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设一台嫦娥三号,要10亿美金,那么建10台呢?
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弄不好建设10台,价格连1亿美金都不到!
因为质量控制标准,极大降低了!
只建设一台,其成功率必须在99。999%。而建设10台,每台的质量,控制在30%,就可以用了!
成永兴也准备走这条路。
待发射的火箭,就像公共汽车一样,不停发射。各种相关实验,赶上哪趟,就上哪趟。
有什么想法,不用猜,直接发射上去,实际验证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公共火箭,也会接受来自几所关系学校的负载。只要九台基地的负荷不满,就可以让他们搭便车。
不过发射上去的实验卫星,不能简单做个试验就扔掉,还可以废物利用一下。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带着高分辨率的CMOS摄像头上去。实验做完了,幸存的卫星,就继续充当照相卫星使用。能拍多久,就拍多久。
估计靠卖照片,都能收回成本。
宇航科技,还在与国内的几家单位谈判,看能不能通过降低质量要求,和加大采购量,降低发射成本。
因为按照规划,宇航科技的卫星发射量,将来可以达到一年上百的水平,每周至少有一个公共火箭发射。
宇航科技对火箭的质量要求,放得很开,只要一半能上天,就可以了。如果价格还可以商量,1/3能存活,也可以。
关键一点,就是一定要便宜。
几家谈判对手,对于这种奇怪的要求,有些无法接受。
炸火箭,摔卫星,砸牌子啊。所以谈判还在僵持当中。
如果价钱到最后谈不下来,宇航科技只能自己干了。
“走吧,我们吃饭去吧!我饿了!”
李丹彻底不耐烦了。
第750章 杀戮机器
九台基地,第三区。
张士齐把守的第7号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这种大门,只能从内部操作。外部既没有按钮,也没有门锁。
成永兴,孙亮还有于队长,一起站到清理之后的山洞。
“这是什么?”
在三个人的面前。是两台灰黑色的大圆筒。
于勇是第二区的负责人,他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充满神秘感的山洞。
“这是小型盾构机!”
成永兴拍着机器的外壳,骄傲的介绍。
他觉得九台基地很有用。在这里,差不多是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
后世中国的盾构机打遍天下,但是现在,很多人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
随着基地外部土建工程的完成,之后的施工,主要都是挖洞了。
但现在的挖洞,不是爆破,就是钻探,声音震天响。这些忽高忽低的噪音。吵得成永兴脑仁疼。
“小什么机?”工兵头子果然没有听说过。
“就是专门挖洞的机器。”
“这些东西就是它挖出来的?”山洞里一片狼藉。
“是!来,我给你们看看它的作用。”
成永兴举起手里的遥控器,轻轻一按,机器的前方,传出了一阵轰鸣声,一股泥浆从身边的管道排了出来。
为了实验这台机器,7号山洞的墙上,被他乱七八糟的打了不少洞了。
于队长张了张嘴,但轰鸣声盖住了他的声音。
成永兴随手又关掉了电源。“老于,你说什么?”
“我是说,这个东西是你自己一个人做的?”
“那怎么可能!零件都是让工人们按图纸加工的,但组装是我自己!”
成永兴很是骄傲。
他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嗜好,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挑战自我。这个嗜好也许从来都是他性格的一部分,找路径从来都是挑最难的走。
在头晕,酒精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他对诸多事情失去了兴趣。
挣钱?不感兴趣!难度太低!
写论文?没有意思!
自杀?还不敢!
所以,越是艰难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就越大。自行设计,组装盾构机,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
“这是你发明的?”孙亮羡慕的问道。
“盾构机二战前就有了,我只不过是把它又造了出来。”
“可是这东西有啥用啊?”
孙亮还是不能理解,花了如此大代价,造这么个东西有啥用。“找几个人一刨不就完了吗?专门造台机器干什么?”
“盾构机不仅仅是挖洞的机器,它还是台印钞机!”
“它很值钱?”于勇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冰飞的民用项目已经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以前也不同了。
成永兴这里,随便漏出什么点子,大家都吃用不尽。
“它值钱是一方面,它可以替你挖到钱!”
“怎么挖?”
“你还记得92年的农行银库盗窃案吧。”
“记得!”
92年的冰城银库盗窃案很有名。这个案件,还被做成了广播剧。在没有电视可看的学生群体中,知名度很高。。
几个高科技的贼,挖了个地道,从银库底下把钱给盗走了。期间动用了焊枪等先进武器无数。比美国大片还要精彩。
“有这家伙,什么焊枪都不用了,直接挖过去就行了!这还不是印钞机?”
“切!”
孙亮在旁边一摆手,不屑一顾。
抢银行,多low啊!
就是让你用麻袋装,你能装多少!
其实这台盾构机,按理来说,本来是一本重生小说主角的。
成永兴曾经看过大量网络小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分支,是穿越到日本侵华前的上海。
那些穿越者个个都是特种兵,加金手指。让他很没有代入感。
他曾经设想了几次,如果自己肉身穿越,会发生什么。
但无论怎么推演,都是死路一条!
在战争年代,知识和生命的价值并不高。
不练好武术和枪法,上战场,分分钟就是送命的主。
就是不上战场,以他的年龄和身体健康条件,肯定是早夭的主。
但成永兴是个没有困难,还要创造困难的主。越是高难度的游戏,越是喜欢。
经历过几次纸上谈兵,还真让他找到一条路,那就是盾构机,小型盾构机。
这种小型盾构机,制作难度不大,以三四十年代的条件,是可以加工出来的。
造好以后,他就准备去挖日本人银行。
战争打的就是金钱。
把银行挖了,日本也就打不下去了!
至于钱拿来做什么?
地下党在三四十年代的联络信息,已经解密,写进党史。
一个书馆,一个茶馆。
到时候,每天往对方院里扔一麻袋钱。
有本特工小说,就是这个套路。
由于特殊的故事创意,成永兴算是把盾构机的结构,材料研究个透彻。可惜的是,他没有回抗战年代,却重生了。
—————————
“你们就用它挖山洞吧。”
这个年代,虽然说不需要挖银行了,但是用它继续挖山洞是可以的。
“可它是不是有点小啊。我们用不上啊。”
盾构机的直径只有70厘米左右。这是成永兴专为抗战时期设计的。人可以躺着前进,钱什么的,也可以通过简易轨道运出来。
盾构机再小,人就进不去了。再大,一个人安装和操作,就困难了。
“我的意思,不是让你们用这台来挖洞。你回去跟刘厂长说一下,造个大的,直径5米的。机器造好之前,先不要挖洞了。实在是太吵了啊。”
“好!”于队长答应得很爽快。这个东西,以后弄不好能卖钱。要回去好好琢磨一下。
“不过,这个?”
“图纸我给你,操作说明,你自己写吧,不会的我教你!”
“好的。”
“另外,你跟你们领导说说。这个东西,如果能成功,我要占股。”
“你要占股?”
“这多新鲜啊。你们是不是占便宜占惯了啊。”
成永兴与冰飞合作的几个项目,都没有收费。无论是蜂群无人机,还是外骨骼。
主要是这些军品,他不知道该怎么赢利。设计出来,要卖给谁。
中国军队穷得叮当响。他就是真的设计出星际战舰出来,可是碰到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买主,也是一点办法没有。
所以,干脆友情大放送,挣个人情算了。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人情就能救命。
不过盾构机这种民品,就不能如此操作了。
有没有收益什么的,先把股份占了。将来万一人家挣钱了呢?
万一基建狂魔,提前发飙了呢?
—————————
“对了,你叫我回来,是为了盾构机吗?”
孙亮看了半天,感觉好像没有他什么事情。
“叫你回来,是有个东西给你看一下,过两天我跟你一起回冰城。看是冰飞自己生产,还是转手别人。”
“啥东西?”
“这边走。”
成永兴领着两个人,继续向里。这个车间是从山洞扩建出来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分支。其中的一个分支,连到他的私人实验室。
只用通过他的实验室小门,才能进入这些功能不一的空间。然后从里面把大门打开。
“就是这个,自行手枪。”
地面上是个小平衡车,但上面固定着一支手枪和数码相机。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游戏操纵杆,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然后开枪射击。
“我来试试!”
于勇来了兴趣,动手操作起来。
“这个东西厉害!是个搞偷袭的好手。”操作了一会,于队长站了起来。
小平衡车,重心很低,高度也低,从地面静悄悄驶过,根本不会有人注意。
“是吧。我还设计了一个履带版的。需要找人做样品。”
孙亮看着新调出来的,履带版自走式机枪的设计图,眼睛放了光。
只要是男人,多多少少的对枪啊,炮啊的感兴趣。
自行机枪的外形,有些像儿童版坦克。一个小型的履带式底盘,上面架着一挺机枪和一大堆子弹。
这种东西,一个两个,还没有什么。
要是一大群自走机枪冲出来,估计没有什么东西能档得住。
—————————
“机枪怎么没有放防护装甲啊?”
自走机枪,不但没有外壳,连普通重机枪的防护装甲,都没有了。
“没有驾驶员,也就不需要保护了。这个东西就是消耗品,,怎么便宜怎么来。”
后世,在中东大量活跃的军事车辆,不是坦克,而是皮卡,那才是真正的裸奔。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打了十几年的人,才了解战争的精髓。
随着无人机的兴起,空中打击,让坦克及装甲车辆彻底失去了防护力。与其这样,还不如减轻一下重量,至少能跑得快点,让对方打不准。
在各种科幻电影里,尤其是终结者系列里,战争双方都是人形机器人。作为电影,固然很有渲染力,但杀人效率,实际是最低的。
成永兴的思路,这些杀戮机器,怎么廉价怎么来。
造价低到一定程度,就不需要保护了。
有谁会去保卫一支手枪?
包括攻击无人机,都是相同理念。攻击无人机,就是一支会飞的机枪。或者用子弹攻击,或者自己撞过去。
自走机枪,就是一个带轮子的机枪。除了防雨的塑料壳以外,多余的东西完全不要。
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还不过关,否则连通讯模块和遥控都省了。
“说的也是啊,不过你不接着研究了吗?这东西多好啊。”
“我又不是武器专家。让专门的人去做专门的事情吧。”
从概念,到实物,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漫长的过程,他就不参和了。
—————————
成永兴在各山洞里,积攒了一大堆奇思妙想。
成熟一个,放出来一个。
有没有用,他也不管。
前世,作为键盘侠,他的想法无人理会。
现在,他放个屁,都是香的。
第751章 工大联盟
成永兴和孙亮一起,在冰城住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算把信息交接完毕。
算起来,他有一年没有回冰城了。
由于山区条件的限制,还有保密的原因,概念,创意,可以在九台进行,但后续产品化,还是要放到专业厂来完成。
九台基地,毕竟不是军火生产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目多多少少遇到了些问题。
成永兴不是专业选手,思路有偏差,在所难免。再加上时代的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困难。材料,性能,加工手段等。
虚拟雷达中,对各子飞机的时间,位置,角度的测量精度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传感器要反应速度快,体积还不能太大。
MEMS传感器就有了用武之地。丽云科技和检测学院都答应帮忙,定制一批传感器出来。
除了测量,计算和信号传输,也遇到了一些障碍。
无人机自身的算力,肯定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计算,所以母机就需要强大电脑,对数据进行后续分析。一些专用芯片也排上了日程,以减少体积和耗电量。
好在雷达探测的时效性不是很高。就是传统雷达,扫描一圈,也要几秒时间。虚拟雷达慢一点,还可以接受。
蜂群无人机,与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远比无人摄像机要高多了。再加上战场上环境的恶劣,敌机的可能电磁干扰,全新的无线通讯协议,以及相应软硬件,都要重新开发。
一套介乎于蓝牙与wifi之间的新标准,在讨论中诞生。部分技术可以开放给民用。
总之,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成永兴这段时间就是不停的开会。
虽然他并不是专业选手,也没有相关经验,但来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他,不论是视角还是知识的广度,都不是这个时代科研人员所具有的。
他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这使得他有了一个错觉。如果再次重生,他就是跳进一个彻底无关的领域,也能闯出一片天地。
等好不容易,积攒的问题处理得七七八八,成永兴准备回转时,但被工大拉住了。
———————
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重要的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甚至决定了工大,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