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这种模式的前提,就是设备的指标与参数,必须有足够的富裕。例如,要求的任何参数,设备厂商都能够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厂商是在降指标进行设计。设备的实际运行指标,小于设备的最大运行指标。
但在LCD产线上,所有的设备都是第一次投入使用。每种设备的运行上限,都是未知数。
可能有些设备,会达到或者超过设计纲领,但有一些,由于技术难度的问题,只能降速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流水线布局,哪一台设备达不到运行参数,哪一台设备就成为流水线上的短板和瓶颈。
采用脉动方式,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某一个工位、工序,如果设备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预期怎么办?
很简单,增加设备啊!用数量去弥补质量。
这种做法,对于单台设备的性能要求就会下降很多。很多设备,在高速生产的时候,达不到技术要求,不等于低速时达不到。
从理论上讲,只要厂房足够大,不论设备做得多么差,指标多低,都能使产线达标!
这种布局还有个优势,那就是产量,产能可调。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如此往复。只要厂房面积够,产能可以无限扩张下去。
—————————
客人在一楼逛了一大圈,又来到了工厂的二楼。光电已建的两栋厂房,都是双层结构。后世的半导体厂房,都是多层结构了。
“咦,这里怎么这么多小房子?”
在空旷的厂房空间里,有一侧,整齐的搭建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白色方形建筑物。
二楼其实还没有投入使用,这部分的面积,主要是给LCD预留的。
虽然设备没有进来,一些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这也是我们的新厂房布置方案,叫做厂中有厂。”
“厂中有厂是什么意思?”
客人来了兴趣。今天这次参观没有白来,一直在听新名词。
“这主要是处于节能考虑。半导体产线,对无尘要求比较高。我们的车间厂房面积很大,全做高标准除尘,成本太高。用这种局部小厂房的模式,可有效的降低除尘的空气量,进而降低运行成本。”
“不错!”
客人吧这些内容都记了下去,准备回去找机会推广。
—————————
由于LCD对厂房的空气洁净度要求非常高,这就使得其厂房建设成本的很大一块,是空气净化!
这个空气净化成本也会体现在日常的运行里。电费,水费,等等。
脉动生产方式虽然降低了对生产设备的技术要求,但同时增加了厂房的面积。厂房的面积一增加,自然的,空调安装成本,运行成本都会同步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中厂的方案就被提了出来。它的思路,就是在运行设备的外面,包裹性的盖一个比较小的壳体,用这种方式,减少实际需要净化的空气体积。
每台设备,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气腔当中。设备之间也通过特殊的封闭空间相连。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整体厂房的空调安装成本与运行成本。
毕竟做隔间的成本很低。这些隔间,也不承担建筑支撑作用,施工也很方便。
—————————
“怪不得你们的产品,能够卖到全世界。你们做事情,确实用心了啊!”
客人的参观,算是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这个厂房,不论是建筑,产品,工艺布置方式,还有厂中有厂方案,都是别具一格。
第435章 换专业
随着院系和专业调整,导致了一个成永兴意料不到的变化:他也要换专业了。
89检测,也就是大三这批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选择,重新选择专业。这在上一世,是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
即使是检测专业被其他院系的合并,同学们还是按照入学的专业,完成了各自的学业。
————————
由于换专业很快就要实施,成永兴自己掏钱,赞助了一次集体活动。专业里,四个年级的同学,共同出去游玩。
这是第一次检测专业学生的集体活动,但不幸的是,这也是最后一次了。
冰城可玩的地方就是这么几个,不是斯大林公园,就是太阳岛公园。
天气已经进入初冬,气温很低了,户外风景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完善的条件,新鲜的烧烤,不限量的饮品及食物,加上大量的照相机和胶卷,都给所有参加的教师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辆大型客车随时待命,保证了学生们的御寒,大家可以随时回到车上取暖。各种饮料,烧烤等食品,使得整个活动变得奢华无比。
尤其是无限量的胶卷,更是给学弟,学妹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89级检测专业在整个群体里,显得非常特殊。
第一个特殊点,是人少,89级学生只有十几个了,而且一个女生都没有。
第二个是名声大,尤其是成永兴在整个活动中,算是众星捧月。
许多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群体,对成永兴是非常追捧的。
追星这个词已经开始出现,虽然学妹们还没有这么疯狂,但性质也已经很接近了。
在同一个年级里,成永兴的年龄最小。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事业有成,但是大家还会拿他当做小弟看待。
但把这个群体,放大到整个专业,他的年龄就不算小了。大一,大二的学生已经入场。
由于长期参与公司管理,在他身上慢慢显露出一丝上位者的威严。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王霸之气。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脸型也慢慢起了变化,脸上的酒窝居然慢慢不见了。
合理的穿着,风趣的话语,自信的姿态,逐渐的形成了他新的标签。
各个年级的学生们,都被打乱参加集体活动。这次活动极大的增加了大家之间的归属感与熟悉度。
很多大二,甚至大一的学妹,经过了这个活动,也准备加入童子军了。
————————
为了珍惜这段剩余的学生时光,成永兴选择性的,回去上了几节课。
他的恢复上课引起了莫名惊诧,可以合法逃课的来上课了,弄得大家都挺不适应的。
一些年轻的专业老师,还特意点他的名进行沟通。
光电公司大量招人的事情在校内也引起了震动,很多人也想过去,毕竟科研成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
现在大老板送上们来,还不赶紧套套关系?
自己就是不去,朋友总还是有几个的。以前都是通过其它同学递话,现在直接沟通就方便了。
老师是这个态度,搞得学生们也变得奇怪起来。
同班同学基本上都不愁分配,如果考研,不论哪个研究所都会敞开大门的。
但其它专业同学想留校的,光电系公司就是一个选项了。
成永兴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主,而且就在身边。
后世的各种EMBA班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大家真的是去学习去了吗?
所以,他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
大四的学长和学姐马上就面临分配,工大旁边新出现的一批企业,给了众人以更多的选择。
很多大四学生,纷纷透过各种渠道,甚至直接找上门希望能够留在冰城。
留在光电系公司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1,毕竟冰城是大城市,而且光电系公司待遇不低,
2,离学校近,以后考研或者出国,学习条件好,
3,一些人得到内幕消息,知道光电系下的几家公司将来的发展很快,早一日进来,早一日卡位。
成永兴对这些人不是很熟悉,也无从判断。他把这些事情通通推给张燕,让她与学校协商。
现在的大学分配指令性很强,还不是自主择业的年代。
学校的意见是,最多给光电公司2,3个指标,但不可以破坏整体的分配计划。
这个消息传出来,反而各学长,学姐来得更勤了。成永兴干脆放赖,把事情全推给张燕了,自己根本不参与,这样才把自己和同学们从人情的漩涡里拯救了出来。
张燕反而被这些学生烦得不行,回来后很是埋怨了成永兴一顿。
————————
成永兴的回去上课,也就是一时头脑发热,事情才过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
几个公司,都需要他的长期精力,由不得他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几天,钱得志听说他有了点闲情逸致,就找了过来,希望他能够再次出马。
大屏的继续升级,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绿光LED。
绿光的亮度,好久没有什么变化了,现在都是多粒LED一起用。
绿光LED的亮度问题,已经成了LED行业的一个新公敌,大家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解决绿光亮度的思路,成永兴倒是有,但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没有小一个月的全职时间,是搞不定的。
————————
随着LCD项目的全面展开,各院系也都积极介入到产线设备,以及各种原材料的研发过程。
光电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资金充足,分成优厚,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在这个过程中,收益最大的居然是检测系。
LCD产线毕竟比较庞大,与LED时代相比,复杂程度大了几十倍不止。
众多的检测工具,检测仪器,就成了必备。
随着时间的流逝,TFT…LCD的工艺流程一步步理顺。大设备搞定之后,这些辅助工具,就提到了日程上来。
检测系的几个专业,全面介入,积极接手,很快的,一批新星企业的苗头,初见曙光。
但一切,都发生在成永兴准备离开之时。
这个结果,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第436章 疯狂的Plan B
1991年11月
————————
虽然还没有到年底,但光电集团进行了一次特殊分红。
这次分红,公司总共拿出了500万现金,按照比例,学校得到了其中的150万,两个系分别得到25万。
成永兴所得分红,在扣留了30万后,余下的250万,都被他拿来成立了一个新的人才基金。
这次的分红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对股东们有个交代,尤其两个院系股东,年底花钱的地方都很多。
另一个,Plan B到了着手准备的时候。
————————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光电始终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新生产线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的效益也在节节提升。
不过虽然挣得多,但花的更多。
急速膨胀的企业规模,实际上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小步快跑的技术,工艺升级政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浪费。每一次生产线升级,就会淘汰一大批旧设备。
工大的几个相关实验室,已经快被淘汰下来的设备堆满了。
各种精度的半导体设备,充斥在各系的实验室里。就连机械系的实验室,都能看得见光刻机的身影。
另外,LCD项目像是个无底洞一样,花光了公司的所有收入,还有从银行的各种贷款。
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像外界那样看起来那么美好。
LCD产线的设备标书,迎来了半导体设备厂家的热烈欢迎。但以公司目前的财力,根本无力按照约定,支付全部的设备款项。
拖期,欠款,这种可能性,头一次摆在了光电管理层的面前。要不是公司的形象太好,破产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因此,在要不要分红这件事情上,公司内部产生了分歧。
但成永兴一意孤行。
————————
在制定蓝光LED三部曲的时候,也同时制定了一个Plan B,那就是,事有不成,就去赶1995年开始的IT潮。
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他已经不需要重头做起,开发软件去捞取第一桶金了。
但是一个更大型的Plan B ,来到了面前。
蓝光LED,成永兴截胡了一个诺贝尔奖。全彩工程,是准备截胡TFT…LCD液晶产业。
IT产业,难道就没有机会截胡吗?
难道真的只有买Yahoo, Google 的股票,才能坐上IT浪潮的大船吗?
日本人的TFT…LCD 产业,一个先进国家的举国之力,成永兴都敢打劫,再打劫一个更大的,又有何妨?
美国人的IT产业,就不能被整体打劫吗?
————————
先分析一下,为什么IT革命会发生在美国。
第一个问题,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吗?
不是!
1989年3月,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递交了一份有点不务正业的项目建议书:万维网。
当年夏天,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12月,蒂姆将其发明正式定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公众熟悉的WWW。
第二个问题,IT革命诞生的基础,只有美国有吗?
1989年,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波多黎哥和英国等国接入NSFNET。全球联网格局,就此基本形成。
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都具有相同的网络和硬件条件。
第三个问题,IT革命,是由美国政府的引导吗?
互联网浪潮是什么兴起的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节点。
Netscape(网景)的成立,时间是 1994的四月。同年,微软为Windows 95创建了一个Web浏览器。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电气工程系的研究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David Filo创建了雅虎(Yahoo!)。
1995年8月9日网景公司IPO为标志,作为互联网商业化热潮的起点。互联网创业和投资的大热潮由此开启。
也就是说,1994年的时候,互联网的大风已经吹了起来。
但美国政府是什么时候,才决定支持互联网科技的呢?
1994年1月25日!
克林顿政府,仅仅是在1994年,才在《国情咨文》中对这个项目作了发展规划。虽然其目标是投资4000亿美元在互联网上,但它的计划是用15年到2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