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世彦那时候还在大房子,虽说许家就在江边,好歹是建在高处,没有被水淹了。
  可水位最高时,也离着他家不远。
  许世彦亲眼看着滚滚洪水带着家禽家畜、家具衣物、大量树木等奔腾而下。
  等洪水过后,好多人都去江湾捡东西。
  别的不说,光柴禾就能捡老多了。
  那时候捡了柴禾不用往回拖,只要拴根柳毛子,别人就知道这是有主儿的了,人家就不动。
  那一场雨之后,许世彦捡了好大一垛柴禾呢,可见上游洪水多么严重,大量树木都被冲倒了。
  而抚松城里更要命,听说整个儿县城都被洪水包围了,多处地段进水,镇上、城郊公社一些地方受灾很严重。
  这几年的经验告诉于守广,听许世彦的话没错儿。
  原本他就担心这雨出问题,一听许世彦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于是赶紧披上雨衣,俩人急匆匆去了队部,然后用大喇叭喊人。
  先是通知各家出青壮劳力集合准备上山,然后通知黄泥河沿岸住户,立刻收拾东西,往高处撤。
  二大队这头一喊,一大队、三大队随即也发现了不对劲儿,两个大队的书记赶紧过来询问。
  一听说是许世彦建议的,那俩大队的书记也立刻回去动员本队社员,提早做抗洪准备。
  “小许,你就别去小黑河了,赶紧,去公社一趟,跟陈书记说一说你的想法。
  看陈书记啥意思,用不用往县里汇报。”
  于守广一看许世彦也要跟着大家去小黑河,一把将他拽回来,让他去公社。
  “哦,好,我知道了。”
  许世彦愣了下,想说陈书记能听他的?公社书记可不是于守广,人家未必信得过许世彦。
  可转念一想,别管听不听,他给了建议。
  一旦陈书记采用了呢?好歹能减少点儿损失吧?
  就这样,许世彦一路从二大队的队部跑去公社。
  正好这会儿上班了,不少人都打着伞披着雨衣进进出出。
  许世彦直接找到了陈书记办公室,敲门进去。
  “陈书记,那个,有点儿事情向你汇报一下。”许世彦进门便说道。
  东岗公社书记陈建章,正安排今天的工作呢。一见是许世彦进来,陈建章还挺意外。
  “小许啊,你咋来了?你们队里有啥事?”
  “陈书记,这场雨不寻常,我担心会有洪水。您看,是不是问一下气象站,或者县里头?”
  许世彦没说他断定有暴雨洪水,他在公社还没那个分量,所以他建议陈建章问问气象站。
  从烈士墓一直往东走不到五百米,有一个国家基准气象站,新建起来没几年。
  里头有各类设置和仪器,用来检测天气,记录气象数据啥的。
  八月末已经入秋了,不是伏天,按当地气候来说,不应该有太大的雨。
  可陈建章瞅瞅窗外的雨,皱起了眉,索性拿起来办公桌上的电话,摇动旁边手柄,“喂,给我接东岗气象站。”
  不多时,接线员给接通了东岗气象站。
  陈建章就问人家,这个降雨会不会持续下去?预计能下多久?
  结果那气象站的负责人支支吾吾也说不出啥来,给不了什么建议。
  气的陈建章一摔电话挂了,“啥也不是,不知道在那儿建个气象站有啥用。”
  “小许啊,那个,你们队于守广干啥呢?”
  陈建章忽然想起来那年抗霜的事了,当时就是眼前人提出建议,于守广迅速反应,人家二大队就没受啥损失。
  这回,于守广那老小子不会又闷声办事儿吧?
  “哦,我们队书记带着人组织黄泥河沿岸住户撤离呢,还派了人去小黑河参地。
  一大队和三大队这会儿应该也安排人撤离河套沿岸了。”这个没啥好瞒的,许世彦实话实说。
  “是我们书记安排我过来,跟陈书记汇报一下,看看公社有啥安排。”
  陈建章一听还有啥不明白的?一大队、三大队吃过亏之后,如今都是看着二大队行事。
  二大队干啥,另外俩大队就跟着干啥,生怕落下了吃亏。
  而二大队那个于守广呢,又是特别听许世彦的话。
  所以,这三个大队都没经过公社,直接就干活去了。
  “行,这事情我立刻安排人去通知西江、沿江、新华大队。”
  这三个大队就在头道松花江沿岸,一旦出事,这三个大队最悬。
  陈建章一边说着,再次抓起电话,往县里打。
  “哎,管书记,是这么回事儿啊,咱县里气象局对今天这雨,有没有啥预警啊?”
  陈建章不好直接给上级提建议,所以拐了个弯儿,询问上级意见。
  “嗯,嗯,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这雨不太正常。
  我们公社几个大队,都已经开始提前做准备了,我这拿不准,所以请示下领导。”
  雨是从早晨五点半开始下的,这会儿才八点。
  大部分人都没反应过来,只以为是一场秋雨罢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许世彦,有前世的经验。


第二百二十五章 洪水
  雨刚开始下的时候,其实谁也没在意,顶多就是抱怨一下。
  这么多大的雨,今天又没办法出门了。不光今天没法出门,怕是接下来好几天外头都不好走。
  毕竟东岗各处都是黄泥道,这一下雨,处处都是黄泥汤子,出门实在是不方便。
  要不然,也不会有“来到东岗乡,黄泥溜裤裆。”的话了。
  可是当这场大雨不停点儿的下到傍晚,好多人意识到,事情似乎有些不对。
  那些住在黄泥河沿岸,被大队派人劝着撤离的人,原本还抱怨,嫌队里没事找事,净瞎胡闹呢。
  这会儿也都不说啥了,挤在亲戚朋友家里,瞅着外头的雨,开始暗自庆幸。
  多亏搬的早,这会儿河水怕是涨老高了,他们的房子也不知道淹了没有?
  东岗公社组织民兵和青壮劳力,打着手电筒都在河沿岸巡逻。
  瞅着那如同黄泥汤的河水夹杂着枯木树枝,如万马奔腾一般咆哮而过,众人心里都砰砰跳。
  这场面还真是有点儿吓人。
  正想着呢,就听见前面咔嚓一声,似乎有什么断裂的动静。
  众人急忙打着手电筒往前面看,结果发现,前面一座木头桥断了。
  可能是年头太久底下木桩腐烂,愣是被洪水冲断,然后整座桥就这么断裂掉,桥板顺着水一路狂奔向下。
  “草,多亏把河对岸的人都撤过来了,要不然这下子桥断了,水还大,想过来都没法儿。”
  巡逻的一众民兵见了,万分庆幸的叹道。
  “是啊,多亏咱大队反应快,及时撤离,要不然,还真是够悬的。
  也不知道,小黑河那头啥样了?”这几个巡逻的都是二大队的人,一边往前溜达,一边念叨。
  “应该没啥事儿,小黑河参地挺高的,离着河边还挺远呢。
  就是怕山上雨大,马道里积水太深。
  咱书记不是带人去山上了么?他们肯定挖水沟去了,只要水能排出去,别淹了棒槌就行。”
  众人心里盘算着小黑河参地的地形,觉得应该没啥大事儿。
  小黑河山上,于守广带人,冒着雨挖水沟,整整挖了一天。
  到晚间好歹把各处马道都清理差不多,参地周围也挖了很深的排水沟。
  参地并不是一马平川,都是山坡,只要排水沟挖好,雨水顺着马道和排水沟往外淌,不会囤积在马道里,那就没事。
  “今晚上都别睡,打着手电四处巡逻,要是发现哪里的水沟不行,赶紧喊人清理。
  咬咬牙坚持住,可千万保住咱的棒槌。”
  天黑了,于守广也不敢下山,愣是带着人守在山上。
  全队上下一千七百多人的希望,都在这一片参场,万一被水淹了,接下来这三年可咋过?
  “也不知道,我们家老三那个养殖场咋样儿了?
  他那头可是有个大泡子啊,这要是水漫上来,那里头养的动物除了水獭都得淹死。”
  许成厚看着外头的大雨,忧心忡忡,照这么下去,就怕养殖场要完蛋。
  “唉,这老天爷啊,真是不成全人,还让不让人活啊?”
  “老许大哥你放心,你家世彦是个有成算的,他肯定心里有数。
  今天我没让他上来,估计这会儿在养殖场呢。”于守广见许成厚一脸担忧,只能安慰他。
  于守广倒是没猜错,许世彦真的在养殖场呢。
  这么大的雨,他肯定得去养殖场坐镇啊。
  当初养殖场选址的时候,许世彦就想过洪涝的问题。
  所以把饲草种植区放到了平坦开阔地上,而把动物圈舍放在了窝风向阳的山坡。
  那养鱼的大泡子,当时在修的时候就预留了几个排水沟,只是平常不用,都堵上的。
  中午的时候,许世彦就带着几个盲流子挖开了一个排水沟,下午看事不好,又把另一条挖开。
  到晚上,许世安看着还不行,就跟许世彦商议,再把最后那一条也挖开。
  “嗯,挖开吧,别怕跑了几条鱼,鱼没了咱还可以再养,这养殖场要是淹了,好几年的心血就得白费。”
  许世彦看着外头还在下的雨,点点头,于是一行人来到最后一处排水口,挥动铁锹,将排水口挖开。
  最后这一个排水沟地势最低,水渠也宽,所以当这一处水沟挖开后,泡子的水面便不再上涨。
  众人总算松口气,又在这边盯了一阵子,确定没危险了,这才回去休息。
  这一晚,不知道多少人彻夜无眠,全都盯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心中祈祷老天爷开眼,别再下了。
  然而事实让所有人都失望了,雨还在下,这一场雨从二十六号一直下到二十八号。
  这一场雨,平均降雨量在二百一十毫米以上,漫江、东岗、泉阳地区平均降雨量超过二百二十三毫米。
  头道松花江、松江河水位都猛涨,洪峰期每小时上涨三十多公分,高峰流量每秒四千八百立方米。
  地势低洼地带的房屋、庄稼全都泡在水里,损失惨重。
  好在县里及时采取措施,组织群众提前撤离,人员没有伤亡,也算是万幸了。
  雨停,大水慢慢退去,处处狼藉。
  公社和大队赶紧号召众人,清理水淹过的地块,扶起被水冲倒的庄稼。
  还要重新修桥修路,过水的房屋也要重新修缮。
  这一忙,十天半个月转眼就过。等这些忙完,该秋收了。
  庄稼分地块,过水的暂时不收割,没过水的按成熟度分批收割。
  九月十六号,小黑河参地开始起参做货。
  今年一共四千五百多丈棒槌,全都用的底肥,去年还追的肥,那棒槌从地里一起出来,大家伙儿都惊呆了。
  头路、二路栽子下地的那些,三四两的棒槌比比皆是。
  最沉一棵半斤多,直接被于守广拿走刷洗干净泡在酒里,送到了陈建章的办公室去。
  这可是二大队参业发展的里程碑,必须留下来当标本,可不能做货卖掉了。
  等人参全部起出来,总产量一统计,施用肥料后每丈人参,产量可提高百分之五十还多。
  二大队四千五百丈人参的产量,能赶上以前七千丈,这绝对是巨大的飞跃。
  消息上报到县里,县领导商议决定,今年的先进集体,还给东岗公社二大队。
  当然,与荣誉比起来,二大队的社员,更在乎的是工分。
  今年棒槌产量这么高,每家都能多挣不少钱呢。


第二百二十六章 担忧
  “小许啊,我跟咱队几个队长都商议好了,等今年的棒槌卖了钱,单独给你发奖金。
  没有你带头搞这个参地用肥,咱队哪能有现在这产量?你这居功至伟。
  别处咱不管,反正队里必须表示表示。”
  二大队开会的时候,于守广当着几个队长、小队长、会计等人的面,公开表示,要给许世彦发奖励。
  要知道,以前一丈参地产十六七斤就算高产了。
  如今呢?好的地块儿一丈参地能起二十六七斤,差的也能起二十二三斤。
  二大队四千五百丈做货,增产多少?
  而且这个可不是简单的增加百分之几十,要知道人参个头越大,做货出来的等级就越高。
  等级高了,价钱也跟着水涨船高,获得收益绝对比产量增长还要高出很多。
  “于叔,奖金不奖金的都好说。
  我刚才去加工厂转悠了一圈,那个大货的加工方式不对。”
  奖金啥的,许世彦真没往心里去。
  这年月给个人的奖励能有多少?顶多一百块钱,他在乎那点儿?
  “啊?怎么不对了?”
  于守广等人一听都愣了,做货不都是那样么?蒸出来晒干,还有啥办法?
  “叔,那些大货不一样,三四两的棒槌太大,蒸熟容易打瓣子。
  棒槌一旦打瓣子,就做不出好货,卖不上价钱了。”
  棒槌大,浆气足,含淀粉等物质也高,一旦蒸熟,就很容易纵向裂开,也就是许世彦说的打瓣子。
  棒槌要是打瓣子了,就算晒干也会留下痕迹,验等级的时候就验不上,好好的货卖不上价钱。
  “哎呀,那可怎么办?”打瓣子,大家都知道咋回事儿。
  以前参地产量低,偶尔出来几棵大的蒸熟了,就犯这个毛病。
  但以前少啊,混在一起也就那么回事儿谁也不在乎。
  如今产量这么高,大的那么多,要是全都蒸打瓣子,那就太可惜了。
  “用布条,一指宽的布条,把棒槌主体结结实实缠住,然后上锅蒸。
  蒸熟凉透了,再把布条解开晾晒,就不容易打瓣子了。”
  这一招,前世他家大闺女想出来的。
  那时候棒槌产量高,为了防止棒槌打瓣子,许金萍就想办法往棒槌上缠布条,紧紧捆住,果然不打瓣子了。
  就是费事,太费工夫,但是没辙啊,为了多卖钱,费功夫也得这么弄。
  “布条缠?那得多少布条,多少人啊?能忙的开么?”旁边的人问。
  “那能怎么办?挨家挨户找呗,旧衣服旧被单啥都行,只要别掉色就可以。
  发动全队的男女老少去干活,也得把这活抢出来。”
  许世彦一摊手,想要挣钱,就得付出时间和精力。
  又想多挣钱,又不想费事,天底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