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造富年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造富年代-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最可怕的不是过穷日子,而是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不能把富日子延续下去。
  李卫东的车子驶入酒店的大门,远远的就看见,邹毅、徐彦登、姜志礼、李时辉和付晓敏几人静静的站着。
  看到李卫东的车进门,几人快步走到车前,李卫东下了车就说道:“不好意思,来晚了!”
  几人自然不能把领导的歉意当真,还得客气地说道:“没有,没有,我们也是刚到!”
  宾主落座,付晓敏安排好后,就退出房间关上门出去了,她没有这个资格在里面吃饭,只能陪着丁原在外面的小间解决,还得时刻听着领导招呼。
  邹毅先抱歉的说:“实在抱歉,本来计划今天去接您的,但是今天金管局临时召开了几家金融公司的座谈会!自罚一杯!”
  李卫东摆摆手,说道:“千万别,工作要紧,谁接我都无所谓,干好工作最重要,我还得好好的敬各位几杯呢,感谢大家前些日子的付出!”
  李卫东提议,大家积极响应,但是在座的都知道,这次的搞日元外汇能够成功和他们的关系并不大,李卫东的钱,李卫东发的指令,他们最多是执行者。
  放下酒杯,李卫东问道:“我们最多算是搞金融投机公司,怎么和金融公司扯上关系了!”
  蚍蜉资本虽然说是个公司,严格来说就是李卫东开设的个人账户。
  而且李卫东对于这个公司目前的定义很准确,就是一个投机客,他要的风投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国际上投资一些优质的公司事,才刚刚开始物色,距离投资估计还有一段路要走。
  邹毅解释道:“李董,我们公司在港岛被定义为私募基金,在港岛的私募基金,也属于金融机构的,自然在财政司和金管局的管理下。”
  这种私募基金在大陆还属于法律空白,比如当初李卫东套现时的港岛财团,就应该属于私募基金范畴的。
  李卫东突然惊醒,是不是自己当初进入港岛的时候,其实资金已经在监管之中了,而自己还以为天衣无缝呢。
  李卫东立马就问道。
  “金管局只是负责外汇市场,而且一般的情况,除非有特别大的外汇变化才会被金管局注意,我们当初是借助于摩根的账户,摩根是主要的被监控者!”
  “这次,我们以公司的形式在联交所开户进行恒生股指期货的的交易,和通过中间商是不一样的,所以才被监管!”
  这样,李卫东就放心了,不过他的行踪早晚会暴露的,可能过几年,还会有本书,叫《世界首富是如何炼成的》,能把他的一切都起底。
  邹毅继续说道:“任主席会后又和我私下里进行了交流,希望咱们能够支持金管局的工作,如果有大批量的外汇进出,需要提前报备!”
  邹毅说这话的时候,满脸的骄傲,不是因为能和任主席交谈,在港岛这没有什么,而是他们的公司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这就距离李卫东的金融集团的目的更近了一步。
  想想后世的平安和中信,李卫东就羡慕的不得了,只是不是谁都有那个关系的,都知道开银行赚钱,开保险赚钱,开投行赚钱,李卫东空有这个钱,但是没有这个关系。
  开到最后估计也得沦为大公子哥的提款机,不和他的小饭店一样,小公子哥忌讳港商的背景,大公子哥看不上。
  李卫东无所谓的说道:“这些你们看着办就好,我需要资金会提前打招呼!”
  邹毅的话李卫东自然明白,现在公司的资金规模已经近十亿美金,在哪里都是一笔大资金,要想动用这些资金,监管必不可少。
  李卫东哪天心血来潮的突然调集几亿美金,没有提前报备,这钱还真不一定能这么顺利的转出去,尤其是现在的金管局成立,监管更加的严格。
  李卫东又问道:“你和金管局的任主席很熟悉?”
  任大刚是第一任金管局主席,以前邹毅在摩根投行工作,肯定会接触到这样的人,至于能不能到了那个层次不好说。
  邹毅疑惑地说:“还算可以,以前在摩根的时候,也有过接触!”
  邹毅不知李卫东的意思,她对李卫东了解,肯定不想接触这样的官员,能低调就低调。
  “申请注册个银行有没有可能?”
  李卫东未来金融集团肯定是少不了银行这个环节的,但是在国内还没有放开,私营企业条例上写的清清楚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
  如果能在港岛另辟蹊径,再与内地银行合作,也许是一个途径。
  邹毅没有开口,李时辉说道:“董事长,恐怕希望不大,从80年代银行业危机到现在,没有批准任何一家新的银行成立!”
  李时辉继续说道:“金管局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现存的金融牌照,不过可以收购一家具有金融牌照的银行。”
  他以前就是资深信息分析师,说白了就是搞金融情报的,对于这些情况比较熟悉。
  “说来听听!”李卫东明显有兴趣了。
  收购省时省力,虽然要接收银行原有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但依然是比较合适的办法。


第173章 港岛银行业
  港岛是世界金融中心,自然有众多的银行,在十年之前的很多年,港岛开设银行的条件极其简单,这也是港岛能成为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
  但是82年开始,港岛金融实行了三级制度,持牌银行,持牌接受存款公司和注册接受存款公司,让很多非持牌银行难以为继,宣布破产!
  因管理问题,持牌银行的大规模破产,才是要命的,短短的十年时间,十几家银行宣布破产,被政府接管。
  接管后发现,存在大量的坏账,和违规贷款行为,甚至是银行股东监守自盗,私自挪用存款导致挤兑风潮,总之管理层的问题似乎是倒闭潮的主要因素。
  港府接管的银行虽然又被各大银行收购,并入,但是对于银行牌照的监管就更为严格,尤其是持牌银行的审批很严。
  随着大银行的倒闭和并购,港岛的银行市场被一些大银行瓜分,小银行的生存土壤极少。
  李时辉说:“前些年,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很多银行遭遇危机,难以支撑,有些资质好的银行还能被大银行收购,当时我在摩根的时候也策划过多起这样的案子!”
  李时辉很自豪,当时很多大银行的并购案子都是他经手完成,当时无论是汇丰还是渣打都是他的客户。
  “但是,很多小银行,小钱庄,因为历史的问题,他们也保留着持牌银行的牌照,分行数量少,或者干脆没有分行营业部,更谈不上市场占有率,大银行自然不愿意接手,很多都选择破产!”
  “还有部分银行的持有人,看重了持牌银行的稀缺性,一直在坚持着,就是为了卖个好价钱!”李时辉对港岛银行做过详实的调研。
  李卫东问道:“还有这么一回事,收购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限制?”
  李时辉答道:“限制没有,但是由于审批严格,这两年金融牌照的价值也水涨船高,现在一张持牌银行资质都能要价四五千万!”
  李卫东了然,这和大陆的出租车牌照是一回事,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里,出租车的数量被限制,弄的每一套车牌都很值钱。
  若是有关系,弄上几十套车牌,以后什么都不用干,一天就上万的收入,李卫东记得当时和出租车司机侃,说一天份子钱就一两百,这块肉得多肥呀!
  开银行不是这么简单的,牌照就得四五千万,然后注册资本没有个几亿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银行的。
  “有没有合适的?”李卫东来了兴趣,他一直信奉的就是能收购的绝不自己干,收购才是最快的途径,有钱任性在他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李时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认识一个人,家里很早之前开银行,但是到他这里,对这个半点兴趣都没有,所以就没落了。”
  “什么情况?”李卫东好奇,这银行还有不愿意干的,不都说看谁家有钱都问,你家是不是开银行的,听起来多敞亮。
  李时辉老实地说道:“我的大学同学,虽然和我一样是学金融的,但是他对金融实在不敢兴趣,学习只是为了满足他父亲的愿望!”
  “前几年他的父亲去世了,银行也这块业务就慢慢的停滞不前,反而躲过了几年前的房产危机,让他们继续经营下来!”
  “据我的了解,银行只有一个营业部,还是他自己的物业,不用租房子!”
  李卫东说:“那好,你跟他接触一下,若是他有计划出售,我再派人和他接触!”
  看着这个不到四十岁,但是头发稀少的下属,李卫东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完全相信。
  李时辉说道:“好的,李先生,一会我就联系!”
  “李先生,对于银行业这么看好,还是有什么计划?”邹毅看着李卫东对银行这么感兴趣,不免问了一句。
  而且根据她和李卫东接触的不长时间内,从来不做无用的事情,所以对于李卫东热衷于银行,她充满了好奇。
  “你也想掺一股?”李卫东开玩笑道。
  邹毅现在是小有身家了,和卓家的诉讼官司结束了,她自然获得了属于她们娘俩的财产,过千万的家产也足以让她不再为了钱而工作。
  李卫东都做好了她要辞职的打算,没有想到,邹毅选择继续在蚍蜉资本工作。
  对于一个千万身家的人给他打工,压力是有的,但是想到以后他的手下将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就淡然了,跟着他有肉吃!
  邹毅笑着说:“李先生说笑了,我这点钱还是要留个我女儿做嫁妆呢!”
  李卫东的生意挣钱,她知道,但是不是谁都有资格参与的,以李卫东的脾气,这个银行肯定不是小打小闹,她这点钱肯定不起作用。
  而且她对于获得的这部分财产已经有了规划,既然是因为卓家而来的,自然要还回去的。
  这个还回去,当然不会给卓家,而是给自己的女儿,她也姓卓!
  李卫东听到凛然,举报说道:“那我敬你一杯!”
  对于不贪钱的,李卫东看不起,太虚伪了,但是能做到不拿不想拿不该拿的钱的人,值得李卫东敬一杯。
  邹毅莫名其妙,不过也习惯了李卫东的脑回路不怎么正常。
  几人闲聊,和领导在一起也不能只聊工作,那得多难受,有时候聊点娱乐八卦,也是挺好的事,关键李卫东也想听。
  金融人,自然对金融界的事情感兴趣,在港岛最有名的金融明星就是梁劲松,去年做到花旗银行的香港总裁,前无古人。
  几人羡慕的不得了,不过李卫东对于这位梁行长认识会更晚一点,港岛财政司的头,虽然政体不怎么一样,但是能身居如此高位,自然能力极强。
  不过要说李卫东对于梁行长有多崇拜,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个人感情别人不能置评,但是抛弃发妻绝对是个问题,关键还是因为找小的被发现了。
  李卫东说:“你们这是想要将我的军,是觉得我开的工资不够高?只要你们好好的干,地位我不能保证,但是薪水肯定能达到这个水平!”
  李卫东开的薪水,基本上是属于行业内顶尖的,分红加工资,邹毅可以拿到几百万港元。
  徐彦登原来只是个经纪人现在都能拿上百万,在已知的职业经理人中,绝对属于前列的。
  但在港岛金融行业职业经理人中,有一个另类,花旗银行港岛区行长梁劲松,工资分红两百多万美金,蝎子拉屎独一份。
  几人自然不信,但是为了配合李卫东的笑话,大家自然是竭力的拍马屁,李卫东也不在乎,这种事情没有发生谁会相信。
  恐怕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现在不起眼的,李卫东在内地投资的公司的总经理,以后的年薪加分红都比这个多。


第174章 罗嘉良的事业
  接风的目的自然不是吃饭,谈事才是目的。
  谈完事,散了饭局,李卫东回到别墅,独守空房,跟家里打了个电话,聊了一会。
  李卫东飞往德国的机票是后天的,他要在港岛待一天。
  第二天一早,李卫东刚吃过早饭就看到了罗嘉良,看着红光满面,最近肯定过的不错,看着那副笑眯眯的样子就欠揍。
  “最近发财了,笑的那么灿烂!”李卫东笑着说道,罗嘉良以前就经常过来给他帮忙,他也愿意交这样的朋友。
  他的朋友里三教九流的远多于正经人,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上辈子太正经了,这辈子反而喜欢和这种人江湖人交朋友。
  罗嘉良说道:“李先生开玩笑了,我这算什么发财,只是一个老朋友有点路子,我们翻录一些电影和唱片而已!”
  上次因为帮着电影院的老板去追回被抢的母碟,关键是伤的不轻,老板自然不能当作看不见,慰问了一番,就和老板熟悉了。
  老板最近得一个路子,人家照顾他,让他参与进来挣点钱花花,现在每月几万元的收入挣着,舒服的很!
  小弟多了好几个,在外面威风的很。
  “盗版??”李卫东语气还是很确定的。
  罗嘉良狡辩道:“一张唱片要卖上百,谁去买呀,这翻录的唱片在港岛最多就买二三十,再说了听起来都一样的,谁还管他正版还是盗版!”
  听起来一样,能一样吗,电影无所谓,音乐这个东西简直没有上限,发烧友花几万,几十万买来的设备,能放盗版唱片?
  盗版,尤其是内地,就是再过三十年也依然改变不了这个问题,电影、音乐只要有的,就一定有盗版的。
  “你们只在港岛卖,没有卖到大陆?”李卫东好奇,社团最后全都去干这一行了,是不是现在已经开始了。
  罗嘉良说:“这个真不知道,不过倒是内陆的产品经常到这边来!”
  说起这事罗嘉良也有些怀疑,一些关键的材料都是从港岛送到大陆,但是他们做出来的便宜的很。
  不只是销往港岛这部分,在大陆很多大城市都有他们的销售点,已经把这个行业做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了。
  只要是港岛新出炉的唱片电影,几天后就能在内陆的一些大城市看到,一些地下影院就靠着这些为生,反而过的很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