这不是一个登记在册的协会,只是私人之间,今年在中海,就由东道主组织,明年到我的地儿,就该我组织,所以在中海的这次是由光泰投资公司的李军来负责。”
“陈年在吗?”黎文博问了这个问题。
因为最近,凡客也在寻求d轮融资,规模比他们要大的多。
温晓光知道数字,5000万美元,美元啊,这笔钱多少人一辈子也没见过。
李科阳淡淡的说“应该在吧、”
黎文博看了一眼温晓光发现后者神色平静,没什么变化。
门口很低调,没有挂什么横幅,竖什么牌子,就是一个普通的门,但门口一辆一辆的豪车是低调不了的,建筑的缝隙里透出一点一点暖换色的浑光,满满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奢靡味道。
进了门之后有人在迎接,一个瘦矮的瘦子,长的还不好看。
李科阳离的老远就伸出手去寒暄,
今天来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绝对都是聪明,他们希望自己显的很有礼貌、很有涵养、受人尊敬,所以即便没有见过温晓光和黎文博,也依然堆上笑脸,这些人或多或少都认为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即便内心目中无人,也不会在样子上表现出来的。
“这么年轻,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