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奥迪之外还有就是刚上市的新款红旗和别克新世纪了,只是情况比奥迪还惨,压根就是有价无市,没有车出售。
而且这些高端汽车的售价动辄30万上下,一款六缸的奥迪要40多万,一款别克新世纪35万,就算是最差的红旗也需要20大几万。
有这个钱买车,一般不会是小生意人,也就不在乎多花几万买原装进口。
普通人想要买这种高端车,恐怕还要多思量一下自己的腰包是否有那么鼓?
以现在国人收入,高端车还是有些曲高和寡,能消费得起,而且愿意消费的人并不太多,所以各大汽车厂商都在中低端市场发力。
而中端车的品牌就稍微多一点,也成熟一点,品牌主要是四大合资车,上汽桑塔纳、一汽捷达、二汽神龙富康,也就是后世的雪铁龙,另外一个就是齐州汽车厂的斯柯达轿车。
这三个品牌,
每个品牌又有各自的小品牌,买东西自然要分个三六九等,所以坐汽车自然也要分普通型、豪华型和至尊型。
但是价格一般从10万~20万之间,还是比较符合现在的消费能力,当然主要是比较符合企事业单位和一些刚富起来的小老板。
不难看出,这四款车有三款都是和德国大众有关,包括斯柯达用都是大众的发动机技术,说起来大众的前总裁卡恩博士是大功臣。
在其他国家品牌的轿车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大众已经率先看中国内的市场,和中国进行合作建厂,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等到其他的国际品牌看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满嘴流油,在想要进来的时候,大众已经把品牌打开,形成了品牌效应。
就算是李卫东投资建设的斯柯达汽车,在宣传的时候,也是凭借的大众发动机成熟的品牌效应,让这款新型的汽车,快速的被市场接受。
至于低端轿车就是国内的自有品牌,或者和国外一些小众品牌合作的汽车,主要的代表品牌就是夏利和奥拓。
目前的售价一般比较低,主要只能在六七万元人民币左右,当然这个价格也不便宜,可以在齐州的郊区买一套小的两居室。
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买车和买房的不同的。
据说前几年,沪城有家商场开业,增加了购物抽奖的一环,为了商业宣传,也为了一炮打响,奖项特别大,一等奖一套二十万的小房子,二等奖一辆十八万的桑塔纳。
抽中一等奖的不想要房子,非得想要二等奖的那辆桑塔纳,最后经过双方的友好协商,一等奖得主加了点现金,和二等奖的桑塔纳交换。
几年过去了,十八万的桑塔纳已经变成二手车,估计价值没有几万块钱就不错了,虽然二十万的房子也变得旧了,但价格已经要四十万了。
当然这事在李卫东看来有很大的炒作嫌疑,甚至商场老板觉得一辆商场和一套房子都不足以吸引眼球,让他们交换一下是不是更轰动?
尽管如此,但是中国不缺钱的主还是有很多,对汽车的销售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五年的时间,中国汽车销量大增。
从95年的三十一万辆,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年销售量成功的翻倍。
据中国物资流通中心的统计,去年小轿车的销售量为六十六万辆,中端的销量占比虽然因为低端市场的发力,而出现下滑,但占比仍然高达60%,也就是四十万辆左右。
但是中端汽车品牌的差距比较大,桑塔纳是引进最早,技术最成熟,认可度最高的品牌,销量自然也最高,高达了19。08万辆。
其次是建厂最短的斯柯达,去年的销量为8。5万辆,然后是捷达7。64万辆,最后是神龙富康4。38万辆,剩余就是一些进口车辆或者其他品牌。
桑塔纳的销量已经遥遥领先,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按说应该是最为稳坐钓鱼台的。
不过看一看他们这几年的销量,恐怕就不会这样想了,工作钓鱼台的绝对不是桑塔纳。
前年,也就是98年,整个国内的汽车销量五十八万辆,而桑塔纳本身就占据了21。3万辆,基本上占据了国内汽车的半壁江山。
但是99年,随着斯柯达厂房建设完成,开始全面投产,硬生生的从桑塔纳的嘴里撕下来一大块肥肉,让他们奇迹般的出现了销量下滑的情况。
这还是上汽工业与大众合作以来,第一次出现销量下降的年份,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他们的管理层有危机感。
而且斯柯达十五万辆的产能还是去年二季度完成的,也就是说,对于斯柯达来说,这8。5万辆的销售可能是生产的极限了。
如此推算,今年的销量必须会出现大增,桑塔纳不得不着急,必须要想办法,好的办法没有想到,但是馊主意却不少,这是变相的降价。
市场就这么大,有一方降价,其他方想要占据市场份额也必须跟着降价,这就必然会形成价格战,而且现在也比较流行打价格战。
前有彩色电视机,国内几个厂家联合起来降价,把国外的品牌都干趴下,赶出国内市场,本来已经胜利了。
但是贪心无止境,结果没收住,打完卫国战争,还要打内部战争,大有一副不把对方干死就誓不罢休的姿态,阴招层出不穷。
几大彩色电视机厂正打的火热,长虹电视机的老大一琢磨我把彩色显像管都买了,让你们没有货,只能买价格高的进口货。
先给你来个釜底抽薪,然后再降低价格,来个火上浇油,这套连环计下来,就不信你们还能活,以后的彩电市场还不都是我长虹的天下,真正实现长虹。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这场战役以基本上接近于尾声,估计长虹的董事长先生快要宣布辞职了!
除了彩色电视机,还有DVD的市场,现在PDA也在开始打价格战,青岛啤酒也在这么干。
到处收购厂子,跑人家地盘上,先收购一个啤酒厂,然后打价格战,把同行搞死,好在局部地区形成垄断市场。
反正这两年国内到处贴着价格战的字样,现成的例子,现成的操作,桑塔纳有样学样,想要打价格战很轻松。
而且对于这个结果,李卫东一点都不稀奇,而且事实上,中国入世的前两年,的确是国内打价格战最热烈的时候。
上辈子,他就记得,当时想要买夏利,一年降了好几次,从年初的六万五,先是降到六万,然后五万五,最后一步到位四万八千九。
中间还有很多人维权的,闹事的,反正挺热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降不到的。
只是最后李卫东还是没有买,做生意的老板,你买一个不到五万的车像话吗?
现在这事发生在他身上了,感觉又不一样了,按照年产十万辆汽车计算,每降低一千块钱,就等于利润少了一个亿。
本来做汽车,算起来利润率是挺高,也经不住这么折腾,而且降低的每一分钱都要乘上10万,这可都是他的利润呀。
也不怪夏国强来找李卫东,这事他不敢决定呀,给公司少挣多少钱,把他卖了也不够赔的!
但是现在别人已经出招,虽然只是针对京沪广深,但是这几个城市却是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拿下这几个城市很具有标志。
李卫东琢磨了一下,这件事情无可避,而且现在的价格也的确有些过高,当然这个时期的汽车配件成本也比较高。
国内的配件厂并不太成熟,很多的关键性零部件国内做不了,必须要原厂进口,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垄断,也是合资车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
若是能通过外部的销售价格降低,倒逼公司产品的成本下降,也是公司发展的一种方式。
不过李卫东还是问道:“其他几家有什么反应?”
夏国强说:“据我所知,捷达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在开会商议对策,据说是要降价3000元,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消息说明通过。”
看李卫东没有说话,夏国强感叹着说道:“看来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销售额最大的桑塔纳,为了保住销售量,不得不干这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事,岂是你想不应战,就可以不应战的。
李卫东决定道:“战吧,谁怕谁呀!他们三家国有企业的成本,还能比我们的成本低,你就瞄准桑塔纳,他降多少,我们就比他多降一点!”
夏国强一脸的苦涩,这能一样吗,人家是国有企业,不怕亏损,降价保的不仅仅是份额,更多的是这个面子。
那李卫东决定降价,降的可都是利润,都是他自己的钱,不过老板都不在乎了,夏国强也不好说什么,虽然他也会因为利润降低,奖金也会变少,但和降低的利润比,小巫见大巫。
而且李卫东的这个决定,必然会让汽车市场发生一些变化,没有谁会在价格战中独善其身。
夏国强带着李卫东的命令离开了,他要回去召集销售部门开会,制定各种预桉,降价一定要降的有成色,有水准,不然,岂不是说明他这个位置谁都可以坐。
夏国强离开后,李卫东接到了几个相关部门的电话,全部都是为他这次专访的事情表示关切,并提出如果有需要的地方,他们可以代劳。
李卫东不怀疑这些人的目的和出发点,但是他最真实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更不会为了这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去欠别人的人情。
电影里都说了,人情债最难还,虽然如此,李卫东还是一一对他们表示了感谢,并委婉的拒绝,在始终相信互联网会让人变得健忘。
果然李卫东专访的事情,发酵了一两天之后一下子归于了平静,不是大家不讨论,而是大家有更好的话题需要讨论。
宝岛的领导人换届选举完成,两面派陈水当选,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件事情上,相比较来说,这件事情更容易激起网民的激愤之情。
而且都过去这么多天了,你未来重庆一下,大家也失去了耐心,正常人谁还会对一个注定没有答桉的问题继续纠缠。
李卫东清闲了之后,也开始参与到公司改革事情上来,毕竟新组建的这些部门,还有专门的委员会,都是实现他想法的一个途径。
参加了几次咨询公司的汇报会议之后,李卫东对他们的印象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原来只是觉得这些人空有口舌之力,实践能力必然很差。
但是这几次会议下来,让你见识到了什么叫国际咨询公司,人家凭啥能活的下来?
第523章 外来的和尚
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公司还有贝恩,这三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最早在中国建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的咨询公司。
徐德海为了能够把工作做好,在征得李卫东的同意后,一口气请来三家,让三家单独给公司做体检,并针对李卫东的要求提出解决方桉。
要体检自然要从里到外,从上到下,要全面的给李卫东名下的子公司一并体检。
所以这件事注定是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现在已经搞了两个多月,也仅仅是把李卫东名下的公司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摸排和梳理。
正式的报告还没有出来,想要出具最后的报告,甚至给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文件,估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李卫东名下控股的子公司,有好几十家,涉及到各行各业,就算是对这些国际上的大的咨询公司,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得不多次和新盛控股的高层沟通交流,以便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客户的想法,毕竟这中间的过程出现了很多超出他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这和他们最先得到的消息严重不符,按照他们最初的想法,这只是国内一家想要实现战略转型的民营企业的尝试。
最多这家民营企业的规模会大一点,毕竟他们的老板是国内的富豪。
但是真正的接过这个大桉子之后,才发现实事远不止如此,业务涉猎的范围太广,规模太大,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向公司总部求援。
很明显,单靠他们这些人已经不可能给这个项目交出一份让客户满意的答桉。
按照约定,今天是麦肯锡公司和徐德海进行面谈,为此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请来在全球各地的专家团队。
以这样的团队实力,说服他们的客户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继续合作,诚意满满。
带队的是麦肯锡大中华区总裁施南德,外国老头,头发稀少有些发白,面色温和,一副大眼镜下的眼睛里露出一缕精明的目光。
施南德被张东硕迎接到会议室,抬头看到会议室里新盛控股公司的徐德海和邹毅已经就坐,连同一直没见过真人的李卫东也在。
在施南德看来,这很不中国!
在他接触的中国客户中,领导这种生物都是最后出场,级别越高迟到的时间越长。
现在这种开端,透漏出这次的交流似乎有些不同寻常。
尤其是看到李卫东好整以暇的眼神,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李卫东也会参加这次会议,他在心里开始默默地想,这次的准备是否齐全。
在他们进来的时候,李卫东也站了起来,徐德海在旁边介绍,李卫东对这家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的到来表示欢迎。
前两天李卫东已经看了与贝恩交流的会议备忘录,也听了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汇报。
虽然对这些咨询公司的印象已经改观,但是和他为此付出的咨询费相比,总觉得还是有些不值,一个破报告要几百万美金,坑人呢?
麦肯锡来的人不多,有东方面孔的亚洲人,也有老外,看起来比波士顿咨询公司显得更专业一点,至少年龄在那儿摆着呢!
波士顿咨询公司来的人,以年轻人为主,三十岁左右的居多,甚至还有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
在李卫东看来,些毛头小子,自己的职业规划都不一定明白呢,就敢给他们这样的公司出谋划策,做咨询,靠谱吗?
虽然李卫东也相信有志不在年高,比如他自己,但是谁有胆量给他们这些年轻试错的机会,万一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呢,亏的还是自己!
现在看到麦肯锡这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和一些学究型的老头,李卫东觉得靠谱多了!
可能是因为李卫东参会了,麦肯锡的这位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