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国科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北国科技-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在TFT…LCD产品受到追捧的同时,不少TFT…LCD相关概念的股票也都受到了投资人的热捧。可锐就是这波浪潮的受益者。可锐的股价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
  随着股价的上涨,自然而然的,在LCD领域进行扩大投资,就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如何扩大投资,成了一个困难。可锐与光电以及全彩的几轮谈判都是未果。
  由于LCD生产技术,和相关设备,都被控制在了光电系手里,尤其是三大核心设备。导致其他市场玩家,都无法立刻建厂。
  不仅仅是可锐在与光电谈判,世界范围内的一批投资基金也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北国。
  TFT…LCD与LED不同,LCD市场,在TFT…LCD之前就已经存在,TFT…LCD只不过是LCD的一个升级替代。它的市场规模,早就被大家所熟悉。
  这是一个年产值接近千亿美元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彩的价值,就非常巨大了。
  当然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全彩一家在向市场供应产品,如果从产量的角度来说,日本的几家供应商,其产量还更大一些。
  但是这些厂家,一,体量已经过于庞大,而且它们本身就隶属于巨型财阀,很难有投资机会。
  二,700C已经证明了大屏TFT的市场。700C不仅仅证明了10寸显示器的市场,它也证明了另一个原理,那就是变大的屏幕,成了未来笔记本的趋势。
  《全彩科技》作为唯一能够提供12英寸显示器的供应商,给了大家更大的想象空间。
  ————————
  除了来自国外的合作请求,来自国内的邀请就更多了。《全彩科技》在这一波波的浪潮下,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龙省和冰城,虽然提供不了与南方省市相匹配的优惠政策,但是不论是人力,还是贷款,现在都不是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全彩的四个新产线,全面启动。
  这两栋大型厂房,已经转入室内施工阶段,如果顺利的话,春节前后就可以部分交工,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
  有了贷款,白学成和《全彩科技》自然就不准备继续接受外来投资了。以前的几次投资,是因为没有办法。利润的大头,被投资人和经销商给拿走了。
  在龙省和冰城的全力支持下,《全彩科研》开始了又一轮的疯狂扩张计划。4条一代线的设备订单,发往了全国各地。
  ————————
  这笔订单,加上光电已经建成,和尚未建成的几条一代线,还有一条2代线,总数达到9条产线,其总投资达到了20亿之巨。
  这个数字可以做个横向对比,那就是908工程。908工程的总投资才20个亿。而且这20亿里,也是包含土木建设等资金的。
  而908的投资,整个生命周期经历了7年时间。光电等于是在一年时间里,把一个国家投在半导体产业里的资金投了进去!
  而且这还不包括,由于12寸新闻引起的国际订单。
  在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初的这段时间,全国的半导体设备产业,迎来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大发展时期。
  1991年,大家算是过了一个好年,1992年,大家的日子,已经不能用好来形容了。
  ————————
  在《全彩科技》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巨大高科》和《多彩科技》也分别理顺了自己的管理,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这两家公司,甩掉了需要上交所有利润的负担后,轻装上路,发展还是不错的。
  《多彩科技》就是LED公司的LED生产部分,钱得志接任了这个分部的总经理职位。
  《多彩科技》面对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毕竟光电系在LED技术上,属于世界顶尖选手。尤其在白光和蓝光领域。由于大屏需要顾虑红色和绿色的亮度,这个优势,实际无从发挥。
  公司的LED产品一投向零售市场,迅速把大屏销售下降损失的产能弥补了上来,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产品价格只能随行就市,利润没有那么大了。
  ————————
  《巨大高科》方面,丁尉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公司新成立的技术科,迅速拿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计划。
  第一,产品的尺寸,开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原有的4米,6米,而是提供了多个中间尺寸,
  第二,超大,超亮型号的开发。与那些新加入的玩家相比,巨大高科在大尺寸上,还是有独特优势的。在超大屏市场上,例如20米型号,完全没有竞争对手。
  第三,把LED模块作为最终产品,而不是LED大屏。
  这样就争取到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本地安装公司,例如4米×4米这种方形大屏,现在就成为了可能。毕竟能够开发大屏的公司还是少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大屏的售价也进行了首次调整,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
  与此同时,作为大屏的重要原料,LED的价格,丁尉亭也毫不客气,大家随行就市吧。
  几板斧下去,在短短的时间,销售崩溃性下滑局面就被止住了。
  《巨大高科》毕竟还是有品牌溢价效应。新品牌想赢得市场信任,还需要时间。
  ————————
  但这些成就,远远还不够,在丁尉亭心里有一个更大计划,这也是他敢于承接《巨大高科》的原因。
  《全彩科技》在冰城的发展,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厂房,熟练工人等。但这些问题,在奉天,都不是问题。
  既然光电是以LED起家,最后进军LCD,《巨大高科》为什么就不可以?
  外面公司,无法拿到LCD全产线设备,《巨大高科》作为自己人,为什么不可以。
  这个想法,在餐桌上,被来访的工业局孙局长知道了,立刻得到了大力支持。为了这个事情,丁尉亭回访冰城。


第511章 启动
  在《全彩设备》的四条新线,全面上马的时候,《光电科研》的另一个项目,也悄悄启动了。
  甘肃省平凉县,某研究所。
  “所长,光电科研的小成,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询问1。5微米光刻机的事情。”
  “咦?他们的LCD产线,要用到这么高精度的光刻机了吗?”
  作为《精密光机》的股东之一,研究所对光电及其下属的全彩,动向还是十分了解的。
  国内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在这段时间全都吃了个饱。但也有个别细分行业是例外。光刻机这个细分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LCD用大尺寸低精度光刻机,都被《精密光机》给截留了。研究所在92年,只能靠一些LED行业升级订单维持,与去年的热闹景象,完全不能比较了。
  看着兄弟单位红红火火的局面,要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接到了消息,大家本能的反应就是,我们的机会来了啊!
  《精密光机》毕竟底蕴不足,从10微米,步进到5微米,已经是他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能取得的最大成就。
  “不是的。他们想上一条小规模的晶圆厂,主要目的是生产LCD驱动芯片。这条产线的技术指标是2微米,3寸晶圆。”
  “噢。这样啊。没有问题啊。”
  1。5微米的光刻机,研究所85年就开发出来了,技术非常成熟。
  虽然有些失望,但有总比没有好。这两年,除了LED和LCD产业产生的额外订单以外,真正来自半导体本身的订单,是少之又少。它甚至少到,都快被大家遗忘的程度了。
  ————————
  “他还在问我们的0。8微米光刻机是否可以在93年面世。”
  “他们这是准备做什么?为什么要问0。8微米光刻机的事情?”
  研究所也有后续精度光刻机的研发计划,但受困于资金,进展始终不快。从85年算起,到现在7年了,升级换代产品一直没有出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也在慢慢进步,0。8微米的光刻机,已经看见曙光。大家努努力,还是有可能在93年面世。(原历史,94年面世)
  “他说,光电有个技术进步路线图,他不仅仅是要上0。8微米,而且希望在94年,最迟95年能看到0。5微米光刻机。”
  “这根本不可能!这不是开玩笑吗?他以为光刻机是什么?”
  “我跟他说了,但他一直坚持。就是这个时间做不到,也要我们给出一个预计时间。”
  秘书也不是什么不懂。不合理的东西,早顶回去了。
  “这怎么给?没有钱,怎么做研发?下次他再点打电话,告诉他,他要是投钱给我们,我们就帮他做研发。”
  “小成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我们两家合作,一起开发高精度光刻机。”
  “怎么个合作法?”
  “他的建议是,把我们的光刻机开发团队,并入《精密光机》。这个团队可以折合成公司股份。”
  这支光刻机开发团队,是国内最强的一支技术团队,以它为骨干,于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SMEE。
  如果这个团队可以加盟《精密光机》,后续的一系列计划都有了实施的基础。
  “就这些?”
  所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思考。研究所与《精密光机》一直有合作,已经有不少同事,被派去冰城工作了。
  《精密光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由于LCD产业链的滋养,这些派驻人员的工资,福利,比留在甘肃苦熬的留守人员强多了。
  这种对比,也挺伤士气的。
  派出去的都是二流人员。但这些人员在异地生根发言,一年来成果不断,在LCD光刻机领域,大放光芒。而留守的核心技术人员,由于资金不足,只能日复一日的浪费人生。
  “小成经理还说了,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合作开发光刻机的计划,他们会把一部分LCD光刻机订单转移给我们。”
  ————————
  成都,光电所
  众人在会议室,研究光电传过来的需求。
  “我们的1。25微米光刻机,可以实用了吗?”
  光电所的IOE1010G直接分步重复投影光刻机,工作分辨率1。25微米,于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
  “应该可以。”
  “给他们回函吧。”
  “他们提出来的合作请求呢?”
  “再考虑考虑。”
  ————————
  林大半导体系
  “李校长,我们这边收到了一个合作开发请求。想问一下你的意见。”
  “是关于什么的?”
  “CMP技术,这个技术很新,刚刚才由IBM发表。”
  ————————
  春城,光机所
  “你们调研的结果如何了?”
  所长正好路过办公室,顺嘴就询问了一下进度。
  “还在研究,193nm激光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
  “好,有消息让我知道。”
  同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上演。
  光电系准备在晶圆产业上发力的消息,慢慢流传了开来。
  ————————
  京城,海淀区。
  “古部长,我们收到消息,《光电科研》准备上马一条3英寸,2微米的晶圆厂。”
  “他们是准备生产什么呢?”
  “据说是准备生产LCD的驱动芯片。LCD产品对芯片进口需求量很大。他们想自己生产。”
  “好吧。希望他们成功。”
  3英寸,2微米,在国内,也不算比较低档的配置了。
  “不过我听说,他们准备在94年的时候,步进到1微米精度,95年步进到0。5微米精度。”
  “这怎么可能?”
  古部长一阵失笑。大家这么多人,都在忙活什么呢?
  “不清楚。不过很多设备厂家都确认过了。光电把这个项目跟LCD产线设备捆绑了。”
  由于LCD产业链的缘故,相关设备厂家,接到了新晶圆设备的开发任务,也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毕竟这两年的合作,光电的口碑一直不错。设备给的价格高,销量还大。虽然偶尔回款有些问题,但最后总能把钱还上。
  “他们是准备引进技术吗?引进谁的?”
  光电系的产品,一直没有面向国内。先后几代产品,LED大屏,LCD,在国内都没有怎么销售,就是外资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
  “好像就是准备自己做。至少我问过的几家企业都是这样。他们的技术路线,908实际都能用得上。”
  “有意思。”
  908工程尚处于调研阶段,结果下面有一间企业自己动手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这也是常事。首钢就上马了一条精度为1。2微米的晶圆厂。唯一可惜的是,他们走的是全面引进的道路,技术不在中方手里。
  “我们要做什么?”
  秘书还等老板发话呢。很多设备厂家都是电工部直属。底下人把情报报上来,也是征求意见。
  “支持,这没有什么说的。让下面的这些单位,全力支持。”
  又不需要国家和部委拿钱,为什么不支持。
  “不过你给光电,去个函,问一下他们的具体计划。看能不能和908计划配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投资。”
  ————————
  光电系算是国内这两年,异军突起的典型。依托东三省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底蕴,在没有国家扶持的背景下,自己硬生生杀出一条新路。
  LED和LCD,两次出人意料的爆发,给众人带来意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心。
  不断的成功,自然带来的就是不断的信任。
  在这个时代,不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实际操作,大家都期待着能人的出现。
  国门打开以后,面对无情的事实,上上下下弥漫着沮丧的情绪。连续两年的禁运,更加深了这种挫败感。
  而光电连续两次在世界市场上的逆袭,与此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所以,光电早已被重点关注了。
  这一次,光电再次开辟新战场,而且跳入的是国家最为重视,而且也是最弱的晶圆产业。
  辖着在LED和LCD两个行业建立起来的赫赫威名,无数人都对光电有所期待。
  一系列的命令,秘密下达了下去。
  所有接到命令的相关科研院所,院校,都把光电的项目,调整成了本单位的一号工程。


第512章 调查
  春城
  在林工大张杰校长的穿针引线下,林省迎来了今年的最大投资。
  整整2个亿的高科技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