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对比的话,追肥后,平均每丈棒槌增产四斤左右,达到百分之二十五。
这个数据已经很厉害了,要是今年这三千丈都追了肥,那产量还了得?
众人都非常高兴,试验证明,许世彦用豆饼发酵追肥的办法可行,能够有效增加产量。
这绝对是好消息,值得庆贺。
众人欢欢喜喜把棒槌装了车,赶着马车下山往回走。
一到加工厂,还没等卸车呢,于守广就赶紧过来问棒槌的情况。
秋天太忙了,于守广得坐镇队里,安排各项事务,没时间上山。
不等许世彦开口,跟着的那些人,就七嘴八舌的说起了棒槌产量的事情。
尤其是追肥的那五十丈,产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于守广等人一听,高兴的差点儿蹦起来,百分之二十五的增产啊,简直不敢想象。
“小许,你立了一大功啊,今年秋天栽棒槌,记得一定全都施底肥。”
于守广都激动的快语无伦次了,作为二大队书记,他最清楚不过,增产代表了什么。
“于叔,加工厂这头,也得单独做货,咱们还得测试一下追肥后棒槌出货的情况。”
许世彦看着于守广那高兴的劲头,不想打扰,可有些事必须交代一下。
“好,好,这事儿交给我了,放心。”
于守广立刻把加工厂的负责人找来,叮嘱他们一定要分开加工。
加工厂这边得了于守广的吩咐,知道事情重要性。
所以单独安排了人手,专门负责这些棒槌的加工,还单独划出一片区域晾晒干货,就连摆货的叉子,都画了记号。
“书记你放心,这些货肯定不会混,我跟你保证,要是出岔子,你把我撸下去。”
第一百九十章 落实
鲜人参从浸泡刷洗,到蒸制晒干,大概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等这一批人参加工出来,大家发现,追肥的人参,不出白皮,不抽沟,颜色黄里透红,色泽明亮光润。
普通鲜参得四斤多能出一斤干货,追肥的人参,用不上四斤,就能出一斤干货,明显压秤。
这么一算,对比简直太明显了。
追肥之后不光鲜参产量高,做出来红参品质也好,还压秤。
只要不傻的,都知道以后该咋办了。
“小许,今年的先进个人,还是你。”
于守广高兴之下,直接拍板儿,今年二大队上报的先进个人,还是许世彦。
“小许啊,要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再接再厉,戒骄戒躁,继续创新,给咱们队里做贡献。”
于守广拍着许世彦的肩膀,对他报以极大的期许。
“谢谢于叔,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领导夸赞,那是对他的肯定,许世彦当然高兴,少不得要表个态啥的。
棒槌起回来加工,小黑河那边的参地,也继续打耧土倒土,准备栽参。
十月五号,政策终于下来了。
允许社员种植小片地,鼓励社员养大牲畜、养猪、养禽。
允许群众个人开饭馆、照相馆,搞余粮加工出售。
允许社员退社单干,承包土地、继续坚持实行包工到组、五定一奖、联系产量计酬的劳动管理形式。
集体自留山、弃耕地划给个人栽树,房前屋后植树,谁栽谁有。
新政策一下来,许世彦的心就放到了肚子里。
从此往后,他就可以干点儿事情,不必有顾虑了。
当然,眼下他还做不了什么,不是时候,总得到明年开春。
别的不说,自家后院那个小山坡,种点儿果树养些鸡鸭鹅啥的,肯定没问题了。
眼下,许世彦要做的,就是预备肥料。
今年秋天二大队栽参四千丈,于守广发话了,四千丈全都用底肥。
夏天的时候,许世彦带人粉碎了五千斤豆饼。
除去一部分发酵追肥之外,其余的都堆积发酵后,晒干收好,等着秋季使用了。
四千丈参地都用底肥,这可是大手笔,需要的肥料不少,光是豆饼不太够,还得配比其他东西。
苏子、过石还好说,多少能淘登着,可是这炕洞土不行。
二大队总共多少户人家?就算所有人都把炕扒了重新砌,那炕洞土也不够用啊。
所以就得另外想办法,用草炭土代替炕洞土。
如今要配比这么大数量的肥料,光指着许世彦一个人是不行了。
所以许世彦就把赵建设、杨春明、黄胜利等相处好的这些人,又全都找来,领着他们干活。
“咱这时间紧任务重,活也有点儿累,几位兄弟克服一下,咬咬牙把活赶出来。
方子都教给你们了,学到手是活儿,以后肯定有好处,出去尽量别说。”
不是许世彦小气,有点儿东西捂着不肯交出来,这个必须得经过实验,验证了效果才有说服力。
别看方子挺简单,没有他亲自传授,也未必能弄明白。
万一旁人一知半解的就学,闹不好反倒是要把棒槌烧坏了。
到时候人家不说是自己学的不好,只会说是许世彦的方子有问题。
“三哥,你放心,我们都知道轻重,你不让说,我们肯定不说。”
赵建设一听,第一个表态。
别看他性子直,可他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好赖。
许世彦这是不把他们当外人,才叫他们一起起过来干活,把方子传给他们的,咋地也不能辜负了三哥的信任。
“对,许哥,你尽管放心,这事儿我们保证都守口如瓶,谁要是出去说,我第一个抽他。”冯超更直接。
杨春明、黄胜利、孙晓锋几个,也都纷纷表示,这配方不经过许世彦同意,绝对不往外说。
这些人都不傻,当然知道许世彦这都是为了他们好。
保密配方,学到手就是技术,不管啥年月,有技术就有依仗,那可不是开玩笑。
不用说别的,光看许世彦如今在二大队多吃香就知道了。
这将来都是重点培养对象,以后保不齐就能接于守广的班呢,那还不好好跟着学?
他们要不是跟许世彦关系好,许世彦要不是把他们当自家兄弟,能把方子教给他们么?
这都是情分,他们都承情,记着许世彦的好呢。
“嗯,都好好干,这几年攒点儿钱。
看如今这个形式,保不齐哪年就能承包了。
等以后能承包,我跟林业局的人熟,咱自己包一块地,一家种个几百丈棒槌,那得是啥日子?”
许世彦早就打算好了,等着分田到户之后,他手里有钱,直接就承包一片参地。
自家种不上那么多,就卖出去。
上辈子那些批参地卖的,都挣了个盆满钵满,这活他会,只要有本钱,保管没问题。
“哎,我们都跟着三哥,三哥说咋干,我们就咋干。”
杨春明几个一听都高兴起来,事实证明,跟着三哥后面,肯定有好处。
聊够了,赶紧干活。
粉碎的苏子、过石、发酵后的豆饼粉、草炭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草炭土跟炕洞土不一样,是生土,里面肯可能会有虫卵等。
所以二次堆积发酵的时候,肥料里还要配比一定的杀虫剂。
肥料堆积发酵好,再次摊开晾晒,然后装袋,送到山上去。
这回施底肥面积太大,若是全都指着栽参的时候撒在垄沟里,太耽误时间了。
所以许世彦要求,将肥料撒在大垄上,重新倒土翻拌均匀。
这样能快一些,只是肥料用量稍多些,在可承受范围内。
现在二大队的人都对许世彦特别服气,他说啥就是啥。
不就是重新倒一次土么?没问题,只要棒槌产量能上来,别说倒一次,十次都行。
就这样,肥料全都运到山上,跟参土拌在一起。
然后,二号桥那头起了参栽子,全队的妇女全力挑选。
把好的参栽子分等,用苞米窝子劈成条,一把一把的将参栽子捆好。
为啥用苞米窝子,主要是这玩意儿容易烂。
哪怕是栽参的时候忘记撸下来了,埋到地里也会烂掉,不会影响棒槌栽子生长。
要是用尼龙绳或者塑料绳,万一忘了撸下来,很可能就捆住了参栽子,到最后把参栽子勒出印儿来还没烂。
第一百九十一章 可能是闺女?
四千丈参地,一百多个小伙子上山忙活,一直忙了七八天,总算全都栽上了。
接着是撒参籽,这个许世彦就不管了,他得赶紧回家去,他媳妇快生了。
当初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大夫说了,应该就是十一月上旬出生。
上辈子,许世彦的大闺女是十一月八号生的。
可重生之后,很多事情都变了,许世彦也不敢说,这孩子能提前还是延后。
所以他跟许成厚说了一声儿,打算回家陪媳妇去。
今年太忙,都没时间陪媳妇,到这几天了,必须回去陪着媳妇才行。
十一月三号上午,许世彦骑着车子带了不少东西,下山回到了家。
“媳妇,我回来了。”一进大门,许世彦就大声喊道。
结果,苏安瑛没出来,他家大儿子许海源从屋里跑了出来。
“爸爸,抱抱。”
一岁半的许海源,已经能够狠清楚的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还会说一些简单的词。
别看许世彦这一年在家的时间短,可他总是来回跑,每次回来都会给儿子弄点儿好吃的好玩的。
所以父子俩的感情倒是没淡,许海源在家成天念叨着爸爸。
许世彦随手将自行车靠在了园杖子上,弯腰抱起了儿子,在儿子嫩呼呼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乖儿子,在家想爸爸了没有?”
许海源乖乖点头,“嗯,想了。”
这娃聪明的很,不等许世彦再问,就直接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儿,想了。”
儿子的举动,萌化了许世彦的心。
许世彦举起许海源,让儿子骑在自己脖颈上,扛着儿子就在院子里跑。
周桂兰跟在许海源身后出来的,一看儿子孙子在院子里闹腾,周桂兰就忍不住笑了。
“都多大了,还跟个孩子一样能闹。”周桂兰忍不住摇头笑道。
“山上咋样儿了?活都干完了没有?你爹在山上还好么?”
周桂兰也惦记着丈夫,这一秋天许世彦忙着,许成厚都没时间下来。
老两口好久没见了,别看在一起的时候不待见,分开了也惦记。
“参栽子都栽完了,就剩下撒籽,我懒得管了。
惦记着瑛子不定哪天生,所以赶紧回来。
我爸还行,挺好的,也学会了做饭,简单的饭菜都能做了。
我回来住几天,等着瑛子生了,我帮着伺候几天,再上去把我爹换下来。”
许世彦扛着儿子,走到母亲跟前儿。
“妈,瑛子咋样?还没动静么?”许世彦最惦记的还是媳妇。
“你媳妇还行,她向来都泼实,挺着个大肚子,家里家外的啥活都没落下。
那新房子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是她收拾的,我光看着许海源这皮小子,根本腾不出手来。
我们前几天,搬进新房子里住了,天冷,新房子不烧火不行。”
周桂兰说着,跟许世彦一起,走到了西头那五间房的门口。
正好这时候,苏安瑛也推门出来了。
许世彦一看,媳妇那肚子圆滚滚的就跟扣了个锅一样。
“媳妇,我回来了,你感觉咋样?有没有啥异常?”
“没事儿,都挺好的,肚子也不疼,娃成天在我肚子里转悠,挺活泼的,都没事儿。”
苏安瑛见到丈夫回来,挺高兴,一手摸着肚子,一手扶着腰,笑着跟许世彦说话。
许世彦上前来,伸手摸了摸媳妇的肚子。
也巧了,偏偏这时候,苏安瑛的肚子动了下。
“咦?我怎么感觉,这家伙动的跟儿子那时候不一样啊。”
许世彦感觉到,这回苏安瑛肚子里那个,好像是在转身的感觉。
之前怀许海源的时候,那臭小子是在里头打拳,隔着肚皮都能感觉到,拳打脚踢的。
“你媳妇这回怀的,应该是个闺女。
闺女懒,在肚子里动弹也不一样,就跟游泳似的。小子皮,动弹的时候拳打脚踢。”
旁边的周桂兰笑笑,解释了下。
周桂兰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自己生了那么多孩子,啥事情没经历过看过?当然知道的多了。
许世彦一听可能是闺女,更高兴了,他家大闺女总算要来了是么?
“妈,你进屋,瑛子,你慢点走。”
许世彦让着母亲,扶着媳妇,再扛着儿子,四个人进了门。
新房收拾的很好,水泥地面光滑平整,雪白的墙面,看起来格外整齐干净。
窗台上摆了几盆花,月季、九月菊、君子兰、挂金灯,这都是许世琴从松江河淘登回来的。
尤其是那君子兰,许世琴特别喜欢,从各处淘登了十来棵呢,东西屋窗台上都摆满了。
那翠绿的叶子上面好像有一层蜡质,看起来油亮亮的特别好看。
这时候不是君子兰的花期,倒是九月菊,还有几朵在开,嫩黄的颜色,看起来娇嫩可爱,也挺好看的。
东屋一铺大炕,炕梢摆着炕琴,俩箱子没在这屋,估计是弄到东屋了。
靠着东边间壁搭了个架子,上头摆着收音机、暖壶、茶缸、雪花膏等东西。
墙上挂了个大镜子,镜子两旁是小一些的相框。
相框里镶着许家以前的一些照片,还有苏安瑛和许世彦登记结婚时拍的照片。
另外就是许海源六个月和周岁时的照片,这年月没有彩色相片,都黑白的。
南窗下,原本是想留着摆一套沙发,可这年月沙发不好卖,估计还得等几年。
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就把缝纫机摆在那儿了,旁边还有个架子,算是许世琴裁剪和熨烫的操作台。
也行吧,南窗下光线好,这么安排倒也算合理。
许世彦扛着儿子,东西屋都转悠了个遍,觉得房子格局啥的都没问题,收拾的也挺好,就是家具少了点儿。
看起来,还得找人订一套家具,不然配不上这新屋子了。
“等着过一阵子,找个木匠打一套家具,我听说现在都流行啥贴面儿的家具了,到时候咱也弄一套。”
这两年,城里渐渐兴起什么三十六条腿,比这种老